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全球战国

全球战国 第33节

“呃还不是去年的京察。”

在万历三十三年1605的京察里,一开初主持京察的是东林党人吏部侍郎杨时乔。东林党人做事嘛,那是相当激进的。所以一时之间,浙党损失惨重。

在这个过程中,身为浙党的领袖,首辅沈一贯一直隐忍不发。待到京察结束,他才开始反击。由于这次京察杨时乔下手实在太重,不是东林党的官员要么考评等级低下影响日后仕途,要么就是被贬斥不用,所以万历也看不过去了。然后皇帝、首辅联手,近乎于全部推翻了此次京察的结果。杨时乔在朝中的威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本来事情到此为止,可以说是沈一贯精彩的政争操作。但是呢,沈首辅贪财的老毛病又犯了。在给三十三年的京察翻案的过程中,沈首辅收了太多的黑钱,以至于被人抓住了把柄。

于是,沈首辅从这一年元宵后大家正式上班开始,就一直不停的被弹劾。虽说万历皇帝一直觉得沈一贯这样有明确的爱好,身段柔软,又有极强政务处理能力的首辅很不错,一直想保他。但架不住言官们持续不断的弹劾大明惯例,被弹劾的官员是要在家停职反省的。这首辅长时间没法上班,保下来有什么用呢?再说了,作为一国首辅,全体官员都喜欢你当然是要不得。但绝大部分官员都看你不爽,这也是要不得的。因此,渐渐的,万历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然后知情识趣的沈首辅敏锐的发现了皇帝情绪的变化,迅速的主动提交了辞呈,在皇帝象征性挽留两次后,沈一贯第三次上交了辞呈:到了这里就无法挽回了。

但是作为多年政敌,沈一贯在辞职的时候提了一个要求:我一个人辞不行的,沈鲤得跟我陪葬!

对于万历来说,现在内阁的三个阁老里,他最仰仗的是沈一贯。剩下的两位,朱赓是和事佬,沈鲤是强项令。所以,若是沈一贯走了,沈鲤当然也必须走:不然这个皇帝当起来就更难受了。于是,他对沈鲤做出了暗示:沈晶晶走了,你这位沈正气也走吧?

皇帝如此暗示,沈鲤这样的道学先生如何还肯再赖在内阁不走?至此,两沈同时致仕,已经是无可改变的定局。

作为太孙,朱由栋非常清楚:内阁阁老的人事变动他是绝对不能掺和的。什么给万历进言留下沈鲤之类的念头想都不要想。但是沈鲤的离开,却让他的红河庄在臣方面失去了最可靠的保护。这个,就要费点脑筋了。

第七十六章 搬家并不简单(二)

红河庄的产业是不能因为朱由栋的南下而彻底关闭的:华夏实在是太大,要想通过“新兴”产业对全国经济产生影响,这生产基地肯定不能只设置一个。而且,作为一个不到六岁的孩童,朱由栋要离开万历这么远,总是要留下点“人质”的。所以,红河庄的产业可能会因为朱由栋的南下而调整,但绝不能彻底关闭。

本来一开始,朱由栋是计划由沈鲤、英国公府和宁远伯府来共同守卫这一产业的:你不能经常去麻烦万历,毕竟他首先是皇帝,然后才是某人的爷爷。在这个三角链中,为人方正的沈鲤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了这位的存在,臣这边就不能统一起来,而只要臣们没有统一立场,单是英国公府就能摆平九成九以上的麻烦

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朱由栋到底只是历史爱好者而不是明史专家,他怎么能记得沈鲤是哪年致仕的?

长叹了一口气,送走了沈鲤后,朱由栋迎来了温体仁。

“温先生,有这么个事”

虽然是坐着,但身体始终保持微微前倾的温体仁认真听完了朱由栋的叙述后眼睛灵活的转了转:“臣恭贺太孙,雏鹰展翅,当在今日。”

“呵温先生,雏鹰从悬崖上飞出,有可能就此翱翔天地,也有可能一下子就摔下山崖粉身碎骨啊。”

“殿下需要臣做什么?”

