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全球战国

全球战国 第71节

但是朱由栋的第二个要求居然是他要参加这次对建州女真的征伐!

“皇爷爷,我朝太祖、成祖都曾经多次御驾亲征,宣宗皇帝做皇太孙的时候,更是多次跟随成祖出征,后来汉王造反,宣宗御驾亲征,不战而逼降汉王。我朱家祖先,都是如此英武,孙儿作为朱家子孙,理当效仿先贤,亲临战阵,不坠祖先荣光!”

看着万历仍然犹疑,朱由栋又往前一步,贴近万历的耳朵道:“皇爷爷,虽说以文抑武,确实可以防止国家避免晚唐和五代那样的藩镇割据。但现在我大明抑制武人不嫌太过了么?一个武二品的总兵见到文五品的知府都得自称末将并且请安,这样摧折武人,我大明未来的将士哪里还有力量保家卫国?而且,文臣彻底压制过武人后,对皇权也形成了隐患。虽说他们不会像武人那样起兵造反,但是他们现在不断的挖空我大明的根基,到时候我大明还不是一样得亡国!而这些文臣呢?换个主子一样可以做官……皇爷爷,孙儿一定要趁此机会,和武人们建立起联系,不求恢复到我大明开国时文武并重的局面,但至少要能在必要时用武人反制文臣!”

这段话,着实的打动了万历。

“栋儿,你保证,只是在后方待着?”

“孙儿可以保证!皇爷爷,努尔哈赤是个枭雄,这样的人是不笨的。无论如何,当我大明的大军到了辽东后,他绝不会进入边墙。所以,孙儿若是此次能去,绝对不会踏出鸦鹘关。”

“如此,爷爷可以答应你。”

“孙儿多谢皇爷爷!”

“呵呵呵,先别急着谢。既然这次你做名义上的统帅,那这次出征的费用?”

“皇爷爷放心,孙儿已经命令南京那边运来了二百万两银子,若是不够,还有三百万两整装待运。”

“打个建州哪里需要这么多银子?皇爷爷打播州,持续那么多年,也不过才二百多万两。这建州?哼,大军到处,一举荡平!”

呃……算了,现在整个大明上下,这会儿都没有把建州当回事。轻敌思想是普遍存在的,朱由栋也懒得去分辨和强调了。

1611年9月,大明朝廷发布命令,从全国各地抽调卫所兵、军镇兵向辽东聚齐。

辽东镇本身负责出兵三万(含山海关守军五千)。

大同、宣府、蓟镇这三大军镇各出兵一万。

延绥、宁夏、太原三镇各出兵五千。

京营出兵三千。

南方的横海卫5600名战兵全卫出动,四川镇出兵五千,重庆卫石柱千户所出兵一千。

此外,诏令属国朝鲜出兵一万,边墙之外的宽甸卫自行准备卫所兵五千人,随时准备从建州后方对其进行打击。

以上全部兵力,总共十万五千余战兵。其后勤辅兵,由出兵的各镇、卫所自行配齐,粗略统计,辅兵当不下三万。总之,一共十三万五千左右的大军,对外号称四十万。

大明朝廷要求,除辽东镇兵和宽甸卫之外,从全国各地抽调军队,应当在万历三十九年(1611)内全部抵达山海关一线。户部、兵部、工部要在此之前备好粮食,民夫,以及提前将北京到关外的道路再次整修。

同时,朝廷发下圣旨,先发内帑一百万两,补发历年拖欠九边重镇的军费。各军镇接到旨意后,要迅速整军出发,尽快赶到山海关聚齐。

同月,启用刚刚辞职回家的前任辽东巡抚杨镐,担任兵部侍郎、辽东经略。负责统帅即将聚齐的明军,出关作战。

以上种种事宜,大明朝野上下都没有什么异议。便是在杨镐的任命上,虽然有御史上书表示反对,但激起的反响也没有多少。

但是,万历皇帝下旨给内阁,让他们商议皇太孙殿下此次出征,挂什么名头的时候。直接让大明上下的文官们抓了狂!

第一六一章 太孙殿下出征(二)

“李阁老早啊。”

“元辅早。”

“今天外面送进来的奏章看过了没?”

