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我的1979

我的1979 第231节

  但是刘大雄这种名声在外的就不一样了,他被股民神化了,认为刘氏可翻手力云覆手雨,无所不能,凡刘氏染指的股票,必会大升。他自己有钱,再拉上银行信贷团和基金拉开收购的架势,就能吓得老嘉道理屁滚尿流,赶忙求和,高价买下刘手中的股票,从而熄灭战火。

  他偶尔猖狂到不吸股,亦不吐股,只是虚晃一枪,做了几声猫叫,便令许多商场大佬如闻虎啸,谈虎色变,劳心破财,严阵以待。李和这样的小猫根本就没法跟刘大雄这样的人比,哪怕钱比他多都没用。

  “那国泰置业呢?”

  李和还是不怎么死心,不搞点事情出来,来一趟香港多没面子,闲着也是闲着。

  “那李先生你是真心想收购这家公司还是只是做单纯的套利?”

  沈道如摸不清李和的套路。

  “当然是顺手捞一笔了。我留在手里干嘛?”

  开什么玩笑,他还怕钱不够用呢,哪里会没事收购个上市公司来占用资金。

  沈道如提醒道,“李先生,我们远大目前的主业还是地产,如果真的能够收购国泰也是好事。”

  “我让你找的专业人士找的了吗?咱俩都是外行,谈这些都是鱼头不对马嘴。”

  两个人聊这些没有实际内容的东西,着实有些扯淡。

  “那我打电话给黄炳新,让他过来?”

  黄炳新是沈道如新挖过来的投资经理,原来波士顿银行的客户经理。

  “那还愣着干什么啊,赶紧去喊啊。”

  沈道如赶紧提着大哥大下楼找信号打电话了。

  平松比较羡慕沈道如那个提在手里的电话,站在大马路上提着大哥大边打电话边练嗓子别提有多气派了。

  “哥,要不咱也买一个回去,我问了,才一万多港币,便宜的很,咱带回去联系什么的也方便,咱一人买一个吧?”

  李和道,“回去没信号不能用,也就是个废物疙瘩。”

  二彪道,“信号应该都是一样的吧,你看这收音机不管是日苯产的还是美国产的,拿回国内都不是一样用吗?”

  李和白了他一眼,“行,那你买回去试试。”

  他懒得再解释什么叫移动通信,不过想想,顶多明年模拟网应该可以开通,到时候可以用上大哥大了,不过没办法实现移动电话自动漫游。

  二彪不傻,知道李和说的是反话,所以就不再言语。

  天比较热,索性就又把苏明等人拉下楼喝冰啤酒去了。

  黄炳新来的比较快,提着公文包,满头大汗,一进门就对李和道,“李先生,你喊我?”

  从客户变成他的老板,他还是不怎么习惯。

  李和对沈道如道,“你跟他说说我的意思。”

  沈道如简单说了一下李和的想法,然后道,“李先生的意思是想在股市中捞一笔,你看看有什么好意见?”

  黄炳新喝完一杯水,斟酌了一会才道,“二位说的两家都不合适,咱都惹不起啊,而且二位在股民中根本没有什么号召力,想做狙击是很难的,浑水摸鱼更不实际,不管是哪一方都不一定愿意赎回你手里的股票。所以我认为李先生现在这点钱不适合做这些。”

  李和眼前一亮,“你继续说。”

  专业人士说法就是不一样,一下子就说到了重点。

  他也不丧气,不能做就不能做吧,反正他不能做的太多了,已经麻木了。

  “不知道李先生对收购银行有没有兴趣?”

  “收购银行?我手里这点钱要留作它用,不搞收购,太占用资金了。不过我很感兴趣,你可以说一说,说不定以后我们会收购。”

  “李先生对银行业是否有了解?”

