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全球战国

全球战国 第174节

“准了。那你们准备什么时候出征?”

“皇上,在确定出征日期前,还有一项人事。”

“哦,朕知道了。那就让朕的孙先生去做钦命平朝定倭大臣吧。”

“臣领旨。皇上,诸军调动到位,粮饷装备、火药炮弹的调配,大约需要一到两个月。臣等计划三月初出兵。如果战事顺利,三个月内就可以平定朝鲜。”

“嗯......兵部为首,其他各部尽力配合,力争在二月出兵。朕不想把战事拖得太久,不然赶不上六月前登陆倭贼本土。”

“是,臣等遵旨。”

第三八九章 海外的新制度(一)

会议结束了,众臣开始离场。而方从哲、温体仁、袁可立三人却留了下来。

“咦?三位阁老可还有事?”

“皇上。”温体仁踏前一步:“还请屏退左右,臣等有机密事上奏?”

“……好,方正化,带着你的人都出去。”

待得会场清空后,三个阁老一鞠到底:“皇上,臣等请立皇长子为太子!”

“啥?”这突兀的请求,着实把朱由栋惊到了:“三位阁老这是何意?朕今年才十八岁,而皇长子还在襁褓中啊。”

“皇上。”袁可立也踏出一步:“臣等的意思不是担心皇上的身体和寿元,而是想以此断了小宗的念想。早日确定储位,对小宗,对部分大臣,都是保护和好意。”

袁可立这话很短,但内容很丰富。不过到底已经在权力顶峰站了那么多年,朱由栋还是听懂了。

人呢,既然入了官场,大多数都是想着怎么往上爬,获得更大的官位。但是如今的大明官场很明显:帝师党是爬得最快的,接下来就是方山党最受皇帝青睐。而对于这两党之外的官员来说,要么想办法依附过去。要么就另起炉灶。

要另起炉灶,还有什么比靠向担任监国的朱由校来的快呢?

如果皇帝不早点定下储君,就会给监国殿下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会给一些官员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旦这两者结合到一定程度,只怕会有人起了不该有的心思——不一定是朱由校有想法,而是他身边的人会推着他走向不好的方向。

但我是穿越者啊,而且我有辅弼锁定啊。可惜,这话没法明说。

“……三位阁老忧国忧民之心,朕明白了。不过太子这个位置,现在定,还是太早了一点。”

“皇上?”

“三位阁老请听朕讲完。”朱由栋站起身来:“朕这个皇帝,注定是要为大明彻底带来改变的皇帝。国朝践行了两百多年的宗藩政策,都被朕一朝而改。这皇室的继承人政策,当然也要改了。”

“皇上的意思是?”

“其一,太子之位,这个时候还是不要定了。朕知道你们想说什么。嗯,朕以后御驾亲征的次数,不会太多,也不会少。这兵凶战危,万一阵亡的事情,你们不好说,但朕心里是清楚的。不过在已经有了皇子的情况下,朕其实并不太担心皇室的继承问题。

其二,朕其实一直对奥斯曼的继承人选拔制度很有兴趣。当然哪,奥斯曼的卡农继承法,确实太过血腥了。但是让皇子担任各个部门的要职,以此锻炼皇子的能力,并为皇子培养自己的班底。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所以,以后朕的皇子皇孙,会担任官员、将领,待得朕充分观察后,会秘密的写下遗诏,确定继承人选。朕百年后,自有阁老、司礼监掌印太监和军方代表,一起打开遗诏。共同辅助遗诏上的人继位。其他的皇子皇孙,就封到外面去作王便是。”

“……皇上的新意,总是层出不穷啊。”

“哈哈哈,这个不算什么新意啊。只是把人家的既有政策稍稍改良一下而已。说起来,万里之外的南国,此时才是正要执行新政呢。”

……

当朱由栋在北京稍稍透露了一点他对未来皇室子弟教育方式的时候。数千里之外的新加坡,也迎来了一批客人。

“哈哈哈,诸位老板,本官是新任新加坡知州李嘉,这一位是州法院院长彭晓冬。这位是杜攸宁,我新加坡州警备区司令。这位是瞿式耜,字起田。是我州的廉政公署长官。这位是黄尊素,字真长,是本州的学政。按照皇上的旨意,我们五个,就是这个新加坡州民政、司法、军事、监察和教育的负责人哪。总之,欢迎各位老板首选选择了我们新加坡州进行考察。”

让李嘉这样朱由栋的得意门生率领州政府所有大佬一起出来迎接的,乃是放在内地根本不可能想象的场面:全州五个大佬,全都是1616年的进士。居然齐齐的出来迎接一群商人?

