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逆流1977

逆流1977 第205节

  重点是,他仅仅为了替妹妹争取一个上学名额,就这样一言不合地扔出来,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

  这,才是真的恐怖!

  “好!”

  这个字刘校长回答得很认真,因为他觉得确实有必要好好劝劝老同学。

  时代在变,改革开放数年,南方的变化有目共睹,金钱的力量越来越大,再不是那个以钱为耻的年代,否则各地也不会大力招商引资。

  资本正在崛起,势不可挡。这一点,从事经济研究的他,比谁都清楚。

  ……

  九月份,全国各大院校开学,郭小妹轻装上阵,背着小书包,兴高采烈走进矿业大学的校门,迎来了自己的大学时光。

  因为学校离家不算太远,二十分钟左右的公交车程,所以她依然在家里住。

  对于她是如何收到录取通知书的这一点,外人还不太清楚,因为郭永坤早有意让家人隐瞒了郭小妹的高考分数,但寥寥几人,真是大跌眼球。

  譬如郝家。

  郝进步私下找到郭永坤,就一个劲儿抱怨,说你有这路子,怎么不帮忙把桐桐也搞到大学去,还骗她去给你打工。

  这话说的……郭永坤那叫一个委屈。

  “郝叔,我之前可问过的,桐桐她自己说不想读。”

  “诶~这个臭丫头!”

  十月份,工厂招工结束,老王正根据郭永坤提供的培训资料,挑选管理,对所有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养。

  譬如十名司机,厂里出钱,送他们去学驾照。

  当然,肯定签订了劳务合同,接受这项培训后,必须在工厂干满五年。

  倒也没人拒绝。

  十一月份,郭永坤按照需要,拜访完了市里的所有材料供应商,最终选定了十二家,并签订供货协议。

  事情很顺利,因为郭永坤主动提出不拖欠货款,那么对方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而他们要履行的义务就是,必须按质按量的供货。

  这一点很重要。

  早前就说过,这年头挂靠工厂就是后娘养的,国营工厂大多瞧不起,就算合作,以次充好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十二月份,工厂开始试生产,根据欧阳啸提供的技术参数和饮料配比,由老王和郝桐桐两名技术骨干牵头,历经二十五天的不断尝试,终于使生产线顺利运行起来,并生产出第一桶健力宝汽水。

  是的,一桶。

  因为没东西装。

  鬼哥的灌装线生产线还在紧张调式之中。

  反正郭永坤已经给他下了最后通牒,过年之前必须搞定,否则将会影响自己的大计划。

  1984年到来。

  这是继往开来的一年。

  一位老人,将会在新年伊始,完成自己的第一次南巡,从而造就出一个全民经商、争相注册公司的年代。

  随后便会引来共和国历史的第一次“下海”潮,在这样一个年份里,人们思想意识彻底发生改变,社会上将慢慢出现一些段子,譬如“手术刀不如剃头刀”,“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等。

  赚钱,赚钱,除了赚钱外,人们似乎已经无需其他了。

  而郭永坤,也准备下海了。

  一月二十四日,一篇关于鹏城特区的报道刷遍全国各大报纸,其上还有那位老人的题词。

  内容震撼人心,字里行间里无不都透露着,我国将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绝不动摇,并且还昭示,一个月后,国家将对外开放14个港口城市。

  举国沸腾!

  同日,郭永坤向纺织二厂递交了“停薪留职”的申请。

  所幸他现在的状态其实跟停薪留职也没什么区别,在告知刘久丰以后有什么事情,可以随时联系他后,郭永坤得到了顶头上司的许可,然后又前往厂长办公室,搞定钟大爷。

  钟大爷难免有些不舍,因为对方不仅是一号福将,还是个大才。不过这么多年的接触下来,也使他心知肚明,对方根本就是一个不服管的人。

  纺织二厂的院墙终究太小,圈不住他。

  也就随他去了。

  手里拿着“停薪留职”的批复,先斩后奏之后,郭永坤回到家里,打算跟老母亲摊牌。

第166章 我要做个体户

  “你说什么,你把工作辞了?”

  饭桌上,李秀梅得知这个消息后,险些没拍桌而起。

  郭小妹和郭永年也在。

  郭永坤今天不仅要向老母亲摊牌,有意让他们也知道,免得日后还要多费口舌。

  “妈,你别激动……”

  “我怎么能不激动!”李秀梅气得筷子都扔了,“你干得不是好好的吗,前段时间还接待过外宾,厂里多器重你,你怎么就……”

  后面的话她没说,想来应该是一些“忘恩负义”、“不知好歹”、“不求上进”之类的词汇。

  “妈,听我解释嘛,其实说辞也没辞,就是停薪留职,职位还保留着。”郭永坤说着,将早有准备好的批复资料拿了出来。

  可李秀梅却懒得看,听说职位还保留着,总算暂时压住火气,问,“那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说,我时候什么想回纺织二厂上班,都是可以的。”

  “那你明天就去!”

