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为大都督 第149节
原本对于崔文卿的出行之举,穆婉是根本不同意的。
可是当崔文卿强烈抗议,并表示若穆婉等热不去,他将会去找童州另外安排出行护卫的时候,穆婉也只能点头同意了下来。
她相信即便是当真有人想要对崔文卿不利,然自己可是足足率领了五百精锐骑兵,应付那些有可能出现的宵小,理应完全足够的。
崔文卿这次出门踏青的地方乃是太原城西北五十里的崛围山。
足足行得整整一天,崔文卿一行方才抵达崛围山之下。
可见黄昏落日之下,二座苍翠山峰高峻挺拔,夹一东西走向的深沟,隔沟对峙,势如入山门户。
连绵欺负的山梁如同山峦张开的两道臂膊,搂住了一片澄澈湖泊,撒开了几条淙淙小河,处处山花绽放,可闻鸟语花香。
崔文卿大感景色之壮美,吩咐穆婉宿营于山脚湖畔,夜晚躺在草地上观星月之沉降,闻林海之滔滔,倒也不亦乐乎。
第二天一早天刚拂晓,崔文卿与荷叶一道拾阶而上,开始登山。
由于沿路上游人甚多,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穆婉只挑选了八名武功高强的护卫相陪,其余人员全都驻扎在山脚,只要一有情况,就会飞速来援。
足足半天功夫,终于来到了崛围山山巅的崛围教寺外。
崔文卿站在山门前向下俯视,可见四周群山如涛似浪,宛转盘旋,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像倒立的喇叭,又如硕大的圆盘,想来这也是崛围山之名由此而来。
而这座崛围寺建于初唐,相传是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之一,数百年来香火很盛,来时河东路最富盛名的寺庙。
崔文卿历来对礼佛没什么兴趣,但无奈的是荷叶喜欢。
没办法之下,只得陪着荷叶一道前去买了香蜡纸钱,在道场焚烧叩拜。
荷叶礼佛,无非就是祈求家人平安之内的话语,不过目前在她心中,崔文卿的重要性也一点不压于家人,故而也向菩萨佛主恳求保佑崔文卿身体健康,今年高中状元等云云,听得崔文卿暗自好笑不止。
礼佛刚刚完毕,天空不作美的下起了淅沥沥小雨,崔文卿索性就与荷叶穆婉等人在客堂内食用斋饭,倒也不急着离开。
只不过他们这行人人数太多,加之八名护卫骑士全都是身形魁梧的壮汉,登时就引来了周围香客们的侧目。
午膳完毕,天色尚早,恰好听到邻座客人说是崛围寺内有着一座非常出名的听雨楼,站在楼上观景甚是迷人,荷叶自然央求着崔文卿一道前去看看。
对于荷叶,崔文卿几乎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区区小事自然不会拒绝,出门寻得一名扫地僧侣问清楚听雨楼的具体位置,便朝着所指方向大步而去。
不多时走完一道长长的石阶,一座四层高的红木楼顿时出现在了崔文卿的眼前。
这座木楼飞檐斗拱,青砖白墙,与寺庙的七层舍利塔遥遥相对,在葱郁的树林中展现出了迷人之姿。
来到木楼之前,可见门额正中所写的正是“听雨楼”三个金色的大字。而楼内已经有不少前来游览的香客们,个个都是兴致盎然。
崔文卿收拢所持的油纸伞,望着仍旧下得不停的小雨展颜笑道:“今日恰逢春雨,看来这听雨楼也能名副其实了。”
荷叶颔首笑道:“姑爷说得不错,也不知这听雨楼有甚了不起的地方,咱们快进去看看吧。”
崔文卿点了点头,连忙带着荷叶入内,穆婉见到楼内游人不少,便示意卫士们在楼前等候,自己则陪同崔文卿一并进去。
听雨楼内面积还算开阔,里面的陈设布置都透着几分古色古香的韵味,四周更是有着知名游客的墨宝留言。
