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逆天铁骑

逆天铁骑 第312节

之前多尔衮并未打算把七万大军押在这里,只派遣了一支两千人的偏师抵达高阳。谁知道那支偏师到了高阳之后,才发现区区两千人根本无法攻破这座城池。

“尤德赫,你这个废物!两千人去了高阳小城,跑马一圈,又跑回来了,你去干什么的?你这个狗奴才只懂得跑来跑去吗?”多尔衮看着灰溜溜带兵回来的尤德赫大吼道。

尤德赫连连磕头:“主子爷,不是奴才无能,而是那高阳城不好打啊。奴才到了高阳城下,却发现这座城池十分怪异,恐怕两千人攻城,只能白白送死。”

“废物!两千大清勇士,还拿不下区区一座小城?”多尔衮一巴掌打在尤德赫脸上。

尤德赫磕头谢罪道:“回王爷,奴才发现此城重修过,这后面似乎看到明狗将领李老二的影子,所以奴才不敢攻城。”

多尔衮大吃一惊,连忙问道:“我就问你,你可有仔细观察过,这城内可有多少守军?”

“回王爷,奴才仔细观察过守军情况,城内正规的守军估计百人左右,城头守兵多为明狗尼堪百姓,皆身穿百姓服饰,没有铠甲。”

多尔衮冷笑一声:“只有区区百余明狗守军,我大清勇士还不是轻轻松松拿下?来人,传我令下,本王要亲征高阳!生擒孙承宗老狗!为我大清一雪前耻!”

清军七万大军抵达高阳城一里外,多尔衮下令停止前进,他策马疾驰到两百步外,仔细观察前方那座城池。只见高阳城墙经过改造,和大明常见的城池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城墙外面多出了一座座外凸的堡垒,那些堡垒高过城墙一丈,凸出到外面也差不多一丈左右,每隔百步,都有一座这样的堡垒。城门外面多了瓮城,瓮城两侧,各有一座四丈见方的堡垒。

看到这样的城池,多尔衮倒抽一口冷气,尤德赫说得确实没有错,这样的城池,背后有李老二的影子!回想起当年清军从大安口入寇大明,李老二在大安口外就有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寨。而如今高阳城的样子,就有几分当年李老二城寨的模样!

不用说也知道,这样的城池肯定是在李老二的帮助下改造的!

而奇怪的是,多尔衮经过的其他城池,都没有经过改造,唯独高阳城动过大手术,变成了如今的模样。这让多尔衮心中生疑:“奇怪了,为何明狗只修了高阳城?难道李老二有未卜先知,知道本王要来打高阳?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就太可怕了!”

不过城内守军似乎不多,多尔衮仔细观察城头,发现披甲之人寥寥无几,城墙上站满了身上没有任何防护力的民壮。

“既然守军极少,那就当攻城!或许李老二是为了保护孙承宗,才修缮了高阳城,毕竟没有孙承宗,李老二也不可能为大明所用。他修缮了这座城,却没有派兵保护,可能是没有想到我们动作那么快吧?”多尔衮说道。

突然,多尔衮有了一个念头:围点打援!一方面猛攻高阳,同时到处派出斥候哨骑,密切注意明军动向,一旦发现明军救援,立即组织兵力歼灭救援的明军。

“孙承宗乃明国前阁老,若是明国朝廷得知高阳被围攻的消息,必然会派人来救。若是来救的是卢象升那就更好了!”多尔衮冷笑道。

站在城头的张世文也在观察城外的清兵,他根据李国栋的命令在高阳驻守,已经等了一个月了,终于等到清军的到来。此时的张世文是多么渴望同清军交战,有主公亲自指挥修建的城池,守军的损失会远远小于清军。

高阳城内,正规军的守军,也就是张世文的一百精锐步兵,其余的人不是高阳城内的百姓,就是李国栋招募的流民,那些协助守城的百姓都没有盔甲,若是野战,不要说清军了,连明军都打不过。但是有坚固的城池保护,装备简陋的民壮也能杀死精锐。此时城内有三千流民和五千精壮汉子在协助守城。

