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大明之五好青年

大明之五好青年 第394节

接下来的事情很简单了。

就在杨信返回军管会的时候,钱谦益等人到了陈幼学家中,他们是如何劝说的杨信不知道,反正紧接着八十岁的陈幼学,就在钱谦益搀扶下颤巍巍地登上了船,包括他几个儿孙也一起直奔常州而去。而就在同时文震孟等人也在太湖上分散开,各自返回自己的家乡,去鼓动更多士子,至于豫章社那些则直接返回了南京。

他们的书信同样迅速送往江西各地,

一场席卷整个南直隶,浙江,江西甚至湖广的士子总动员,就这样悄然在进行当中。

杨信恍如未觉。

他继续在无锡搞他的新农村建设。

所有高,叶,安,顾四家,再加上部分谎称是叶家的其他家佃户,农奴,统统迅速在他主持下完成民兵化,这可不是一个两个皇庄或者说民兵营,实际上涉及了数万人口。这时候无锡官方记载的人口不足三十万,但实际数字应该超过五十万,明朝人口是一笔糊涂账,根本没有真实数字可查,所以只能是估算,而乘以二是起码的。

这四家的佃户,农奴,奴婢加起来三万。

这不算多。

当年邹望自己一家童仆五千。

这个数字是指他家的家奴,雇工,但里面并不包括佃户。

而佃户数量肯定是最多的,要知道他控制无锡官方记载农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邹望一家控制着最少也得三万人口。

不过邹家已经败落,而安家是仅次于邹望的,无锡三大富豪,邹望第一,安国第二,华麟祥第三,更何况这里面还有大量属于其他家族,但自己知道耕种的是隐田然后谎报成叶家的佃户。

总之一共三万口佃户。

农奴也统统释放为良人佃户。

杨信对这三万人进行了重新安置,以那些本来的佃户庄为基础,外面零散的也迁移合并,无非就是些茅草屋,他出银子盖新的,总之最终形成了三十六个皇庄或者说民兵营。每个庄子都有两百以上的民兵,自己选出庄头兼营长,由他提供军械,无非就是长矛而已,南京的军械库不够就做新的,铁匠打一个长矛头还费什么工夫?

然后再安上矛杆,来不及做木头的就干脆找个竹竿装上,额外给一两银子以后自己做。

弓弩也好办。

实在不够就自己做竹片弩。

总之三十六个民兵营在他堪称雷厉风行的主持下,迅速从无到有在这片土地上诞生。

这时候所有士绅都忍气吞声了。

他们已经完全不敢有异动了,杨信这招实在太狠了。

他们敢有任何异动,这上万民兵就出动了,无锡县就这么大,而且全都是水网沟通的,不用半天所有民兵就能到无锡。这些人的确仓促编成,根本就没什么真正战斗力,实际上列阵都很难,但靠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们是真的杨信让戳谁就戳谁。别说是这些士绅根本没有人可用,就连太湖水匪都心惊肉跳,原本在无锡一带活动的几支水匪没人接士绅的活,让他们上岸抢劫这些庄子唯一的结果,就是被这些民兵拿长矛戳死。

这种情况下不忍气吞声还能怎样?

就连华家等被抓的人家,都已经老老实实掏银子,相继把这些人赎回去,这些人给杨信和天启分别增加了十万,目前为止杨信已经给天启搜刮了整整一百一十万两。

他自己落了一百万。

不过这笔银子还得给各方分,最后他留下一半就行。

不得不说无锡还是很富有的,光这四家再加上不算无锡的钱士升家,就搜刮出来两百一十万。

不过实际上也不全是这几家。

因为高家本身是放高利贷的,而像他这样信誉卓著的世家,肯定有人委托他来放贷,要知道作为江南士绅的灵魂人物,他的那些弟子和朋友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那些缺乏门路,缺乏保障的有钱人,肯定会选择把银子交给他来向外放贷,这种东西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套路,哪个放贷者身后不是一堆人?

更何况无锡是工商业中心。

这样的地方同样也是借贷市场最繁荣的。

那些外地士绅想在这里通过借贷赚钱,同样也得找一个信得过的。

高攀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但杨信不会给他区分这银子是谁的,在高家抄出的借据,那就统统当做高攀龙家的,然后他或者无息或者减息收回。

光这样的银子杨信就收回了五十多万两。

一大堆外地士绅此时正有冤无处喊,但也有一大堆被高利贷压得喘不动气的小工商业者在欢呼。

接下来还有。

因为他只是把各家的浮财抄了,各种货物卖了,但房产还没拍卖,尤其是还有工厂,原本他是想保留经营,但后来实在没这精力,所以这些工厂同样也会拍卖,这些他不准备捞了,最终应该能给天启一百三十万以上。

一个月后。

“叔父,叶茂才的抄家圣旨到了!”

杨寰兴冲冲地说道。

“终于到了!”

杨信也颇有些无奈地说道。

很显然天启那边也不轻松,这是天启强行撤了刑科都给事中魏应嘉,然后换上了崔呈秀才得到的圣旨。

“不过钱士升免了抄家,陛下以其为钱士仪蛊惑,再加上其兄钱士晋在大名有政绩等缘故,免了其家人的株连,他本人自杀也不再追究。”

杨寰接着说道。

天启就是糊弄一下文臣。

反正他知道钱士升家早被杨信清空,既然这样就显示一下他对这个状元的优待。

毕竟是状元。

首节 上一节 394/12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逆天铁骑

下一篇:重生野性时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