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寡头1991 第167节
但是如今呢,布尔什维克党垮台了,两国政府间的教育合作目前已经陷入停顿,这个叫李圣研的小姑娘,这次从朝鲜回来,打算返回莫斯科,而车站上的人就让她买票。好家伙,从哈巴罗夫斯克到莫斯科,这一路的车票可不便宜,尤其是在这几个月里,铁路营运部门失去了来自苏联政府的紧贴,为了维系生存,他们先后对车票价格做了六次浮动,原来二百卢布不到的票价,现在已经涨到了七百多卢布,这样的价格别说是从朝鲜过来的李圣研,即便是一般的俄罗斯人都承担不起。
而这个叫李圣研的小姑娘也很有性格,她不说是去想办法筹钱,而是黏在车站上跟人家讲道理,讲苏朝两国从六七年开始的教育领域合作,讲朝鲜公派留学生在苏所应享受的基础保障,讲……总而言之,都是一些大的不能在大的大套话,而郭守云他们所看到那一幕争执,就是这个。
第二二零章 利益点与影响力
听了保镖的介绍,郭守云心中大是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这个什么李圣研也不用留学深造了,直接回平壤老家养病得了,脑壳都坏了还学什么学啊?本身就那么迂腐,再接受一种更加迂腐的教育,那人还能好得了?如今苏联的情况摆在那,大家都为一个钱字而拼搏,整那些大道理出来谁会听啊?要是这事让他郭守云摊上,很好的一个办法,也别买票了,也别说大道理了,拿出五十卢布来,随手塞给站上的人,那车不就上去了?要不说这笨蛋她就是笨蛋,棒子就是棒子,她能棒出花来,可就学不会哪怕一丝一毫的变通。
而与郭守云不同的是,守成似乎对这个女孩儿颇感兴趣,虽然说他掩饰的很好,但当大哥的郭守云还是看出来了,自己这位弟弟在得知那个什么李圣研也在这趟列车上之后,着实开心了一阵子。他甚至还详细打听了人家女孩子所在的车厢,看那意思,是打算找机会过去搭搭讪了。
当然啦,对弟弟这一丝心盛,郭守云也懒得去理会,毕竟在他看来,这个相貌酷似东婷的朝鲜女孩,充其量不过是他们兄弟俩生命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他们彼此之间不会产生任何交集。但是在这一刻,郭守云似乎忘了他所看重的那一条哲学理论: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偶然,也没有纯粹的必然,而这个偶然间跳入兄弟俩视线的迂腐女孩,不但没有一直迂腐下去,而且还在未来成为了郭氏集团的一个局内人。
随着一声汽笛的鸣响,由远东哈巴罗夫斯克开往莫斯科的列车缓缓开动了,在专门为自己一行人所准备的卧铺车厢里,郭守云惬意的依靠在卧铺上,眯缝着眼睛,笑眯眯地看着坐在对面的守成和里尔克。
守成不知道自己这位大哥在笑什么,他低头往自己身上看了看,发现没有什么异常的地方,这才一脸困惑地问道:“怎么啦哥,你笑什么?”
“呵呵,没什么,”郭守云用手绢揉了揉酸涩的鼻子,瓮声瓮气地说道,“我在想啊,咱们三个这次一起去莫斯科,你们说说,要是白宫那边突出奇招,一下把咱们三个都给扣了,那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还能有什么结果,大不了咱们三个做伴蹲大牢呗,”守成笑道,“哎,哥,这说起来你前前后后的顿了几次大牢了?这要在国内,怎么也算是‘三进宫’、‘四进宫’的了吧?”
