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我的美利坚

我的美利坚 第499节

在战舰的设计上,英德两国明显有着不同的思路,英国战舰注重火炮的口径和高航速,不可避免的就带来了一定的隐患,那就是和德国军舰相比,英国军舰的生存能力值得怀疑。

不过因为英国皇家海军本身实力强大,在优势远远超过对手的时候,这个缺点是不会暴露出来的,因为两国主力舰队一旦相遇,英国舰队庞大的数量,加上大口径主炮,一定会给德国公海舰队迎头痛击。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在实力对比不占上风的时候,正好德国公海舰队相遇怎么办?

正在率领公海舰队急速接近的莱因哈特舍尔,准备回答英国人这个问题。

第七百一十二章 原地爆炸的英国

大口径舰炮开火时的声势振聋发聩,封闭炮塔内的音效尤甚,炮手们却对此习以为常。

希佩尔的指挥下,五艘德国战列巡洋舰组成的阶梯形战列,由舰艏对敌改为舷侧对敌。各舰主炮随着舰艇机动而相应转向,高昂的炮口始终对准远处海面上那支纸面实力略胜一筹的英国战巡编队。

狮号领衔的英国战巡编队不甘示弱地发出了炮鸣。轰咚轰咚。刺痛耳膜的巨响接踵而来,爆炸所生产的气浪威力甚至超过了可怕的飓风,坚固的舰体和炮盾尚能够抵御这种程度的冲击,若是脆弱的人体直接暴露于外,身体和精神难免受到削弱。

“今天就是贝蒂此生的终结!”抢占了有利位置的希佩尔中将,已经决议为上次的一箭之仇展开报复,虽然对面的英国战列巡洋舰编队实力更胜一筹,却动摇不了他的决心。

按照之前和莱因哈特舍尔的约定,希佩尔舰队将会稍作抵抗之后,便开始后撤,和公海舰队主力汇合,将英国皇家海军这一支孤立舰队消灭。

这正中戴维贝蒂的下怀,拥有高速的主炮口径优势的英国战列巡洋舰编队,立刻加速-朝着希佩尔舰队扑来,近点再近点的命令下,双方的距离不断被拉进。

这种放弃了本身优势的行为,对实力略逊一筹希佩尔舰队来说相对有利。舍弃了远距离射程的优势,等于将英国战列巡洋舰防护上的不足暴露出来。

这个时代英国造舰的思路,如果让目前不在场的奴隶主来说,很像是后来苏联的样子,将尽可能多的武器塞进去,而在生存上有所牺牲。当然也没有苏联完全的小马拉大车这么极端,但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后来苏联恨不得在驱逐舰上塞巡洋舰的武器,什么隐身完全不考虑,把红海军当成自爆卡车用,现在的英国战列巡洋舰则是处在英国皇家海军压倒性实力下的取舍。

如果换成一个谨慎的将领来率领这一支战列巡洋舰编队,一切危机仍然不会出现,但贝蒂恰好是一个喜欢近战的将领,放弃了射程优势,将英国战舰的防护不足暴露在了希佩尔舰队的火力之下。

“吕佐夫”号开炮命中“狮”号,“毛奇”号击中“虎”号两次,“皇家公主”号命中“吕佐夫”号。而“虎”号的反击全部偏出两千米米开外,落在侧翼担任警戒的“雷根斯堡”号轻型巡洋舰附近,令该舰十分疑惑——区区一艘轻巡洋舰为何招致如此厚待。

距离双方发现对方已经二十九分钟,进入近距离的贝蒂舰队同时因为并没有抢占到有利位置,处在劣势。同时英国战列巡洋舰编队和德国战列巡洋舰编队的命中率不可同日而语,英国战列巡洋舰编队命中率极差,目前还并没有出现对德国舰队的致命一击。

