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临高启明

临高启明 第982节

一部四库全书,收书种类4000种,勉强够得上一个中小城市的街道图书馆的规模。周洞天知道手工业时代的任何的事物规模都是非常小得。即使采用19世纪的技术,本时空的印刷产业也是完败的命。

周洞天看着院子里堆积如山的板片,心中很是感慨。中国的印刷术,大规模运用自始自终停留在昂贵的雕版印刷上,著作出版困难,书籍稀少昂贵。许多著作因为得不到出版或者再版的机会就此失传湮没。这不能不说是逐步落后于西方的一个原因。

他漫步而行,走到第二个厅堂里,此处让他一下来了兴趣――原来这里雕的版是图像。掌柜的说着是现在雕得是在小说里用得“绣像”。书坊里正在新刻一部《水浒传》。

“这是小老苦心搜罗来得‘繁本’,可不是外面的‘简本’。”掌柜的面露得意之色,“带‘三征’的!”

周洞天对水浒的版本学不是很了解,闹不清什么叫“简本”“繁本”,只嗯嗯啊啊了几声附和了几句。梅林忽然问了一句:“你这里印《金瓶梅》嘛?”问了这话他有点后悔了――这不影响形象么!

“有有,”掌柜的并不以为异,“小老这里有同业刻印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代销,不但刻印精良,书里还有二百幅绣像图。是难得之物。”

一问价钱,这部书要一两银子。价钱相当的不便宜。梅林决定买了下来。

“这书可是繁体的,连个句读都没有。你真心要买了看?”周洞天乘着掌柜的走开片刻问道。

“我当然是看不明白,但是收藏一部以后就是珍贵的资料,善本啊!”

过了一会,掌柜的屁颠屁颠的取了书过来,这部书装在在四个书函内。沉甸甸的颇有分量。周洞天随手抽出一本翻了几页,只觉得一股墨香扑鼻而来,纸张之地细腻。刻工印工都在中上水准。因为用得是水性墨,书页不是双面印刷,所以装订出来的书册特别多,居然有三十六册。

每一章节都配有二幅绣像。刻工比周洞天在外面看到的年画的水平要好多了。其中不免有些诲淫诲盗的画面,雕琢精细,极其露骨。很有h小说的感觉。

要是我们来出得话,肯定比它的画工好一百倍。别得不说,光人体就比这个强。周洞天想,出个《金瓶梅》的h漫应该是大有市场?只是原创的话太费事,不知道***那边有没有出过这个题材的漫画,又有没有人带来。

他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问道:“此书的作者是何许人也?”不知道在距离作品问世不久的本时空能不能弄清楚这一历史疑案?

“书上署名兰陵笑笑生,不过大伙都说是凤洲先生的手笔。”

凤洲先生就是王世贞。书问世后不久就有人如此传说,一直到近代这一说法都是最有市场的,这对周洞天来说不是什么新闻――他略微有些失望。

“亦有人说着是某老公儿的手笔。”掌柜的压低了声音说道,“这就不好说了。”

周洞天点点头,显然在本时空一样得不到明确的答案。

明末的风气堪称开放,声色男女之事不算“耻事”。掌柜的见两位老爷对此很有兴趣,当即又搬来了一堆此类小说供他们选购,从大名鼎鼎的《***》,到不怎么出名的《痴婆子传》,拉拉杂杂,林林总总有二三十种之多。有些在旧时空已经失传了。听掌柜的说这些书卖得都不坏,属于常年可销的品种。周洞天翻了几本,觉得这个商机也很不错。当下掏了十两银子,把这些书全买了下来。

书坊的掌柜又做了一笔好买卖,对他们愈发殷勤。一问十答。周洞天把兴趣又转向雕版工场,看到雕刻绣像的工人和刚才的不同,似乎是在雕刻某种不完整的图案,思索片刻他忽然明白了,这是在雕刻套版印刷的画板。

走到下一个厅堂内证实了他的想法。这是在搞“套版彩色印刷。”

雕版印刷一般只用单色印刷。五代开始有人尝试进行彩色印刷,工艺是将几种不同的色料,同时上在一块板上的不同部位。然后一次印于纸上印出彩色印张。这种方法称为“单版复色印刷法”。著名的天津杨柳青版画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生产。

这种做法成本低,速度快,但是印刷色料容易混杂渗透,而且色块界限分明,显得图案呆板。

从元代开始,有了所谓的“多版复色印刷”,也就是所谓的“套版印刷”。大致就是要用多少种颜色就雕刻多少块版,每一块印板上涂上不同的色料,分次印刷在同一张纸张上。套版彩色印刷的工艺延续了很久,除了印刷厂之外,在印染厂一直用到20世纪。

南京在明代已经成为了彩色套印的中心,一般的书坊都有彩色套印的能力。

因为套色印刷的成本大得多――有多少种颜色就得准备多少块同样的雕板,所以明清时期书籍的彩色套印一般只用朱墨两色,只有年画印刷才用比较多的颜色。

此刻正在书坊中印刷的绣像也只用了三种颜色。不过掌柜的已经很得意了,表示他这次是“不惜工价,唯求尽善尽美”。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周洞天从掌柜的口中知道打听到整个南京,能够印刷的书籍大约有一千种。分为九个类别。靠这个吃饭的工匠、伙计、商贩有好几万人。买卖很是红火。书籍不但远销各省,还有大量的出口――特别是向***和朝鲜的输出。