“几进宫都不要紧,现在最关键的一点是,咱们这趟莫斯科之行肯定是安全的,”里尔克毕竟老成持重,他接口说道,“至少来说,白宫方面不可能为难咱们,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想尽办法保证咱们在莫斯科的安全。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的郭氏集团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独居远东一地的郭氏集团了,就单凭守云此前同莫斯科两位巨头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白宫方面也不可能希望咱们出现问题。呵呵,设想一下,倘若咱们三个都被扣在了莫斯科,那随后会发生些什么?郭氏集团瓦解成为必然,莎娜丽娃夫人的帮会将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远东各州的政客会因为失去傍身的大树而变得无所适从,经济崩坏、社会治安陷入混乱、十几个州的政局重新组构,这一系列的严重后果,都是白宫承担不起的重大责任。与此同时呢,莫斯科也会出现混乱,不说别的,霍多尔科夫斯基和维诺格拉多夫将会变得焦虑,他们面对那种局面,第一个考虑就是白宫和古辛斯基、别列佐夫斯基一个鼻孔出气,而拿掉咱们,只不过是白宫的第一步棋,这第二步,就是要拿他们两个开刀了。因此,霍多尔科夫斯基也好,维诺格拉多夫也罢,他们不可能在那个时候还保持沉着冷静的,他们会反扑,歇斯底里式的反扑。外有远东的动荡,中有两大财团的进攻,内有鲁茨科伊与哈斯布拉托夫的野心勃勃,再加上维克托一伙人的虎视眈眈,这一连串的反应加在一起,别说是立足不稳的白宫,即便是克里姆林宫也会被掀翻了。因此,在这个时候,如果白宫拿咱们开刀,那绝对是不明智的举动,他们那是打算与咱们同归于尽了。”
不得不承认,里尔克这个老家伙还是很有一套的,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很全面,至少比守成高了不是一个档次。
郭守云此前那一番话只不过是说笑罢了,他也知道自己这次去莫斯科参加“经济改革论坛”,绝对是百分之百安全的,否则的话,凭他那点心机,即便是只存在一分的危险,他也不会去参加这个什么狗屁论坛了——有什么好论的?有什么好谈的?该论该谈的大家背后早谈好了,走这么一个华而不实的过场有必要吗?
“嘿嘿,老爷子的确是见识过人,”郭守云笑了笑,又把身子往床里凑了凑,而后一边伸出两根手指在膝盖上敲打着,一边说道,“其实这次去莫斯科,咱们不过是去露露脸而已,我这段时间察觉到过去的一个错误,那就是咱们的决策太保守了。”
“保守?怎么说?”里尔克随口问道。
守成没有开口,因为他对自己这位大哥是直接无语了。郭氏集团的动作还算保守?在远东这片地面上,还是郭氏没做过的坏事吗?这要放在国内,他们兄弟两个被枪毙一百回都绰绰有余了,难道说这也叫保守?
“我是想啊,咱们以前一直都把目光局限在远东,”郭守云说道,“咱们的利益点与影响力都落在这个圈子里,啧,这一点做得很不明智,必须检讨,这是我的错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小农思想。”
对于大哥这番话,守成没有明白过来,他考虑不清楚,这个利益点和影响力有什么区别吗?而相对的,里尔克的眼睛里却闪过一丝赞赏和期待的目光,他知道,郭守云是要有新的举措出台了。
“利益点和影响力这两样东西,咱们必须区别对待。”郭守云没有理会对面两人的反应,其实今天所谈的这件事,他真的已经考虑很久了,尤其是在五巨头来远东向他施压的那一天,让他由衷的体会到了郭氏集团对利益点与影响力未加区分的严重后果。
怎么说呢,利益点这个东西是很实在的,无论是一家工厂还是一片市场,它就摆在那里,一目了然,谁都可以看得见。郭氏集团将其利益点放在远东,这放面做得很到位,除了古比雪夫的那家空壳医院之外,集团在远东之外没有任何一处投资,这一点所有人都清楚,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同样也是因为如此,维诺格拉多夫与霍多尔科夫斯基对郭守云很放心,他们衷心希望这位中国年轻人,能把这一点“优势”保持下去,并加以发扬光大。而相对来看呢,影响力这个东西就虚的很啦,它无形无影,可以说是一个相当空泛的概念,具体到它值多少钱,具有多大的交换价值,恐怕世界上最强悍的估价师也没办法给它估个价出来。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种东西又是昂贵的,甚至可以说是无价的。就拿现在在苏联这个地方来说,郭氏集团摆在远东,郭守云坐镇哈巴罗夫斯克,那么好啦,远东的老百姓很放心,他们可以把自己积蓄存进远东商业银行,不管莫斯科的形式怎么变,哪怕是白宫被人炸掉了,克里姆林宫跑进了恐龙,都影响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而反过来讲,一旦郭氏集团破产,郭守云出逃,那会是一种局面?毫无疑问,那远东会出现恐慌,很多人要担心自己明天会不会失业,更多的人则要忙着去银行提款。这说明什么?很简单,这就说明莫斯科对远东的影响力已经被郭氏集团在无形中侵蚀掉了,也正因为如此,郭守云才能对远东政坛保持强大的影响力,无论谁出来竞选一州之长,也不管他的竞选纲领如何到位,只要郭氏集团发布一份声明,公开指责这个家伙“不可靠”,那对于远东的民众来说,这个人就不可靠,哪怕他说的天花乱坠、声泪俱下,那也是不可靠。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些夸张了,可事实上就是这样,尽管它无法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一个很正规的解释,但是却可以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美联储,或者说是格林斯潘要是跳出来指责纽约市长执政不可靠,说他的执政可能对纽约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作用,那结果会怎么样?估计这可怜的市长在得票率上要跌三十个百分比以上吧?