两分钟之后,“皇家公主”号被“德弗林格尔”号发射的两枚十二英寸炮弹击中,射击指挥仪被毁,从现在开始,皇家公主号的命中率,就只能靠目测了,而此时的能见度……

“驱逐舰编队进行鱼雷攻击!”抢占有利位置失败的戴维贝蒂,为了改变目前的不利态势下令道。

“全速前进!”坐镇主力舰队的莱因哈特舍尔,已经明确双方已经在交火当中,立刻做出了自己的判断,采取了一个非常有风险的方案,转向西北截击贝蒂舰队的撤退路线。

另外一边,希佩尔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击中不倦号的炮弹准确地落在炮塔顶部,半吨重的炮弹穿透了11里面的炮塔装甲,落下炮塔内部。一声巨响,炮塔内弹片横飞,在强大气浪和剧烈震动下,炮塔内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在瞬间失去了知觉。几秒之后,一条巨蟒般的火舌已经烧到了弹药舱通道口附近,钢制的通道泛出了可怕的暗红色。很快,火焰穿过通道烧到了甲板下面的弹药舱,一场大爆炸将不倦号上面的上千名官兵送入了海底。

希佩尔仅用二十分钟就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之前被击中的虎号、狮号和皇家公主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但是贝蒂没有放弃,他手中还有完好无损的第三战列巡洋舰分舰队,是由胡德少将率领的无敌号、不屈号、不挠号战列巡洋舰。

在正常的历史时空当中,二战和俾斯麦号战列舰单挑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就是以胡德少将的名字命名。虽说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的命运,也和日德兰海战的当中的贝蒂舰队差不多,都是带着薄皮大馅的舰体抵近攻击,彰显了英国皇家海军不畏战的决心。

开战五十八分钟,“德弗林格尔”号从射击“狮”号转向射击“玛丽女王”号,并形成跨射。“玛丽女王”号被“德弗林格尔”号和“塞德利茨”号齐射命中,发生一场可怕的爆炸。

如果仅仅是战列巡洋舰编队的决战,希佩尔中将完全可以就此撤离,回港宣布自己的胜利,同时一雪前耻,受到英雄般的欢呼。

“冲过去,今天一定要歼灭这支德国舰队。”贝蒂咆哮的声音在指挥塔回响。整支舰队仍然在以挑战动力系统的速度前进,此时皇家海军官兵士气依旧高涨,他们仍然试图摧毁希佩尔舰队。

“贝蒂还是这么勇猛无畏,但这不是我们之间的战斗,今天你完了。”希佩尔能够清楚的看到英国舰队加速朝着自己的方向冲来,果断的下令道,“按照既定方案撤退!”

加入战阵的第三战列巡洋舰编队,在胡德少将的率领下,接替了之前已经伤痕累累的战舰,承担了追击的任务。目前贝蒂舰队虽然两艘主力舰战沉,其他多舰也有损伤,却仍然在实力上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不过莱因哈特舍尔并不这么认为,先导舰罗斯托克号轻型巡洋舰继续向西北方向行驶,防止英国本土大舰队的主力出现,莱因哈特舍尔已经处在截断贝蒂舰队归路的位置。

“全歼贝蒂舰队!”莱因哈特舍尔吹起了战斗号角,这一支实力不俗贝蒂舰队一旦覆灭,将会极大改变德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的力量对比。

在舍尔的主力舰队出现后,贝蒂也紧接着发现了这一支庞大的德国主力舰队,一瞬间,戴维贝蒂整个人如坠冰窟。猎杀者的角色已经调换了。

这一次发生在年底的德国和英国的海战,最终以贝蒂舰队全军覆没,只有胡德少将率领无敌号逃出为结果。德国公海舰队经过缜密的计划,击沉了贝蒂舰队七艘主力舰,俘虏了不屈和不挠两艘战列巡洋舰。

胡德少将逃出生天,没有和历史上的日德兰海战一样,带着无敌号长眠于北海。不知道后来还会不会出现一艘战列巡洋舰以他的名字命名。

消息传来局势哗然,不提英国人和德国人对这一战的宣传,《纽约时报》所评论的那样:“德国舰队攻击了它的牢狱看守,但是仍然被关在牢中。”

