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战国 第139节
二十三年间,努尔哈赤早就统一了建州女真五部,并且向北征服了长白山女真,重创了海西女真诸部。渐渐的成为东北地区的霸主。
但不管怎样,由于此时的建州比起大明来说还处于绝对劣势,加上海西女真的乌拉、哈达还没有灭亡,叶赫也还保有相当力量。更重要的是李成梁这时候还镇在辽东。所以,此时的努尔哈赤不管在军事上取得多少胜利,但始终不敢对挂着大明旗号的堡垒动手。相反,他越是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就越是对明朝政府更加的谦卑。
但是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由于宽甸六堡死死的卡在建州女真的后背,使得建州女真其实一直处于明朝的战略包围之下。而且由于宽甸六堡的存在,导致建州女真无法有效的攻击并且将东海女真纳入自己的统治。非但如此,建州和朝鲜民间的贸易也受到极大的限制。
单论军事实力,此时的建州要拿下宽甸并不会太费事。但打了挂着大明旗号的宽甸……
这就让努尔哈赤陷入了死结:不打宽甸,发展不出去。不发展,就无法积蓄足够的力量彻底统一整个女真。不统一整个女真,当然没有挑战大明的力量。但如果这个时候打了宽甸,又会提前惹来大明的怒火……
要是大明能够自己放弃宽甸就好了……这估计是近几年来,努尔哈赤晚上睡觉做梦时经常念叨的话吧。
但是现在李成梁真的准备放弃宽甸六堡了。
到底太孙已经表现出极大的潜力,有了一代雄主的苗头。李家一方面是现在和太孙合伙做生意赚得不少。一方面是李家未来的荣华还要着落在太孙身上。再加上一旦放弃宽甸六堡,由此招来铺天盖地的弹劾也是可以想见的。所以这些年来越发桀骜不驯的李成梁,居然难得的主动给朱由栋写了一封信(写给李世忠其实就是想朱由栋看到),详细的阐述了他主动放弃宽甸的原因。
人老了话就啰嗦,在长达十多页的信件里,李成梁翻来覆去说的理由其实就三条:一、朝廷没钱,辽东镇没钱!无法给予宽甸六堡更多支持的同时,辽东的军备也无法维持当年全盛之时的力量。二、建州女真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强,在目前辽东镇困难重重地前提下,和建州的军事冲突宜晚不宜早,放弃很难守住的宽甸六堡,祸水东引,让建州去祸害东海女真。三、建州虽然日益强大,但人口是硬伤,把宽甸六堡的十余万百姓迁回辽东内地,既保护了汉民,也让建州没有发展的人口……
当然,李成梁在信里还说,他也知道天朝上国治理蛮夷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夷制夷。所以,在努尔哈赤逐渐强大的情况下。他也在用力的扶持建州女真内部的舒尔哈齐一系,同时也注意保护叶赫和乌拉,以此对努尔哈赤形成牵制云云……
朱由栋看完老李的信件后,做出的反应是从座位上跳起来,愤怒的把信件撕了个粉碎!
作为穿越者,朱由栋当然知道今天谦卑得极为下贱的建州女真将来会成长为何等吞天巨兽。但同样,朱由栋也知道,只要皇太极没有上位,建州女真算个锤子。而皇太极要上位?在这个位面,那是绝不可能的!
在穿越者的长远规划里,建州女真真的不算个什么东西:有小爷在,萨尔浒都不一定有,哪有后面的我大清啊?
但是今天,他终于领教了历史车轮对他的满满恶意。
“太孙?!”
“殿下息怒。”
看着朱由栋异常罕见的失态暴怒,李世忠也好,角落里的宦官宫女也罢,全都吓得跪了下去。
总体而言,大内里的宦官、宫女以及侍卫,都很喜欢跟着太孙。
这位爷完全没有小孩子的任性、恶作剧,有的只是成年人的理性和稳重。而且太孙对饮食、衣着并不挑剔,基本不发脾气。除了对大家的工作效率有点要求外,总体而言很好伺候。最最关键的是,太孙没有皇上、太子或者后妃们那样把大家当下人看,而是用一种平视的心态来对待他们。这种感觉,或许现代人觉得稀松平常。但在这个时代的下人们看来,心里就异常的舒服和感激。
但是,惟其如此,当朱由栋破天荒的表现出暴怒情绪的时候,大家真的被吓坏了。
“来人啊!”
