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横扫晚清的坦克军团

横扫晚清的坦克军团 第742节

将领们争执和讥讽,都是家常便饭,几等于熟人之间的玩笑。栗云龙自然不会在意去协调:“说的还真是,目前,我们需要将日本人整的水雷给清除了,否则,海军舰队僵持在海湾的大西面,进不来,不能够保障强渡海峡,占领下关。”

说干就干,三位将领满意地视察了港口的情况,检阅了潜艇部队,勉励他们好好干,继续干。并且提供了足够的条件。

在现有的日本战俘里,挑选了上千人,在日本港口渔民中,又挑选了两千余人,给他们的任务是,清除海峡西部的水雷,否则,连他们带家属,都死啦死啦的。

没有先进的扫雷舰艇,没有专门的仪器,能有的就是日本战俘,可着劲儿往水雷区冲,谁叫你们布置的?

两天时间,中国军队监督着日本新军,监督着朝鲜军,监督着日本战俘,编制打造了好多的小木船,然后,由中国的潜艇押解着,让日本人驾驶,去冲锋,撞毁水雷。

两天时间,大多数的木船都被炸坏了,水雷也被清除了不少,当然,日本人死得很多,就是没死的也伤得七零八落。

日本战俘,当然死活不愿意干,一直向中国军队哀求:“太君,行行好吧,我们实在是良民啊,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太君,这不是让我们去送死吗?”

中国官兵也很有理啊:“送死?不错,可是,这为了建设新日本而战,生得伟大,死得光荣!不想去?那好,现在就死啦死啦地!”

“诸位,好好想一想,日本政府野蛮无道,所以,我们中国新军才不远万里地来到日本,为了建设日本的新秩序,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为了日本人民的和平和幸福来的,我们付出了多大的牺牲?为了什么?你们怎么这么不长进?你们不做出点儿牺牲,难道还要让我们老人家亲自驾船去清理?”还是政工干部好,好态度,好口才,娓娓动听地劝解着。

残酷的做法,让两天中,日本人死伤了五百多人,也让少数日本战俘真的看不下去了,那其中就有日本的官房长官竹下先生,他听说,其实是被听说,被中国新军要求去开会,然后才知道了这一情况,心口砰砰直跳的竹下先生,终于忍不住告诉了中国新军:“太君,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那些水雷布置的情况,位置,数量,”

“你懂得?你一个文官,懂个屁,不要来忽悠我们,说,军官里谁知道?”中国士兵还不太相信这厮。

“我真知道,向天皇保证!”竹下长官,竹桶子里倒豆子,稀里糊涂。,哗哗啦啦地全部倒了出来,于是,第二天,中国舰队就在他的指引下,大摇大摆地从西面航行到了北九州的港口外面。

破除水雷封锁的行动在继续着,中国军队把任务交代给朝鲜人,让他们去监督日本人干,很快,忠心耿耿的朝鲜人就组织日本人,把这些事情摆平了,方法是,组织大量的新造木船,往那一片水雷区冲撞,将水雷引爆。

终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中国军队终于将日本人阴险地埋伏下来的水雷七百四十多颗统统地清除了。这样,就在中国陆军源源不断地得到了物资和军队休整完毕的同时,打开了西部的新补给线,打开了通向下关的大门。

一百七七章,下关战役。

四月十一日,中国军队开始了对本州的第一站,最西部的大港口,具有重要政治和军事意义的下关港口,进行了攻击。

那一天中午九点,中国军队正式开始攻击。首先,是两艘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和北九州中国机场的飞机,倾巢出动,对日本下关的港口和沿海地带进行重点目标的打击,事先,中国空军频繁地侦察,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在陆军方面,还对日本战俘进行了周密的审讯,获得了许多关于下关方面的情报,比如,日本的驻军,番号,数量,战斗力,军官,等等,特别是重要的武器装备等,进行了详细地询问,为了保证日军不敢忽悠,中国新军的情报局人员,动用了一些特殊的刑法,比如,先将几个日本战俘问了几句,然后就直截了当地训斥他们是胡说,接着就上刑罚故事课恐吓,什么烙铁烧,冷水灌鼻,辣子汤请客,然后踹肚子,凡是日本人在中国曾经犯过的罪行,由王梁,这为后世穿越者,编制成了小册子,专门找小组研究,来恐吓日本人,那手段,真是要多黑有多黑,更不要提里面中西和璧,还夹杂拉许多中国封建政府的孬种厚黑手法,什么明朝的锦衣卫啦之类,折腾得这些东洋家伙哭爹喊妈,直恨自己被生了出来,然后,让听讲的其他日本人交代问题。这些,都是中国新军获得情报的具体方式,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反正,为了取得情况,中国新军无所不用其极。

中国军队还派遣了舰队,对下关进行近距离地观察,还派遣了潜艇,偷偷地窥探。总之,日本人在下关的情况,再遮掩也遮掩不了,中国新军的空中侦察,海中侦察,战俘审讯,就象三味真火,使日本人的驻军情况,象自己老婆的身上身下的所有秘密,逐渐地,无可奈何地暴露出了原形。

在下关,日本人不是没有准备,本州第一军的军长,关西防御军司令官的近卫亲王,亲自坐镇在下关,一直坚持到中国军队即将展开轰击,才撤离,由具体负责人,南云一雄先生担任全权指挥。南云升任下关防御司令,属下有步兵两个旅团,一万六千人,骑兵一个联队,两千三百余人,坦克二十辆,大炮一百七十门,其他运输后勤兵力四千,再加上被强拉来的老百姓万人,稀里糊涂也不少。防守一个小小的海港,还是蛮吓人的。

