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临高启明

临高启明 第223节

“季师傅说要经常注意看坩锅里的玻璃液,但是这个坩锅有盖子,每次要看都得把坩锅移出来――上次王师傅说到熔炼的时侯特别讲过要保持好温度。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把盖子去掉呢?这样不就可以在炉口直接看到坩锅里面了?”

“因为玻璃是不能受到污染的,否则就做不出澄清无暇的模样来了。煤烟容易飞散,开口的坩锅里会掉进去。明白了吗?”

众学徒一起点头。这时又有学徒举手了:“为什么不用木柴烧火?木材烧起来比这种黑煤干净。”

“好,问得好。”

接着他解释了几分钟燃料的热值、成本和获取的难易度问题。众学徒听得似懂非懂。

要把这群几个月还在城市乡间流浪,大字不识一个的明代流浪儿培养成新的产业工人,工业众算是不遗余力到了极点了。技能培养还算容易,中国人向来以吃苦耐劳,聪明勤恳著称的,但是培养出新的思维模式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反正能讲则讲,不求能理解,先把观念灌输进去再说。

季思退问:“你们叫什么名字?”

“我叫孙兴。”“我叫黄中山。”

“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很好。”季思退不遗余力的夸奖着。这样的孩子不多见,得大大的鼓励才行。

玻璃液在经过一整夜的熔炼之后,俩人一组小心的用抬架将坩锅从火窑里取出,小心的放入天车下的一个铁质框架上。这个铁质的框架两侧都安装有长手柄,以便于倾倒。

此时坩锅里的玻璃液已经出于红热的状态,黏稠度也恰到好处。坩锅被吊起来由天车运到到生铁的浇注台上。

浇注台最早是在结实的石头台面上铺上铜板构成的。当时的人们认为,铜材弄脏熔融玻璃的程度小于铁材。但是后来在实际生产中发现,铜材在玻璃液浇注到上面的时侯很容易开裂。一旦开裂这块铜板就彻底报废了。

英国人在19世纪的中期进行了改进,使用生铁作为平台。穿越者完全模仿了英国人的设计,虽然没有那个台子那么巨大。但是结构完全类似,也安装了脚轮。这样浇注台就可以直接被推倒各个退火窑的门口。不用再使用专门的工具和载具进行移动了。

机械部门还做了一些小的改进――在浇注台和退火窑之间铺设了简易的铁轨,这是一种直接镶入硬质地面的建议小铁轨,不使用枕木。但是可以大大的节约人力――毕竟推动一个8吨多的台子也是不件轻松的活。

玻璃液被从坩锅里倾倒到台面上之后,工人们就用一个铁质的碾辊将胶状的熔融玻璃推平。平台的四周是用铁条的,保证玻璃液不会被推倒地上。

整个浇注工作顺利的完成了,被倾倒在浇注台上的玻璃液被很容易的碾平成为一块块的平板玻璃,根据每次倒入的玻璃液的数量不同,还可以控制玻璃板的厚度。然后就是长达10天的退火了。

“这个的确比什么吹管法好用了。”季思退目睹第一批平板玻璃送入退火窑,兴奋的对王洛宾说。

“事还没完呢,退火结束之后还要进行碾磨才能用。”王洛宾说。他记得在书上看到过,这是项非常缓慢辛苦的活计。

在浇注过程中玻璃板上面与碾辊接触,下面和铁板接触,表面比较毛糙。得进行打磨和抛光处理。

打磨工作是在石质平台上进行的,根据王洛宾的要求,采石场专门采了一块大青石,这是种质地细腻,硬度小的石材,作为碾磨平台最合适不过。

碾磨的过程是这样的:需要碾磨的玻璃板下面涂上一层石灰以免其在打磨的时侯移动。再在需要打磨的平板玻璃上另放一块小一半的玻璃板,上面的玻璃板上粘有一块木板,在木板上再固定一只由轻质硬木做的水平轮。接着这只轮子可以将上面的玻璃板来回的移动,从而可以在两块玻璃板之间形成稳定的摩擦。为了增加摩擦效果,要在两块玻璃板之间注入水和细沙。碾磨台的四周还要安装凸起的边缘挡条保证水和砂不会流失掉。

第十节 蒸汽机和锅炉

第十节 蒸汽机和锅炉

几个人正查看着玻璃厂的生产进度,不仅平板玻璃,也包括玻璃器生产线,广州站发来的订货中以三种不同尺寸的玻璃酒瓶为主。在现代的玻璃器皿制造中,玻璃瓶是用流水线自动吹制成型的,每分钟制造几百个尺寸一模一样的标准瓶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百仞玻璃厂还是在手工铸造――应该说这方面学徒的表现比某些笨手笨脚的宅男穿越众要好得多――一天的最好记录才二百来个。

