首页 > 穿越架空 > 临高启明

临高启明 第1177节

第一枪打响后。黄熊立刻下令齐射。战列按照操典的要求连续齐射二次,聚集在一起的骑兵顿时乱了套,尽管二百多米的距离使得射击的精度大打折扣,但是叛军集中在一起正好使得米尼步枪能够发挥集团目标火力的优势。

二波铅弹横扫叛军的队伍,惨叫声,马嘶声顿时乱成一片,中弹栽倒在马下的人立刻就把负伤受惊的马匹践踏身亡。

“自由射击!”随着朱鸣夏的命令,一百多支步枪争相开火。随后两挺打字机也吐出火舌,叛军纷纷中弹坠马,有些没被射中的叛军见情况不妙策马就跑。

朱鸣夏连续打出半夹子弹也只再多留下一个人,二百米以上的距离的距离要想命中移动目标很靠运气,他就不浪费子弹了。

“停止射击!”他命令道,“骑兵去收容马匹!动作要快,工作队、乡勇连控制难民!”

他注意到难民们在刚才的战斗中一阵骚动,似乎又有要移动的趋势。必须马上将局面控制住,否则人群一旦溃散就无法达成目的了。

他刚才用豪华阵容和超大排场驱逐几十个叛军一方面是迅速稳定局面,另一方面也有杀鸡儆猴的含义:以雷霆霹雳的手段驱赶叛军,吓傻难民。

驱散叛军后,收容队顺势将难民控制起来,朱鸣夏命令士兵用武器看押住难民,巨大的打字机也凶狠的朝着这些可怜人。他可不认为这几千人会老老实实的跟自己走――这些人能够走到这里,其实已经是成规模的武装流民团体,他注意到不少青壮年手中有棍棒和削尖的木枪,还有人带着充作兵器的农具。这一路上的变化太多,最关键是还有虎视眈眈的叛军,他得耍点手段才能完成任务。

这里距离黄县县城不到二十里路程,黄县的叛军大队步兵出动,不拖延的话二小时就能赶到这里,骑兵就更快了。

不过,就侦察兵的报告来看,目前黄县的叛军主力依然在忙于在城内奸淫掳掠,享用他们的战利品,城外依然以小股游散人马为主,短时间内不会形成较大的规模的追兵。

“黄熊,叫人拿绳子把这些难民给我捆起来,你且看我如何撒豆成兵。”

在骑兵连续开枪射杀几个企图趁乱逃走的难民之后,整个难民队伍都停顿了下来。工作队和乡勇们用大喇叭吼叫着:“全部跪下!双手抱头!”

朱鸣夏撒豆成兵的计划很简单,先从中选出较为强壮的难民,按照朱鸣夏的要求,只要身体结实,精神气好,就分成二十个人一组,其中男女混搭,把他们的右手按照六十公分间隔捆到一根绳子上,这样他们只能走一路纵队,再让一个乡勇牵着绳子走,步幅和速度由乡勇控制。这些乡勇都是挑选出来的,身体强壮,训练成绩也好,已经有了队列意识,让他们牵着难民走,还真有一种整齐队列的效果,队伍有了秩序,也就走的快了。

独轮车上的所有东西,除了粮食棉衣之外全部丢弃,让老弱妇孺乘坐。夹在队伍的中间。因为独轮车有限,因此一部分儿童则由某些较为强壮的男女背负行动。

工作队不用说服或者利诱――身后跟着拿着上了刺刀步枪的士兵,任何拒绝或者拖延换来的就是毫不留情的一刺刀。结果庞杂的难民群体迅速的被整理起来了。

根据朱鸣夏的估算,这样天黑前走到中转点没有任何问题,到时候让这些难民挤在一起休息,还能暖和一点。天亮之后就算有大队敌人追来,他依托村寨也能毫不困难的打一仗将敌人击退。^-^^-^