某个人,或者是某个组织的某种决定,能够在多大范围内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就是影响力的一种体现。郭氏集团现在固守远东,受“小农思想”的左右,郭守云没有对外扩张影响力,毫不客气的说,只要踏出远东的面,尤其是到了莫斯科,谁管他的死活啊?
这一点很危险,郭守云意识到了,所以他要改变,他要在固守远东利益基点的同时,向外扩充集团的影响力,至少要让大部分苏联人都知道郭氏集团的存在,而且也要让他们知道,郭氏集团的安危与他们的利益休戚相关。
第二二一章 车厢会议
郭守云将自己的考虑详详细细的解释了一番,对于他来说,身边的守成和里尔克,都是集团内的一线主要人物,虽然说集团的大事、要事基本上都由他一个人拍板定案,但是更多情况下的内部协商同样也是很重要的。
守成历来对这方面的事务不是很关心,因此他也不愿意花更多的脑筋去考虑这些东西,在他看来,集团的未来由大哥拿主意就够了,自己应该做的,就是多做事少说话。而对于郭守云所提出的关于扩大影响力的问题,里尔克本人倒是有着更深一层的考虑,他认为,郭守云这次能够看到扩大集团影响力的重要性,这是好的,是一个摆脱旧有思维从而进一步巩固集团安全系数的进步,但是换一个角度说,他觉得郭守云还是没有真正放开视野,他想迈的步子还是有些小——既然要扩大影响力,同时又不能将集团的利益点向远东以外的苏联国土扩张,那为什么不放眼国外呢?
中国在大搞改革开放,里尔克向来很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在他看来,改革开放这一项政策,不仅仅是处于经济层面的战术思量,同样也是出于外交层面的战略考虑。开放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走出去的过程,而对与国际社会来说,这则是一个融进来的过程。冷战几十年,东西方的对抗持续悠远,而最终,为什么以东方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崩离瓦解,西方的资本主义阵营却有了进一步联合的趋势?在里尔克看来,无它,一个自由且密不可分的国际大市场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西方倡导自由市场经济,无论是美国也好欧洲国家也罢,他们在倡导自由市场联合的问题上不遗余力,因此,经过几十年的冷战期,整个西方的经济体系凝合成了一块铁板,美国不可能离开它的盟友而单独生存,同样的,它的盟友也不可能在摒弃了美国之后过得更好。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同样考虑,在经济上也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政治经济两大因素共同作用,将这个西方阵营牢牢地拧合在了一起。而与此相对的,东方的社会主义阵营却是另一番景致,这里不提倡开放国门的自由市场,各国都在以偏概全的构建自己的小生活圈子,整个东欧阵营与苏联的关系,无非就是生活必需品的出口国与重工业产品提供国之间的简单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作用下,所形成的实质上的政治主从国关系。毫无疑问,在缺乏经济必要联系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政治束缚力所构成的联盟,是不可能维系长久的,长此以往,处在从属国地位上的东欧各国,势必会出现政治独立的诉求以及自主发展重工业的强烈愿望,而随着这种诉求与愿望的一步步深化,东方阵营的解体自然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作为犹太人的里尔克,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却极为推崇马克思的一句话,那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再说白一点,那就是经济决定政治,而从这一点上考虑,无论是苏联就有体制下的掌权者,还是东欧那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他们全都算不上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充其量了,他们就是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独裁者,片面强调政治公束力的作用,而忽视经济作用的伟力,这使他们的政权走向失败成为必然。