“呵呵,没看,不过估计大多数内容都是一样的。”

叶向高和李三才,目前大明内阁仅有的两名阁老,今天早上上班的时候,彼此都是对视一笑。

阁老,说起来是大明朝的文臣巅峰,但他们也是全天下文官甚至读书人的总代表。这肩上背负的,可不下万钧之重。万历让内阁给朱由栋本次出征商议一个头衔,这种事情,不管叶向高和李三才个人怎么想,站在文官总代表的立场,他们都是不能答应的。

但是呢,两个阁老又不想在这个事情上跟皇帝硬顶,于是便公事公办的把这事儿转给了兵部,然后这消息自然就传开了。

大明的文武两班,顿时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对于武人们来说,土木堡之变后,文武力量对比就已经完全失衡。等到武宗皇帝驾崩,江彬被剐了之后,武将们完全没法对抗文臣了。武人们的人事权、财权、战略制定权甚至行军路线的制定,全部都落到了文臣的手里。如果在21世纪,有新闻报道说一个省军区司令员对一个地级市市长奴颜婢膝,毫无疑问,这是假新闻,绝对不会有人相信不说,造谣者也很快就会被依法惩处。但是这种事情,在当前的大明,那就不是假新闻而是常态!

总兵都被欺负得这样惨了,普通将士的地位那就更不用说。但无论如何,文臣们把武将压迫得过分了,皇帝还是要站出来帮一把的。这就让目前大明的军将们虽然对文官们极为不满,但对皇室还是抱有期望的。

这一次出征,如果真的是皇太孙来做统帅的话,那毫无疑问,诸如武将们在战场上被文臣们瞎指挥呀,士兵们的军饷口粮被文臣们贪墨呀这些事情,即使不能完全杜绝,但无论如何都会比文臣单独领兵好得多!

而且太孙殿下是什么人?苍龙现世这事情都过去十几年了,且不去说他。就说太孙现在养着的横海卫吧,各路军镇卫所都是有子弟在那里面任职的,对里面的情况可是门清!这横海卫的待遇、装备,以及为了保障训练大把撒钱的任性,哪个做武人的不眼热?

要是这次太孙来做统帅,看着我们穿着生锈的武具,破损的盔甲,板结的棉衣,肯定不会坐视不管的!

所以,武人们听到这个消息,无一不是欢欣鼓舞。

当然,武人们高兴了,文臣们肯定就不爽了。

天可怜见,武宗皇帝之后,我们花了将近九十年的时间,总算是把皇室和武人们隔离开来了。嘉靖爷一天到晚只想着修道长生,对兵事完全没兴趣。隆庆爷身体一直都不好,也没法参合军事。现任皇帝是个左右腿长短不一的残疾人,现任太子的身体早就亏空到了极致……就这么发展下去不好么?怎么就蹦出来一个如此能折腾的皇太孙?!

想想当年武宗朝的时候吧,那时候的文臣真的惨啊!

所以,这次绝对不能让太孙担任本次出征的统帅!大家赶紧的上本吧!

说到上本,还是比较麻烦的:文臣们再混账,总不能公开说皇室和武人不能靠的太近吧?所以,大家也只好反复的把土木堡之变拿出来说事。总之就是,兵凶战危,太孙殿下万金之体,不可轻掷险地云云。

这样的奏本就内容来说,并没有什么力度:大明朝虽然有种种不堪,但‘刚明’这两个字可不是假的。皇帝被抓了换个皇帝继续打都可以,皇太孙若真是战死了,换个皇太孙就是了。文臣们此时上本,真正的目的是给内阁的两个阁老施加压力:你们作为文臣总代表,可得在这个时候顶住了!

“元辅啊,下官怎么觉得,皇上这样做,完全就是多此一举呢?”

“是啊,李阁老,太孙不是我等文臣,皇上要让太孙出征,直接下一道中旨就行,根本不用问我们内阁副署嘛。”

“看来,皇上此举,必有深意啊。”

“嗯……”两个老奸巨猾的老官僚相视一笑后,均在此事的票拟上写了一个:不可。

这当然是朱由栋和万历皇帝意料之中的事情。

“小爷,通政司那边传来消息,说是两位阁老封还了万岁爷的旨意。”

“嗯。”微微一笑后,朱由栋道:“袁先生,那我们就按照原定计划行事?”