聪明人啊!朱由栋嘴角一扯:“温先生,您与孤可是有近两年的师生之宜,是孤最信任的人之一。现在,孤要去南京坐镇,很多事情可不能少了温先生。”

众所周知,南京也是有六部的。不过南京现在到底是没有皇帝的,一百多年来也没有太子这一类的储君坐镇。所以南六部的实际政治地位和等级,是要弱于北六部的。

现在的南六部,很大程度是养老院、流放所皇帝或者权臣不喜欢某大臣,但又不好直接一撸到底,就把这样的大臣仍到南六部挂起来。

当然,南六部里,兵部还是非常有实权的。南京户部负责收取应天府周边江南四省的赋税,这笔金额占到了大明全国收入的五成以上甚至更多。此外南京户部还捏着全国的盐引和户籍,可以说在经济上,南京户部是真正的重中之重。所以,也有部分年轻的官员,被各自身后的大佬送到了南六部:先把级别提起来!

在朱由栋原本的计划里,是想借着这次南下,把温体仁调到南京礼部担任侍郎的:江南到底还是人荟萃之地,未来朱由栋的事业离不开大量的人才。虽说南京礼部既不能干涉北京的会试,也无法主宰应天的乡试。但是有了礼部侍郎这个头衔,温体仁就可以堂而皇之的视察江南诸省的学校,联络江南诸省的学子

不过现在沈鲤即将致仕,这个计划明显是不行了。在孙承宗、熊廷弼已经外放,沈鲤致仕后吕坤也一定会辞职的环境下。老温已经是朱由栋身边单就官场协调能力而言,最可靠的人了。

“殿下,臣身为殿下的侍讲,理所当然要为殿下所驱驰,不管是随着殿下南下,还是为殿下留守京师,臣都甘之如饴。”

“嗯温先生,孤是这么想的”

“臣明白了,一切但凭殿下安排。”

送走了温体仁,朱由栋先后面见了张以诚、徐光启、赵士帧、利玛窦、魏忠贤、曹三喜等人。

在老温必须留在北京的前提下,张以诚是必须要南下了。可惜这位状元郎现在官衔太低,无论朱由栋怎么活动都没法把他弄到南六部里去做侍郎。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朱由栋的计划里,是把张以诚安排到应天府。

徐光启、赵士帧当然也是要南下的:红河庄以后只是一个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是必须要跟着朱由栋走的。非但他们两人要走,红河庄里干了一年多的各个工匠连带其家属也要全部带走。

至于利玛窦,朱由栋则是好一顿坑蒙拐骗:利先生不要舍不得北京城里刚刚发展出来的几个教徒嘛。到了南京,孤划一块地给你给你建新的天主教堂好不好?你看啊,你和耶稣会的联系都是要通过澳门周转的,澳门北京之间实在是太远了。去了南京就不一样了,全程水路啊!多快捷!嗯,说起来,上次你给我找的磨镜师相当不错,我还要继续扩大规模,你直接让他们来南京吧

至于对曹三喜,那就简单多了:孤要带你去南方会一会这个时代最会做生意的,你怕不怕?不怕啊?那就走吧!

需要留下来的,是魏忠贤。

“小爷,呜呜,照理说奴婢是小爷简拔起来的。小爷让奴婢做什么奴婢就做什么可是奴婢实在是舍不得离开小爷啊。”

“好了好了,快四十岁的人,哭哭啼啼像什么话。忠贤,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孤要南下,在这大内之中必须要留人。王承恩呢,年纪实在太小,孤走了,他一个人可扛不起整个兴华宫。”

“呃小爷,就不能让小曹留下嘛?”

“忠贤啊,你是孤直接简拔出来的。而大伴不是啊。”

听了这话,魏忠贤的情绪一下子转悲为喜:原来如此,原来小爷最信任的是我!

“奴婢明白了,虽然奴婢舍不得小爷。但既然小爷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奴婢若是还想着跟随小爷南下就是太不知好歹了。如此,请小爷放心,奴婢便是拼了性命,也一定要在北京为小爷看好家!”

