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重生野性时代

重生野性时代 第232节

林大海说:“送给你。”

李彦伟说:“以后你就用这个瓶子装水喝,瓶口有拉手,很好用的,拉车的时候都可以拴在手腕上。”

拉车汉子终于接过凉茶,大喝一口,满脸皱纹笑成一朵花儿,憨厚笑道:“好喝!”

李彦伟和林大海瞬间被那笑容感染,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助人为乐”,他们现在就很快乐。

“大叔再见!”

拉车汉子笑着目送两人离开,自言自语道:“学生仔,蛮好!”然后转身,埋头,擦汗,继续拉车。

中文系的大一新生乐建波却是独自行动,他手上拎着好几瓶水,刚送给了一个交警,转眼就盯上了一个流浪汉。

那流浪汉的头发已经全部粘结,皮肤和衣服都乌漆嘛黑的,这么热的天,也不待在阴凉处,反而提着个编织袋到处翻垃圾桶。

“大哥,喝水!”乐建波追上去说。

流浪汉一声不吭,继续翻垃圾桶。

乐建波说:“我是大学生,做好人好事,不要钱的。你看,我帽子上还有复旦大学志愿者社团的标志。”

流浪汉似乎识字,瞟了一眼,放松警惕,但还是不说话,继续在垃圾桶里翻找。

“你是不是有什么困难?说出来吧,我可以帮你,”乐建波道,“我也是农村来的,我二叔去花都打工,好几年都没消息。他可能跟你一样,也在外面过得不好,我一看到你就想起我叔叔。”

流浪汉听到这话,浑身僵了一下,把手从垃圾桶里抽出来,默然离开。

乐建波追上去说:“你是不是身份证丢了?我可以陪你去派出所,我是大学生,我给你做担保,警察不会乱来的。”

流浪汉加快脚步离开。

乐建波继续说:“你要是没有回家的路费,我可以帮你凑。我们社长是大老板,他很有钱的,他一定会帮你回家。”

流浪汉突然停下,夺过乐建波手里的一瓶凉茶,愣愣的看着他,似乎是在说:水我接了,你可以走了!

乐建波却没离开,还在叨叨个不停:“大哥,你想想家里的亲人,他们肯定盼着你回去。我二叔失踪以后,我爷爷奶奶就天天盼着,我好几回看见我奶奶躲起来一个人哭。还有我二婶,一个人种三个人的地,还要供孩子读书,他们都盼着二叔回去。你的爸爸妈妈,肯定也很想你回去,他们的年纪也大了。你有老婆孩子吧,他们……”

“你说够了没有!”流浪汉大吼。

“你会说话就好,”乐建波笑道,“如果你不想回去,我也可以帮你。你的身份证没丢吧?我找同学凑些钱,给你买一套衣服,然后再帮你打听哪家工厂还招人。去工厂打工,总比你在外面捡垃圾强,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流浪汉快疯了:“我不要你帮忙,我过得很好。”

乐建波说:“你就不想想自己的亲人吗?他们过得不好啊,他们都盼着你回家。”

流浪汉不说话了,找一颗大树,蹲在下面乘凉。

乐建波也跟过去,足足说了20分钟,口水都说干了,忍不住打开瓶盖喝了几口凉茶,然后……继续叨叨。

流浪汉只是沉默,埋头不语。

“有人昏倒了!”

乐建波突然听到喊声,连忙跑过去,说道:“他可能是中暑了,街口那边有凉茶,还备了十滴水,快把他抬过去!”

没人肯帮忙,都怕惹祸上身,乐建波身子弱,一个人根本扛不动。

流浪汉突然仰脖子喝干瓶里的凉茶,然后摔碎瓶子,走过去抬起昏迷者的双腿:“我帮你!”

“谢谢!”乐建波笑道。

两人把昏迷者抬去站点,解开扣子乘凉,又罐了些十滴水,那人很快就清醒过来。

当着不少围观路人的面,流浪汉对乐建波说:“你陪我去派出所好不好?”

“好啊。”乐建波高兴道。

流浪汉突然也变得话唠起来:“我是杀人犯,我去自首。你说得对,一直不回家也不是办法,家里老娘在等着我回去。是他先动手的,我也不是故意杀他的,应该不会判死刑。等做完牢,我就回家看老娘。”

“啊?”乐建波傻眼了。

第191章 【东方之子】

盛海市教育台对复旦志愿者协会的报道,并没有引起什么轰动,毕竟它收视率太低、影响力太小。

作为协会的宣传部长,刘子染学姐不但沿途拍照,而且自己也写了一篇新闻稿。这篇稿子,首先在复旦校报上发表,同时她还将其寄往《文汇报》。

复旦的新闻系很厉害,而《文汇报》(大陆版)总部又在盛海,报社里一堆一堆的复旦校友。眼见母校出了这种正面新闻,而且还是在响应团中央的政策,竟然直接给了头版头条。

90年代中期,《文汇报》每期发行量稳定在80万份左右,偶尔碰到热点新闻,销量是要破100万的。十多年前,刊登《伤痕》小说的那一期,《文汇报》更是直接加印150万份。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爱心感化杀人犯自首》!

这就是《文汇报》的新闻标题,一经刊载,立即在全国引发热议。

如果从专业角度分析,它有三个重要元素:大学生、杀人犯、志愿者。

什么事情扯上大学生,都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网络自媒体时代。比如警察抓了一群电信诈骗的,十个诈骗犯当中有一个是大学生,那么新闻标题就会刻意加上“大学生”三个字。

杀人犯更是新闻报道的常客,无论中外,从有报纸的那一刻起,凶杀暴力相关新闻,就天生自带社会聚焦属性。

这两个新闻元素叠加到一起,立即产生化学作用!

同时,它又发生在中国转向物质社会的特殊时期,还跟团中央的号召相一致,《中青报》、《北青报》、《光明报》等报相继转载,全国有40多家报纸随即加入大讨论。

一下子就引爆热点,火得一塌糊涂,让宋维扬感觉不可思议。

放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这种新闻根本掀不起波澜,还不如某某明星出轨有话题度。就像80年代初,大学生为救老农而牺牲到底值不值,这个新闻竟然引起全国讨论,当时几乎所有报纸都卷入论战当中,年轻一代的朋友们能够想象吗?

首节 上一节 232/8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之五好青年

下一篇:绝代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