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八十年代新农民 第2211节
万峰坐着谭春的‘钢马’来到了三角地的东北角。
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
万峰和公社领导握手然后和教育局的领导握手并且向教育局的领导阐述了将威建新学校的目的。
“我们将威现在有六到十三岁的孩子将近三千人,现在学校里有各年级的学生两千多人。明年和后年还将有一千多未入学的孩子走进校门,原来的学校根本就容纳不下这些学生。”
教育局领导非常的客气,先是一顿诉苦,说教育经费紧张上面没有拨款什么的。
又没管你要钱,你诉什么苦呀。
就是上面拨款也不会给他们拨出两栋楼的钱就是了。
“钱不用教育局操心,我们通过募捐已经解决了,教育局只需给我们解决师资力量就行了。”
万峰可以出钱盖楼,但是教师他就没办法了,那东西又不是随便弄个人上去就能胜任的,这个得教育局想办法。
对于师资问题教育局长倒是没含糊,拍着胸脯说教师不是问题。
奠基仪式后,万峰和谭春开始研究这栋大楼的图纸。
大楼的图纸是谭春找人画的,也是一栋四层的大楼,大楼的坐向面南背北。
“今年九月份开学学校将有三千名学生,我怎么感觉这四层楼要不够用呀!”万峰管村要了一份将威人口的登记资料,在看完以后皱着眉头说道。
原来他也不是十分清楚将威具体有多少学生,现在看到统计结果后有点吃惊。
正常一个农村大队的学生数一般都在三百到五百人之间。
五百人的学校那就是大村子了。
可将威倒好,竟然特么的等于五六个村的学生数了。
一百一十米长的楼身,就算十米长一个教室的话也不过能坚壁出十个教室,四层楼也仅仅四十个教室,这还没算间壁墙占去的面积。
剩下的十米是楼梯的面积。
四十间教室装三千多学生,一个教室得装七八十人这不是扯蛋吗!
“我也感觉不够用,这还亏着老师们工作的地方在副楼里,否则更不够用。”
“长度不能改了,高度也不能改了,学校建太高了遇到个什么灾害不利于疏散,那么就改副楼吧,把副楼也延长加两层。”
原来副楼的设计坐西向东,只是一个三十米长的二层楼。
“长度加到七十米,层数加到四层,我再给你二十万,你马上去改图纸。”
这样一改就多出了十间教室。
五十间教室装三千多学生,虽然拥挤了点但也算是能装下了。
谭春骑着钢马找人改图纸去了。
他手下的一些人则开始挖主楼的地基。
同时,一些运输的个体户也开始往这里拉沙子石料红砖水泥等建筑材料。
诸平带着乡领导和教育局领导去腐败了,万峰没跟着去。
因为他接到了一个电话。
电话是梁国邕打来的,要他明天出席化肥厂的开工典礼。
化肥厂都开工了?这么快?
万峰细细一算,这马上就四月份了,化肥厂一期开工也就理所当然了。
化肥厂开工那么钢厂的开工也就不远了,钢厂开工了将威的火车是不是也该通了?
天知道他是怎么从化肥厂联系到火车上的。
好像前天还是大前天,路基已经全部修建完毕,中间的桥梁除了县城边红水河上那座大桥外,其余的桥都建成了。
据说县城那一段都开始铺铁轨了。
看来五一将威通火车也指日可待了。
第1664章 烟贩子(修)
接完电话,万峰和谭春告别,一个人从三角地往南大湾走。
三角地现在有三个小企业,这是早期刚规划的时候留下来的,后期把工业区放到东山后这里就再没有企业落户。
除了三个小企业外,在靠近湾口的地方还有一个类似于自发的贸易市场。
这个市场主要就是卖各种‘进口货’,并没有服装鞋帽什么的。
湾口的那些酒店饭店小吃部和东山小区的住户都是这个小菜市场的经济来源。
当南大湾成立工业区带动湾口成为服务区后,这里就出现了第一个卖菜的。
最开始只是当地农民自家园子里出产的各种蔬菜,吃不了拿到这里卖个毛八分的。
后期随着越来越多卖菜的人进行,这里就形成了这么一个小市场。
品种也逐渐的丰富起来,从最初的蔬菜发展到现在水果、海货、肉类、调味品的综合市场。
每天早晨五点多钟,这些人就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摆摊卖货。
到晚上五六点钟收摊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