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临高启明

临高启明 第1175节

这套体系大致是借鉴了16~17世纪东欧军队使用的大车辎重队的概念。从胡斯起义开始,东欧军队就普遍使用大车阵。最初只是将运输辎重的大车作为机动的设防堡垒。只是在进行防御和宿营的时候用大车作为防护掩体。后来渐渐发展到能够边战斗边移动的车阵。哥萨克、波兰和俄罗斯的军队在对抗鞑靼人的过程中对这种战术运用的愈发熟练。在遭遇到袭击的时候,大车队在军队的两翼以大车上的火器和长矛对抗高机动性的鞑靼轻骑兵,掩护徒步步兵、非战斗人员和辎重移动。

这套体系并非到处可用,只有在地势平坦的中东欧地区才能得到比较有效的运用。黄县这一带虽属丘陵地带,但是沿海平地较多,河流也不算很多,运用大车阵的确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不过,朱鸣夏没有很多大车――就算有,他也没法找到足够的牛去牵引,所以他的大车阵就是用紫电手推车组成的。倒是和孙元化搞得车阵有点异曲同工。不过孙元化的车阵依靠的不成熟的火器系统,不管他的轻型火炮还是鸟铳,都存在装填过慢,射程短精度低的问题――当然,同样的问题在欧洲也一样,只是大明军队悲催的火器使用习惯:一见敌人冲锋就开火,然后拔腿就逃――使得从来大明拥有的数量惊人的火器从来就不能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

朱鸣夏就没有这个问题,他不但有足够的优良的火器――比1840年打得八旗劲旅满地找牙的英国人的褐贝丝还要好得多。而且军队受过严格的训练。

最后他还有一项秘密武器:从海军战舰上拆下来的几挺打字机,被临时性的安装在疾风式双轮手推车上。这东西一旦开火,就算几百满清的巴牙赖一起冲锋都能给压下去。

收容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护卫队,负责武装保卫,由北上支队的陆军士兵组成;民事队,全部是能说本地的方言的人--其中大部分就是最近才收容来得难民。民事人员的工作是抚慰难民。同时维持难民队伍中的秩序。最后是运输队。他们携带一部分交通工具和牲畜,运输难民中的老幼妇孺,加快整个队伍的行军速度。朱鸣夏给他们的指示是,什么东西都不用装,主要是装人:特别是儿童和妇女。

运输队和民事队主要由屺母岛乡勇组成。每个人都带有标准砍刀,一部分人还有标准矛,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近身肉搏战斗。尽管鹿文渊觉得长矛有点碍事,但是朱鸣夏认为长矛很有用――首先长矛结阵可以有效的对付骑兵,其次长矛可以充当拐杖,在雪地行走的时候很有用。必要的时候还能用来组装担架。

除了士兵之外每个收容队员都要携带三人份的口粮和饮水,用来随时给难民补充――当然大宗的便携式口粮是由运输队的车辆和牲畜运输的。为了便于难民在行进途中进食,收容队携带的口粮是救济口粮中的饼干:这种饼干类似米饼,用米粉、红薯粉和盐、糖混合烘烤而成。质地脆松。既容易消化,在食用时又不需要大量饮水――在大队难民行进中是很难给他们及时的补充安全的饮用水的。

收容队有无线电台――由一辆临高制造的军用四轮轻型马车携带,随时和基地保持联系,由于其贵重程度,专门配备一个骑兵班保卫它的安全

朱鸣夏审视了下集合在操场上的收容队――所有人都已经穿戴整齐。防寒衣物一应俱全,尽管大多数难民得不到足够的衣物,完全是依靠烤火勉强过冬。但是凡是选入乡勇队的人,全部配发了棉衣棉裤棉帽子和手套。

他随机检查了一些人的装备,看了看他们的绑腿打得是不是结实,北上支队的士兵有保暖的军靴穿,但是乡勇们就只能满足于芦花草鞋了。

不过这也就算不错了――多少难民是在寒风中光着脚走了上百里路才到屺母岛的。

服装状况是他最注意的,特别是北上支队,虽说从全军抽调北方人充实北上支队,但是其中的南方人还是居多数,入冬之后因为冻伤问题减员不少。

“部队吃过早饭了吗?”朱鸣夏问紧随着检查部队的黄熊――他在北上支队担任连长,因为也是登州军人出身,护卫队就选了他的连作为基干,由他担任队长。

“报告首长,已经吃过了。”黄熊穿着灰色的军大衣举手敬礼说道。

“士兵们状态怎么样?”

“报告首长:很高!”

“能立刻出发吗?”

“报告首长:随时随地!”

“很好。”朱鸣夏说了一句。士兵们已经做了彻底的轻装,除了武器弹药和身上的御寒衣物之外,只携带一日份的口粮和水。军旗则留在营地,根据指令他们也不携带身份证件和任何的文件。朱鸣夏已经下了命令,所有战死的士兵和他们的武器、装具都要回收,不准抛弃或者就地掩埋。

他检查了一番,没挑出什么大问题来,正当他检查的时候,从外面回来的侦察骑兵送来了新得消息:有一股大约二三千人左右的难民正在向屺母岛方向而来。附近没有大股叛军活动。

“叛军主力正在黄县周围活动,一部分正在向登州运输抢到的物资和粮食。”侦察兵报告道,“他们掳走了大量的妇女和青壮年往登州去。让青壮年运送物资。”

“有小股叛军在附近活动吗?”

“报告:没有,小股叛军大多在黄县周围的几个镇市活动,没有人往海边来。”

“你的任务完成的很好,先去休息吧。”朱鸣夏命令道。

“部队准备出发!”朱鸣夏看了看手表,“十五分钟之后出发!”

