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第919节
“如此也好。”刘文秀立即答应下来。
其实刘文秀早来两日,或者说迟来两日,接待他的,就不是周辅臣了,而是地方官员了。周辅臣被升为伏波将军,总领湖广水师。其实名头提升了,但是手中的兵力并没有提升多少。
郑家的水师毕竟是郑家的,在襄阳之战后,郑泰已经被调到崇明岛,守长江出海口了。而这一次,是周辅臣升官之后,第一次巡视,而夷陵正是他巡视的最西端。
再往西就是三峡了。
而今夏军的战略计划之中,还没有西征之心。
刘文秀却在估算着夏军水师的实力。
周辅臣的水师之中,各式船只都有,有刘文秀所熟悉的民船,张献忠历次征召的船只都是这样的。但是还有一些海船,再有就是南京造船厂,与淮安造船厂新出的船只。
南京造船厂就不提了,淮安造船厂,是罗玉龙与高杰交涉的结果。在罗汝才领兵西征的时候,罗玉龙也没有闲着,在理清各地的账目的同时,也做了军械上的准备。
船只就是其中之一。
以每年多拨款五万两,将淮安造船厂的管辖权纳入工部之下。
毕竟淮安造船厂是整个大明最大的官造船厂,全盛的时候,每年生产几千艘船,而今虽然衰落,但是吃漕运这一碗饭,可以说运河上的船只都是出自这里。工匠什么保持的很好。
罗玉龙从淮安造船厂调了不少工匠,进入南京龙江造船厂。于是乎,南京龙江造船厂的产能也大增长。
不过,即便如此,造船也是有工期的。
而今服役的船只并不多。大多在周辅臣,阮进,以及一些水师将领手中。
刘文秀看着战船,心中很是艳羡的同时,上面明晃晃的刻着武兴元年某月某日,某工,某人监制。也就是说,这船是夏朝自己产的。不仅仅是这船。刘文秀得了周辅臣的允许,在船上行走,特别看到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大炮。
有佛郎机炮,有虎蹲炮,自然也有大炮,也就是红夷炮。刘文秀之所以称之为红夷炮,而不是红夷大炮,就是这炮,是依着红夷炮的样式,却在规格之上降低了一些,似乎是为了安放在船上。
更让刘文秀关注的,却是大炮的铭文,有些大炮是明朝所产,上面自然写大明崇祯多少年,何处产,这些铭文。刘文秀看过太多了,根本不敢兴趣。不过样的数量并不多。
更多的是刻着:“大夏武兴元年,某工造,某人监制。”与造船同出一格。还有一些用的是永昌年号。是曹营没有与闯营分裂之前所造。
刘文秀对夏朝的评价,又提高了一层。毕竟这东西代表的就是国力。但是刘文秀心中不由疑惑起来,暗道:“这仅仅是一艘船,不,一支水师,就有这么多大炮。而曹营立足江南也不过二年左右,哪里能造出这么多大炮。听说襄阳之战,大洪山之战,清夏双方都用百炮轰击。夏朝的炮是哪里来的?难道,江南镇的富饶如此。”
刘文秀作为一个优秀的将领,虽然没有主持过铸炮。但也知道铸炮的时间很长。根本无法想象,曹营在一两年之间,铸炮数以千计。
“这其中定然有问题。”刘文秀心中暗道。
很多事情根本就瞒不过人。刘文秀仅仅看了看一艘船,就感受到铁模铸炮法根结所在。当然而今天下如刘文秀这样的人并不是太多,但是决计不少。有些秘密根本无法保密。
刘文秀忽然记起一件事情,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夏朝都要用武兴年号了。
罗玉龙登基之后,尊罗汝才为太祖高皇帝。自称承太祖遗命,扫清天下,再改元。故而今后依旧称武兴年号。
刘文秀暗地揣测,罗玉龙之所以如此,不过是因为夏朝根基浅薄。草草的更换年号,一个年号仅仅持续了三个月,反而有损大夏的威望。不仅仅是罗玉龙,连大夏的根基都很浅薄。
很多时候,一动不如一静。
从夷陵到武昌,顺流而下,用不了多长时间,不过周辅臣还有巡查之命,一路走走停停,用了三日,才到了武昌城北码头上。刘文秀下了船,远远的看着清晨薄雾之中的武昌城。当初张献忠在武昌停留的时间也不短。而此刻再见,却已经成为别人家的西京了,他不禁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
第七十三章 刘文秀东行记二
一行人弃船乘马,进入武昌城中。
武昌城之中,虽然谈不上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的。但是人烟也很是稠密。
刘文秀与周辅臣一起行动,周辅臣打出了伏波将军的牙牌,两边行人纷纷回避。
但也仅仅是回避而已。对夏军高官出行,并不是太过畏惧的。
想起成都的人心惶惶的气氛,刘文秀心中不由的微微一叹。张献忠在汪兆龄的劝谏之下,对四川士大夫官僚进行了打击。
不过,张献忠或者在行军打仗之上非常擅长。但是在政治手腕之上,就不是那么擅长了。
大西军仅仅占据了成都附近一带,在川东,川南这些敌人,与官军往复厮杀。
本就人心不是多稳的,里面定然有想两头下注的人。这也是人之常情。而张献忠偏要下手打压,自然掌握过不好分寸,形成打击面过大。
而士绅读书人在明代社会之中,就是当地有名望的人。杀人虽然不大,影响却非常之大,在整个社会之中形成惶恐的局面。
与武昌这边,根本不能相比。
罗玉龙最大的功绩,就是建立起大夏的文官体系。
当然这也是借助了江南的人才。
毕竟明末几乎独重江南。南直隶,加上浙江所出官员人数,几乎站大明朝廷五成以上。
这就是明朝东林党人的声势浩大的基础,而钱谦益也是东林领袖。
在他的帮助之下,笼络了很多有经验的大明降臣。
重组了文官体制。
南京毕竟是大明旧都,虽然南京这边这边六部都是摆设,但是基本的管理权还是有的,整个南直隶的行政兵权,都在南京六部之中。
钱谦益就是以南京六部基础建立大夏文官体系。
不过,大夏对明朝体制并不是完全承袭的,最少兵制与大明完全不同。
罗玉龙父子对大明体制有一个无疑的变动,那就是将内阁大学士与六部尚书合一。
这看上去不过是一个因陋就简的设计,但是其实上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权行为。
甚至罗氏父子连同张轩恐怕都没有想到这一点。
上一篇:重生为王/重生当首富继承人
下一篇:我的美利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