第三百二十一节 处境微妙的孔有德

朱鸣夏把辎重队和老弱病残放中间,黄熊带领连队殿后,自己率队走前面,骑兵班在前后来回巡视。又叫人把他事先准备好的大旗拿出来举起,几十面大旗一飘,再加上整整齐齐的队伍,远远看去就如同几千大军在行进,不走近看,还是相当有气势的。这就是朱鸣夏撒豆成兵的策略,他要扮成一个纸老虎,吓的黄县叛军不敢肆意妄动,如果叛军真来进攻,被限制行动的难民也不容易碍手碍脚,既可以驱赶他们当炮灰,也可以扔到一边不管,总之不会因为难民炸营而导致溃败。

“注意收容掉队人员!”朱鸣夏发出新得命令。整个队伍开始缓慢的在冰雪大地上蠕动起来。

行动的第一程是在入夜前回到中继点上,依托村寨过夜,朱鸣夏骑上了一匹缴获的战马――他在临高的时候每周必去高山岭地区的骑兵教导队接受骑马训练,虽然不见得能马上挥刀,但是骑马指挥战斗还是没问题的。

风很大,刮得他的脸生疼。但是看到身旁滚滚流动的人马,不觉心中有些得意。虽说这其中多是形容枯槁的难民,但是再过几年就都成了虎狼之师。

人群缓缓的移动着,尽管速度很慢,但是每小时也能走上三四公里。朱鸣夏觉得入夜前回到中继站问题不大了。

一路上,依然可以遇到零星的难民和叛军游骑――叛军游骑数量很多。而且分布很广。显然,孔有德对黄县非常重视,派出了大量的侦察骑兵在活动。

朱鸣夏知道,黄县往西南方向就是莱州,叛军要拓展活动范围,必须先攻莱州才能充分舒展手脚,否则就会被困死在登州的山海之间。从历史和本时空的现实来看,叛军在元月就出兵攻打黄县印证了不管是哪个时空,敌人的行为模式并不会发生太多的改变。

登州陷落以来,登州城在经过最初的混乱之后已经重新恢复了秩序。叛兵大军云集。戒备得比往日更严。屠杀土著之之后的痕迹已经被清理,只留下街上,墙边的发黑的血迹。

李九成、孔有德等人检点仓库,收编溃军降兵之后,已经将整个城池严密的关防起来,每个城门都派一个千总亲率兵士多人把守,严查出入――全用东江出身的辽人。城外,所有战略要地。如密神山等处,都驻满了马步军队,不仅家家户户都被军队占住,而且四郊帐幕罗列,战马成群。一到晚上,鼓角互起。马嘶不断,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叛军。从南往北的行人都得经过层层盘诘。

因为破城的时候杀戮太重,李、孔等人恐怕城中不是辽东旧人的降军降民有怨恨,成为官兵的内应,因而对登州城内控制极严。城中的主要干道不许本地人和南人行走,一有发现就地处斩。

而最近的城内的关防又一次加强了,不但夜间宵禁四处加派岗哨,连白天也不许人无故行走,出入都需路条。城墙上更是加强戒备,日夜传箭警戒。凡发现传箭不应的,不问情由一概处死,整个登州城戒备森严几天前,叛军已经私铸“都元帅”大印,推举李九成为“都元师”孔有德为“副都元帅”耿仲明为都督。

叛军的“帅府”也是整个军队的行动中枢就设在原先孙元化的登州巡抚衙门内。

叛军的将领们大多是久历戎事的人。李九成又是当过东江副总兵的人,治军备战自有一套章法,各项事务办理的井井有条。

孔有德此时正在“帅府”的一间厅堂内负手而立望着庭院内的二棵大树――他年龄不大,不过三十岁,矿工出身又长期在军中,练就了一身健壮结实的身体。

单从脸上看,他的神色很平静,看不出紧张或者忧虑。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时时刻刻都在为自己和东江的未来思索。

