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第1334节
双方绝对没有到了亲密无间,可以随意调兵的情况。
洪承畴说道:“十王方破蒙古,腾思机等人都在京中,令他们回蒙古各领本部人马到大同军前效力,可得数万大军,如果王爷,愿意以整个晋北为酬谢,草原之上,估计蜂拥而入。”
“不可。”多尔衮说道:“大同要地,不可让人。”
清廷既然定都北京。那么北京方面宣大防线,决计不能轻易让给蒙古,否则蒙古与京师不过一墙之隔,让多尔衮如何安心?
洪承畴说道:“王爷误会臣的意思,臣之意,乃唐王借回鹘兵之意。”
多尔衮立即明白,洪承畴是什么意思了,就是任这些蒙古部落打下晋北城池之中,大肆洗劫。就好像是回鹘兵洗劫长安一样。
多尔衮心中一动,他才不为晋北的汉人担心的,他带着一种举一反三的味道说道:“可否以此例,从蒙古调集一部分骑兵南下?”
洪承畴说道:“圣明无过摄政王。”
多尔衮起身说道:“哪里,本来此事一来,孤王也是忧心忡忡的,但是经洪先生一解,有拨云见日之感,今后洪先生就在我府上吧。”
洪承畴说道:“臣自当效命。”
多尔衮与洪承畴细细推敲一番,多尔衮说道:“看来这一次,我必须亲自出马了?”
在多尔衮调配之下,清廷从辽东抽调数万士卒,加上京师数万士卒,郑亲王部,多铎部,再加上各地驻军,蒙古兵马。大概有二十多万人马,其中八旗作为绝对主力,有小十万左右。
可以说除却京师有留守八旗之外,大清精锐都在这里。
这样的大战,参战的王爷就超过了三个。
为了避免令出多头,多尔衮自然要作为大帅统兵,除却他,谁也没有这个威望了。
而且时间有些紧,虽然洪承畴说南朝准备时间要长一点,但是到底多长,多尔衮心中却没有底,故而立即开始征调准备,又传令给阿济格,让他借调蒙古兵的同时,不惜一切代价,猛攻大同,在一个月之内,消除北京西侧的威胁。
多尔衮也传令给多铎,让他先发制人,虽然现在不用决堤,但是却要做好准备,同时骚扰黄河以南各地,让夏军不得从容聚集。
清廷这边已经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而在南京这边,罗玉龙也召集北伐之前,最后一次会议。在这一次会议之上,罗玉龙就要将北伐的所有计划,都定下来。再也没有修改的可能了。
第一百二十四章 北伐(修)
罗玉龙顶盔掼甲的坐在大殿之上,一身戎装金甲,看上去虎虎生威。一时间大家都忘记了罗玉龙是一个皇帝,都想起罗玉龙当初的身份,曹营的一员骁将。
罗玉龙之下,大下将领数十名,都在下面列坐。
一边以高杰为首,身后的多为禁军将领。这些将领大多都是罗玉龙本部人马,高杰虽然为首,但其实是一个样子货,对下面的人根本指挥不动。这些将领都是准备出跟随罗玉龙出征的。而另一批却是杨承祖为首的将领,大多是枢密院的军官们。
这些人都是要留守南京的。
对罗玉龙还说,他虽然因为北伐之事,将杨承祖撤了,但是在内心深处,最信任的还是曹营老人。
高杰作为枢密院使,随驾北伐,这也是想要借重高杰对旧部的影响力,让旧部听令,不要闹出什么事情了。而杨承祖作为南京留守留了下来。协调各路人马。
罗玉龙对高杰说道:“淮王,给大将讲讲一这一次北伐的路线和目的。”
“是。”高杰说道:“陛下这次亲征,以禁军为主力,淮安镇与禁军合兵,沿着运河西进。直抵北京。淮西镇胁从,共出动三十五有奇,火炮一千两百门,粮食四百万石。张尚书坐镇扬州督粮。”
“襄阳镇高巡抚,也须出兵河南,夺取黄河以南地带。最好能围攻洛阳,切断陕西与中原的联系。”
“闽王世子镇海将军郑成功偏师出海上,攻略山东沿海诸县。
“第一个阶段,争取以运河为防线,先夺取运河以东府县,背靠此山东半岛,以运河,海路也后援。”
“如果清军不敌,自然沿着运河进攻京师,迫使清军退出北京。”
这个方略当然不是高杰自己的意思。
可以说是枢密院的集体智慧。
其中的要点,就是稳扎稳打,进可攻,退可守。
运河是天然的运输线。沿着运河北上,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四百万石粮食也是运河平均一年运到京师的粮食数量,当然了,这仅仅是常量,当初永乐迁都的时候,运河发挥出超水平的转运能力,一度到达一年运输粮食近七百万石之多。
有这一条大动脉在。
夏军北伐,就没有后方被切断的忧虑,沿着运河布防,也让清军的骑兵优势无法发挥。
而且也实际,没有一战将清廷灭亡的想法。
罗玉龙虽然有夺取北京的计划,但也仅仅是计划而已。他这一次的目标更多是山东半岛。
如果能拿下山东半岛,上能直接威胁京师,下能庇护两淮,又能以海路威胁辽东。当初东江镇在的时候在。大部分后勤物资,都是从山东运回过去的。到时候或许可以重建东江镇。
看似大张旗鼓,实际小心翼翼。
如果算上各路偏师,几乎出动除却张轩征南军所部之外的所有夏军。再加上征用民夫,漕兵,恐怕六十万人都有了。
动静这么大,就为一个,不,半个山东省,到底是值不值得。在罗玉龙来看,是值得的。
首先夺取山东之后,山东就好像是一把匕首一般,抵住京津,清军除非迁都,都要在京师周围驻扎大量的军队。想在其他方向发动攻势,就困难多了,从此改变了,清攻夏守的战略格局。
清军在没有解决山东之前,是决计不可能南下的。为夏军在其他方面出击,创造了机会。
当然罗玉龙也想证明自己。
夏朝底蕴浅薄,虽然罗玉龙不是开国之君,但是与开国之君并没有两样。甚至比一般开国之君的威信还要浅薄多了。罗玉龙在处理政务的时候分明感受到了这一点。
但是怎么提高自己的威信?
罗玉龙想不出其他的办法,只有战功。
北伐之战,就是罗玉龙的立威之战,所以罗玉龙决计不想假手于人,包括张轩。
上一篇:重生为王/重生当首富继承人
下一篇:我的美利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