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八十年代新农民 第744节
“我马上安排肖德祥布置生产任务。”
机械厂开始满负荷的工作了,张海也忙活的焦头烂额了。
大棚果园子鱼塘都是他该操心的,他忙活一点也是应该的。
在其它的人也忙活的脚打脑后勺的时候,万峰也在忙着,他当然也要忙。
不过他在忙着吃饭,忙的一头大汗。
吃完了饭就忙着溜达,不是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吗。
从家里出来走到胶鞋厂时,意外地发现胶鞋厂门口竟然聚集了比平时多好几倍的人,怕是有三四十人了。
有这么多鞋贩子来拿鞋卖吗?
到了跟前一问,才知道这些人不是鞋贩子而是周围村子来买鞋穿的,以年轻人居多。
洼后胶鞋厂生产的飞马运动鞋已经开始成为流行时尚,不管是结婚的还是没结婚的脚上若是没有一款飞马胶鞋都不好意思出门。
但是集市上卖鞋的人还不多,有时候就卖脱销了,或者是找不到合适的鞋号,这些人在知道胶鞋是勇士公社洼后生产的后,就跑这里来买了。
起码各个样式各种号码齐全。
因此这里弄得像集市一样。
万峰突然觉得洼后这里可以开一个集市了。
十几年后,集市遍地都是,几乎每个大队…那时已经不叫大队改叫村了,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个集市。
不过万峰觉得现在洼后就可以开一个集市,他们有服装厂胶鞋厂,还有鱼塘大棚,将来还有养鸡场,本身这些商品就需要交易,跑到外面交易哪里如在家门口交易方便。
慢慢发展,说不定将来就能发展成义乌和西柳那样的大集市。
谁说洼后就不能形成一个全国有名的大集?
第五百七十一章 要不要再盖一栋房子
虽然洼后这地方比较偏僻,但义乌那地方不也交通不方便吗。
那里也不通火车也没有工厂,资源匮乏、知识素质也不高,但这些不利因素并不耽误它成为闻名中外的商品集散地,甚至在国际上都有极大的名声。
其实不止义乌,就连闻名全国的汶州十大市场也都没有在繁华闹事,都是在一些偏远的犄角旮旯。
还有全国一个有名的纺织品集散地宜山,所在的环境更是只能用崎岖来形容,那可是真的爬山涉水。
因为这些偏僻地区,政府的干预力度才会相对较小,利于当时环境下的发展,不容易被取缔。
待政府发现这些隐藏的集市的时候,它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要取缔已经不容易了。
国内一些专家管这种情况叫边区效应。
可见集散地这东西还真不能放到地带繁华的地区。
既然这样别的地方行,洼后为什么就不行?
就算做不到全国性质的,做北三省性质的完全可以吧!
对,说干就干,让张海向公社打个报告,开集市。
许是作证万峰开集市想法的正确性,除了这些卖鞋的人外,万峰竟然还看到一个摆摊卖瓜的。
这不老梁头吗。
老梁头在地上铺一条麻袋,上边整整齐齐地码着一小堆香瓜,他则在一个小马扎上正襟危坐,一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架势。
这个时候他竟然还有瓜卖?
万峰凑过去:“梁大爷,好久不见您老这身体好像越发结实了。”
老梁头哈哈一笑,随手扔个瓜给万峰。
万峰也不客气两手一拍把瓜拍碎就咔咔地吃起来,汁水糊了一脸。
“好像好久没吃到您老的瓜了,还是您老的瓜是味儿,今年的瓜卖得怎么样?”
“你小子今年也不给我卖瓜了,瓜都烂地里了呗。”
万峰一愣:“不对呀,我以后是没功夫去卖你的瓜了,但我不是安排人卖你的瓜了吗?。”
他知道自己今年不能卖瓜了,所以就把这门生意转给了梁万,今年联产承包后,队里的马车被梁万买去了,对卖瓜他也是轻车熟路,去年万峰的瓜可都是他拉到县城的。
香瓜下来的时候正是农活大概除了趟地也没什么了,难道梁万没去卖瓜?
“嘿嘿,我就是说说,放心!梁万都给我卖了,现在就剩些晚瓜了,我寻思着你们洼后现在比较有钱就跑这里来卖了。”
洼后也就去年拉了点小钱,这就变成有钱了?
“那您来的可不是时候了,你上午来呀,上午有外地人采购员,那些家伙才是有钱人。”
“嘿嘿,我上午都来卖完一趟了。”
原来人家才是有先见之明的。
“梁大爷,如果洼后有个集市,您再卖东西是不是就方便多了。”
老梁头立刻笑了:“那敢情好了,不过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咱们公社集市才开了几天,哪里轮到咱们开集市。”
“那可不一定,谁说咱们不可以开集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