“嗯,忠贤啊,听说你最近两年都是努力识字,这很好。以后孤去了南京后,北京城这边的消息,孤只有靠你来传递了。不要怕自己的字难看就不敢写,孤以后只看你的亲笔信”

“是,小爷!小曹前些日子给奴婢讲过君不密则呃总之请小爷放心,奴婢一定按照小爷的吩咐办。”

“嗯,好好做。你的未来,可不止一个太监啊呵呵呵”

万历三十四年六月,御史侯庆远上书,言我朝早有祖制,储君镇守南京。但自宣德以来,因种种原因未能施行。今我朝太子、太孙均身体康健,心智成熟。实应恢复储君镇守南京之祖制。

此书一上,顿时响应者有之,反对者更是大有人在。但在皇帝、内阁三阁老一致同意下,此议得以执行。

六月十八日,万历颁布了一系列圣旨,并迅速的得到了内阁的副署。

其一:皇太孙朱由栋,将于万历三十五年出镇南京。南京六部、都察院等各官员,南京五军都督府各将军提督以及南京守备太监具受其节制。以上诸人原本负责事宜,先奏报太孙,若太孙不能决断者再奏送北京。

其二:北京都察院御史杨廷筠加右佥都御史,任应天府府丞。

其三:河道监督李之藻入南京都察院,任御史。

其四:迁翰林院侍讲学士张以诚为应天府提学御史。

其五:翰林院庶吉士徐光启,改任南京国子监司业。

其六:北京礼部主客清吏司主事温体仁,迁任北京吏部选清吏司主事。

其七:原延绥镇总兵李如樟,迁任南京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这些旨意发出后,整个大明的官场瞬间明白了过来:皇上的决心已经定了,太孙出镇南京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祖制在此,加上太孙实在不好惹。所以这一次大明的言官们虽然也反对了一阵子,但看到局势明朗了倒也不再说什么了。相反,不少官员都舔着脸往着兴华宫凑:殿下,南方好啊,带上我去吧?

对于这些人,朱由栋一概不理:一方面是为了把自己的老师们安置好就已经在万历那里花了大力气,要安置更多的人实在是力有未逮。另一方面则是:你们算什么东西?我为啥要关照你们?

这些官员在朱由栋那里碰了软钉子,当然非常的失望。可是还没等到他们把不满化为奏章再次去弹劾朱由栋的时候,更大的浪潮来了。

七月,首辅沈一贯,三辅沈鲤同时致仕。

同月,万历皇帝下诏,自万历三十五年起,全国停止征收矿税!

第七十七章 刘大刀的奋迅(一)

就在北京政坛因为朱由栋的出镇南京激起一阵涟漪的时候,同样是在这一年的六月十五日,在炎热的彩云之南。四川总兵刘綎率领着一万余明军已经挺进到了木邦城附近。

“报,孙大人、刘大使、大帅!前方已经探明,木邦城已经被缅贼团团包围,由于贼子人数太多,小的们没法抵近打探!”

“嗯,贼子大概有多少人能估算出来么?”

“这个诸位大人恕罪。贼子营盘实在太大不过粗略估计,怎么都不会少于二十万。”

“知道了,再探吧!”

“得令!”

斥候走出大帐后,刘綎略微思索了一下对孙承宗道:“孙大人,末将有点浅末愚见,还请大人”

“刘帅请讲。”

“孙大人,现下战局很清楚。缅贼果然如孙大人事先所言,来得极快不说,这人数也极多。虽说缅贼的战力比之土鸡瓦狗也就是略微强了那么一点点,但是这么多贼子,确实不宜正面对敌。”

“刘帅所说不要正面对敌本官是同意的,但是刘帅对缅贼战力的评价,呃,本官第一次来这南中,对这里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但是刘帅,不要小看敌人啊。”

“呵呵呵,孙大人请放心。这缅贼嘛,每次打仗都喜欢带上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一起出动。但是这其中真正能打的,顶天也就几千人。”

按照这个时代世镇云南的黔国公沐家的记载,此时的缅甸军队,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其一是缅甸雇佣的红夷兵,这是缅甸军队里战力最强的。

十五、十六世纪,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纵横七海的世纪。根据两国托尔德利西亚斯条约规定,葡萄牙主要往东半球发展,西班牙主要是在西半球发展。所以,在这个十七世纪的头几年,不管是印度还是缅甸乃至泰国,都能看到不少葡萄牙人。

和西班牙拥有近两千万本土人口,面对殖民地时能够大块的鲸吞下去并建立大小不一的总督区不同。只有两三百万人口的葡萄牙,在东方扩张殖民地时,一般只能占据一个点,然后利用这个点做贸易,获取利润等。

