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第1891节
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为什么洪承畴不南下洛阳。
洛阳那边的问题是洛阳城几乎已经满了,粮食物资,供应洛阳城内的大军,还可以,但是再支撑洪承畴的消耗,就力有不逮。
如果洪承畴南下,他必须在洛阳城外立营,并且自己保障自己的粮道。
不过,如果洪承畴下定决心的话,这些困难,未必是什么困难的。
但是洪承畴自己就不看好洛阳这一战,再听闻张轩北上的时候,洪承畴就暗道不好,他连忙向郑亲王写信,剖析厉害。想请郑亲王退出洛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大清的青山是什么?
就是手中的大军。
但是郑亲王的回信,也说明了问题。
郑亲王本人也意思到这一战不好打了,但他有不得不大理由。
因为如果不打上一仗,再撤退的话,陕西一省就非大清所有,而依附清廷的汉人势力,就会纷纷投诚。
所以,洛阳决计不能不战。
不过,郑亲王也不再下令让洪承畴南移过黄河了。
只是形式变化太快,洛阳这边还没有被拿下,陕西那边却已经不是大清所有了。只是到了而今的地步。郑亲王想撤,已经撤不下来了。
洪承畴本意是不想救援的。
但是却不的不救。
一来他陈兵在此,就是为了救援洛阳,岂能见死不救?不谈能不能救下来,单单是为了稳定军心,就要有所动作。
二来,就是北京方面的命令了。
作为宗室之中,方面大将,宗王之才,乃是当今的王叔。甚至可以说在,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的影响力,是决计不可小窥的。
富尔敦将郑亲王的书信带回北京之后,顺治大为震动,连皇太后也坐不住了。
皇太后一边将科尔沁的骑兵派回科尔沁,用以抵挡马得功好像是蝗虫一般的骑兵。又派图海坐镇山海关。无论如何也要稳定住北京附近的局面。
但是山东却是无法兼顾了。只能任由刘国轩折腾了。
另外派人几乎催命一般的一封封圣旨传到了洪承畴手里,明面上督促洪承畴救援洛阳,大败夏军。
但是皇太后也是一个明理之人,私下的密信要求洪承畴,能救就救,不能救,就将麾下打军,想办法带回京师。
不过有一件事情一定要办到。
那就是将郑亲王带会北京,即便是一具尸体。
虽然说,多铎从某种意义上,是死在南朝人的手中的,但是从满清崛起到而今,没有一个亲王的尸首落到敌人手中。
所以济尔哈朗即便是一具尸体,这一具尸体也必须带走。
但是这话说起来容易,真到做的时候,就知道多难了。
清军在黄河之上,是有些船,但是这些船,用来做渡船尚可,但是用来水战,根本就不行,而清军之中,精通水师的人才,本来就很少,这种跨河进攻,的确是洪承畴的苦手。打起来,更是淅淅沥沥的,前面都接战了,后面还在河中间的。
等前面人死光,后面的也就到了。
自然又是一番杀戮。
这样的情况之下,不管是军心,还是士气,再是习惯,都不适应这场战事,洪承畴又有保存实力之心。
这样的情况之下,清军能攻破这一道防线,才是一件咄咄怪事。
洪承畴看着日夜不停的黄河水,悠悠一叹,却不知道再叹谁?
第七十一章 洛阳大战三
这样的鏖战持续了整整三日。
即便是夏军军医数量不少,但是依然阻止不了,夏军每天以一万人的数量,战死在洛阳城下。
不要看每天战死一万,觉得不多。
却不知道,张轩清查南方户口,不过才六千多万人。
当然了,张轩也知道,其中必然会有不少隐藏的户口。为数还不少,毕竟他清丈天下的目的在田地,户口登记是顺带的。
在苏南地方,有不知道多少为人奴仆。更不要说西南土司之中,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没有登记。
不过土司兵也有一部分跟着李定国北伐。也算是出力了。
但是这些不入编册之中的人丁,有与没有并没有什么区别。
六千多万人丁支撑一百多万大军以及民夫,也是张轩的极限了。毕竟这个时代,不能与后世动员能力相比。
而且在大举动员之下,夏军之中,也慢慢分成了战兵与辅兵。
战兵自然是在战前都是军中一员。
而辅兵就是大战之后从地方上临时征召的士卒。
即便是张轩有完善的军训体制,但是这些人依然比不上大战之前的常备军。所以战死在洛阳城下大部分士卒,都是常备军。
所以这损失对张轩来说,也是疼得牙根疼。
夏军都是这样了,更不要说洛阳城中。
上一篇:重生为王/重生当首富继承人
下一篇:我的美利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