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第35节
刘琅站在了姑姑这一方。
他当然要站在姑姑这边了,别看现在工厂的工人赚的多,可到了十年后,工厂倒闭工人下岗,连钱都没得赚,反观政府部门,虽然工资不是太多,但可是铁饭碗,一旦成了头头脑脑,“灰色”收入那可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在前世,刘琅的姑姑高中毕业后到了一家弹簧厂工作,九十年代国企改革,弹黄厂也随之倒闭,他的姑姑因此下岗,而姑父也是如此,一家人生活过的很是局促,为了培养他们的女儿四处打工赚钱,两人可是没少吃苦,而现在,刘琅的姑姑进了教育局,以后必定是体制内的人,即便没有刘琅帮忙,那也会比前世好很多了,起码不会为了生存而奔波。
刘琅姑姑的生活轨迹也因刘琅而改变,
阜城的夏天非常难熬,最高温度都到了四十度,没有冰箱、没有空调,连电风扇都没有,只能拿着一把扇子拼命地扇着,一动不动汗水依旧如同水一般从身上流淌下来。
对刘琅这种已经习惯了空调冷饮的人来说,这种日子实在难熬,不过他的父母已经习惯了这样高温,顶着烈日在院子里劈着木材;拿着木盆在阳光下洗衣服,身上的汗水和盆中的清水混在一起,另外喂鸡、倒水等等,所有的工作都要做,这跟气温高低没有多大的关系。
只有到了晚上,温度才让人舒适一些,刘琅就拿出板凳坐在院子里仰起头看着天空,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格外的清晰。
二十多年后,这样的星空在城市中已经看不见了,微弱的星光全部被雾霾和都市的霓虹掩盖,甚至刘琅都已经忘记在前世自己最后一次看到这样浩瀚而迷人的星空是什么时候了。
刘琅常常再想,自己现在是否在做梦?或许还是在临死前的回忆之中?
自己的父母亲人和周围所有的一切都无比的真实,每一个细节都不是自己能够记忆的,这就是真实,自己是真的、父母是真的、洪玉是真的,整个国家也是真的,而他所做的一切也是真实的。
夏去秋来,炎热的阜城再过了国庆之后终于变得舒适,但是大风又开始刮了起来,本地不是有那句话嘛,阜城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半年。
每到了这个季节,刘琅的嘴唇都要干裂,母亲就把她心爱的友谊牌雪花膏抹在了他的嘴唇上,在母亲的眼里,这款化妆品是润肤、滋润、祛痘、美容于一体的护肤“神器”。
刘琅已经不记得前世是否用过这种化妆品了,但是现在嘴唇抹上后还真的有了效果,两天的时间那些细小的口子便全部愈合,这可是让他惊喜不小,要知道即便在他三十多岁时,这种“顽疾”也在困扰着他,想不到竟然被一瓶不起眼的雪花膏给解决了,也不知道是他这一世身体变得不同,还是这瓶雪花膏的效果超过了前世那些价值不菲的化妆品。
过了国庆节,天一下子就凉了下来,家家户户开始准备过冬的物品,刘琅吃得多长的就快,一岁半大的孩子跟普通三四岁的孩子差不多,父亲一个多月前又买了三只鸡,一只公鸡两只母鸡,现在家里一共养了六只鸡,一天下来能产出两只鸡蛋,母亲天天给刘琅煮鸡蛋,吃的他快要吐了。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家里的男人们就闲不下来了,开始了北方人特有的一种活动━━拖煤泥。
第33章 “大事”发生
煤泥是北方人过冬的燃料,这种东西就是洗刷煤炭后的泥水沉淀后留下了的杂质,可以燃烧,在掺加入一些黄泥就成了煤泥。
阜城的老百姓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要储存煤泥,给工人提供煤泥是工厂和政府给员工的福利,当然,这还是需要花钱的,一般都是两块钱半吨的煤泥,只需一吨,一家四口人过冬的燃料就够了。
过了十月份街上就出现了大量的马车,马车上载着煤泥跑来跑去,稍一颠簸就有一股煤泥被甩出马车落在路上,结果全市的道路随处可见散落下的煤泥块,有一些人就背着箩筐沿街行走,半天时间就能把箩筐装满,有时几天下来就能捡一两百斤的煤泥,可以剩下几毛钱了,有时路上还会有绿皮的解放卡车出现,这些卡车上运载的可不是煤泥了,而是燃烧率更高的煤块,这些车上的煤都是阜城煤矿给员工的福利,远好于其他工厂的职工,就是政府部门的职工也无法相比,在先在的阜城,煤矿上的职工可是香饽饽,各项福利好到爆,娶媳妇都不愁。
这些煤泥运到一户家门口后直接堆放在门前,一座城市家家户户门前都堆起来一座“山包”。
刘琅父亲的单位分给他一吨半的煤泥,堆起来有两米多高,按照规定,刘东来也能分到一吨,不过厂长特意吩咐多分给他半吨,虽然没说是什么原因,但也能想到恐怕是那位省里的领导肖南光的缘故。
刘琅的爷爷家分的多,一共是两吨煤泥,堆在门口足有近两米高,湿乎稠密,跟没有凝固的沥青有些相似。
接下来的男人们的工作就很有趣了,即使是在刘琅的前世都记着这个过程。
堆积如山的煤泥不能这么随意放置,要制成大概四十公分长,二十公分宽的煤泥砖,这时你就会看到全城的男子都在干着一件事,把这些还潮湿松软的煤泥用铁锹放在地上一个木质的模具中,再用铲子把模具外面的煤泥铲掉,然后一块标准的煤泥砖就被制了出来,不过这个时候泥砖还是软的,需要晾晒两三天的工夫,待晒干后一块块收起来放到院子中避雨的地方,用的时候敲碎了放在炉子里就能燃烧取暖了。