“太孙请吩咐。”
“你识字么?”
“太孙恕罪,奴婢没有进过内书堂,不识字。”
“我t,算了,去把王承恩给吾叫来。”
……
“太孙,叫奴婢有什么吩咐?”
“刚才吾一时手滑,把宁远伯给世忠的亲笔信给撕坏了,你去给吾捡起来,按着顺序粘好。”
这一地碎纸屑真的只是手滑了一下?不过王承恩没有说什么,轻轻的应了一声是之后,带人把地上的纸屑一点点的收集起来,然后自行到边上去粘贴了。
“呼~~”反复的握拳松手,深呼吸几次之后。平复了心情的朱由栋又捡起了李如柏的信件。
李如柏在书信里明确的对放弃宽甸六堡的预案表示反对,并且指出,如果放弃宽甸六堡,辽东镇确实在军费这一块能够省下很多,建州女真也得不到宽甸的十万汉民。但是,建州女真将很快的把女真人里的董鄂部以及完颜部的残余吞下,并且吞并东海女真部落时将不再有任何顾忌,甚至他们还可以侵犯朝鲜……总之,其力量一样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且建州的后背没有了宽甸这根芒刺,它的战略纵深加大了,将来一旦有变,朝廷要镇压起来难度将无限的放大!
第三一二章 崇明沙攻防战(四)
“哎,又可,你终于回来了,事情办得怎么样?”
“学生幸不辱命。”
四月初三,心情忐忑在南京翘首以盼的朱由栋,终于等到了从北京再次南返的吴有性。
接过吴有性从怀中取出还带着体温的信封,仔细检查了一遍封口后,朱由栋擦的一声撕开,然后迅速的将其中的信纸拿出。
嗯?不对,这信纸怎么这么熟悉?这不是我写给皇帝的亲笔信原件么?嗯,这就是我送出去的原件。
虽然狐疑,但朱由栋还是仔细的翻了一会,然后,他就开心的笑了起来。
万历是把他的原件还给了他,但是在每一章信纸的背后,都亲笔书写了“可”、“皆可”、“允准”之类的字样。非止如此,还每个字的旁边都盖了印章。
这是万历对朱由栋最大支持和信任的表现:尽管放心大胆的去做吧,我亲自给你背书。而且我把原件都还给你了,你要是中途坚持不下去了想放弃也是可以的。
“到了北京可算顺利,老魏现在在宫里地位如何?这玩意不会是从通政司走的吧?”
“呵呵,老师小看魏公公了。学生在北京找到魏公公后,魏公公就给学生刮了胡须,套了一件宦官的衣服就大摇大摆的进宫了。进宫之后,学生仔细观察,只觉得魏公公在大内人缘极好啊。一路之上畅通无阻不说,问候招呼的简直络绎不绝。”
哈哈,老魏这个时候还是个看起来很老实忠厚的傻大个,本身并不招人讨厌。当然,最关键的是,老魏现在很有钱啊。
“哎,这一趟真是委屈又可了,所谓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不可轻毁。又可为了吾的事情”
“老师不必如此。学生虽然只醉心于医道。但也是大明的子民,国家若是出现不忍言之事,学生又如何能置之事外?”
“哎,总是委屈你了。嗯,你们就这样就见到了皇爷爷?”
“是啊,魏公公说,自从陈矩公公去世后,现在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和厂督都在操守上不怎么样。所以”
“哎。人才匮乏啊。不光是大臣,连监才都不够了。”意兴阑珊的叹了一口气后,朱由栋很快又高兴了起来:“好!有了这个东西,吾就可以放开手脚做事了!”