  “不了解,直接说。”

  

240、银行业

  

  黄炳新对香港的银行业了如指掌,只听他道,“香港银行业的发展主要是近几十年,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香港历经了二次重大经济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二是最近七八年,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北上内地的同时,金融、航运、贸易等高增值服务产业的崛起。这两次经济转型皆对资金产生了长时间的巨大需求,从而为香港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次又一次重大机遇。大家都形容香港银行业的荣景:银行多过米铺。”

  李和道,“这个我知道,这条街不到几百米就是一家银行,多如牛毛。”

  “1978年港府放宽银行执照限制,使得大量外资银行涌入香港开业,其中包括不少东南亚华人的侨资银行;1982年撤消外币存款利息税,使得大量国际资金重新流回香港。到了今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香港已经是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但随香港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它们中的大多数都被外资及内资大行收购或者兼并,或者正在处于垂死边缘。”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首先是一种自然发展过程。六十年代香港成为亚太地区一个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通过香港进行的国际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形成的贸易款与华侨汇入款构成了香港重要的资金源。七十年代,香港在成为一个重要的银团贷款中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离岸金融中心。

  “这些银行的规模都不小吧?”

  在李和的观念里,没有个几百亿哪里好意思跟人说自己是开银行的。

  黄炳新继续道,“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赴大陆谈判,香港华资恒隆银行发生挤提事件,83年恒隆最后被政府接管,港府从外汇基金注入17亿港元资金,拯救了恒隆,旨在避免危机扩大。由于传媒的渲染,香港的信心危机愈来愈加重,走资成浪潮,1983年初,“港元危机“爆发,市面谣言四起,传闻将会以人民币取代港元,港币狂泻,人们纷纷抛兑港币,7家接受存款公司倒闭,包括财大气粗的新鸿基银行也告急。到目前香港注册的华资银行几乎全军尽没。27间华资银行,或易帜,或接受外资大银行参股,只剩下永隆等三四家保持完全独立。永隆银行为伍宜孙家族拥有,作风一贯稳健。华资银行纷纷落马,永隆愈加谨小慎微,存贷比率一直维持在40%以下。风险小,盈利亦小。就这一点,注定永隆难成大气候。其他家也都差不多。”

  李和对黄炳新不得不高看一眼,这样一个普通客户经理居然能对银行业如数家珍,看来确实是胸有丘壑之人,他本来是因为手里实在无人,想着挖过来凑合着用的,现在看来是捡着了。

  “那你想我收购哪家银行?”

  “康年银行!”黄炳新说的很是急切,“李先生,我觉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果你收购了康年银行对你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康年为台山籍的李炳超家族所控有,规模很小,目前只有4家分行,目前因为一笔数额高达1.6亿港元的船务贷款无力偿还,造成严重坏帐。康年不得不大幅撇帐,使实收资本及储备金由2.6亿港元减至1.3亿港元。康年亏损0.97亿港元,致使这家小型银行面临灭顶之灾。日前港府宣布接管康年银行,将动用外汇基金,由渣打银行协助银监专员管理康年。有数间银行有意收购康年,只是价钱未谈妥。”

  “一笔坏账就能破产?”

  这家银行小的令李和有点不可思议,一两个亿的亏损就能破产,简直弱鸡的不像话。

  “香港像这种小规模的银行一大堆,康年最值钱的不是银行资产,而是银行执照!李先生,如果错失这次机会以后再遇到了。依你目前的财力,拿下康年一点问题没有。”

  李和有点心动,“你估计大概需要多少钱?”

  这个玩起来会不会很新潮,他其实有点期待。

  “只要注资3亿港元予康年,便可使其负资产值恢复正值,李先生,这笔钱咱拿的出来。”

  黄炳新两眼放光的看着李和。

  “要不等十月份以后,到时候不要说收购一家,收购十家的钱也够。”李和还是暂时不想挤占太多资金。关键时刻他才发现钱到用时方恨少。

  黄炳新急了,“李先生,据我所知,林氏家族的第一太平实业,深圳的中资公司,香港的本土公司都是虎视眈眈。其他家不说,先说林氏,林绍良是印尼首富,世界华人富豪榜上,林绍良至少排前十。他要是盯上了,咱们根本没有机会。所谓先下手为强,咱们必须抓紧了。”

  李和点了一根烟,咬咬牙道,“你准备一份可行性报告,如果可以,咱就买了。”

  也许机会真的只有一次,机会是靠自己去努力争取的,而不是他站在一个地方机会就会砸向他。如果他很幸运机会真的砸向了他,而他却不珍惜。机会没有了,的确还有下一次。

  “李先生,你放心,我晚上就把报告拿给你。”

  李和道,“不用那么着急。”

