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战国 第253节
袁可立起身后,两个弟子也赶紧起身,听完老师这段话后,也面色凝重。
没得办法,趋利避害乃是人之本性。在工厂的销路有整个大东亚做保障的前提下,工人的薪资肯定超过农夫,农民往着工厂跑,是很难禁止的。
但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大明又必须把粮食市价控制在一石粮食05元这个水平上这就导致种粮也好,粮商也罢。在新兴的工厂主资产阶级面前,其财富增速远远落后。于是,民间资本不愿意进入农业不说,还拼命从农业上吸引走更多的劳力。
这就让皇帝和阁老们焦虑了:大明的耕地面积没有减少,但实际投入耕种的,尤其是粮田在不断减少。
历史本位面上,英国的粮食可以从广袤的殖民地调运过来,而大明现在的大东亚朝贡体系比殖民体系还要高级得多。可是以大明天下第一的人口,又有哪个国家能够承担起为大明一亿多生民种粮食的重任呢?
所以,虽说现在土地抛荒,改稻为桑之风只是在南直隶十府刮起。但,未雨绸缪,大明朝廷上下,都要寻找工业革命后对农业巨大冲击的应对之法。
“汝玉,淮安的土地因为常年溃堤,所以抛荒的无主之田极多。你去了那里,筑好大堤后至少能够拿到五十万亩以上的新增耕地。朝廷的意思,是要在这里兴办大型农场。”
“农场?”
“是啊,皇上的信里交代得很清楚。他说农业之所以获利较少,很大的原因便是生产过于分散,缺少集约化,以至于生产出来的东西,很多都在生产的过程中被消耗掉了。
待会为师会交给你们皇上亲自写就的集体农场运营规范,你们去了,按照皇上的意见,招募农业工人,进行集约化生产。”
“我们?老师,弟子要去哪里?”
“啊,是了,幼玄,你也是要外放。嗯,你的新职司是湖南布政司参政,兼长沙知府。”
“原来如此。不过,嘿嘿,老师,汝玉去淮安就职,都有学校项目,弟子这边?”
“哼,都有,都有。长沙府一所中学,善化、湘潭、醴陵,各一所小学。”
“哈哈哈,多谢老师!”
“别急着谢,你去了之后,任务也不轻。”
“是,弟子请老师示下。”
“其一,湖南乃是新成立不久的省份,自建省以来,两次会试,只出了一名进士。所以你去了那里,教育是重中之重,这是皇上在给为师的亲笔信里,反复提及的一点。”
“是,弟子记下了。”
“其二,方山研究院医学实验室会派人跟你一起南下。皇上这次巡视天下,对长江流域的血吸虫肆虐深感不安,已经写就血吸虫防治指南一书,由方山医学实验室先在湖南推行。你去了长沙府后,要着力配合他们的工作。”
“弟子记下了,这血吸虫病,弟子早年也是看到过不少的,确实为害甚烈,弟子虽然不懂医术,但一定尽心竭力配合医生们做好防治工作。”
“嗯,这其三嘛,自然也是要推广集体农场了。长沙府湘江南北纵横,各条支流也水量充沛。再加上此时的湖南地广人稀,工业几乎没有,是最最适合开垦荒地,建立集体农场的。”
“弟子明白了,我大明早就是湖广熟,天下足。现在,湖北的农田已经开垦得差不多,要粮田的增量,还得着落在湖南。”
“便是如此。”袁可立伸出两只手,搭在了两位爱徒的肩膀上:“两位太守,国家这些年总体是兴旺的,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而你们,就是解决问题,为国家探索新路的先锋!好好去做吧,为师对你们的期许,可不仅仅是一郡太守!”
第五七六章 有竞争是好事
“弟子拜见老师、下官见过元辅。”
“嗯,都来了,坐。”
当袁可立在对自己心仪的弟子面授机宜的时候,当朝首辅温体仁也在召见自己的心腹和弟子。
对于此时的大明来说,皇帝之下,执政的主要是帝师党,浙党算是辅助。不过帝师党内部,虽说总体关系都还不错,但是温体仁、袁可立乃至孙承宗、熊廷弼等,都有各自的山头。
袁可立是一个智商极高的全才,所以也喜欢全才。如倪元璐、黄道周等人,在历史本位面上都是大学问家,这天赋什么的是不用说的。而温首辅呢,嗯,老温从来不是惊才绝艳的天才,所以也不喜欢那种年纪轻轻就锋芒毕露的才子。在他看来,沉得住气,做得了事的,才是值得培养的对象。
所以,这天晚上,他召见的两个人,和倪元璐、黄道周比起来。根本就是另一种人。
马士英、高宏图。
“瑶草。”
“弟子在。”
“为师向皇上举荐你的信,皇上回复了,所以,你的位置要挪一挪了。”
“弟子多谢老师照拂,敢问老师,皇上准备让弟子去哪里?”