  “……妈,可能不行。”

  “这孩子,我,我……”

  老母亲噌地站起,都准备回厨房掏擀面杖,家法伺候了。所幸被郭永年拉扯住,“妈,你先听小坤把话说完嘛。”

  郭小妹则一边吃着饭,一边打量着三人,一脸吃瓜群众的表情。

  反正她也插不进嘴。

  “妈,我是在响应国家号召。”郭永坤正色道:“这份报纸你看看。”

  为了让老母亲接受现实,他也算煞费苦心,这是最新一版的《光明日报》,在正刊上有一个大大的标题——论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的必要性。

  大致内容就是,为了解决近八百万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中共批转了一份由工商行政局起草的,建议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

  李秀梅接过来看了看,脸上有些异样,但仍有些不明所以。

  “什么叫个体经济?你虽然是知青不假,但你有工作啊,跟你有什么关系?”

  “妈,所谓个体经济,用大哥来打比方最合适不过。他现在这个小卖部,性质是代销店,属于集体经济,但按照国家的政策,很快这里面会出现一个新的机遇……”

  郭永坤说到这里时,李秀梅还没什么,郭永年却眼神明亮,两只耳朵都竖了起来。

  关于国家有意恢复个体经济的消息,最近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但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只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了一些皮毛,具体内涵还未彻底搞懂。

  “大哥现在的生意模式,实际上就是替供销社打工,商品都由供销社统一铺货并定价,利润大头也归供销社所有。

  “不过接下来,大哥完全不必如此,只要拿到一张个体户营业执照,他就可以自己去各大工厂进货,然后自己销售,与供销社再无瓜葛,扣除必要的工商税收后,利润大头都归自己。”

  听完这话,郭永年的眼神已经亮得吓人,原来是这种天大的好事!

  那岂不是意味着,弟弟以前给他憧憬过的干大商铺的愿景,终于可以实现了?

  而李秀梅还有些云里雾里,蹙蹙眉道:“个体户?”

  她还是弄不懂这三个字的含义。

  1984年,国家允许城镇居民个人出资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劳动所得收入除向国家交纳一定的工商税外,全部归已,时称个体户。

  但确实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名词仍无法被大众所接受,甚至持有色眼镜去看待。

  “很简单的道理,大哥如果按我刚才说的去做,就会从替供销社打工的代销人员,变成个体户了。”

  “小坤,我要当个体户!”郭永年目光炙热,一脸向往。

  李秀梅眉头紧锁,将话题绕回到之前,问,“这跟你辞……停薪留职又有什么关系?你也想去干个体户?”

  “实际上我早就干了,而且不是个体户,我办了一家集体挂靠的工厂。”

  “啊?”

  “妈,别怪我,之前不跟你说,是因为我猜到你会反对,但现在我工厂已经建起来了,你就……原谅我吧。

  “而且国家已经承认了小商小贩,以后再不会有什么投机倒把,那么个体工厂合法化也就不远了,这是大势所趋,你难道不希望你儿子干出一番事业,就一辈子替人打工?”

  郭永坤这番话里面的信息量,不可谓不大,别说李秀梅,就连郭永年和郭小妹,一听都懵了。

  郭永年倒是知道的弟弟在干些其他营生,但自从开了小卖部后,也没怎么出门,对健力宝饮料厂的事情,还真不知情。

  “你建了一家工厂?”李秀梅瞪眼问。

  “对。”

  “已经建起来了?”

  “差不多。”

  “在哪里?”

  “靠近市中心的德一村。”

  “这孩子……这么大的事情,你一直瞒我们到现在?”

  郭永坤看了她一眼,态度诚恳道:“妈,咱们平心而论,如果我一开始跟你讲,现在厂里的工作不愿做,去干其他事情,你能同意吗?”

  李秀梅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她想,应该不会同意。

  因为她打心眼里认为纺织二厂的工作挺好,待遇不错,活儿也不累,别人羡慕都羡慕不来,有什么理由丢掉?

  “所以你也别怪我先斩后奏,那时我确实是这样想的,先把事情干起来,让你瞧瞧我是能干成的,然后再跟你说。恰好这次国家鼓励知青再就业,我寻思是个机会,就跟你讲了。”

  李秀梅气是不气了,但还是感觉脑子有点昏,“你哪来的钱建厂?”

  她在工厂待了半辈子,很清楚一个能称之为“工厂”的事物,再小的规模,建设成本也要以万元计。

首节 上一节 205/58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主播开演唱会了

下一篇:大国制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