当然,以上这些扯得有些远,角度说的也太大,但是只要将这一历史的演进缩微起来看待,那么作为郭氏集团这样一个经济实体的存在,它就能从中学到很重要的一点——一个有着强大经济能量的经济实体,如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开本国政治公束力的压榨,一个实业家,如何才能不以弱者的姿态出现在本国政客的面前?毫无疑问,在以史为鉴的情况下,郭氏集团必须有一个“走出去”、“融进去”的过程。什么是走出去?如何走出去?走去哪?按里尔克的说法,那就是走入国际市场,以大型投资为手段,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同苏联以外的国际社会,建立起足以决定一切的经济联系。而当“走出去”的这一步做到了,“融进去”的过程也就等于是具备了初步的形态。设想一下,倘若郭氏集团投资美国国内市场,建立起了庞大的实业集团,吸纳了五万就业份额,那么这五万的就业人员,将会为郭氏集团带来一个庞大的利益攸关体系,这些人的家庭、亲人甚至是所生活的社区,都将被纳入集团的利益范畴。一旦郭氏集团发生问题,那么美国的一系列媒体,都会对面临失业险境的五万劳动力投以关切,这份关切反应到政治层面上,就是俄罗斯方面将会遭遇来自美国的外交压力。而这份压力的大小,就取决于郭氏集团海外投资的大小——五万就业机会与十万、五十万是不同的,小的可以影响一两位州议员的决策,大的甚至能够撼动整个国会。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里尔克一直看重郭氏集团的海外市场开拓,他此前也一直都忙碌这件事,不过个人的能量毕竟有限的,更何况他还不是集团的最高决策者,郭守云把大权抓的很死,没有他的点头,集团旗下的资金根本就调动不起来。更何况这位大老板似乎过分沉迷于国际炒汇,集团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可调度资金,现在都扔在炒汇市场上,而对于这样的做法,里尔克极其不以为然。
大份额国际炒汇有什么作用?充其量了就是圈钱,可这钱再多,它也终归只是一个数字,数字的大小只能引来别人贪婪的目光,却带不来足够保证自己安全的威慑力。目前,集团旗下掌控着远东商业银行上千亿的卢布储蓄款,这笔钱应该用来做什么?科威特正在四处募集重建资金、秘鲁的塔拉拉油田正在开展六块油区的大型投标、沙特国家石油公司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投资伙伴、几乎被战火摧毁的伊拉克正在为重建而出卖他们的油井、年收益超过三十亿美元的美国电脑业巨头王安公司陷入资金匮乏的险境,他们正在四处募集资金……这一幢幢一件件的,都是需要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企业集团才能插手的,而目前的郭氏集团拥有这份实力,只要郭守云舍得出手,那么集团的海外投资市场将有望在最短时间内构建起来。
当然啦,对与郭守云将资金投入相对短期的国际炒汇市场,而不投放到真正的海外实业方面,里尔克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与理解,毕竟这些钱不是集团的,而是银行的储蓄款。拿一个空壳银行的储蓄款去做远景型的实业投资,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风险,郭守云不打算去冒这个风险,因此,他无暇考虑经济的海外扩张。但那毕竟是过去了,如今的郭氏集团已经列为苏联六大经济实体之一,可以预见,在随后的一系列合作中,他们将会迎来其它五位巨头以及白宫方面在最大程度上的认同——至少表面会是如此。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里尔克认为,目前已经到了集团向外发展空间的时候了。
不得不承认,里尔克作为郭氏集团起步阶段便加入行列的一名决策者,他那个犹太人的精明头脑为郭氏集团的发展立下了无可磨灭的汗马功劳,在郭氏兄弟眼中,他是一位长者,智虑深远的长着,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够让郭守云发自内心的给予尊重的话,那这个人非里尔克莫属。
十一月初,一辆由哈巴罗夫斯克发往莫斯科的毫不起眼的普通列车上,郭氏集团三位巨头之间的一次私下会谈,长者里尔克的一番深入分析以及敦诚提议,最终为郭氏集团带来了一次商业领域上的跨越。
