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第144节
最后看来,不管是还是苦味酸,都得等化工厂投产。眼下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能造出来的还是黑火药,他们有足够的把握制造出质量远超过这个时代的细粒黑火药,包括发射药和爆火药。甚至硝石的供应问题也不算太难,即使从广州得不到硝石供应,采用堆硝法也能获得一定量的硝。根据查询到的资料,1959年某县为了采石,自行建造了一个黑火药制造厂,不依靠外来硝石运入,仅仅靠全县的土硝收集和堆硝法,就可达到年产黑火药50吨的水平。如果掌控了临高的县政,一年搞20~30吨黑火药还是能做到的。
林深河说:“最要紧的还是安全稳定。黑火药顶替一下问题也没关系,不过我们还缺火帽,没有火帽的话工业部门就只能造滑膛枪了。”
制造火帽就得有雷汞。雷汞是起爆药。黑火药的炮弹和手榴弹还好凑合,穿越者的米尼步枪就非得有火帽不可,
雷汞的工艺不复杂:简单的说是把汞溶解在硝酸内,混合以酒精,最后反应出来的产物。
汞并不是很容易得的东西,广州先遣站连买水银带买朱砂,前前后后也不过搞回来了十来公斤的水银,这已经把全广州的药铺都給买空了。化工组也曾经考虑过做雷银,至少白银比汞多得多,而且白银无毒,但是雷银比雷汞更灵敏。还是雷汞比较安全。
造雷汞需要高纯度的酒精,制造酒精没什么技术难度,但是现在薯类作物还没下来,拿大米去做酒精有点浪费,商贸部门通过采购商林全安从琼山县买了一批最烈的烧酒回来,化工组自己设计制造了一个木、锡结构的蒸馏器,用来做二次蒸馏,第一次将白酒蒸馏成粗制酒精,再将其蒸馏一次,这样就得到了浓度96%的酒精,剩下大概3%的残液是杂醇油,这个东西可以用来做青霉素的原料。当然现在谈青霉素还为时过早。
试制工作由徐营捷负责。这个喜欢调弄各种恶心的化学品的人把自己的化工手册翻看了无数遍,又把从资料库里抄写下来的工艺流程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自己完全记得全部流程。
火工产品制造是整个军事化工体系里最危险的部分,即使在现代化的工厂环境里,危险也时常伴随着生产者,更不用说此这些准备用简陋设备土法制造的人了。
雷汞本身虽然灵敏,危险甚大,但是在潮湿环境内反应,相对比较安全。不过对第一次玩火工品的穿越者来说,不害怕那是吹牛。为了安全起见,所有人都退出了反应用的实验室。只留他一个人在里面。军事组本来想友情赞助防爆服一套的,但是穿了那东西就不大好干活了,只好放弃。
徐营捷首先把纯净的水银*份放进陶瓷罐里,再加入*公斤的硝酸,然后用热水水浴法加热到*~*c,在加热的过程中要时而振荡,汞慢慢的溶解,经过大概40分钟之后,徐营捷得到了一罐子绿色的硝酸汞溶液。
硝酸汞制成之后,将*%纯度的酒精*公斤,预热到*~*c,这时候往酒精里加入硝酸汞。这里面的温度掌握十分重要。徐营捷时时刻刻都注意着温度计的显示。
酒精一倒进去之后反应就开始了,硝酸汞溶液开始沸腾起来,酒精全部倒入之后,稍微振荡一下,这个时候他看到温度计的温度已经上升到了*c了。说明反应是成功的。温度慢慢到了*c之后,反应罐上弥漫着白色的浓烟,徐营捷知道制取已经基本成功了,没有冒出红烟的话,他可以直接退出去休息坐等反应完成了。他看了下手表,记下了反应开始的时间。
他检查了一下罐子上方玻璃冷凝器,确认它在正常的工作。这个东西是用来收集反应时的烟。反应时产生的浓烟不仅有毒易燃,而且一旦凝结在反应器里,会影响雷汞的产量和质量。
