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妻为大都督

妻为大都督 第554节

童擎点点头,连忙安排去了。

苏轼淡淡笑道:“怎么,有宁护卫同路而去,莫非文卿兄还有什么不放心之处?居然还要带上护卫?”

崔文卿笑道:“依我看来,隩州百姓升乱并非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有备无患总比措手不及好,况且遇到危险,宁贞一个人只怕也是应付不过来。”

苏轼微微颔首表示认同,心内却有些不以为然,暗忖道:这文卿兄为何竟变得愈发谨慎呢,去老百姓的庄院而已,能够遇到何等危险?

当下也不多言,待等待童擎挑选了二十余名骑马护卫,一行人这才出了大营,朝着官道向东而去。

陆氏庄院建在保德县东南,由于乃是举族迁移而来的江南大族,加之又是江东陆氏旁支,故而当初保德县县令叶长春为陆氏挑选了一处不错之地。

这片土地位于黄河岸边的宽阔平原上,虽比不得江南路鱼米之乡那样物产丰沛,但也绝对算得上是保德县数一数二的好地。

按道理来说,取得这么好的一块土地,陆氏理应对朝廷感恩戴德才是。

然也不知道为何,这次提出返回江南,陆氏乃是最为坚定的一个,崔文卿实在不明白为何陆氏还这样不满足,难道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得陇望蜀不成?

带着这样的疑问,马队已经拐上了通往陆氏庄院的夯土小道。

可见小道两边全都是开垦得甚是规整的耕田,许多农人正躬身其中种植小麦大麦,可闻山歌声声,耕牛哞哞,实乃一片火热的场景。

崔文卿本是农村出身的孩子,见状不由想起了当初幼时在农地里干活的情景,一时之间不由感概中来,满是怀念。

如果这些农人不叫嚷着离开隩州,这一幕看起来将会是多么的安居乐业,惹人羡慕啊。

可惜的是,农人们的心却没有真正扎根在隩州这片土地之上,此番种种,实乃诚为憾事!

这时候,负责领路的李师爷开口说道:“崔大人,眼前这些农夫,全都是依附陆氏的佃农,根据官府的名册,足足有五百户上下,按照每户五口人计算,也就是两千五百多人了。”

崔文卿听得一阵咂舌,惊讶道:“这么说起来,连起陆氏那一千多人,陆氏岂不是控制了三千多农人?”

“差不多吧。”李师爷点点头,“不仅如此,这些佃农均视陆氏为主,听起号令,按其行事,长期以来陆氏一直非常令叶县令头痛,这次幸蒙安抚使大人亲至,相信一定能够解决困扰保德县的这个大麻烦。”

崔文卿淡淡一笑,自动过滤了李师爷最后的马屁之言。

坐镇保德县处理乱民一事,离不开如李师爷这样通晓情况的地头蛇相助支持,崔文卿用人向来不会拘于常理,倒不会因为李师爷的拍马奉承和见风使舵而不重用他。

一路上,宁贞听崔文卿等人说了不少,倒是对隩州的乱想隐隐知晓,虽不是那么愿意开口,但还是忍不住问出了心中的疑问:“这些农人全都是自由之身,且前来隩州之时朝廷也已经为他们安排了土地耕种,为何他们却还要依附于豪族大姓,甘愿作其佃农呢?”

闻言,苏轼微笑解释道:“哈哈,宁护卫你就在中枢对于农人们的事情不甚了了,他们这么做也是为了减免赋税啊!”

“减免赋税?何意?”宁贞好奇追问。

崔文卿心知宁贞出身贵胄,岂识农人纳税之苦?于是乎轻叹一声言道:“昔日大唐盛世之际,西平郡王陆瑾主持朝政改革税制,将大唐从过去的租庸调制税收变作了“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两税法是对当时赋役制度较全面的改革,大齐承袭唐制,所以目前也实行的两税法,每年税收按照户籍人数以及耕地数量进行征收。”

宁贞明白了过来,仍旧还是有不解之处,问道:“但是即便如此,与农人们甘愿成为佃户有什么关系呢?”

崔文卿笑道:“怎么会没有关系,关系可大了,据我说知,宁护卫你们家中乃是开国郡公之爵吧?”

宁贞的祖父乃是跟随齐太祖南征北战的重要谋士,后来也成为了大齐开国后的第一位尚书令,目前虽然已经病故,但开国郡公之爵依旧继承了下来。

故而面对崔文卿的询问,宁贞点点头。

第七零一章 赋税的问题

小道之上,几人策马慢行,马蹄声亦是不疾不徐。

崔文卿继续开口道:“既然是开国郡公,想必宁护卫家中也有田畴食邑吧?”