“最好能设计条自动制瓶生产线。”展无涯说,“这么手工造,要多少工人才能满足需求啊。”

“等平板玻璃退了火之后,你再说人力的事情吧。”王洛宾的脸色被火光照的发亮,“那碾磨费得人力,比做玻璃瓶多得多了。”

正说着话,李迪带着海兵连的战士,从博铺用划艇牵引浮筏,把十多桶东西运来了。

“碾磨料都到了,签收吧。”李迪吐了口气,身上湿淋淋的――过浅滩的时侯他不得不身先士卒的跳下去推筏子,免得被礁石撞碎。

“这些东西可都是海军采集的,挖砂子可费事了。以后造啥东西要给我们优惠啊。”李迪不忘丑表功一番。

“好说,砂子都分过级了?”

“分了,从粗到细,用你提供的筛子筛得。一共三种,每种3桶。应该够你用了。还有3桶硅藻土。”

碾磨玻璃的时侯先用粗砂,再用细砂,然后是专用的极细微的蓝玻璃磨料,这个穿越众自己加工不出来,就用最细的砂代替。

这一系列的碾磨完成之后,接着用两边都有把手的碾辊包上一层羊毛毡,再撒上硅藻土或者刚玉粉进行最后的打磨抛光处理――本地有硅藻土储量。

整个打磨不但费力而且费工,所以玻璃厂也是瓦特和博尔顿的蒸汽机最早用户之一。穿越众为了节约人力,自然也得求助于这一工业神器。

“你的蒸汽机鼓捣的怎么样了?我们机械组打算仿制一个。”展无涯终于公然对李迪的秘密打起了主意。

李迪的蒸汽机是从美国搞来的小型蒸汽机套件,在美国属于是蒸汽机爱好者们的玩具,和许多人玩超轻型飞机组件是一样的性质。

“能运作了,但是马力很小,才12马力。”李迪说,他花了差不多三个月才组装完备,结构袖珍轻巧,可以安装在海军的大型划艇上使用。

机械组决定去参考一下这台机器,于是全体人员一起去了博铺,看到了那台安置在海军艇库里的机器。

“这个搞不定,我们还是从最简单的瓦特机开始吧。”展无涯看了李迪的机器之后说了这么一句。整个蒸汽机从原理来说并没有超越他们的知识层面,但是其中运用的许多加工手段和材料不是穿越工业能够支持的。

“这台机器倒是很轻便,可惜我们做不出来。”周比利看了之后说,“它的锅炉非常精巧,管路都是钢的,很多部件还是焊接的……”

“没有焊接,怎么做锅炉呢?还有高压火管、橡胶密封件――橡胶件好像也没带多少,再说也没有现成的规格可用……”李迪苦恼起来。

“我靠,你从哪里听来的奇谈怪论?!做蒸汽机从来就不需要橡胶做什么密封件!”萧白朗啐了一口吐沫,“别说钮科门、瓦特那会,就是到了多胀式的时代也没用过橡胶密封件啊?”

“的确不需要的,”展无涯说,“至于材料也用不着什么钢,早期的蒸汽机身上也根本没有钢,不是生铁就是熟铁,手工敲敲打打也行了。我们的材料和加工水平够瓦特直眼了。”

他叹了口气:“可是我们不会玩铆接。没有铆接,就得焊接――用不起啊。”展无涯对这个也不在行――焊接的设备他有全套,耗材也存了一些,不过焊条、乙炔这些东西都没地方补充,用一点少一点。

“呵呵,说起这个铆接,不是吹牛,这里大概也只有我会搞了。”周比利得意的说。

“你会?”展无涯记得这个周比利只是个机械维修工而已,专业是钣金工。虽然是搞航空器维护的,属于看起来很美,但是对穿越众没什么大用的专业。

“航空器里还是有不少铆接的。所以我有点兴趣,经常自己试试看。”周比利说。

铆接是工业时代使用最广泛的金属连接方式,它比起传统的锻接要来得便捷可靠,强度也够大。特别是在造船领域,铆接一直到二战还是主要主要的造船工艺,连“大和”这样的巨舰,也是用一个个铆钉连接起来的,只在很少的非关键部位使用焊接技术。

20世纪50年代以来,焊接技术日新月异,最后在很多领域都取代了铆接,以至于这门技术在现代已经很少有人掌握了。展无涯记得很清楚,当年上海外白渡桥拆除整修的时侯,安装铆钉的工人是很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的。

首节 上一节 223/221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重生之资本帝国

下一篇:生于198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