当然,这些人不会如后世之人那般写什么某某某到此一游,也不会写什么某某某爱某某某一辈子之内的话语,全都是逼格出群的题词留诗,崔文卿随意去看了一副留诗,居然是盛唐宰相杜甫亲笔所写,顿时惊得连连咂舌。
第一七九章 楹联作对
荷叶的心思却不在这些题词留言上,拉着崔文卿前去最高的第四层观景。
听雨楼四层三面为墙,一面为观景凭栏,取名为“观云阁”这个颇为雅致的名字。
此时正有不少游人站在凭栏前观赏美景,而在凭栏的最东面,还有一位老者正在长案前提笔作画,已有不少人围在老者左右啧啧称奇,惊叹不已。
崔文卿也没在意,满腔心思已经被亭外的美景吸引而去。
可见雨幕之中,左右山峰犹如披上了一层薄薄纱裙的美丽仙子,变得朦胧飘渺起来,阵阵水雾由山间腾升而起,汇成了一片又一片并不相连的云雾,使得整个崛围山看上去犹如身在云端中的天山一般。
果然是观云阁,实在名不虚传啊!崔文卿暗自感叹了一句,不过他以前坐惯了飞机,对于这样身在云端俯视大地的情形也就见怪不怪了,倒是从未见过如此风景的荷叶以及许多香客都是啧啧惊叹,显然都沉浸在了这片美丽的景色当中。
见状,崔文卿暗自失笑,将视线收回四周巡睃,然目光不经意的掠过那位老者所作的画卷时,不禁露出了饶有兴趣之色,立即踱步前去察看。
作画的乃是一个大概七十左右的老者,白发白须白眉高耸,一身土黄色的麻布衣,身形高挑瘦削,脸上沟壑道道,明亮幽深的目光正认真的落在面前的画卷上,透出一种清奇矍铄的神韵来。
尽管围着四周看老者作画之人甚多,嗡嗡哄哄之声亦是不断,但布衣老者却丝毫未受影响,手中依旧是纵笔如飞,没有半点停顿。
而老者绘画之景,正是窗外云雾缭绕的美景,他的画功显然非常高超,即便是水墨画,也流露出了一种不合于众的高雅别致,根根线条更是处理得非常完美,就连那些奇峰怪石,都也绘如了画中栩栩如生。
心许是人云亦云的缘故,见到许多人正围着老者看他作画,后面上来的香客许多也围了上来,就连荷叶也是挤到了崔文卿的身边,望着作画老者露出了震惊佩服之容。
过得柱香时间,老者终于搁下了手中毛笔,他仔细的端详了眼前的画卷,微微颔首之后,却又露出了些许不满意之色,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对一般。
此刻正有一个文士模样的中年男子离老者极近,见状,他不由微笑询问道:“敢问老丈,难道此画还有瑕疵不成?”
老者站起回身,捋须笑言道:“此乃老夫有感而画,倒也还算不错,不过画卷只有景色却颇显单调,老朽寻思可有妙文佳句题词于上。”
那中年文士连忙笑问道:“那不知老丈可有想到适合诗句?”
布衣老者摇头道:“刚才偶然所感,想到一则不错的上联,然而可惜的是,尚无应对之下联。”
大齐文人雅士几多,听到布衣老者的话,立即又有一个年轻儒生昂昂言道:“老先生,既然有上联,就不如题在画卷之上,容我等思量作对,不知你意下如何?”
布衣老者想了想,欣然点头道:“后生之言倒是不错,那好,老朽就将上联写上。”言罢,也不犹豫,拿起毛笔就龙飞凤舞的写下了几个小字。
崔文卿等人凝目望去,可见布衣老者所写的上联是为:听雨雨住住听雨楼中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乍看第一眼,崔文卿顿时有些头昏脑胀,盖因古代根本就没有后世分离言语的标点符号,布衣老者这则看似莫名其妙的上联就这么写在了一堆,自然令崔文卿非常不习惯。
此时,老者持笔而立,含笑解释道:“此联乃是时才老朽边作画,听楼外雨声所想而得,若是有人能够对出下联,老朽便将此画相赠,决不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