吴有性作为一名医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类人是最不喜欢做跟政治有关的事情了。实在是因为朱由栋是他认定了的老师,所以朱由栋拜托的事情他也只能尽力完成。但是,当做完了这些之后
“为老师做事,此乃学生的本分。不过老师啊,学生到底是大夫啊。”
“哈哈哈,岂不知又可的本性。放心吧,你来回奔忙的这两个月,我们留在南京的这些人可没闲着。你的实验室,我已经给你建好了。全套玻璃器皿实验用具,酒精灯、四倍显微镜、隔离室、地下解剖室等一应俱全。地方嘛,吾的南华宫是在皇城的东南角,你的实验室暂时就在西北角。待会你去找曹化淳,他会给你安排好的。等以后方山那边彻底安稳下来了,你再搬到方山去。”
“学生多谢老师!”说完这话吴有性拔腿就走,但走了两步后就退了回来:“呵呵,老师恕罪,学生一时激动,都忘了规矩了。请老师示下近期的研究课题。”
“两个,第一,磺胺的生产要在半年内实现量产。第二,青霉素的预研工作要开始准备。”
“是!学生领命。”
“又可啊,我们从江淮买来的那一千多个孤儿,这两年还需要学习识字,所以暂时无法抽调给你学医。不过我已经去信给会稽张景岳、金坛王肯堂、南通陈实功、华亭李中梓、陕西临潼武之望等人。吾可是在信里给他们讲了一点这显微镜的妙用,相信这些大医接到信后都会纷纷赶来吧。到时候,你可得给吾招呼好了。”
“这老师是要把我大明现在存活于世的名医一啊!这,这真是我杏林界了不得的壮举。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真是三生有幸。”
“所以啊,好好去做吧。医学发达与否,事关我大明百姓能否延年益寿,事关我大明的士兵受伤之后能否尽快返回战场。所以,他同样事关国计民生。”
“是,老师请放心。学生定然不负老师厚望。”
吴有性退下后,王承恩赶紧的走了进来:“小爷,王公求见。”
“嗯,让他进来吧。”
所谓王公,就是南京镇守太监王坤。这一位在朱由栋没有南下的时候,那可是清闲得很。现在储君南下,他是彻底的忙了起来。不过,虽然忙,但心里却很痛快:他这一年才五十二岁,若是把太孙伺候好了,以后,是有可能跟着太孙回北京去的。
“小爷,您交代老奴的事情,老奴已经办妥了。苏州府那边的红契也办妥了。”
“嗯,王公辛苦了。”
“不敢,给小爷办事,是老奴的本分。不过小爷啊,老奴斗胆,还请小爷”
“吾初来南京,茫然无措,一切都要仰仗王公。所以,王公但请直言。”
“是,小爷。这皇庄置换,拿高淳县的沿湖良田去换方山也就罢了,毕竟方山的风景还是不错的。可是拿太湖里的膏腴之地去换崇明沙的那些每年都要被海浸,几乎完全没有产出的盐碱地。这个,老奴实在是想不明白啊。”
“呵呵呵,王公,让你费心了。现在想不明白不要紧,要不了多久你就会明白的。”
大明皇室在北直隶和南直隶范围内是不会分封亲王的。在这两个地区,更多的是直辖于皇室的各种皇庄。
大明首都北迁后,南京附近的皇庄由于缺少皇族就近照应,所以两百多年下来,早就被地方豪强官绅给吞得差不多了。待得朱由栋准备南下时,万历皇帝叫来内官监的太监让其清查皇家在南直隶还有多少皇庄的时候,发现只剩下了七个皇庄,总共土地面积不到一万亩。
长叹了一口气的万历大手一挥:孙儿,这七个皇庄都给你了。你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
朱由栋来到南京后,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的问题。
医学研发中心暂时设在皇城里是可以的,但是火药、枪械、钢材、机械、化学、光学等诸多研发中心就必须要找远离城市的地方。
第三一三章 崇明沙攻防战(五)
到底是年纪大了,陆凤仪在坚持着说完后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力不能支。朱由栋遂吩咐吴有性趁着夜色赶紧的把老先生送回去:虽说老头子八十多了,但是能够让人家的晚年少点烦恼还是应该做的。
在吴有性离开后,看着大厅里跃跃欲言的众人,朱由栋一甩衣袖:“今日之会,其一,内容不得外传。其二,大家回去好好想一想,然后三日内向孤提交如何整顿黄册库的意见。今日就到这里,都散了吧。”
“是……我等恭送太孙。”
回到后面的寝宫,在宫女的服侍下更衣、沐浴后,吃了一点夜宵,又让王承恩去找了一个擅长按摩的宫女来给自己按头。这么折腾一番后,郁闷的心情和疲倦的身体总算都好了一点。然后他让所有人都离开,自己再一次陷入了双肘靠膝,双手撑额的长考状态。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作为阴差阳错被选中的穿越者,朱由栋从来都不认为自己一个人全知全能可以包打天下。从他转生到这个时代后,已经反复思考过自己的路要如何走。而且多次思考的结果其实都是一样的。
大明拥有这个时代最多的人口,最勤劳聪慧的人民。只要能够充分发动他们,能够安心的依靠他们。在未来与其他穿越者的战斗中,朱由栋或许会有失败,但绝对能够迅速的重新站起来!