“朝廷将于今年五月新设立吉林布政司,瑶草,你就是第一任吉林布政司布政使。”
“吉林?老师,这个新省份是在东北吗?”
“是的,辽宁省还要往北,大体是以以前女真人开发的松嫩平原为主,附带部分龙冈山以南的地区,与福国接壤。省城定在长春府,有一个出海口,叫海参崴。这是十多年前,女真叛乱的时候,为了接纳日本人的军火而开拓的地方。”
“呃。”马士英稍稍思索了一下,非常沉稳的起身,语气淡然的道:“老师,学生现在不过是正四品的通政司太常,照理,这咋然提升到从二品的布政使已经是皇恩浩荡,不该再多说什么。但,这吉林布政司有多少汉民啊?”
“嗯,逢大事有静气,很好,且坐下说话。”
马士英再次坐下后,温体仁道:“朝廷在几年前就让女真人继续向北迁徙开发三江平原,所以最近几年,我大明也有一些辽宁的农户迁徙到那里,呃”说到这里饶是如温首辅这样的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也脸红了一下:“大概有五六千户,三万多口吧。”
“这”一开始还认真听教的马士英猛然抬头,但看到自己老师的脸,终究是没有口吐芬芳。
看到马士英欲言又止的表情,老温赶紧打了个哈哈:“这个,为师也知道这人实在太少了,还比不上内地的一个中等县。所以,经过为师协调,朝廷同意把原先宽甸六堡的居民迁徙一半过去,大概也有三四万人吧。”
看了看马士英脸上的潮红稍稍退去了一点,温体仁也松了一口气:“另外,朝廷最近不是在修建从沈阳到撒拉卫的铁路嘛,这沿线的工人数量也不会少于五万。还有,朝廷现在不是已经打服了蒙古么?半个呼伦贝尔草原都划到吉林布政司了,只要你自己有本事,那块草原上的蒙古人,也都算是你吉林的人口。瑶草,怎么样?如此算下来,也是近二十万了吧?”
“弟子多谢老师栽培,不知弟子的按察使是谁?”
“新省份哪有按察使?你自己兼了,枢密院那边新调一个骑兵营给你镇场。另外,到底是新省份嘛,国务会议上大家已经商量好了,吉林省,三年免税。你去的时候,户部拨款一百二十万银元,五十万石粮食,以后三年,这笔支援每年都要减半。到了第四年,也就是天启十四年开始,吉林非但没有任何朝廷的支援,还要足额向朝廷缴税。”
“是,弟子明白了。”
“哎,瑶草,我知道你心里不舒服,估计觉得这是发配吧。不过为师劝你千万不要这么想,事实上,这是皇上在布一个大局,若是你在吉林做出了成绩,说不得将来为师致仕前,你就有可能入阁呢。”
“老师说笑了,弟子觉得吧,若是去了吉林,三年时间,能够编户齐民,建好吉林的黄册,就已经非常难得了。不过老师说的,皇上布的大局是什么?”
“这些年,你作为通政司的主官,所有档都要通过你那里,想来你应该清楚,朝廷这些年虽然财赋日丰,但至少在农业上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按照燕京日报上的说法,我大明已经正式进入了小冰河期,娘希匹,张世泽在报纸上吹嘘得厉害,说什么小冰河期虽然会造成农业减产,但只要万众一心,实不足虑。哼,可是为师听皇上私下讲,小冰河期这样的极端气候,以前我华夏也出现过,夏末商初,两晋、五代十国。”
“啊?!”
看着一直表现沉稳的马士英也忍不住惊了起来,温体仁面色凝重的点点头:“所以,未雨绸缪,必须要解决粮食问题。我大明这么大的体量,若是自己不种粮食,便是把南洋诸国的粮食全部抢光,也是养不活这么多张嘴的。更不用说,未来我大明与西班牙或者奥斯曼争霸全球的时候,军队对粮食的损耗会无数倍提升了。”
“弟子大概明白了,吉林建省,就是要为我大明再开一粮仓是吧?”