不过最好卖得还是“时文集”,也就是“公务员考试辅导书”。尽管年年都要编刻新书,这类书依然畅销不衰。周、梅二人不免又唏嘘了一番。

蔡宜邦揣摩这二位首长对书坊如此感兴趣,十之***是要开办书坊。他是南京本地的土著,颇有几个吃这碗饭的穷亲戚,他赶紧抓住这个机会向周洞天推荐。

周洞天觉得这亦无不可,毕竟雕版师傅还是需要得――原本他到南京来就有为临高的印刷厂招揽一批高手雕版工人的用意在内,再者杭州印刷厂也有需要。当下便满口答应下来,还要他尽量多招募些印刷工人来。

第一百零一节 庆云观

第一百零一节 庆云观

庆云观是杭州涌金门外一座很小的道观,对于习惯了旧时空寺庙道观宏大规模的人来说,庆云观简直有点“泯然众人矣”。它的门脸很不起眼,占地面积亦不广阔,孤零零的矗立的在涌金门外的西湖湖岸旁。

涌金门外便是西湖的湖岸,这一带风光虽然宜人,却不是闹市,连住家亦极少。张应宸对庆云观的位置不是很满意――这地方实在荒僻了些。但是胜在清静,倒是很符合“清修”的形象。

庆云观小虽小,该有的规模也还算齐整。全观以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展开。第一进就是三清殿,左右是文昌殿和灵官殿。

三清殿之后的第二进院子,设有一座戏台,这里是打醮唱戏的地方。二进院子两侧,各有偏院,布置的十分雅致,专供有钱的香客休息住宿只用。二进之后是三进便是道士们生活起居的“静室”了。第四进是后院,后院打开门出去尚有菜园,有火居道人种菜养鸡,除了供应道观内诸人的伙食,还可以出售换取些收入补贴道观。

张应宸对庆云观的生活环境相当满意。道观虽小,但是道士很少,除了小徒弟之外,每个人都有单独的静室,环境亦很清幽:观内树木葱茏,花木繁盛,院墙外又是西湖。要在旧时空,这快地皮即使千万也买不下来。

庆云观在道观中算不上香火旺盛,它也没有许多的道产。不过道观的历代主持很有自己的一套生意经,利用道观地理位置的优越,和城内不少有钱的士绅大户结缘,每年三节和各种道教节日都能从大户们那里得到许多馈赠,到得夏天,在城中觉得气闷的有钱人家仕女子弟们,常常到观内打醮唱戏,顺便游玩散心。道观内也可得不少的收入。这才维持住道观的生存。

和旧时空不同,本时空的道观寺庙,除了极少数有朝廷背景,主持是僧官或者道官身份的寺庙能得到朝廷的俸禄和财政支持之外,大多数的寺观都得自己养活自己,搞经营活动。对于像庆云观这样没有大量田地,无法得到长期收入的寺观,生存压力是非常大得。

因而道观里轻易不增加一张嘴,想在某道观里出家修行的道士,若没有带入一定的道产,至少要在外面云游好些年――所谓云游就是乞讨而已――才有可能正式进观。当初要不是张应宸妙手回春救了快要“登仙”的马道长的命,又有一手高明的医术,他是不可能在这里无限期的“挂单”下去的。

张应宸对这个现象很是感兴趣,看到主持和道士们很少学习道教经典,除了客户的“订货”之外也不怎么举办宗教活动,每天的主要活动就是“创收”:去大小施主家里走动,联络感情;在道观门外摆茶摊;招待来进香打醮的施主们食宿――道观里有个厨艺颇高得火居道人,做得菜肴和点心极好。

此刻,张应宸就在边书写他的工作报告边大啖火居道人做得上好点心:火腿酥饼。手边还有一壶上好的雨前茶。他的这份待遇当然和他高明的医术有关。自从在道观内除了救治了主持得到了挂单留居的许可,他为道观内的其他道人也做了诊治,一时很得人心。几天前,有一户和庆云观有来往的士绅家有位老太太病势沉重,即将不起。杭州城内的多位名医都请遍了依然束手无策,马道长便将张应宸推荐了去。

张应宸杂用望闻问切和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很快便查明了病因,对症用了二种他随身带去的中成药,又开了几张方子,居然药到病除,妙手回春。没几天,庆云观里有位杏林高手的名声就传了出去。又来了好几位疑难杂症的患者,都给张应宸一一对症下药的解决了。这下他立刻就名声大噪起来。

马道长善于经营的头脑立刻就意识到张应宸的医术对庆云观有多大的好处,所以对张应宸愈发逢迎,不但生活待遇从优,还尽量满足他的全部要求。

张应宸便乘势要求在观内施诊――这对扩大他的知名度有极大的好处。自古至今,各种新兴宗教都是用“治病”作为传播手段,且不论“治病”是不是真得有用,起码这是最容易打动老百姓的。

马道长当然满口答应――这毕竟是增加庆云观声望值的做法。自从张应宸在观内施诊开始,庆云观的香火比以前旺了许多。张应宸在诊金和药费上“随缘善助”,只设钱箱一个,随人投入,绝不开口取酬。因而声望暴涨。

投入钱箱内的诊金和药费,他亦不要,全部交给道观内使用。一时间观内上下对他的医术道德无不佩服。众口相传,人人都知道庆云观里来了一位医术人品都很高明的道长。

“我终于算是在这里站稳脚跟了。”张应宸在写报告的时候想到,“下一步是扩大名望,发展教徒――先得把这个庆云观争取过来。”

他正在思索着怎么夺取庆云观的领导权,一个眉清目秀的小道童,名叫明清出现在他住得静室的门口。

“盗道长,您的医案还是放在二进的戏台下吗?”他问道。

首节 上一节 982/221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重生之资本帝国

下一篇:生于198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