可是这已经基本崩溃的黄册库,让他非但不能去依靠百姓,还得面对全国到处汹涌的流民潮。
而且,从黄册库的瘫痪便可以看出,整个大明的官僚机构,从上到下,已经全部烂完了。如果不把百姓安居乐业和官僚机构清廉高效这两个目标达成,呵呵,不要说和其他穿越者竞争了,恐怕自己都要做亡国之君了!
看来自己的皇爷爷看得还是比自己深远啊。当自己还执着于搞点科技发明,赚点小钱,或者在木邦、宽甸这样的小地方小打小闹的时候。这位爷爷已经强行把自己推到了更高的位置,只是为了让他看得更多、更远!
大明的官场从整体上来看,确实是烂完了。但就个体而言,确实有很多有理想的官员为了挽救这个国家而付出了实际的努力。
比如海瑞。
海刚峰做应天巡抚的时候,深知黄册库的问题。也清楚由于黄册的失控导致民间出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他采用了一个很笨,但确实有效的方法:一件一件的慢慢首发
可是一个人的力量能有多少呢?就是你海瑞不要命的干到死,又能捋清楚多少?而且,他这边刚开了一个头,近乎满朝文武都齐齐对他施压。最后他也只能黯然去职。
真正做出了成绩的,是张居正。
一条鞭法的核心,就是化繁为简。什么田赋、徭役、加派,统统合而为一,统一折算成银两。农民以后交税什么都不用算,就单交一笔钱就行了。
作为穿越者,朱由栋是非常赞同这个想法的:这个时代,百姓识字率低,由于统治成本的原因,皇权又无法下县。你税种越多,各级小吏和乡里的村霸便容易上下其手。最终的结果是朝廷没收到多少钱,普通农民纷纷破产。而税种化繁为简后,各级官吏想要上下其手,这难度就增大了太多。
尤其是允许徭役折银这一政策,那是大大的善政。一个农夫要出去服徭役,家里缺乏劳力容易导致家里的人饿死不说,还得自带干粮,搞得不好死在外面。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徭役就是双重乃至多重伤害,一个不小心就家破人亡。而当允许徭役折银后,小农的利益就得到了有效保护。而只要普通小农不大量破产,国家的根基就还是稳定的。
可是小农不破产,士绅们怎么扩张呢?
所以,一条鞭法毫无疑问的触动了官僚士绅阶级的利益,但在张居正在世的时候,有政治强人强行施压,一条鞭法还是有效推行了下去。但是当张居正死了之后……
对张居正的身后,朱由栋是很惋惜的。但在短暂的惋惜之后,他陷入了一个新的长考:为什么海瑞刚刚开了个头就被迫辞职,而张居正却能强硬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两者对比,那当然是张居正比海瑞有更大的权力,当朝活太师,有明一朝唯一一人!
可是问题又来了,张居正再怎么权力大,就算像他自己说的我非相,乃摄也,是摄政王吧。但他的权力还能大过皇帝?可为什么后来皇帝却无法保护一条鞭法,以至于在张居正死后不到二十年,一条鞭法就近乎名存实亡了呢?
反复思考后,朱由栋眼光一亮:张居正不光是内阁首辅,文臣之首。在他执政的时代,他还有军队的支持!
其他的不说,戚继光、李成梁,那个时候都唯张居正马首是瞻。而那两位的部队是当时明帝国最能打的。所以,管你官僚士绅有再大的不满,真要撕破了脸皮往死里整的话。你们只能不断的用奏章、舆论来批判张太师的灵魂,而张太师却可以用武器来批判你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