可是没得办法啊。现在的新加坡州,说起来有四千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四个香港特别行政区大),但是上面的人口只有三万七千余人:这可是加上了在这里驻扎的一个协的新军士兵及其家属,以及一支小规模的南洋分舰队的水兵及其家属才有这么点人。真要算当地土著,估计最多两三千人而已。

作为穿越者,朱由栋深知新加坡的地理战略位置有多重要。也很清楚这里将来若是建设好了,光是收过路费都能嗨翻天。所以,新五州其他地方的官员,都是用传统科举官员为主,方山学生主要承担监督工作。唯独这个新加坡,他一次往这里塞了三个方山的学生。

当然哪,按照帝王心术,就算是方山的学生,他也不会让这个远离北京数千里的海外州其主政官员全都是方山学生的。所以,负责监察和教育的,是两个东林党。

作为被朱由栋连续重创了三次的东林党,这个党派现在在朝中最大的代表居然是孙慎行这样当初进不了核心区的边缘人员。而瞿式耜和黄尊素两个嘛……嗯,东林党内其实分两种人,一种是嘴上满口道德,各种忽悠。还有一种是真的相信了前者嘴上说的,然后各种冲锋陷阵。这瞿、黄二人,基本属于后者。

对于国内豪商来本州考察投资,本州五大佬集体出迎的事情,瞿、黄二人一开始是不愿意的:商人是多下贱的啊,本官怎么能屈膝逢迎这些贱人?

可是李知州把手一摊:州里现在不是军人就是土著,根本就收不了税,如果商人们不来我们这里,我们就等着饿死好了。而且现在暹罗覆灭,无数的海船正从我们这里通过。如果我们不赶紧的把港口建起来,岂不是每天看着上万元的银元从自己面前飞走?

更有杜攸宁这厮,好好的读书人不做,去做了丘八。这做了丘八就算了,还用匕首刮了脸颊,长了一副络腮胡。斯文人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土匪。然后李嘉在这边耐心劝导两个东林后生出席所谓的招商引资会,那个杜攸宁就在旁边拿着一把大刀削水果……

算啦算啦,我们出席不行吗?以后本官主管监察,查不死你们这群天子门生!到时候一堆贪腐出来,我看皇上还有脸护着你们!

第三九零章 海外的新制度(二)

虽然只是临时加祭,但一整套繁琐的流程搞下来,也是到了酉时中段,天色已经变得灰暗了。

南京诸多官员在听完朱由栋的祭后,表情多少都有些古怪。

没人在乎这篇祭的采,朱家皇帝说话从来都喜欢用大白话。昔年太祖爷当过几十年蒙元的顺民,而成祖爷又在北方待得太久。两人都沾染了蒙元将蒙古语硬译成汉语的那种语调。发布的圣旨是大白话就算了,那个语调读起来才是真的叫人难受。相比起来,太孙这篇祭,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大家在意的是其中的内容!

太孙殿下毫不忌讳的在祭里向太祖汇报说,国家现在出了很大的问题!而且毫不掩饰的展现出他要纠正、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这才是大家关心的。

对于一位君主来说,什么时候说什么样的话,那是很有讲究的。

在北京的时候,朱由栋更多的时候是埋头做事。只有被弹得受不了的时候才稍稍反击一下。而到了南京,你已经是金陵第一人了,那就必须要公开的表达你的志向和观点。只有如此,才有人愿意追随。太孙殿下在南方才能施展开手脚。

什么?你说要低调?拜托,这个位面可不止一个穿越者啊!而且其他的穿越者可都是敌人!

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到南京皇宫后,朱由栋当晚下了一道命令:明天辰时,由南京三大守备领路,他要去后湖上视察。

所谓后湖,就是玄武湖。一千多年来,自从孙权定都建业开始,因为事关一国首都的安全,他曾遭遇了多次人为的改造。而且由于南京往往是中国南北对峙时南朝的首都,而在老朱横空出世之前,中国南北对峙南方就从来没有赢过。所以大一统的时候南京往往是被征服的一方,作为被征服一方的皇家湖泊,征服者自然也不会多待见。玄武湖甚至在历史上还被王安石将其泄干,变成了老百姓的良田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湖泊。

到了老朱在南京开国后,由于玄武湖正好处于明皇宫的正北方向。为了皇宫的安全,老朱在玄武湖建了围墙不说,还把他的水源也给切断了一部分。整个湖面的自然景观顿时丧失殆尽。明代的玄武湖,水域面积比起三国时小了大半不说,而且整个都套在围墙里,完全失去了中国古代山水的一切意境。