“好舔功,不愧是老牌报纸。”谢菲尔德放下今天的纽约时报专题,毫不留情的讽刺道,“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没有一个叫合众国的国家,只有一个叫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呢?都这副样子了,还能为英国人洗白,这个世界确实是一个强弱分明的世界,可是不是应该差不多一点?让纽约日报给与反驳,就说现在英国本土舰队已经和德国公海舰队实力无限接近,邀请海军部军官进行一次战略推演,证明英国的海洋霸权已经不稳固了。”

“老板,具体的步骤是?”杰斯拉皱着眉头询问,自己老板什么都好,就是每次下令的时候太过于笼统了一点,可能是使用话术太多的副作用。

“具体的步骤?具体的步骤是,以事实为基础,这一次贝蒂舰队全军覆没,德国公海舰队没什么损失,这是不是真的?现在英国本土还有二十四艘主力舰,加上两艘被俘已经变成德国军舰的主力舰,德国公海舰队已经是本土大舰队实力的九成?这对不对?”

谢菲尔德站起来围着办公桌走了一圈,自语道,“在这个说谎成了风气的世界,一个真正的媒体人,应该有义务说实话。而不是像纽约时报那样做一条英国人的好狗。我这都是为了合众国的公民着想。至于找海军部的军官说话,这多简单啊,给钱!”

“明白了,老板!”杰斯拉没忍住笑,自己的老板要早说给钱的话,他也不会问到底怎么行动了。

“又和英国人过不去?”伊迪丝洛克菲勒等到保镖头子离开,才出现道,“这一次英国人损失大了,现在正在气头上。”

“何止是大了,简直是原地爆炸!”谢菲尔德双手掐腰,一身牛逼坏了的气息,这一份功劳怎么分?谢菲尔德觉得自己偷懒密码泄露的前提,怎么也要占据本次海战结果的一半功劳吧,实在不行的话,六成也行。就算是全部,他都觉得当之无愧。

第七百一十三章 英德反应

可惜了,谢菲尔德自觉这么厉害,却不能和自己的女人说出来,只能打着正本清源的名义,为德国人敲敲边鼓,鼓动德国人一鼓作气找英国皇家海军决战。

这样做的好处,当然是才超越法国海军没多久,已经压了日本海军一头的美国海军了。

英德海军现在实力已经接近,如果德国人因为这一场海战士气振奋,非要找英国皇家海军的麻烦,受益者当然是美国。

这对奴隶主也是有好处的,不管用什么样的话术包装,他拉起来的奥斯曼第八集团军,现在在科威特和英印军团鏖战,也是不争的事实。

要是英国皇家海军,如同历史一样保持着相对优势到战争结束,回过神来清算他怎么办?虽然谢菲尔德可以趁着皇家海军不在印度洋的空当,自称一下印度洋第一海军,可他知道那不是真的,就合众国从来不和强敌交锋的传统,能不能对英国人横眉冷对还是未知数。

可英国人和德国人在海上拼一个两败俱伤的话,这件事就有的救了。就算到了最后合众国不得不喊两声血浓于水参战,已经筋疲力竭的英国人,也没有清算他的力量。

现在英国皇家海军遭受重创,谢菲尔德认为,一旦德国人发现了这一点,海战就会接二连三的出现,因为海军是一个存量军种,驱逐舰就是打不过巡洋舰,巡洋舰就是打不过战列舰,一旦这种钢铁堆砌起来的优势消失,德国人会等着英国人恢复实力么?

就现在英国船台上还在督造的战舰,只要三个月一过,又会恢复本次海战之前的态势。德国人会不明白,想要打破英国海军的封锁,必须在半年之内发动第二次大海战么?

首节 上一节 499/5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明末求生记

下一篇:重生之八十年代新农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