南云虽然看到自己的部队都很精神,一个个脸上写满了对中国新军的刻骨仇恨,可是,他们的武器太差,飞机被打得一架不剩了,不小的机场上,已经空空如也,长满了荒草,而沿海地带松软的沙滩,也无法进行坚固工事的构筑,这让日本人很痛苦。为了抵抗中国军队的凶猛进攻,特别是能够抵御中国军队猛烈的空中轰炸,海面舰队的打击,南云一雄,现在已经是下关防御司令,中将军官了,他认真地研究了中国军队历次作战的特点,进行了推理揣测,将日本的军队,远离海滩和港口,在附近的位置驻扎和囤积起来,事实上,将港口放弃掉了。

“我们大日本帝国的海军呢?”感慨的南云,泪流满面。

“是啊,东乡大将,瓜生中将,上村中将,这些赫赫有名的海军将领,都已经为国家牺牲了,现在,就只剩下我们的陆军!”他的副手,藤原少将更是沮丧。

南云挥舞着拳头:“我们的两万陆军,一定要与中国军队战斗到底!”

说这话时,就两位高级军官在场,连表决心都有些勉强。说来说去,都是南云中将自己情绪失控,骨子里,所有的日本军官都认为,本州的失败,关西的丢失,是迟早的问题。

如果不是他的部队里还有冢本胜嘉中将师团里残余的两千余人的底子,估计,他连象样的部队都组织不起来。可是,新近从各地征集的日本人,都是热血的青年,虽然没有经过成熟的训练,缺乏作战技能和良好的武器装备,可是,精神不错,都是狂热分子,让南云的心乁还安慰了一些。

让中将更得到了安慰的是,就在昨天,日本关西军总司令近卫亲王,派遣了一个新的旅团增援到了,还放言说,一旦战斗开始,新的部队,至少有两个旅团,在等待着战斗的命令。在关西军的新编制里,一个旅团有八千余人,三个旅团的援军,相当于南云部下的数目。让他有了战胜中国军队,重创中国军队的侥幸。

骑着马在部队阵地上巡视,南云是一个认真的人,藤原少将也是。他们威严的脸上,保持着僵硬的笑容,挂满了勋章的胸前,让士兵们的眼睛不断地眯起来,瞻仰和崇敬。更有憧憬。

“勇士们,为国家和天皇,我们会战斗到底的!”

“嗨!”

在危机的时刻,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才空前绝后。现在,虽然日本人的局势大盘很差,可是,整体的民族融合性还不错。

“请将军放心,我们小林中队一定血战到底,保证将中国军队打败!”

“请将军放心!我们小泽大队是日本军队中最棒的!”

“将军,这是我们的血书!”

日本人为了刺激官兵们拼命工作,玩命打仗,也玩了很多的花样。作为空军指挥官的南云在没有了空军以后,开始将心思花到激发官兵斗志的领域上来。

“好。士兵们,我,南云一雄将军,将和你们在一起,彻底打败中国军队!”慷慨激昂的将军讲话,好象不是在被动防御,而是杀到了中国人的家门口了。

日军的阵地布置上,有新的特点,就是将坦克隐藏起来,设置成火力点,炮兵也埋藏得很深,只在港口里和港口的北部附近设置了少量的兵力,其余的`兵力,都布置在北面,东面,其他地区的田野里,山地间,崎岖不平的山地,成为日本军队隐藏的好地方。

看了看坦克在树林间那坚强的炮管,中将很满意。

“将军,这样的话,中国空军就找不到我们的坦克了。”藤原少将夸奖着,其实,。话里优有话,是责怪将军的做法,使机动性最强的坦克部队,失去了应有的作用。隐藏的意思有:我们也找不到中国军队了,还打个屁?坦克不就是废物?

南云敏锐地观察了下藤原,“中国军队的飞机实在太多,我们不得不隐蔽起来,只有到了最关键时刻,我们才能让它们出来大张旗鼓地战斗。”

不管日军怎样,中国军队的空中侦察尽量地拉低再拉低,就象一群流氓,在人家日本花姑娘的身边绕呀转呀,开始还远些,做飞吻,再后来就是凑近些,拧鼻子嗅香,再之后,动手动脚,再之后,恐怕就是负距离了。

三架中国战机在这天清晨的七点时,还以一百米的高度,对港口进行了严密地搜索。

开始轰击了。

中国空军二百余架战机,光是轰炸机就有一百二十架,黑压压地飞过去,然后,留下三十架,其余都往下关港口的北部东部的山地边缘飞去,然后,开始轰炸!

想要隐瞒,完全欺骗中国人,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可能还要坚持欺骗中国人,就是不可饶恕的。

必须严厉惩罚大大地。

对于日本军队少量布置的港口城镇边缘,中国军队的三十架飞机进行了严密地监视,一旦发现踪影就轰炸,同时,白强海军舰队的一大半兵力,二十艘各种各样的舰艇都赶到了。云集在海滨,昂起了大大小小的炮管,准备攻击。特别是那些俘获自德国英国的无畏级的大战列舰,十二英寸的大炮,看着都被震撼得说不话来了。

依然是日本新军打先锋,中国军队绝对不会让过任何一个让日本新军,这些傀儡兵冒险和立功赎罪的机会的。

朝鲜军队其次,反正,在步兵方面,中国军队每一个士兵的生命都是最可宝贵的。有了日本人组成的雇佣军,有了朝鲜雇佣军,中国大兵挥挥手在后面当大爷就可以了。

首节 上一节 742/8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古代做神探

下一篇:千古奸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