这个时代还没有集市燥热,每家每户都要拖煤泥制煤砖,大街小巷只要有空地的地方就有煤砖,甚至连房顶上都被铺满,这算是北方城市的一景了。
刘琅还记得前世的童年时代,每到这个时候就会和一帮小朋友跑出去,然后就在这些没有硬化的煤泥砖上跳来跳去,一个个脚印被刻在了上面,刘琅自己家在烧煤泥的时候就常常看到上面有不大的脚印,就如同化石一样。
在一九八一年的秋天,阜城里出现了两件让全城疯狂的大事,第一件是广播电台播放了一篇名为“岳飞传”的评书,播讲的是一位女人,声音嘹亮情绪激昂,尤其是那传神的语调,似乎都把千年前的人物带到了人们眼前。
这部评书一问世就让所有人为止疯狂,每天各个工厂下班的铃声响起后所有人就疯狂地蹬着车子往家赶,因为五点半钟岳飞传就会准时开播,此时全城有一半的人都守在收音机前,一边吃着饭一边如痴如醉地听着,刘琅的家人也是如此,每到晚上下班的时候一家人就跑到了爷爷家,打开比皮箱小不了多少收音机,一家人围在跟前,刘琅的母亲连饭都不做了,直到半个小时后播讲结束才意犹未尽的回到家中,一边做饭还一边和父亲讨论着接下来的剧情,疯狂程度可见一斑。
刘琅没有听过这部评书,但是播讲人的声音他是知道的,就是那位非常著名的评书大师刘芳,想不到这位大师竟然火了三十多年,不过既然她出现了,想必很快田芳大师、阔城大师、连元大师也要出现了,这些人可是他十岁时的“偶像”呀!
另外一件让全城人疯狂的事情就是著名的“的确良”终于出现在了百货商店里。
在这个资源极度匮乏的时代,人们衣食住行所需的基本物品都是凭票供应,老百姓所选择的东西实在是没有多少,大米、白面以及牛奶鸡蛋这些细粮不是你想吃就想吃的,一个月下来还要混些粗粮,穿戴上也是如此,在阜城这种小地方,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用卡其布制成的,这种布由国家统一销售,有一个非常响亮的牌子“人民英雄卡其布”,听上去给人以高大尚的感觉。
这种卡其布是一种主要由棉、毛、化学纤维混纺而成的织品,摸着紧密,厚实,但是很不耐磨,对于工厂的工人来说,一般穿上半年就会磨出洞来,同时还容易粘毛,要是到了春夏交际的季节,穿着这种衣服出去走一圈就会沾上一身了柳絮,而且这种布颜色非常单一,只有蓝色、土黄色等几种单色调,穿在身上可以完全彰显工人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当然,这种“人民英雄卡其布”在国家如此流行,绝非是因为代表老百姓的品性,而是这种布匹的制造非常容易,只要通过简单的纺织就可以给弄出来,不用多么复杂的轻工业制造技术。
国家之所以缺乏材料,说到底就是因为生产力严重低下,粮食产量低,轻工业基础差,这才是根本原因。
这种叫做“的确良”的布料,学名为聚酯纤维,其实就是涤纶,是一种化工产品,特点是结实耐用、弹性好、不易变形、耐腐蚀、绝缘、易洗快干。
但缺点也很明显,穿在身上不贴身,冬天不抵寒,夏天透气性差,天凉就冷,天热就闷;不吸汗,一出汗就粘在身上;一遇上水,透明性极强。
可是在这个时代,美观才是最重要的,所谓的缺点也是优点。
这种产品和卡其布相比技术含量就很高了,需要一定的轻工业基础才能制造出来,当然,所谓的技术含量高放在刘琅的后世那根本不算什么,可是国家就是制不出来,只要七九年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国家进口了大量的化工设备,这种布匹的产量开始提升。
其实早在两年前涤纶就已经开始投放到了市场,但是供应范围只在首都、魔都以及南方几个大城市,这“的确良”的名字其实就是GD人“的确靓”的谐音,因为这种材料的颜色很鲜艳,红、黄、粉、紫等等,穿在身上的确成了靓仔,在当时,能穿上的确良制成的衣服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走在街上立刻会成为焦点,引来无数人的注目。
在前世刘琅从网上听到过一个关于“的确良”的笑话,非常有趣。
话是在南方的一个大城市里有“的确良”买,一个小伙子就排了队去买,想给自己做件衬衣,结果等了好几个小时,轮到他的时候,只剩下半尺布了,他十分为难。
售货员看着他就大喊:“你买不买?不买下面的的确良谁要?”
小伙子一急,马上掏出钱和布票买了下来,结果回家只能做条内裤。
他心想:“这多冤呀,谁知道我也穿了的确良啊?”就干脆在外裤上做了个牌子,上书“内有的确良”。
有一天出门赶上内急,他就找到个公用厕所,将牌子先解下来挂在门上,出来的时候,发现厕所外排成长龙,都在问:“怎么等了这么长时间还不卖呀?”
这个笑话虽然有调侃的意味,但也足以说明这种材料在当时是多么的风行了。
两年的时间,“的确良”产量飞快的提高,从大城市到中等城市,到了一九八一年的年底,终于来到了阜城。
第34章 八十年代的时尚
“人民英雄卡其布”的价格是三块六一米,另外还要加上一尺的布票,“的确良”的价格就高很多了,六块五一米,还要加上二尺的布票,几乎是“人民英雄”的两倍。
六块五一米那是高价,但依旧阻止不了阜城人民的热情,“的确良”刚刚在百货商店里“现身”就引起了全城的轰动,人们奔走相告,然后就涌入到了商店里开始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