这一点宁贞自然知晓,点头言道:“昔日开国论功,太祖皇帝曾赐在下祖父良田千亩,就在离洛阳城不远的黄河岸边。”

“那你可知你们所有的这片田地每年缴纳赋税几多?”崔文卿又是一问。

宁贞想了想,言道:“我曾听爹爹说过,似乎是每年粮食所产的一成半,也就是说,每收获十石粮食,需要缴纳赋税一石五斗。”

崔文笑问:“那你可知平常百姓需缴纳多少赋税?”

对于这一点,不了解情况的宁贞自然是懵逼的,摇了摇头表示不知。

崔文卿打了一个响指,转头对苏轼笑语言道:“苏兄,请你来告诉这位不知柴米油盐的宁护卫,咱们大齐农人须得缴纳多少赋税。”

苏轼忍俊不禁的点了点头,向着正对着崔文卿怒目而视的宁贞言道:“按照目前朝廷赋税规定,寻常农人需缴纳所收粮食的四成,也就是说,每收十石粮食,农人需要缴纳赋税四石。”

苏轼的话音刚落,宁贞顿时就惊讶了,一双好看的柳眉也是挑的老高,露出了一个不能置信之色。

苏轼也没有待她发问,继续轻叹解释道:“开国郡公之所以只需要缴纳一成半的赋税,乃是因为朝廷对于功勋大臣在赋税方面本就有优惠,延伸至地方州郡,一些豪门大族,当地功勋人家亦或是受到恩泽的家族,在赋税方面均会有着不小的优惠。”

崔文卿开口问道:“李师爷,目前陆氏赋税几多?”

李师爷显然提前做足了功课,想也不想就如数家珍的言道:“启禀崔大人,江东陆氏乃江左豪门大族,又是江南四大豪族之一,按照当初朝廷与陆氏族长的约定,陆氏赋税为两成。”

“两成,实在很可以啊!”崔文卿叹息一声,继续言道,“这些农人之所以甘愿成为陆氏的佃农,乃是因为成为佃农之后,便可以享受朝廷的两成赋税,当然,陆氏也会对佃农收取一定钱粮,但铁定比朝廷收取的赋税要低得多,故而农人们才会心甘情愿的成为豪门大族的佃农。”

宁贞终于听明白了,讶然道:“这么一来,原本属于朝廷的赋税岂不是落入了这些豪门大族的手中?面对如此乱相,为何朝廷却不整治?”

“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太难。”苏轼摇头轻叹道,“先不说这等赋税方法目前已经实施了数百乃是上千年之久,更改太难,单说简单的一句话,农人们成为佃农全都是心甘情愿,而朝廷必须取得遍布于全国各地的豪门大族支持,此等规则,就更改不得。”

“对!”崔文卿点头言道,“民间有句俗语说得好:千年的世家,短命的王朝。就拿曾经名震遐迩的七宗五姓来说,全都是从汉末延续而来的千年家族,在隋唐之时咱们博陵崔氏更是成为了七宗五姓第一,说句不好听的话,可谓是天下公卿出我门,崔氏子弟皆进士,朝廷所依赖的便是士人治国,而因世族豪强垄断了知识文化,故此当时即便是实行科举,进士也几乎来自于世家大族,寒门学子想要通过科举入仕,虽然是有机会,然却比登天还难,而朝廷既然是由代表着世家大族利益的官吏进行把持,那就意味着在制定政策方面,官吏也会偏向世家大族,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

宁贞听得是暗自心惊,言道:“这么说起来,朝廷岂不是对于这些乱相无可奈何了。”

苏轼笑道:“在唐朝初期的确如此,然好在经过唐高宗武后的科举制度改革,以及西平郡王陆瑾打压世家大族之后,情况已经得到了极大好转,世族再也无法如以前那般一手遮天了,而声威赫赫的七宗五姓也是逐渐没落。”

崔文卿笑着插言道:“其实唐高宗武后以及陆瑾的功劳倒还算小,最为关键的一点是盛唐之后活字印刷术开始流行,如此一来,等同于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知识垄断,原本那些珍藏在世家大族中的孤本经典,也能够通过活字印刷从而流传天下,改变了昔日寒门士子求一书而不可得的现象,寒门士子学得知识,考取进士成为官员的亦是越来越多,世家大族的影响力自然减弱了。”

说到这里,崔文卿见话题扯得有些远了,连忙总结性的开口道:“所以说,如陆氏这样的大族,之所以能够让佃农们安心卖命,最为关键的便是他们拥有较低的赋税。”

宁贞点头问道:“那既然如此,岂不是全天下的农人们都寻求豪门世家的庇护,缴纳少量赋税呢?”

首节 上一节 554/7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霸世唐朝

下一篇:汉末大明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