清军在距离高阳城一里外安营扎寨,包衣阿哈驱赶着被掳掠来的大明百姓去砍伐树木,打造攻城武器;汉八旗军紧锣密鼓的准备,把火炮从车上卸下,架起红夷大炮,准备弹药,只等多尔衮一声令下,便用大炮轰击城池。

经过一整日的准备,次日一早,多尔衮下令攻城。

由于高阳城守军缺乏火炮,城外并没有设置多少用来阻拦大型攻城武器的障碍物,清军可以比较轻松的清理城外不多的木桩、鹿砦,即可冲到护城河边,开始填河。

随着多尔衮一声令下,清军大炮轰鸣。

汉八旗军阵地上,一门门粗壮的火炮吐出火舌,弥漫的白烟腾起,两百多门大小火炮对准了高阳城墙猛烈射击,大大小小的铁球狠狠砸在高阳城墙上。所幸的是,城墙上面包裹了厚厚的青砖,炮弹砸在上面,只留下一个个浅坑。

清军知道,那些凸起到城墙外面的堡垒,肯定是对进攻方最大的威胁,有不少清军炮手瞄准了堡垒开炮轰击。可是炮弹砸在棱堡上,却像是击中一块坚硬的大石头一样,除了在上面留下一道道白印之外,根本没有起到任何破坏作用。

孔有德拿起之前从大明带来的单筒望远镜,观察炮击效果。他的望远镜是当年孙元化从葡萄牙人手里购买的,吴桥兵变之后,大明仅有的几副望远镜都被孔有德带到了大金国。

“到底是什么东西造的堡垒?怎么炮弹打上去,一点效果都没有?”孔有德大吃一惊。

红夷大炮破坏力虽大,但装填太慢了,打完炮弹的清军炮手要往炮管里面倒入冷水,冷却之后,再把炮尾抬高起来,倒出里面的水,然后用拖把清理炮膛,清理完炮膛后,装填步骤才是最麻烦的:需要把沉重的红夷大炮立起来,炮口朝天,再把火药倒进去,然后放入一块木板,再倒入泥土密封好,然后用一根推弹杆压实火药,最后把炮弹塞进炮口,以推弹杆压紧,最后把炮放平,才能再次发射。按照如此复杂的装填步骤,这种炮一个时辰也就只能发射十二发炮弹。

汉八旗军中数量最多的佛郎机炮射速快,可是破坏力实在太小了,佛郎机炮的炮弹打在城墙上,只看到迸溅出一道道火星,连城砖都无法击碎,只砸落了一点碎屑。

但是城头的民壮也站不住脚了,佛郎机炮虽然无法击穿女墙,但是炮弹砸在外面,里面的城砖会迸溅出碎片,杀伤站在后面的民壮。

清军经过一个时辰的炮击,多尔衮便下令,让包衣阿哈们推着盾车,保护步甲往城墙方向推进。乌真超哈营鸟铳兵和满八旗精锐弓箭手跟在后面,给步甲提供火力掩护。

第471章 高阳之战(中)

高阳守军没有火炮,威力最大的就是五十杆九头鸟重火铳,这种武器在五十步之外都无法击穿盾车,遇上拿着制作精良的包铁盾车,就算是抵近射击也无法击穿。

但张世文早就为孙承宗准备好了投石机,城内架着二十辆七梢炮,足足动用了四千名百姓来牵引发射投石机,即便是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妇女、老人、小孩,都能在指挥官号令下操作这种武器。只不过老人和小孩没有上阵,那些健壮的农村妇女取代了青壮汉子,用来发射投石机。别小瞧了农妇,这些中年妇女都是不裹脚的精壮农妇,平日里挑着百斤的担子在田坎上健步如飞,力量一点不输给男人。

黑压压的清军推着盾车,往护城河推进上来,那些盾车中,前面一排排,尽是那种精良的盾车,挡板上裹着厚厚的牛皮,泼上了水,外层还有一层铁皮包裹。后面的盾车,则用粗木捆扎在一起,成为粗糙的盾车。