“不错,瑶草啊,自皇上取消人头税后,这民间隐藏人口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最近几年,我大明人口猛增。根据最新的黄册资料显示,整个大明两京十八省,现在有一亿八千七百余万口。娘希匹,以前朝廷那么较真的清查人口都没把这些人查出来,真不知道他们以前是怎么藏起来。呃,偏题了,总之呢,这么多人,遇上这种全国性的极端天气,哎,不事先准备,说不得,真的会有不忍言之事啊。”
“老师所言,弟子深感忧虑。只是弟子听说,小冰河期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北方气温下降并且降雨减少。这,如此一来,吉林的农业岂不是完全没有希望,这大粮仓从何建设起来啊?”
“皇上在为彻底解决我大明粮食隐患方面,定下了几条调子。一是继续大力推广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二是加强对南洋诸国的掌控。三是推行摊丁入亩,减轻农民负担。四是制定大明本土粮食收购保护价。五是试行集体农场。”
“集体农场?”
“不错,这就是你要去吉林做的事情。瑶草啊,我大明因为太祖建国时就有意识的保护小农,所以虽说经过多年土地兼并,但是真正的,如汉末三国时期,那种垮州连郡,闭门成市的世家大族,我大明是没有的。这虽然是极好的,但也造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土地过于分散,不利于集中经营。
皇上说的集体农场,是指至少以五十万亩土地起步,只种一种作物,统一用水,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的,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皇上果然是苍龙转世,无所不知啊!”狠狠的一击双手,马士英完全的激动了起来:“若真要这么做了,这农场的产量起码比普通小农的土地多上两三成,而其中的损耗最少降低五成!”
“哈哈哈,现在你明白吉林建省的重要性了吧?我大明内地,在小冰河气候下,在南方推行这个政策肯定见效更快、更好。但是南方”老温摇头笑了一会:“也就淮安府常年被黄河淹没,若是大堤修好了,可以拿回数十万亩田地,还有就是建省没多久的湖南省,还有一些好地。但真要说大面积的耕地,还得松嫩平原以及未来的三江平原。”
“弟子明白了。”
“嗯,瑶草,现在知道你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了吧?根据前期去修建沈撒铁路的勘探人员估计,新建的吉林省,可耕地面积不下五千万亩,而且这会儿几乎都是无主之地,也就是说,他们都是朝廷的土地,可以让你可劲儿的建农场!”
“弟子知道了,弟子去了吉林,首先就是清丈土地,然后划定农场范围,尽可能不出卖耕地。”
“正是如此。”对自己的得意弟子示以鼓励的眼神后,温体仁又把目光转向了高宏图。
“研。”
“下官在。”
“朝廷除了在天启十年新建吉林省外,还将新建漠南、漠北、漠西三个蒙古自治区,这个事情监国殿下已经请到了皇上旨意,调新疆巡抚丁启浚出任我大明的第一任护蒙古中郎将。”
“嘶没想到强汉时期的护匈奴中郎将,护鲜卑中郎将这样如此扬我汉家威风的官职竟然在我大明复生了!丁亨这辈子注定青史留名了啊。”
“是啊,恢复强汉的官职并出任之,谁都想去做啊,可是谁让皇上选了他呢。”摊摊手,温体仁笑了笑:“新疆巡抚之位,研岂有意乎?”