化工组的人都做的远远的盯着院子门,看到他出来大伙都鼓起了掌,徐营捷十分配合的摆了几个pose。
一个半小时之后,他们再走进去的时候,反应已经完全停止,反应器底部凝结着一层灰色的颗粒状物品,有点象灰色的沙子。
徐营捷小心翼翼的把湿雷汞收集起来,用棉布包好,再用一个手动的压缩器榨去水分,使得含水率低于5%。正常情况下雷汞要在专用的烘干室内进行暖风干燥10~15小时才算完成。现在没这个条件,只能自然晾干了。
第一百一十三节 枪与炮
第一百一十三节 枪与炮
最后1公斤水银制造出来了大约1.2公斤的雷汞,这个成绩化工组已经非常满意了。毕竟每个火帽的雷汞的用量很小。
用在米尼枪上的火帽最好是铜制的,穿越者没有带铜,广州先遣站收购了大量日本红铜条。这种铜在市场上非常枪手,原因是里面含有有不少白银。把白银提炼出来就能抵偿买铜的成本了。
冶金小组从新提炼了铜条,得到了纯度很高的铜锭和少量的白银。原料解决之后,机械组自行设计制造了一台专门冲压火帽的机器,制造了模具,用电力驱动,一次可压制10个火帽。
确认火帽批量制造没有问题直呼,火枪的组装工作就开始了。这些使用米尼弹药的前装线膛枪都是利用出发前买的高压锅炉用14毫米合金钢无缝管组装的。钢管买到以后,就在在展无涯开的机械加工厂里偷偷拉上缠踞48厘米的5条“内螺纹”。其它的击槌、扳机、簧片之类也是在他的厂里用4~5毫米厚的合金钢板冲压出来。假如当时没有这一手,要是他们自己加工膛线,恐怕到现在也没有几支线膛枪,新军估计就得用褐贝丝了――这种滑膛枪也获得了一批排队枪毙党人的狂人吹捧,王洛宾虽然也是排队枪毙党人,但是还不够原教旨。真正的排队枪毙党是绝对谢绝线膛步枪的。
线膛枪不算一种很新的武器,有燧发滑膛枪的时代就有了燧发的线膛枪,与滑膛枪相比,线膛枪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射程大、精度高,比起有效射程不到50米的燧发滑膛枪,前装线膛枪在射击精度和射程方面在当时完全可以充当狙击枪来是用。
它没能普及的最大问题,一是工艺复杂造价过大,二是装弹困难。膛线枪之所以能射得远,射得准,子弹在出膛前必须沿着膛线旋转,这就必须把子弹镶入膛线才行。在没有米尼弹之前,子弹必须比膛线直径略大,用蛮力打击子弹使其变形镶入膛线。夸张的说法要用锤子锤进去,虽然多数情况下不止于此,但是它比滑膛枪装弹慢却是个事实。因此虽然被许多国家小规模的装备过精锐步兵,但是使用不广泛。
米尼弹的出现才改变了前装线膛枪的命运。米尼弹,锥形弹头的直径略小于枪膛直径,这样装弹就很方便。弹头的底部有个圆锥形的空洞,一个木塞堵住洞底,发射时燃气压迫木塞挤进空洞,迫使弹底膨胀,紧贴膛线,封闭住弹头和枪膛之间的空隙,使燃气无法外泄,又可以使弹头在膛线压迫下高速旋转。米尼弹解决了前装线膛枪装弹困难,滑膛枪射程精度太低的问题,使得步枪超过火炮,成为当时战场上的决定性武器。
扣下扳机,“砰”的一声巨响,枪身猛的向后冲,王洛宾撞得肩膀发痛。一股淡淡的硝烟慢慢的从枪口散出。100米外的城墙下,姜野从掩蔽部跑出来,看了下靶子,把刚打的洞用白纸贴上然后凑到竹筒的制得土电话上大声叫喊,王洛宾拿下右耳的耳塞,凑近这急这一边的竹筒,听到他在说:“9环,偏7点钟方向。”于是举手示意听到。
这个结果相当不错!第一枪就非常接近靶心,看来这支枪用不了两个小时就能校好了。拿起小锉刀,把黄铜缺口座的左边矬掉薄薄一层。然后松开固定枪身的虎钳,装上火药和弹头。重新开始慢慢瞄准100米外的半身靶靶心,再来一次100米的校准。运气实在是很好,一切正常得不能再正常。100米的距离校完了以后,还要用不同高度的几块靶子来模拟测试200米和300米、400米的远距离。更远的距离只好看士兵的rp了。
