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第1796节
毕竟西方人对南洋的统治,还没有后来那么深,而且而今的情况,西方人对大夏也有依赖,也不想撕破脸。
于是乎,就有得谈了。
张轩也没有想到,正旦宴成为一个外交交锋的场合,负责礼部的文安之忙得不可开交,安排宴会,并派人与所有使节对接,他毕竟年纪大了,有些吃不消了。
不管怎么说,外交上,还是以实力说话的。
而今在东方,夏朝的实力,唯有清廷可以抗衡,有这个实力做后盾,这事情并不难处理,但是处理的高明就好花心思了。而且很多明朝留下来的臣子,对这样外交并不适应。
不管适应不适应,正旦宴总算是过去了。
过了十五,衙门正式开衙之后。张轩与张质,姚启圣,高斗枢,文安之,方以智,袁时中,等人商议。做出几个决策,第一就是科举,春闱扩招。第二就是都察院为主,与户部,吏部,枢密院派人,分出十几里巡视地方,以丈量土地,预决算,兵役推行,平均赋税为条目,将地方官审查一遍。
张质已经开始准备预备官员了。
张轩秉政数年,总算积累一批人才,这些人才有,前明投靠过来的,有国子监监生,有军中不能再战的将领,有考取夏朝功名的举人进士。有了这些人才,张轩才决定,雷厉风行。遍及数省,将凡是对丈量土地,预决算制度,兵役,平均赋税,等政策消极对抗的官员,统统清理下来。
不过,为了大局着想,除非太过分,罢官的官员都不会被责难。可以在吏部求官。、
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法不责众而已。
数年以来军中整理的差不多了,连李定国部下大部分也按张轩的章程培训过,里面也有不少讲武堂出身。军队既然清理过了,那么就轮到各级官员了。为了地方狗急跳墙,所以枢密院也派人随行。
所以昭武三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是张轩刷新朝政,将各种政策从中央推向全国的一年。
也是张轩要忙着掉头发的一年。
第七章 昭武三年春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冰雪消融,南风吹醒了大地,即便是辽东大地,也次第解封。
从去年秋后以来,到今年三月,清夏之间,有一段难得的平静期。
双方对峙的战线,从四川到河南,从河南到两淮,从两淮到朝鲜,并没有什么大战事发生,虽然百人以下的冲突,从来没有少过,但是这样的事情,双方都习以为常了。
这一段时间,张轩正忙于春闱科举。
这一次张轩准备录取五百多名,再加上一些落地的举人。这些人将在稍稍训练之后,就跟随各路都察御史巡视各省,如果有官员不称职,就当场拿下,从这些人之中挑选合适的官员代替。
而且他们也要为都察御史,以及吏部,户部等人打下手。
如果一路上没有什么问题的话,也会纳入六部,或者都察院之中,不管是都察院初建,按张轩的意思,都察院要在各省建立分司,这都需要人手,而户部分为数部,也都需要人手的时候。
不管怎么说,如果有人研究人物年谱的话,就会发现,大夏前期影响数十年的大人物,除却少部分之外,大多都是昭武三年入仕。这似乎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科举上,有时候某一科的人都混得平平,但是某一科却是群雄汇聚,大量人才就出于一科。就如同北宋嘉佑二年那一榜,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等等,单独拎出一来,都是人才。
而昭武三年这一榜也是如此。
之前虽然大夏有过两次科举,但是大夏政权不稳定,很多人都有担心。但是在昭武三年,从明亡之后,南方积累数年的人才,都即便认可了夏朝的统治,而且张轩这一科又大开方便之门。
即便是落第亦可授官。
这些人饱经离乱之苦,再加上张轩刷新吏治之心,才造就了辉煌无比的昭武三年一科,这也是以后不可复制的。不过,等这些人才真正冒头的时候,却也是十几年后了。
等张轩去世之后,昭武三年一科的人才,次第为相。一时间群星闪耀,彼此的恩怨情仇,也是后世人津津乐道的。以至于这一科人皆去,后人称为,宿老凋零,朝野一空。
当然了,这是后话。
张轩忙着刷新吏治。而多尔衮而没有闲着。
春荒之时,他不得不应对,很多地方的小乱子,这些乱子很小,小到不需要北京出兵,只要地方官带几个衙役过去,就是平定下来,但是多尔衮却知道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
这说明了清廷对各地的收刮,已经到了极致了。
清廷入关之后,虽然以万历末年的赋税征收,但是其实万历末年已经征收辽饷了,再加上北方大乱十几年,即便是谈不少十室九空,也差不多了。与万历承平之末,根本没有办法相比。
多尔衮自然是明白这一点的。
但是养兵需要钱,维持文武百官需要钱,安抚汉官需要钱,打仗更需要钱了。
四川那边不用说了,四川的赋税多尔衮留给吴三桂自己取用了,南直隶的赋税,也被洪承畴的就地征收,西北的赋税本就不多,也归为河南方面的军饷,如今辽东战事又起。
本以为可以取朝鲜钱粮济北京,但是现实却狠狠的给了他一耳光,战事几乎要蔓延到辽东了,北京的钱粮捉襟肘见。如此财政压力之下,多尔衮即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也只能装着不知道。
但是事实就是事实,不会因为他承认与不承认有所差别的。
多尔衮看地面上这些不稳的苗头,哪里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即便这里有南朝细作的手段,但也是因为收敛太过了一点。
“朝鲜战事必须快些结束。”多尔衮心中暗道:“如果能与南朝休兵最好不过了。”
只是多尔衮想议和,但是张轩一开始就断绝了与清廷正式的外交渠道,不能说清夏之间,就没有接触了,但是绝对没有正式的官方的接触。解决不了这种战略上的劣势,多尔衮就想到用一场胜利,来挽回局面。
他自然将目光放到了朝鲜。
原因无他,因为郑成功此刻正蠢蠢欲动。
郑成功从南京回来之后,就将精力放在准备出兵之上,这一两月时间之内,郑成功早已准备充足了,甚至没有一点隐藏的意思,郑成功刚刚在朝鲜收集的一些马匹全部给了马三宝。
马三宝似乎为了将功赎罪。带了五百骑兵,数次深入,与清军骑兵多次交战。
胜负各有,但是不管胜负,马三宝总能将骑兵带回来。
再加上郑成功亲督大军出汉城,以三十里为一舍,步步为营,用永乐北征之法,派出前军先在行军道路上建立一座座小城,大军行止谨慎之极,清军数次窥探,都找不出破绽而来。
随着郑成功距离开城越来越近,朝鲜的风声就越紧了。
而这个时候郑成功另一个暗手,也要派了出来。
此刻郑成功正是召见刘国轩与周全斌,郑成功说道:“前番之战,你们两个也是功臣,不过陆上厮杀,并非我福建男儿之能,今日就是尔等建功立业之时了,都准备好了吗?”
上一篇:重生为王/重生当首富继承人
下一篇:我的美利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