所以,朱由栋要去后湖,并不是去观赏那里的景色。

有明一代,从洪武十四年一直到南明弘光元年,这里都是明朝全国户籍档案的存放地。这才是朱由栋要来这里的目的。

二月初六,辰时。王坤、柳懋勋、许弘纲、曹化淳、王承恩、张世泽、李世忠、李纯忠、刘招孙、张以诚、徐光启、赵士祯、杨廷筠、李之藻、曹三喜等人,齐齐准时在后湖边上的太平门等候。待得朱由栋到了之后,许弘纲发下令来,早就准备好了的渡船有条不紊的装载上众人,开始朝着湖心的几座小岛进发。

在平缓的水流中,朱由栋在座舱里站起身来:“张世泽、李纯忠,觉得这后湖的风景如何啊?”

张世泽跟着起身:“太孙,说实话,不好。”

“嗯,孤也觉得不好。”

听到太孙殿下自称孤而不是吾后,在座众人都清楚今天太孙的用意肯定不简单,都纷纷起身。

“一千八百多年前,还只是沛公的汉太祖抢先进了咸阳城。那时候,自沛公以降,其麾下各级将领乃至士兵,都被咸阳皇宫的各种珠宝、美姬震惊到了极致。短暂的迷茫后,这些家伙开始把皇宫里的东西甚至人,都大量的往着自己的军营里搬运。而沛公当晚更是直接留宿在了咸阳皇宫之内。”

六岁多的孩童站在船舱中心侃侃而谈,张世泽等人也很自然的再次坐了下来:两年多的时间里,太孙这样长篇大论的次数很少。而一旦开始,肯定是有重要的东西要讲。更多的,是对他们几个伴读的提点。

“在这群因为咋然见识到皇家富贵而迷乱了双眼的土鳖中,只有萧相国保持了冷静。当大家都在哄抢各种金银珠宝的时候,他却率领自己的亲卫,来到了秦国的丞相府、御史大夫府。然后组织老实可靠的人,把两座府邸里全国的户籍典册、地图、法令等,全部的搬走”

如果说,一开始许弘纲等人还把朱由栋当成小孩子的话。听到这里后,这位饱读诗书的两榜进士已经知道太孙接下来会讲什么了。

果然

“接下来,当然就是项王入咸阳,鸿门宴、大分天下。沛公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非止如此,项王还分封章邯等三位秦国降将王关中,彻底堵死了汉王北上的道路。

呵呵呵,诸位可以想见。在这个时候,汉王心中的憋屈自是不用多讲。据说,汉王曾经动过趁着还没去汉中,手下部队军心未散。干脆当场起兵与项王决一死战的念头。”

“呃”

“呵呵,张世泽你要说什么?”

“殿下恕罪,臣是想说,那时候的项王如日中天,汉王要跟项王打,不是以卵击石么?”

“是啊,可是汉王当时想,本来当年义帝说的好好的,先入关中者为王。结果老子先进关中,你后脚跟来捡现成也就罢了。还把老子赶到汉中那个旮旯去。老子要是去了,看不到希望的手下们不知道会逃跑多少。与其后来困顿而亡,不如轰轰烈烈的战死算求了。”

“可是汉王终究没有这么做。”

“是的,因为萧相国劝住了他。萧相国说,大王啊,臣已经拿到了这个天下最厉害的武器,以后我们一定可以胜利,不必急于这一时。”

“殿下,这最厉害的武器,就是萧相国从秦国丞相府、御史大夫府里搬出来的书简?”

“呵呵,是嘞。这些书简可不简单。萧相国说,全国的户籍资料都在咱们手里了,哪个地方有多少人,多少田。哪家能出多少丁,那块田能出产多少,征税多少。这些户籍资料上都写得清清楚楚。有了这套资料,全天下都在我们的指掌之间。萧相国还说,从户籍资料上看,汉中人口是不多,但是它南边的巴蜀可是人口众多物产富饶啊!有了这套户籍资料,我们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征收大量的钱粮和无数的士兵!”

深吸了一口气,朱由栋继续道:“后来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也证明了萧相国所言。汉王在战场上被项王击败了无数次,但每次大败后要不了多久就能全师再返。而项王呢?呵呵,失去了秦国的户籍资料,他自己那块封地里到底有多少人,多少产出都不清楚。如何能够和汉王反复拉锯?所以,汉王屡败屡战,却越战越强。项王连战连胜,最后却虚弱不堪到了垓下一战,汉室由此定鼎天下!”