这支枪只用了40分钟就完成了,而且精度颇高,简直是完美的杰作。估计300米外能一枪放到单个骑兵。最后用烙铁把自己的名字缩写烫到枪托后缘的正上方,在下边加个“j+”表明这是一支可以当狙击枪用的好枪就算大功告成。毕竟就算是米尼式线膛步枪,也只要求对400码外的20英尺宽,8英尺高的靶子达到60%的命中率。
看看木板上用碳条写的4个正字,王洛宾在第4个正字的旁边重重的加上一横。旁边展无涯的小组也写完了第4个正字。看来今天这一班的50支枪生产计划没什么问题了。估计可以超额完成多几只。
3000条钢管和配件可以造3000支步枪。另外还有大约1000份的备用配件。不过前两个星期,工业部决定把20条枪管截断成2寸左右的短管,供制造德林杰手枪使用。虽然少了20条步枪,但是却能給海军、情报局这样的需要短家伙的部门配备自卫火器,glock手枪他们可没打算发給土著用。
枪支虽然组装得很快,每天能完成80多支,但是没有经过严格校准的步枪,交给没放过两枪实弹的菜鸟步兵,比滑膛烧火棍真的强不了多少。外强中干,这大概可以描述穿越者目前的窘态。
直到已经拥有600多支枪,工业组才有把每天的组枪定额减掉一点,然后花时间仔细校准并挑选精度枪。火帽被小心的储备起来,准备打仗用。这个与总参谋部的作战方针有关。鉴于未来敌人一旦到来人数会非常可观,无论明军还是海盗,出动上千人是毫无问题的。穿越者现在不比从前,摊子已经铺得很大,再搞设防营地的乌龟流就会造成处处设防处处被动的窘境。军方的方针是打出去,在外围派出渗透部队,打冷枪、埋地雷、骚扰敌人大队的行动和后勤输送。这样的战术需要给一线部队配备足够的精度枪。毕竟能从远一点的地方开枪对于渗透部队的生存很有利。能一枪撂倒个骑兵或者军官,显然对于减轻正面对阵时的压力也很有用。
前几天,总结会上情报部指出一个月内必有一场大战,不管来犯者是海盗还是明军,穿越者将面临多达二三千人的敌军前来围剿。如果是明军的话,在大陆方面还可能会持续增援。估计如果不能一仗对明军施以重大打击,围歼其一部分的话,围剿会持续一二个月之久。如此以来,工业部的负担一下加重了。不但要每天装50支枪,还需要为即将来临的恶战储备弹药。冶金部门不仅要炼钢、还要大规模的提炼铜和铅,已经在开始用铸模大规模的生产米尼弹和圆形铁炮弹。每天可以产3000多发米尼弹和250发圆弹。加上已经储备的弹药,应付一场持续数天,每天发射30~40发子弹的恶战不成问题。
火炮方面。铸造厂已经已经交付了9门8磅滑膛炮,在熟悉工艺之后铸造这样的滑膛炮已经不算什么。制造后膛炮则在刚开始的时候加工炮尾栓的时候不太熟练,一个合格的炮栓要花3天时间。最后1个星期只完成了2门炮。不过经过集体分析研究,机械组改进了工艺。钢板切割出来以后不急于马上焊接。要先放到脚踏砂轮机上面打磨端面和焊接梯口。然后用本地花岗岩石板做的型架支撑焊接。现在已经完成了6门70mmarmstrong炮。12磅山地榴要简单的多,只有有足够的生铁可以以每天一门的速度出厂交付使用。现在已经交了12磅山地榴14门。
随着制造大炮的数量增多,机械组已经基本摸透了每种火炮的制造工艺、需要工时和各种零件的尺寸,为生产火炮设计制造了各种专用模具和工装,借助于带来的大量测量工具,机械部门很快就把公差减小到最低限度,制定了各种类型火炮的制造标准,开始了标准化制造。这样将使得每门炮的参数结构都和同类火炮完全一样。
有了标准化制造,也就意味着每一门同类火炮的性能都是接近的。穿越者制造的每一批次的火炮都由炮兵小组进行专门的试射,以获得其射击参数――根据使用弹种、目标距离,决定装药量以及炮口高度。必要的时候,炮兵小组还会尝试危险性很大的最大安全射速、身管寿命和最大装药的试验。以测定其火炮的潜在能力。