“下官多谢元辅成全。”
“嗯,你去了新疆,除了和当地异族搞好关系外,主要的任务也是新建集体农场,新疆那地方,常年少雨,土地都是靠雪水灌溉,所以无所谓什么小冰河气候,只要掌控得法,一样会有很多粮食。此外,据闻新疆日照强烈,非常利于棉花生产。你在那里,也要多种棉花。如此,内地的粮田被改成棉田的也要少很多了。”
“下官明白了。”
“哦,对了,差点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拍拍脑袋,温体仁道:“既然是发展农业,怎能没有好的种子。研,你命好,皇上从冲龄开始就责成现任厂公以及大司空研究杂交作物,一开始是杂交水稻,后来也有杂交小麦。前些年,我们打下蒙古后,大司空用目前我大明最好的小麦与草原上的牧草杂交,得到了一个新的品种,产量不是很高,但是抗旱,抗暴晒,你把这份新种子带到新疆,正当其实。”
“哈哈哈,多谢元辅,多谢大司空,多谢方山的各位教授。”
“至于你。”温体仁转回头来对马士英道:“你以为朝廷为什么非要在天启十年新建吉林省?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方山科学院农学实验室的教授们,在日本的北海道找到了极为耐寒的新稻种。”
马瑶草听到这话,顿时激动地全身摆动了起来:“老师!这下弟子心里完全有底了。”
“哈哈哈,你们都好好去做。本官也彻底的跟你们交个底,集体农场,是我大明为了解决将来的粮食问题做的全国性实验,在这次实验里获得成功的人,必然简在帝心。现在,南方的淮安,是倪元璐。长沙,是黄道周。你们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了吗?”
话说到这里,马士英和高宏图都无比慎重了起来:“请老师元辅放心,必不让次辅专美于前!”
第五七七章 农业未雨绸缪
所谓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作为大明现在执政的帝师党,其内部当然不是铁板一块:真要是铁板一块了,那就该朱由栋睡不着觉了。
内部有派系了,自然就有争斗。如倪元璐、马士英等人的就职,就是首辅和次辅在暗暗的别手腕:心高气傲的袁次辅认为,他的学生能够在已经发展了多年,社会关系复杂的淮安、长沙等地做出好成绩。眼光长远的温首辅则认为,他的学生在一幅白纸上更能绘就宏大的图案
对这些事,朱由栋全都知道,他也没有出手阻止的意思:这是有序竞争,理当存在。只要不是搞成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党争就好。
而且,适当的竞争,确实有利于解决现在大明存在的隐患啊。
子曰:食色性也。生物存活于世,第一需求是吃,保障自己的生存。第二需求是繁衍,把自己的dna传下去,让自己以另一种方式永存。这是所有生物的自然属性,人类就更是如此。
所以,解决吃饭问题,是朱由栋以及他的同行们,在各自国家首先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大明此时的耕地面积接近10亿亩,即便按照平均每亩最低产量两石计算。一年的收获也至少在1200亿公斤。然后以实行摊丁入亩以及新疆、蒙古、东北先后建省后,大明账面人口疯涨后的18亿计算,平均每人每年可以分到666公斤左右的粮食无论如何都是够吃的。
但,理论只是理论啊。
小冰河来了,现在大明北方常年受灾的耕地面积就已经超过了2亿亩,南方有时受到洪涝灾害的土地也不少,再加上华夏大地上频繁的蝗灾、病虫害什么的。大明的农业,现在真实的平均亩产值,哪怕加上那些高产作物的产量,估计也很难达到2石亩。
然后近些年工业的兴起,一方面是大量土地被抛荒。一方面是工厂增多,对原料需求的增多使得粮田改种经济作物。使得粮田不断减少,农业的劳动力也在不断减少。
当然,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力减少是大势所趋,朱由栋也没准备去限制。但后世的那些农产品大国,之所以用极少的劳动力就弄出来极多的粮食,可是有三大利器的啊。
机械化、良种、化肥。
而现在的大明,仅仅只占了一个良种这还是弱化版的。
剩下的两个,机械化嘛,朱由栋倒是觉得,若是这场游戏持续时间很长的话,那在他的有生之年还有可能看到。而大规模使用化肥?呵呵,用21世纪农业专业学子的话说,能造出核潜艇的国家,才有大规模生产化肥的能力。
现代农业化肥虽然品种繁多,但最最基本的原料就一个:合成氨。而这种东西,是由氢和氮在高温高压下生成的要能制造出这么一个高温高压的环境,其反应炉的抗压能力就必须极强,基本上和核潜艇外壳的抗压强度一样高这是材料学的范畴,跟朱由栋擅长的医学不沾边。
所以,别看现在大明的火药研发进展很不错,对氨的应用也很广泛。可是这点产能,应付军队的需求都不够,别提用来做化肥了。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物种,都要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杂交水稻也好,优质麦种也罢,只不过是将农作物产量的上限提高了。但要达到这个上限,农作物就必须要吸收足够的营养和能量。这些东西,光靠阳光、雨水和土壤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要让稻麦达到每亩上千公斤的产量,没有化肥绝对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