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八十年代新农民 第754节
待这些落实到合同上后,大家皆大欢喜。
原本准备用于进行老设备两班导那批鞋工就被派到了第一套新设备上,而第二套设备因为没人暂时就清闲了下来。
洼后是实在没人了,要用人就只有外招了。
万峰走进小树屯供销社的时候突然感觉自己好像有好久没进过这里了,玻璃花经理都有点不认识他了。
“你这小子已经有好长时间来过了,是不是嫌弃我们这里地方小商品不全呀?”
“于经理看你这是说哪里去了,我今天可是专门来找你的?”
“找我?你有什么事儿能找到我头上?”
“于经理,把供销社搬到我们洼后去怎么样?我说得是真的不开玩笑。”
“胡扯,这玩意怎么能搬走?”
“这怎么就不能搬走了,我们提供房子,你们把商品搬过去不就完事儿了吗!多简单的事情。”
“去去去,一边玩去,我没功夫听你胡扯,搬到你们洼后去你们买东西倒是方便了,那大树屯,周家的人怎么办?他们可是离供销社更远了。”
这是事实,就是现在周家小队的人来一趟供销社也几乎等于跋山涉水了,再搬到洼后就又远了二里地。
看到把供销社搬到洼后去有点不现实了。
“我们洼后需要一个商店,既然大队商店不能搬过去,那么能不能以将威大队供销社分部的名义到洼后设立个分部?房子我们出,你们就是去人和商品就行,销售利润什么的都是你们的。”
于经理不懂了:“洼后离这里也不远呀,你们要商店干什么?”
“过一段时间洼后有可能要出现一个集市,会吸引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人,要想繁华没有商店怎么像话,在那里设个分部,对你们也不是坏事儿吧,起码可以多一个完成任务数的渠道,怎么样向公社供销社书记请示一下呗?”
于经理一翻玻璃花眼:“我那不是闲得吗?我图个清净不好呀。”
“于经理,如果你想图清净洼后有了分部你这里买货就少了,你不就更清净了吗?这么解释正确不?”
“瞎解释,不过好像也不是什么坏事儿,既然你们有需要,那我向公社供销社请示一下,你回去等消息吧?”
“于经理,你不会让我等到三零零零年吧?”
“不会,等到九零年就行了。”
万峰听出于经理这是玩笑话。
其实于经理人不错,除了那一只白色的玻璃花眼外,其余地方看着都是好人。
第五百七十九章 欣欣向荣
八一年九月十七号,阴历八月二十。
这天早晨,洼后的村民敏捷地发现洼后今天似乎哪里发生了一些变化。
起先粗心的人并没注意哪里出了变化,只是凭感觉知道确实是有变化了,直到看到鞋厂门前一溜地摊才知道变化在什么地方。
鞋厂门前的空地上出现了十多个小摊,小摊上摆着鞋厂生产的各种胶鞋。
那些零零落落来自四面八方到鞋厂来买鞋的人发现鞋厂已经不零售胶鞋了,鞋厂的人告诉他们门前的那些小摊上卖的鞋和厂子卖的价钱一样。
这些买鞋的人过去一打听果然如此,于是,再到鞋厂来买鞋的人就集中到这些卖鞋的摊子前。
而且这天上午这里并不只有卖鞋的,江军被万峰弄来了,从服装厂拿了一些裤子和衣服也在这里摆摊,为了显得场面壮观,江军就用万峰曾经用过的挂衣架,在道边拉了长长的一溜,衣服裤子往上一挂,五颜六色迎风招展,场面而是壮观。
他这里吸引最多的还是姑娘,只要来个姑娘都会在他的摊子前停留一会儿,当发现他卖的服装比集市上还能便宜个三毛两毛的时候,卖出去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里还有好卖瓜的老梁头,不过他的瓜被万峰买走的比例较大。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并不是一下涌进来,通常都是这个走了那个来了,竟然造成了细水长流、川流不息的景象。
经过万峰授意,陈文心的母亲在家包了两锅菜饺子,中午用盆装着到鞋厂门前去叫卖,八分钱一个竟然在短短的几分钟就被这些商贩和来往的人买得干干净净。
当时一个馒头或者花卷都是五分钱一个,八分钱的菜饺子已经算是非常贵的。
陈文心母亲两锅菜饺子四十多个卖出了三块多钱,这让这个妇女找到了一条致富的路子。
这些商贩一上午的收入都还不错,中午也就没人离去,因为这里不同于集市,集市就是一上午散集后也就没有人了。
而这里不同,下午竟然也有人骑着自行车来的,因此这一天这些商贩一直卖到下午三点才收拾回家。
在他们收摊准备回家的时候万峰来到了他们中间,询问他们的收入情况。
当时的人还是很纯朴的,不会那么多的拐弯抹角,万峰一问就知道了他们的实际销售情况。
卖得好一点的一天卖出了二十多双,卖的少点的也有十几双,一双三毛钱的利润也是有几块钱的收入的。
江军这一天也卖出去十几件衣服,他卖的衣服虽然比集市上还便宜一点,但是服装的利润就高于卖鞋,通常一件在五毛钱左右,这一天他也赚了六七块钱。
“想不到在家门口竟然也能挣钱,而且比我卖冰棒和卖鱼赚得还多,明天我还来卖,反正咱离家近,没人买收拾收拾就回家。”
这一刻江军意气风发,目光里都跳动着火焰。
万峰巴不得这些人明天还来,自然表示支持。
商人是受利益驱使的一个群体,当有利益出现的时候,商人总是冲在前面的第一批人。
昨天这些在洼后摆摊的人都收获了不输于赶集的收入后,第二天再次出现在这里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万峰从西沟里的新家晃荡到沟口出的队部的时候,惊喜地发现那些商贩又来了。
只不过这些商贩进来来的队伍出现了变化,有些家明显是孩子跟着来了,有的干脆就来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