郭守云、郭守成、里尔克,三个人俨然就是一个最佳的商业组合,年轻的郭守云是一个胆大妄为的决策者,除了吃亏的事,这个世界上就没他不敢做的事情,什么破产倒闭、什么金融风险,他都不关心,以一搏十、空手套白狼是他的拿手绝活;同样年轻的郭守成则是一个最坚定的决策执行者,正想那些对郭氏集团心存阴谋的人所说,这位性格内敛甚至看上去有几分羞涩的年轻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超人”,要想利诱他站到郭守云敌对的方向上去,那无异于说服上帝去给撒旦洗裤头。这个人才干称不上多么出众,但有一点却是别人无法比拟的,那就是忠实笃行;里尔克,一个老成持重、眼光独到的商业决策制定者,他在郭氏集团的地位超然,而在未来,他则被国际众多商家视为魔鬼,他对某一家企业集团的关注,立刻就能引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因为那对该企业集团的领导者来说,一场无所不用其极的收购,极有可能会在短期内降临到自己头上了。
第二二二章 王安公司
列车在广袤的平原上急速行驶,厚实的车窗上,因为内外温度的差异,蒙上了厚厚的一层雾水。
郭守云依靠在床头上,用刚刚熄灭的烟头,在车窗上画了画,写出一行字:“走出去,融进去。”当写完这一段话之后,他沉默片刻,又写了一行:“王安公司。”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也许大家都知道IBM,但是却不知道在六七十年代的世界计算机市场上,曾经有一个中国人创造的公司,一度向当时的IBM发起过冲击,而这家公司,就是上海人王安所打造的王安公司。八六年,该家公司以年收入超过三十亿美元的势力,挺进了全美大型企业一百五十强,作为计算机博士的王安本人,也以二十亿美元的身价,跻身全美十大富豪之列。除此之外,王安本人还荣获过里根亲自颁发的“自由奖章”,他的名字还被列入美国发明家名人堂,而这个创立于1901年的名人堂,只收纳了包括爱迪生在内的六十八个人。
老实说,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郭守云都对这个王安公司没有丝毫的了解,在他的脑子里,甚至没有半点对这个公司的认知,而作为深具眼光的里尔克,却建议他在迈出的第一步上,就选择这个濒临绝境的企业。
里尔克现在事先就有了这方面的打算,他对王安公司目前的状况做了很深入的了解,按他的说法,郭氏集团选择王安公司作为进军美国的第一步棋,有着至少六个方面的优势:第一,王安公司目前正在遭受来自美国同类行业的联合打压,他们资金状况陷入了真正的窘境,而郭氏集团现在没别的,就是有钱,有炒汇市场上的上千亿卢布做后盾,即便是用钱砸也能把王安公司砸胖一圈了;第二,王安公司的财务危机,直接影响到了它在股市上的市值,说白了,股民已经把这家公司的股票看做垃圾股了,而郭氏集团在这个时候选择入场,一方面容易和王安公司方面达成妥协,另一方面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打开郭氏集团的知名度。本来嘛,股市的是经济消息流传最快的一个地方,王安公司在面临破产倒闭的关头,突然有一笔强大的外来资金注入,那么股市首先做出的反应,就是调查这笔资金的来路背景。在那种情况下,郭氏集团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美国人的视线。从这方面考虑,即便王安公司是扶不起的阿斗,那郭氏集团也能通过这一步,实现进入美国市场的首要目的;第三,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都具有排外的性质,而王安公司作为一家立足美国的大型企业,其本身肯定具备雄厚的社会资源,以它为跳板,郭氏集团将以最快的速度、最简单的方式,获得进入美国市场的现实机会;第四,王安公司作为一家老牌的计算机生产开发企业,其本身在这一领域内有着很完备的从业体系,该公司的技术研发机构,也就是王安实验室,容扩了计算机领域内软体、硬体技术专家数百人,同时,企业手上还握有计算机领域内的三十余项专利。目前,美国几家实力雄厚的计算机企业,正虎视眈眈的静候王安破产,以便在最后时刻将他们所觊觎的东西搞到手。从这一点上看,王安公司的问题主要出在售后、发展思路、高层决策几个方面,与真正的公司技术没有任何联系。里尔克认为,收购这样的一家企业,对郭氏集团的未来盈利必将大有助益;第五,计算机领域这几年发展的速度相当快,而苏联本身也有一大批相关方面的专家,但是目前呢,国内因为政局的动荡以及市场的萎缩,计算机行业并没有形成任何规模,不说别的,就连莫斯科的国家计算机中心都在大幅裁员。而国内各方巨头,都对这方面的东西不感兴趣,因此,郭氏集团大可以趁此时机两面出手,一方面搜罗本国的相关人才,一方面收购王安,并最终将两方面的因素统合一体。到那时,东西结合起来的技术力量,未必不能在国际计算机市场上抢夺一席之地;第六点,也就是最后一点,在里尔克看来,王安公司是一家华人公司,郭氏集团从本质上讲,也是一家华人公司,所以,从这方面看,两家实业更具备先天上的并购条件。