所以,和西班牙在美洲的扩张遭遇激烈反抗不同。葡萄牙在东方的扩张,遇到的阻力相对比较小。非止如此,由于他们带来了各种新奇的物品,有时候甚至还很受当地土著的欢迎。

1579年,葡萄牙王室绝嗣,西班牙借此机会吞并了葡萄牙。然后此时此刻散落在东方各地的葡萄牙人就陷入了迷茫:祖国已经没有了,做西班牙人吧又心有不甘。所以此时在各个殖民地的葡萄牙人,与当地土著的交流突然之间变得广泛而深入了起来。

缅甸王就是在这个时期,拥有了一队大约五百人左右的西方白人雇佣兵的。这其中,就是以葡萄牙人为主。

这一支军队,虽然人数少。但是人人装备火绳枪,还配有大炮。所以,这是缅甸军队里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接下来,是缅王的亲卫队。人数也不是很多,大约两千人左右。这支部队的士兵都有精良的战甲和武器。对缅王的忠诚度也极高。

然后是各个邦主的亲卫队,无论是人数还是战力,都比缅王的亲卫队要差了一些。

最后则是数量极为庞大的普通士兵,他们有的承担前面三支部队以及各级贵族、军官的服务工作。有的担任军中杂役,有的负责后勤。

打仗的时候呢,各亲卫队率领部分普通士兵先出去打。局面相持住后就派出红夷雇佣兵发动雷霆一击。敌方一个点被突破后,潮水般的普通士兵就汹涌而上,一下子就把对方的防线彻底冲垮。

刘綎虽然不是沐家可以世镇云南,但是早年和邓子龙携手,也和缅甸的军队打过多次交道。所以,对于缅军的战力,还是非常了解的。

“所以说啊,孙大人,缅贼其实厉害的也就是那几千人。但就是这几千人里,唯一要让末将忌惮的,也就是那几百红夷罢了。至于其他的那些家伙,呵呵”伸出一只手,翻了两翻:“易如反掌!”

说完这句话刘綎的手指又指向大帐角落里的一个军官:“大人,这厮叫王永进,现在是一名参将。二十一年前,他还只是个小兵,当年高国春总兵当时是把总率领几百个兄弟击溃过缅贼上万人的营盘。他就是其中一员!”

这个叫王永进的中年汉子听到刘綎的话后不好意思的站了起来:“孙大人,嘿嘿嘿这缅贼,就如大帅所言,一支行伍里能打的就那么几个。所以这样的军队持久力完全不够,只要能够顶住其精锐的三板斧,缅贼那所谓庞大的兵力,最终都是累赘!”

“好!王将军说得有理!”夸奖了王永进一句后,孙承宗站了起来:“既如此,那本官在此发令。”

“我等请大人示下。”

“本官出京前太孙殿下一再告诫,本官只负责把总,具体如何作战由各位将军自行商议确定。所以,到了这木邦附近,怎么打,本官就不管了。本官只要两个结果:其一,木邦城里剩多少人不要紧,但一定不能有姓罕的木邦土司姓罕。其二,缅贼呢,这一次肯定要打痛,使其经过这一战后,起码十年不敢大规模侵犯我大明。但又不能打死。因为有缅贼的存在,更南面的暹罗才不会迅速坐大。如此,我大明的孟垠府此时紧邻泰国,后世是缅甸领土才不会受到暹罗的侵犯。只要能做到这两条。其他的事情本官一概不问,只会和刘大使一起,为各位将军和兄弟们做好后勤,让大家足衣足食,后顾无忧的为国厮杀!”

“是,我等谨遵大人命!”

与此同时,木邦城内。

“大明的援军还没有看到么?”

“主人,我们最近回来的斥候是三天前入城的。他报告说,北方没有看到红色。至于最近几天,我们的人根本就出不了城。外面的人也进不来了。”

“哎,这下可真的不好了。实在是没想到这阿那华隆来得这么快,而且居然带了这么多人!他家里都不留人守卫了吗?沙廉的红夷人进犯怎么办?南边的暹罗,那个出身之时佛祖现世的罗闍浮屠打过来了怎么办?”

看着主位上的罕盖一个劲的帮着现任缅王阿那华隆瞎操心,下面的木邦各个头人们却是心思各异。

“来啊,传令下去,弄一些石条,把各个大门全部堵死!防止这个时候有叛徒从内部打开城门。”说完这句话后罕盖颓然的坐了下来:“接下来,我们只有等待大明的援军了。”

首节 上一节 33/3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之下

下一篇:重生寡头199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