举兵造乱并不是孔有德的本意,更多的是出自李九成的意思。但是一旦真正举起了叛旗,他就已经下定决心走到黑了。

孔有德也好,李九成也好,他们都没有自己当皇帝的打算――虽然大明朝已经显出种种病入膏肓的摸样,但是到底还是一个庞然大物,造反只有三分把握,却要九死一生,虽说他们有过拉孙元化入伙的打算,但这不过是为了扩大声势。具体造反造到什么程度这点上,叛军的高层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招抚的大门并没有关闭,不管是李、孔还是耿都很清楚,朝廷如今焦头烂额,任何兵变民乱,只要上了一定的规模,招抚几乎是朝廷最乐于做得一件事。远得不说,就是天启末崇祯初的几次兵变,几乎没有一次不是以“招抚”而告终的。黄龙在皮岛被暴乱士兵拷打,甚至打断了腿,最后也“招抚”了事。

所以大体上,他们还是打算以造反来得到最好的“招抚”条件。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不断的以一切手段表达愿意接受招抚的意思。一开始这是缓兵之计,用来拖延官兵的镇压的到来,尽量扩大地盘,增加实力。

只要有了强大的实力,就能向朝廷提出足够的条件。而这个条件,是很多东江出身的将领一直有所企图的。

那就将东江镇变成名义上隶属于大明,实际能够游走于大明和后金之间的第三势力。

这样的苗头,在当时的关宁镇已经隐隐约约出现――统兵的将门家族正在向军阀转化,不但坐领大笔的军饷,朝廷也开始渐渐的指挥不灵了。

比之于关宁镇,东江镇坐镇辽海之上,进可牵制企图入关的后金,退可威胁大明的京师和山东,朝廷为了对付后金,确保侧翼的安全,只能源源不断的输送军饷粮食,让他们形成事实上的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这就是东江军人一直冀图的“結滿挾鮮”的故技,在明清兩強的夾縫中建立第三勢力。

一度在毛文龙死后左右东江镇的刘兴祚兄弟,就曾经有这样的打算。但是刘氏兄弟不是追随毛文龙起兵的东江旧人,号召力有限,所以最终不能成事。

相比之下李九成、孔有德这些人,几乎全是当年跟随毛文龙起兵,一手缔造东江的旧部,李九成还当过东江副总兵,在东江旧人中威望很高。

只要朝廷愿意招抚,由李九成出任东江总兵,东江旧部就能摆脱黄龙这个“外人”。放开手脚自由行事了。

算盘固然打得不错,但是孔有德深知事情不会有这么简单――特别是在几天前,孙元化居然离奇的从软禁他的监军道衙门消失了,还消失的无影无踪!

看守他的卫兵,要么死了,要么就一无所知。虽说派驻在监军道衙门的守兵全是辽人,但是事发之后还是用严刑拷问了守卫,结果一无所获。他们要么睡着了,要么就什么也没听到、看到。

失去了孙元化,也就失去了他们手中的最大砝码,比起一起被俘的其他几个官员,孙元化的官位最高,在朝中的关系最广,又是登莱地区的最高长官,他的一言一行都能起到很大的影响,原先李九成等人就打算利用他出面和朝廷联系招抚事宜。

孙元化的离奇失踪,还带来了更可怕的潜在威胁,那就是,到底是什么人,能够在重兵把守之下的登州城内神不知鬼不觉的将他带走?

虽然在翌日在一座敌楼上发现守台士兵全部被杀,很有可能对方是越城而入,但是不敢是李还是孔,几乎所有人都不相信有人有如此的本事――就算世上有红线这样的奇人,那她盗走也不过是一只盒子,而孙元化是一个大活人。

失踪的不仅有孙元化,还有伺候孙元化的二个僮仆和一个家丁。这四个大活人在漆黑的夜里能大模大样的从城墙上带出登州城去,没一个人敢说自己信。

首节 上一节 1177/221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重生之资本帝国

下一篇:生于198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