“好,在下马上吩咐下去。”

横海卫的军官,除了方山学校里的部分学生,其他大部分都是来自各个军镇和卫所里的将官子弟。

在朱由栋和袁可立的计划里,第一步,是要征得万历的同意,让他出任这场战事名义上的统帅(至于这个名义上的统帅到了前线会不会抢权进而变成实质性的统帅,那是另外的事情)。

第二步,不要万历皇帝发中旨,而是按照普通流程走内阁。看看文官们的反应:还好,反对的声音极多。但不吭声的官员还是有的,这些,以后就是将来可以争取的对象。

第三步,由横海卫的各级军官联络原先出身的各军镇卫所:太孙殿下担任统帅,对我们武人来说好处大大的有啊。这时候文臣们集体反对,你们是不是该站出来声援一下呢?不会被文臣欺负了这么多年,连帮忙上本吼一声的勇气都没有了吧?

所谓中旨,就是指皇帝直接下发,没有内阁副署,也没有给事中认可的旨意。这种旨意在老朱和朱老四在位的时候,具备绝对的、至高的法律效应:皇帝口含天宪,说啥就是啥。

但是到了后期,皇权被文臣们抑制,这样的旨意就慢慢的被大家约定俗成,属于无效圣旨了。

当然,这种无效并不是绝对的。比如说皇帝要给你发奖金,这种中旨就是可以的,大家也认。但是要给你任命官职,要赈济灾民啥的,这种中旨大家就不认。而中旨旨意里提到的文臣们也不敢接招:那是要被弹劾致死的。

但是,朱由栋不是文臣,他是皇孙,是可以接中旨的。文臣们还拿他没有办法。

可是为什么朱由栋不要这么走非要绕个大圈呢?

当然是要借此机会了解一下,现在的武将们,还有多少比较有血性,愿意在这个时候公开表明立场向皇室靠拢。

1611年10月,现任辽东总兵杜松第一个上本,说我辽东听闻皇上准备派出皇太孙出征后,数百万辽东军民无一不欢欣鼓舞,百姓踊跃从军,士兵人人感奋,将官个个主动请战。臣多谢皇上如此体恤将士,多谢太孙殿下不辞辛劳前来辽东坐镇。

紧接着,辽东镇内其他高级将领如李如柏、马林,蓟镇总兵王国栋,大同总兵麻贵以及宣府、延绥、太原、榆林、宁夏等其他九边重镇总兵,还有南方的四川、福建等地总兵,纷纷上本。言下之意便是,听闻太孙要出镇辽东,代表皇室征伐建州。臣等以下,所有将士莫不感奋!

总之就是一句话:现在消息传开了,大家都打了鸡血。要是你们这些文官们非要这样乱搞,搞得太孙殿下来不了,这士气一下子掉了下去,我们可不负责任啊。

朱由栋对这样的局面非常满意:大明这会儿的武人,其一,还算有血气,有血气,自然就敢把以前的怨气给发泄出来。其二,还算是比较团结,而只要能团结,那这一仗就有的打!

而武人们这样的集体上本,着实是让享受了九十余年安逸的文官们措手不及的。在金陵日报的舆论引导下,部分文臣也开始反省:我们以前是不是对武人太过分了?

当然,这种反省是极为有限的。不过能够让文臣们心生忌惮,这就已经足够了。

而这个时候反应过来了的叶向高和李三才赶紧开始灭火:你们这些家伙不要闹了。你们才闹了这么一下,武将们都有联合成一体的倾向了。要是再这么闹下去,惹恼了皇帝,到时候直接一道中旨,你们还是拦不住。非但如此,这武将们集体闹事的时间越长,将来这些家伙作为一个整体,其集体意识的觉醒就越快!

所以,这一次就认了吧。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才这么几年啊,殿下已经成长到我们完全无法控制的地步了。

1611年11月初,万历皇帝再次下旨要求内阁议定皇太孙此次出征的头衔。经过反复磋商和各种妥协后,13日,经过内阁两位阁老副署的圣旨终于下发:

诏曰:东虏建酋,本我属夷。酋首努尔哈赤者,吾皇怜其孤弱,遂许以建州统领之位。数十载来,建酋承仰鼻息,苟延残喘至今者,若非吾皇仁德,当已身死族灭矣。岂知世间竟有如此狼心狗肺、靦颜人世之徒。伪作忠顺,阴蓄实力,一朝暴起,害我官军,灭我藩属,如此厚颜无耻,大逆不道之建酋,必当灭之而后快。今拜皇太孙朱由栋为征虏大将军,赐金令箭、尚方宝剑。拜杨镐为辽东经略,赐银令箭、尚方宝剑。统领四十万大军,迅疾出关,灭此跳梁者而朝食!