  “李先生,那我先走了。”黄炳新却是不管不顾一心拱着李和做这一次收购,表现的比李和还要急切。

  跟房间里的几个人招呼了一声,转身就走了。

  沈道如道,“李先生,我觉得这对我们来说,真的也是一次机会。”

  如果要收购,肯定是以远大的名义,到时候受益的还是他。他当然也希望李和去收购,哪怕银行经理不是他,可是他的名片上至少多个银行董事的名头,在社会地位上又是完全不一样了。

  ”你也觉得可行?“

  沈道如这个人在李和的眼里算是保守派,什么时候也这么激进了。

  ”李先生,在香港收购银行并不是什么大新闻,更不是什么新鲜事。“

  沈道如知道内地的消息闭塞,他认为李和不知道这些纯属正常。

  

241、假肢

  

  “我在想想吧,也不要急于一时,做事情还是稳扎稳打的好。去看看李爱军在不在房间,然后你开车送我们到医院。”

  李和为李爱军预约到医院装假肢就是在今天,不知道是激动还是担心,李爱军为此昨天夜里翻来覆去都没睡好,起床后萎靡不振,吃了早饭以后,李和把他赶回了房,他又去补的觉。

  沈道如把李爱军喊出来以后,李爱军还是一脸的紧张,上了车还不断的问李和,“你说能不能成?”

  “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

  李和这几天还特意找了几本这方面的书看了一下,不论多么牛B的材质,不论多么牛B的制作方式,要是让残端不舒服那就都是白扯!舒服最重要!

  但是就是这个舒服度,国内比不了香港,设计经验和水平差的太多。

  到了医院,李爱军见是这么大这么漂亮的医院,好像突然有了点信心。

  ”这是香港装义肢最好的医院,你放心吧,不会有问题的,我早就帮你问过医生了。“沈道如带头领着进了医生的房间。

  医生不会普通话,全程都是沈道如做翻译,李爱军做回答。

  “你跟医生说,我不缺钱,全部按照最好的来,多少钱我都认。”

  李爱军回答的很自信,这次可是带足了钱来的。不过医生的每一次摇头和叹息都让他紧张不已,为了确保医生用心,他摆出了土豪的架势。

  沈道如道,“医生说没有问题,你放心吧。”

  李爱军问,“套在上面会不会走路疼?”

  沈道如问了一下医生,然后回答道,“不会,接受腔里是凝胶套,可以减轻植皮处的疼痛和磨伤。”

  李爱军装好假肢以后,拿着拐杖正要走两步,试探性的不用拐杖受力,却差点摔倒。

  “怎么没用?”

  他说的有点沮丧。

  沈道如道,“医生说还要做几天康复性训练,方便你适应义肢功能。你先不要着急。”

  “要我一个人留医院?我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他们听不懂我说什么,不是要急死我?”

  李和说,“不要着急,我们时间多的是,你先留几天医院做训练,既然来了肯定要一次到位,且不能半途而废。我们有时间过来看你。我会给你找个看护,最好既懂普通话又会粤语,还能给你做翻译。”

  沈道如很自觉的回答道,“我下午会找一个人送过来。”

  从内地过来的人很多,不差找不到这样的人。不管是光明正大来的,还是偷偷摸摸来的,他们来到香港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拼,不拼就是死。包船王,董船王,邵大亨,这一批耳熟能详的同乡给他们树立了榜样。

  香港精神说白了就是一部移民奋斗史,反而跟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没什么大关系。

  沈道如的效率很快,下午的时候就替李爱军找了一个看护。

  是来自惠州的一个小姑娘,一口普通话虽然算不得太好,但是起码能让李爱军听得懂,她已经来香港五六年了,是沈道如公司楼下茶餐厅的一个服务员。

  本来她不愿意耽误工作,但是架不住沈道如和这家茶餐厅老板太熟,同时沈道如工资给的也确实是吸引人,她也就一口答应了,不就是陪着一个瘸子聊天吗,比在餐厅工作轻松多了。

  沈道如交代了几句,就匆匆走了。

  李爱军已经丢了拐杖,手扶着训练房的双杠,一步一步的学着走路,每走一步都是满头大汗,就这样枯燥的训练了好几个小时。

首节 上一节 231/11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重生美国之富甲天下

下一篇:铁路子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