密密麻麻的包衣阿哈推着层的盾车上来,在他们身后,跟着黑压压的弓箭手。随后又跟着密密层层的各旗重甲,手持大盾,右手上握着粗重的短兵器的马步甲,最后是巴牙喇兵和噶布什贤超哈兵。

城头守军严阵以待,这些守军中,除了张世文的晋阳军是正规军外,另有三千经过半年训练的流民,其余的都是高阳县城和附近村子里临时招募来的民壮,只经过两个月简单的训练,他们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把各种守城武器从城头砸下去。

民壮的后面跟着手持砍刀的刽子手、捕快、皂隶、白役,这些县衙的人被孙承宗放在民壮后面,充当督战队。毕竟没有经过多少训练的民壮很可能会怯战,只要有人胆敢丢下守城武器转身逃跑,后面的那些差人就会毫不犹豫的一刀砍下去。

李国栋自己打仗是从来不用督战队的,可是这里不一样,那些当地村民和居民若是没有督战队压阵,他们看到黑压压的清兵爬上城头,肯定会全面崩溃。

等到清军进入到距离城墙大约一百五十步的时候,张世文一声令下:“放!”

投石机放在城内,受到城墙阻隔,操作投石机的健妇们根本看不到城外的情况,但是每一架投石机都有一名指挥官,根据城头站着的哨兵发出的旗语信号,决定投石机转动的方向和发射人数。

城头的观察哨摇动小旗,城内一架架投石机发出木头摩擦的吱呀声,一筐筐石头被抛射出去。

每一筐石头都有一百多斤,内有一块西瓜般大小的大石头和几十块鹅蛋般大小的石头。二十架投石机一轮齐射,上千块石头犹如天女散花一般向清军阵型砸落下来。

大大小小的石头或是砸入清军盾车阵中,或是砸入清军人群中。被石头砸到,无论是没有披甲的包衣阿哈,还是披着薄甲的蒙古人,或是披着精良铠甲的满八旗,都是一视同仁,坚固的头盔在石头面前不堪一击,哪怕是被鹅蛋般大小的石头砸中,头盔立即凹陷下去,脑浆迸裂;若是被西瓜般大小的石头砸中,整个脑袋被砸烂了,连人都被砸成了肉饼。

有些清兵拿起大盾,朝向天空,挡住了鹅蛋般大小的石头,巨大的冲击力,使得举盾的手都发麻了。可是西瓜般大小的石头却根本挡不住,砸在盾牌上,盾牌立即粉碎,化为无数碎木片四射喷溅,弹片一样的碎木片打得周围一片清兵发出惨叫声。砸碎了盾牌的大石头继续砸下,把举着盾牌的清兵都砸死了。

石头雨落下之后,投石机开始再次装填石头。

边上专门负责装填的健妇们抬着一筐筐配制好的石头,走到投石机边上,把石头倒入网兜内,再把网兜放入投石机的筐内。

投石机的装填速度,比普通的火炮要快多了,不过几十息时间,投石机就完成了装填。随后健妇们在指挥官的命令声中,拉动绳索,一架架投石机长杆高高扬起,把投石筐内的网兜抛射出去。网兜飞到半空中,在重力的撕扯作用下散开,网兜内的石头下雨一样落下,清军人群中再次传来一片惨叫声。

守军的投石机,使得盾车周围不再安全,投石机的弹道曲线比火炮要高,可以绕过盾车上方,把石头砸到后面的人群之中,就连披甲的重甲步兵都挡不住石头攻击,更不要说那些没有一片甲叶的包衣阿哈了。

不过包衣阿哈身边有持刀的披甲人或是旗丁押阵,有胆怯不前者,立即斩首。在清兵的弹压之下,盾车继续往前推进。

盾车冒着冰雹般的石头雨,缓缓往前推进。

首节 上一节 312/7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带着手机闯大明

下一篇:大明之五好青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