“原来如此!”王承恩、张世泽、李世忠、李纯忠、刘招孙等人纷纷整齐的拍了大腿:“我等看史记的时候就觉得奇怪,怎么项王胜着胜着就突然败了呢。而汉王败了那么多次可以复起,项王败一次就万劫不复呢?原来户籍是如此的重要啊。”

“所以说,后来的历朝历代,无论是两汉,魏晋,隋唐,两宋。都无比的重视全国户籍资料的修订、维护。”轻轻的换了一口气后,朱由栋肃穆说道:“一个国家,需要皇帝和大臣来治理,需要武人来保护。但是!供养皇室、大臣、武人的钱粮从哪里来?当然是从百姓中来。如何从百姓中来?以户籍为凭尔!”

“殿下说的好!”

“殿下,老臣激动莫名!殿下能够在如此年纪就认识到户籍的重要性,臣这个户部尚书,只觉得无比欣慰。”

“呵呵,”微微笑了笑,朱由栋示意大家继续坐下:“崖山之后,蒙元入主中原。他们对户籍重要性的认识就不足了。”

“嘿嘿!那些鞑子粗鄙不堪,哪里懂得治国的精髓!”

“嗯,招孙说的好。”朱由栋竖起一根手指:“在忽必烈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个红夷人,换作马可波罗的来到杭州。他在他的游记里记下这么一段话:每家每户的门口都贴有一张白纸,上面写明家里有几口人,性别年龄是什么,若是家里有人去世或者新生儿降生,就由这家的家长对门口的这张白纸进行修改。”

说到这里朱由栋鄙夷的笑道:“说起来,蛮夷到底是蛮夷。这马可波罗在写这段话的时候,充满了惊讶赞叹的语气。可这样的场景,若是让秦汉、魏晋、隋唐、两宋任何一个朝代的小吏们看到了,恐怕都会被气出一口老血:户籍管理居然敢这样搞?那国家能否掌控全国真实情况,岂不是全靠百姓的自觉?!而且忽必烈时期,算是蒙元国力最为鼎盛的时期,再往后,蒙元的国势如何?还用猜吗?”

“哈哈哈哈哈蛮夷到底就是蛮夷嘛。”“呵呵。虽说蒙元这样乱搞,导致国家有事时无法充分动员全国力量。使得我朝太祖起兵时受到的阻力小了不少。但是,和唐继隋代,宋继后周时,都能拿到完整详细的全国户籍不同。本朝立国后,太祖皇帝最头疼的便是,蒙元根本没有详细真实的户籍资料!”

“啊?那可怎么办?”

“呵呵。”微微一笑后,朱由栋指了指户部尚书张士佩。张士佩此时早就因为激动而涨红了脸颊,看着朱由栋指向他后,他心悦诚服的朝着朱由栋恭敬行礼,

第三九一章 广东的举人们

在这一天的凌晨,随着昨晚元宵节上再一次大规模的烟花表演后京城归于寂静,普通百姓纷纷入睡后。大内的宦官,以及锦衣卫、三大营等诸多公务人员,纷纷走上街头。打扫的打扫,插旗的插旗,又或者,连着大内的大汉将军们,也在寅时左右就从皇城里开出,在御道上开始站岗。

任何一个国家的首都居民,对于政治都有着天然的敏感。更不用说皇太孙出镇南京已经是邸报明发天下的事情。所以当京师的老百姓们随着天明陆续的起床外出,看到这么一个阵仗后。一下子就明白了过来:太孙这是在今日南下了!

那还有什么说的呢?反正今天是十六,就当多放一天假了。太孙出行的仪仗,那可是必须得看啊。

然后,从皇城的承天门一直到外城的永定门,长长的御道周围,一下子就挤满了从北京城各处涌来的人群。

这一年是大比之年,所以,在今天观礼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全国各地入京的举子。他们都在等待着二月上旬的丁末科会试。

“哎,太孙这一南下,我江南可就多事了。”

“稚兄,你又在说这个了。声音小点,今天这场合,可不是咱们私下里谈论。谨防隔墙有耳!”

“怕什么?我辈读书人,何事不可明言?”这个表字稚的年轻人,听到同伴的劝说,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把头高高的仰起:“诸位看看,这太孙的仪仗可是铺张得紧啊,这正主还没出场呢,前面的旌旗就已经铺满了整个御道了。哎,也不知这位殿下去了江南后,会怎样的搅动风云啊。”

“呵呵,这位兄台,你这么说可就有失偏颇了。太孙殿下今年虽不过六岁,却是为天下苍生做了好多事情。只是在下听兄台所言,好像不太乐见太孙殿下南下?呵呵,不知兄台以为,殿下出镇南京,会如何让江南多事?”

首节 上一节 174/3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之下

下一篇:重生寡头199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