里尔克的分析很全面,也很到位,如果说在这种情况下郭守云还不动心,那他就是棒槌了。作为一个从二十一世纪过来的人,郭守云知道,未来的计算机市场有多大,其中参杂的利润有多高,不说别的,就单是前世所看的那些小说里,世人就几乎把美国的几大相关集团意淫了个遍。当然啦,那些东西只是无稽之谈,什么收购微软、IBM的股份,纯粹扯淡,要是有钱就能收购的话,那以中国的外汇储备,什么空客、微软之类的,不早就改名换姓了?像这种美国的大型技术类企业集团,别说收购他们半数的股票,谁要能收购百分之一二,估计来自美国政府的干预马上就追过来了。另外,你有个收购股份,人家还有稀释股票、多渠道增持这一说呢,一股外国的资本,如果和企业上层达不成妥协,没有企业所在国政府的默许,就贸贸然跑过来大肆收购,那纯粹是钱多了烧手,自己上门送死来了。
但是现在郭守云所面临的局面不同,里尔克的分析很具体,王安公司破产在即,同时还面临国内同行业的压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急需外来资本的注入,如果没有来自美国政府方面的干预,这一笔生意大有可为。如今要是说还有什么困难,那就是如何避开美国政府的干预,让他们给郭氏集团的资本让出一条路来。
避开?郭守云知道,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可以避开的干预,只有可以通过交易达成的妥协,这笔交易和谁做?在哪方面取得妥协?太不幸了,郭守云这个奸人现在有很多可以选择的机会——摩根斯坦利在与他寻求合作,这是一个足以利用的因素,但是郭守云现在不想去碰。而除了这方面的考虑之外,他还有一个更好的选择,那就是古辛斯基,这个犹太老鬼的背后,密密麻麻都是美国人的影子,鼻子稍稍敏感一点的人,甚至能从他身上嗅到美联储的味道。老小子前段时间炸了远东商业银行的新主体大楼,还险些把他郭守云置于死地,现在风水轮流转,轮到原来的下家说话了,怎么地,在收购王安公司的事上帮点小忙还做不到?
看着郭守云在车窗上写下的那两行字,里尔克心中暗喜,他知道,眼前这位年轻人已经下定了决心,也许从莫斯科回来之后,收购王安公司的计划,就会立刻提上日程了。
无怪乎里尔克对集团的事如此上心,虽然说他不是集团的一把手,但是对于一个多半生都郁郁不得志的犹太人来说,里尔克这段时间的生活,可以说是他之前从来都不敢想像的。他从未觉得自己精力如此充沛过,也从未觉的自己如此年轻过,就像他时常告诫女儿的那番话一样——“这个世界上,只有有了郭氏集团之后,才有了真正的里尔克,而我的心血,我的生命,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在集团的事业上。”
巨人迈出的每一步,都是相当缓慢的,但是当脚步落地的那一刻,往往也能带来剧烈的震颤,如今的郭氏集团还算不上真正的商业巨人,它充其量是一个体积庞大、充满脓水的腐败联合体。但幸好的是,作为集团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集团的第一代领导人,郭守云以及他的幕僚们,都深刻认识到了“骨架”的重要性:以腐败的血液侵蚀为先导,以侵蚀后收获的地方势力、雄厚资本为肉体,以鲜活而正面的舆论宣传为皮肤,再加以实业性的骨架作支撑,只有当这一切都做到位之后,一个拼装起来的巨人,才算是真正地站起来了。到那时,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不再是一个腐败的团体,也不再是一个以投机倒把发家的黑色团伙,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令人感觉实力雄厚,同时又与世人利益息息相关的商业联合。
既然决定要大举进军美国市场,决定要收购濒临破产的王安公司,那么郭守云认为,这次的莫斯科之行就有必要调整一下计划了。原本他的打算,只是在莫斯科停留一天,参加完经济改革论坛的主要会议之后,就打道回府,但是现在看样子需要多停留两天了。一方面,他要与古辛斯基达成一个妥协,让这个老东西替他安排好进军美国市场的路子,另一方面呢,他还要与经费紧缺的国家计算机中心联系一下,那里不是裁员吗?没关系,裁的越多越好,郭氏集团需要这些人,你裁我收,大家是皆大欢喜。
哎呀,郭守云这个愁啊,目前集团是越做越大了,可是他手上可以用的人,却还是那么几个,也许……也许从莫斯科回来之后,是到了出去转一转的时候了。
第二二三章 李圣研
因为重感冒还没有痊愈的缘故,郭守云在结束了与里尔克的商谈之后,躲在自己的车厢里昏昏沉沉地睡了一觉,当他再一次醒过来的时候,列车正好变道,听那“吭噔、吭噔”的声音,显然是正在准备着进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