第一六二章 太孙殿下出征(三)

“皇爷爷膝前:孙臣于二月初五抵南京,当日于神烈山上祭拜孝陵次日登后湖入黄册库,所见所闻,触目惊心呜呼!若不能痛加整顿,孙臣深恐不忍言之事,当在不远矣!孙臣身为朱家子孙,不敢为一己荣辱顾虑太多,当为太祖创立之基业,国祚之延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臣立志整顿黄册,牢固国家之根基。无论前方何等强敌,无论事中遭遇何等辱骂、污蔑、阴谋诡计及至暗杀、背叛虽千万人吾往矣!”

在详尽的向万历报告了黄册库近乎崩溃的现状并且慷慨陈词的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后,朱由栋笔锋一转,开始向万历分析到底要如何才能整顿好黄册,由此稳固国家根基。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整顿黄册,动的是天下所有贪官污吏、豪绅恶霸,而且是动则牵全身。所以,在手里没有绝对的力量之前,万万不可整顿黄册。

总之,他朱由栋不怕死黄册整不好他未来也一定不得好死,但是他也不愿意傻乎乎的就这么直接冲阵白死。所以,他在信的后段很直白的的告诉万历:我要弄一支军队出来,这支军队不需要你调拨给我话说万历也做不到,我自己从无到有的慢慢建设出来。

总之,兵源我自己找,兵器火枪我自己造,士兵的薪俸我自己去挣。我要打造一支这个时代绝对听命与我并且战无不胜的强军!

“孙臣蒙皇爷爷厚爱,于襁褓之中册立为皇太孙。四岁开蒙,府中老师皆是各方俊杰。若孙臣真有心怀不轨,理当留于京师,故作伪善,于皇爷爷膝下承欢。若孙臣真为大逆不道之狂徒,又何苦如此冒险?静待数十年有何不可?然,国家根基已朽,万民被国蠹残害过多,孙臣不过至南京两三日,竟有摇摇欲坠之感。若不以壮士断腕之决心,下除疴猛药,数十年后,我等皆愧为太祖之子孙矣!孙臣一点赤子之心,伏祈皇爷爷明察!”

写完这封信,朱由栋的脑门儿在晚冬的天气里已经是出了一头的大汗。他认真的反复阅读,确定信中没有明显的疏漏后。颓然的倒在了靠椅上。

稍稍缓了一口气,他再一次起身,一手拿起信纸,一手找到信封。然后不再犹豫的装入,封口、滴蜡、盖印。

“呼”再一次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行了,若是皇帝信不过我,要废了我的太孙储位,那我就彻底认命,到时候找个地方胡吃海喝的享受十几二十年,等着别人来取我的性命吧。”

没得办法,大明朝这会儿虽然对基层的掌控基本完蛋了,但朝纲这会儿还是严整的。没有皇帝的允准,朱由栋只要敢自己私自练兵,说不得,兵没有练好,剿灭他的各军镇、各卫所全都在来的路上了。

但是,也正得益于这会儿朝纲基本严整。所以,臣们虽然隔绝了皇帝和武将的直接联系。但臣要收拾武将,必须要经过皇帝本人。要调动士兵,也必须要经过皇帝本人。因此,只要万历能够支持自己,那么在接下来的日子,无论流言蜚语再多,无论弹本奏章有多少,他都能坚持的把事情做下去。

所以,必须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在不能自曝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把一切问题掰开了跟万历讲清楚。你支持最好,你不支持我认命就是。

这种把命运完全交给别人裁夺的感觉,当然让人非常不爽。可是人活于世间,真正的、完全的逍遥自在哪里有呢?

想好了这些,朱由栋把蜡封已经干透的信件贴身放好,然后抬头朝着屋外喊了一声。

“王承恩!”

“奴婢在。”

“吴又可回来了么?”

“吴先生昨夜送陆老先生回家后,已经于三更时分回来了。”

“嗯,他起来了之后让他来见我。”

“奴婢领命。呃”

“呃什么呃,没其他事情就快点去御厨那里搞几块生姜来,吾一夜未眠,都有斑秃了!生姜拿来后,你亲自来给吾擦一擦。”

昨天一整天的现场教育,到今天早上就已经有了明显的收获。那便是朱由栋身边的人,再也不会劝说朱由栋不要如此操劳了。他们是发自内心的明白了朱由栋作为皇太孙,作为一个六岁的孩童,为何一直如此忙碌。而且,朱由栋能够从王承恩身上感觉到:这个八九岁大的孩子,都明显有了紧迫感。

当然,收获还不止这么一点。

首节 上一节 71/3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之下

下一篇:重生寡头199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