火炮测试和计算所得出的结果再制作成炮表。炮表上只要有上面那四个参数。制造成书本的方式,让炮兵可以迅速查阅。甚至可以不用文字。只需要图形(弹种)与数字。
这些内容如果完全由炮手去做,那么炮手不仅需要熟悉火炮本身,还得熟悉数学、几何甚至代数,所以早期的炮手除了是炮匠还得是半个数学家。这就是所谓“炮兵需要高科技人才”的由来。但这并非是必然的,不过是理念落后的结果。有了这样标准化制造的火炮和炮表,炮兵跟本不需要什么高素质,只要认得数字图形,顶多识几百字几就可以了。大大的减少了炮兵的训练难度。理论上,文盲也可以――这对穿越者所面对的社会环境来说倒是十分合适。
身为穿越者,掌握的不仅是后世的现代科技,还拥有几百年来人类社会所凝聚起来的先进理念。有时候这样的理念比至于科技更能发挥出作用。
第一百一十四节 训练
第一百一十四节 训练
限于资源和人力问题,军队能同时运作的大炮就那么多了。12磅山地榴倒是可以继续考虑一下多造些用于防守。它打霰弹的时候,比起训练不足的新军手上的步枪效果更好。威力可观,射速高,还不太重(炮重不过250gk)。一匹驴子或者3-4个人可以拖着跑。放在营地和文澜河边的防御阵地正好。
新军在百仞城外列队。
马千瞩穿着他的87式作训服装,站在他们面前。挺胸抬头,一脸傲气,努力让自己看起来象电影里的军人模样。
这些前大明良民,现在为了银子和口粮,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这支谁也闹不清来历的武装里来了,既没有什么背叛朝廷当“明奸”的内疚,也看不出揭竿而起闹革命的激情,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旧军队的“当兵吃粮”的光荣传统。
600多个剃得青光锃亮的脑袋,彼此看起来还有点不适应。新军装还没做出来,穿得是百仞公社的妇女们手工缝制的棉布作训服。自然看起来毫无威武之感。除了一支用来示范的10人小队配备了制式火枪,其他人都以同等重量的木棍捆石头代替。
没办法,后勤都在叫苦连天,军装的纸样没做出来,装具更是八字没一撇。军工部门的枪造了不少,校枪却慢得很。纸包定装弹也需要人手――至少一个月内看不到100%十九世纪火器化的新军。按理说,席亚洲作为未来的新军教导营营长应该亲自该来主持培训,但他再次生病休息,估计在躺倒在农场休养了――比起海军的丰城旅馆,陆军选择了南海农场作为腐败场所,此地环境好,伙食充分,还常有一些食堂不供应的好东西可以试吃――军事组的多数人马现在不是在执勤点上放哨就是四处去察看民工的设防情况,最后马千瞩只好以代理总参谋长的身份召集新军教导营开始了训练。
这多少和上次的建军会议上的分歧有关。在新军组织和人事安排上,执委会和军事组产生了第一次比较大分歧。执委会希望由文官担任总参谋长的职务,以便执委会加强对军事力量的控制――如果说土著军人暂时很难信任的话,穿越者的军人也未必能够永远信任。军事组则希望由何鸣或者席亚洲担任。这两个一个资格最老,一个则是军事组的核心人物。这两人当然很自觉的谢绝了提名――在执委会和军委会的少壮派之间当协调者不是件容易差使。
少壮派们缺少军委会的重量级人物的支持,在总参谋长的争夺中败北。最后决定由计委委员长马千瞩担任代理总参谋长――新军建立百废待兴,事事都需要各部门协调,由计委人员担任比较方便。这样双方都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