上午八时,由四百多人组成武装收容队开出柳条边。部队以纵队前进,骑兵连向前派出三倍的搜索骑兵,除了负责预警敌人之外,还有及时发现难民人群的任务――如果是小股难民,骑兵将直接将他们带到大部队来。

从屺母岛到黄县县城,直线距离不过二十多公里。如果是食品充足,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徒步走完全程用七八个小时也就够了。但是考虑到难民的状态至少要走上二天。朱鸣夏决定冒险挺进到距离黄县县城十公里左右的地方。同时为了便于接应,他打算在在整个路途的中点找一个村落作为临时营地,留下部分人员和粮食作为接应和难民过夜的地方。以目前的气温来说,难民在野外过一晚就会死掉很多人,他要尽量减少难民的死亡率。

同时这个营地也可以收容路上的零星难民,不必带着他们长途行军。

部队在积满冰雪的大地上行军,尽管天气晴朗,但是严重的冰冻依然给行军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满载的手推车,不得不每车再配合几个乡勇在前面用套索拉车。朱鸣夏命令组织收容队跟在队伍的最后面――北上支队他觉得问题不大,但是成立不久的挺进纵队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掉队现象就很难说了。

屺母岛外的黄县大地一片萧瑟,走出十多里路,没有听到一点鸡犬之声,经过的村落残破不堪,没有一个活人。路上和野外不时可以看到倒毙的尸体,大多是冻饿而死得。

朱鸣夏没有骑马,而是徒步走在队伍中间,他背着一支配有30发弹夹的sks-d,和许多元老不喜欢半自动相比,他对这种武器倒是很有感情。

寒风吹在脸上是刺痛的感觉,但是朱鸣夏一点不觉得冷,他不时的停下脚步核对地图和指北针,确定行军路线没有偏离他选择的路线。

.

第三百一十九节 骑兵冲突

一路上朱鸣夏一直阴沉着脸,黄熊看的心里直嘀咕,不清楚首长到底在想啥。他曾是登州旧兵,总是习惯性的要揣摩上司意图,只要上司沉着脸,他就发慌,又不好问,只能老老实实跟在旁边。

“黄熊,你看我带出来的人是不是少了点?”

黄熊一听朱鸣夏发问,来精神了,立刻接道:“报告支队长,本次收容队由两个步兵连,一个轴重连,一个乡勇连,一个骑兵班,和一个工作组组成,共计四百七十人,不是很少了。”

“收容难民是够了。”朱鸣夏冷冷瞟了黄熊一眼,接着说:“但如果想干点收容难民之外的事,这点可不够看的。”

“支队长您有何打算?”

“哼――只是想吐槽而已。”

黄熊自然是不懂吐槽是什么意思,但也知道朱鸣夏是话中有话。上司要打开话匣下属最好耐心听着,任何打断都是自讨苦吃,便闷着头紧紧的跟上司,仔细听朱鸣夏说什么,生怕有半点遗漏。

“黄熊啊,我军英勇善战,能够以一当十,你们更是我亲手调教出来的,都是铁打的军人。”朱鸣夏指了指登州方向,“远不是登州那帮废物能抗衡的。我北上支队两千号人,别看人数不多,要想破个登州城,照样做得到。结果呢?只能龟缩在屺姆岛,因为我们要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

黄熊曾是登州军人,叛军破城之后城中大肆屠杀本地军民的消息传来他有些心中颇为凄然,只是首长们一直按兵不动,他个小小的军官也不好说什么,听到朱鸣夏这样说,不由得叹出一口气。

“我们甚至不能攻打黄县,那是叛军的屏障,用来防御我们的,一旦攻打黄县。那就是正儿八经开战。孔有德李九成非得调集大军来和我们战个你死我活了。打他们当然没什么――易如反掌。但是我的目前任务毕竟不是和叛军作战,不然拿下黄县可比我在这里晃悠晃悠收集难民简单多了。”

元老院介入胶东半岛后对历史造成了较大影响。屺姆岛的难民营虽然在外界看来不是军营,但也有成千上万人在那聚集。好听点是难民,直白点就是潜在的大群匪盗。在当时人看来。那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就算不是匪盗也不会是什么好鸟――万一哪天吃的不够,冲出来那就是人形蝗虫。

叛军在占据登州后不久,随即就向黄县攻来,准备以黄县为据点巩固自己后方。向莱州的攻势是为了拓宽活动范围。攻占黄县则是为了保证在登州外围拥有可靠的支撑点――朝廷一旦要进剿,第一批官兵肯定会从黄县方向来攻。

因为屺姆岛已经聚集了大量的难民,所以这次攻打黄县的叛军不仅比历史上记载的更多。而且叛军在攻下黄县后更积极的捕捉壮丁用来充实自己的实力。自己如果不出来主动去接这些难民,只怕他们一个都跑不掉,会被通通抓走。朱鸣夏把这次收集戏称为“掠夺小弟大作战”,他要做的就是在尽量不交战或者少交战的情况下,从对方的鼻子底下掠夺人口。“直接日翻叛军不就可以了!”他不止一次的在心里这样哀嚎。

收容队在朱鸣夏的吐糟中来到一个废弃村落,这个村落建筑相对完好,还有破烂不成样的篱笆和勉强可辨认的土墙。如果当地能补充水的话在这里设营比较合适。朱鸣夏当即命令派出搜索队进村进行搜索。

首节 上一节 1175/221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重生之资本帝国

下一篇:生于198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