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投机者 第1229节
毛泽东继续向山顶走去,这几年,党的力量得到很大发展,可随着日军败退,八路军新四军下一步发展方向却困扰着中央,尽管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可执行却非常不顺利。
周恩来在济南与国民党达成协议,这个协议缓解了晋北危机,但随着斯大林阴谋暴露,晋北局势重新变得微妙起来,傅作义部拒绝东进,依旧压在大青山地区,隔断了林彪部北上的道路。
在协议签署后,阎锡山本已绝望放弃,晋绥军开始陆续撤离晋北,可现在又重新磨刀赫赫,大军云集在大同以南,随时准备向根据地发动进攻。
政治僵持,影响到军事,八路军新四军无力北上,在最初,毛泽东判断认为对中共有利,这样可以避免将八路军新四军调到正面战场,可随着时间推移,他发现自己犯了个错误,国民党兵力雄厚,蒋介石以一部分兵力监视共产党,主力对付日本人;相反八路军却由于政治上原因,即便看着国民党兵力薄弱,也不能采取武力对付,所以目前的政治僵持局面,反倒束缚了八路军新四军,变得对国民党有利。
毛泽东完全可以看到,一旦国民党在华北决战获胜,对延安来说就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以后就变成国民党掌控主动权,那时候,取得华北决战胜利的蒋介石,至少可以抽调五十万军队对付八路军新四军。
但如何渡过目前这个难关呢?毛泽东左右为难,他心里在埋怨斯大林,贼心不死,死抱着沙俄的扩张主义不放,丝毫不考虑兄弟党的困难。在心里,毛泽东已经将中共与苏共放在同一层面看。
“主席!主席!”从后面传来喊声,毛泽东转身看过去,两个人正快步赶来,走近了才发现是杨尚昆和李克农,俩人都走得很快,赶到毛泽东身边时,都有些气喘。
“捷报,捷报!”杨尚昆刚缓过气来便对毛泽东说,说着将手中的电报交给毛泽东,毛泽东先没有任何表示,接过电报看了一半便连声喝好,电报是聂荣臻转发的曾克林的电报,中央决定向东北进军后,在冀东地区坚持的曾克林被聂荣臻选为先锋,在十月,曾克林经过准备后,率领先遣队一千六百多人越过长城,沿龙河进入辽宁,在沟门子以东的胡家窝棚设伏击,消灭尾随的伪军六百多人,日军二十三人,缴获步枪四百支,机枪八挺,掷弹筒四具。
“好,东北是可以打游击的嘛!”毛泽东一拍大腿叫到,只要曾克林在辽西站住脚,后续部队便可以源源不断过去,日本人现在没有力量将他们赶出来。
“对,”杨尚昆赞同的点点头。毛泽东想了下说:“电告曾克林,首先要解决的根据地问题,中央建议在朝阳地区建立根据地,在军事上不宜与日军硬拼,以打击伪军为主;政治上,要发动群众,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尽快建立起根据地。”
这个消息让毛泽东非常兴奋,曾克林若是成功,等于是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辟了一个新天地,随后毛泽东又下令,让聂荣臻立刻向冀东派出增援部队,同时又询问杨成武和平西根据地的情况。
在华北,除了冀中,冀南,冀鲁边区等根据地外,八路军在北平附近还有一小块根据地,这就是平西根据地,平西根据地就在宛平(丰台地区)、房山、涞水一带,这一带靠近平津。日军一直视这块根据地为眼中钉肉中刺,数次围剿,数次整个根据地沦陷,又数次恢复,到今天依旧是块小根据地,不过这块根据地在战略上非常重要,从晋察冀根据地到热河、东北的部队,都要在这里休整停留。
中央决定向热河东北进军后,聂荣臻除了派曾克林出关外,还派出杨成武率领两个团的八路军经平西根据地,向热河挺进,不过这支部队到现在还没有消息。
热河的情况与东北不同,热河是日军与蒙古联系的枢纽,所以日军在这里的力量相对较强,更主要的是,热河地区是蒙汉民族杂交的地区,以蒙古族为主,更困难的是,粮食,热河地区土地贫瘠,粮食产量很低,综合这两点,适合建根据地的地区不多。
“杨成武还没有消息。”杨尚昆答道,毛泽东有些失望,不过他的情绪很快又恢复过来:“不要紧,日本人现在也没有力量追击他们,电告聂荣臻,如果热河站不住脚,就直接到东北去,这次进军热河东北,是有进无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是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杨尚昆赞同的点点头,其实从中央到晋察冀都清楚这次进军的重要性,若不是如此,聂荣臻也不会派出杨成武这员干将。
杨尚昆见李克农在旁边虽然也表现得很高兴,可始终没有开口,知道他有要事报告。李克农的工作性质特殊,如果他不开口,那就表示要报告的情况只能由最高领导人知道。
毛泽东也没立刻问,而是很快在杨尚昆起草的电报上签字,待杨尚昆走后,李克农才从文件夹内拿出周恩来,在交给毛泽东时只是简单的说了句,重庆急电。
电报有些长,李克农当然是知道内容的,在毛泽东看电报时,他一直在观察毛泽东的神色,毛泽东开始还挺好,到后面却微微皱眉,他心里咯噔一下,难道毛泽东不赞成周恩来的建议?
毛泽东没有将电报换给李克农,背着手慢慢的向前走,李克农跟在后面,俩人就这样沉默的走了过一道山梁,在山梁上站住,李克农这才注意到,他们已经走到宝塔山旁边的一个小山,从这里正好看到蜿蜒的延河从宝塔山脚绕过,以及河对岸抗大训练场。
“克农同志,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克农正望着对岸,突然听毛泽东问道,他连忙收敛精神,这是个不好回答的问题,作为情报负责人,在有些问题上是不应该有自己观点的人,这是情报人员的铁律,获取情报,传递情报,是他们的职责,至于其他,由政治或军事领导人决定,简单一句话,情报人员就是工具,必须有信仰,不能有思想。
现在党内已经出现一些分歧,部分中层干部反对斯大林对东北的图谋,认为我党在这个问题上不应该支持苏俄,但这种意见很微弱,李克农非常精神,他不想卷进党内争论中。
“从周副主席的电报看,国民党有个军事计划,他估计是针对蒙古的,而且很可能是庄文革制定或提出的,所以庄文革需要我们作出个姿态。”
李克农说得很慢,他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说完之后,他便望着毛泽东。毛泽东的手捂在嘴上,正以他特有的标志吸烟。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十章 狂澜 第二节 策划(十五)
伴君如伴虎,经过三年整风,毛泽东已经在党内形成绝对权威,一言可以一个干部的政治生命,李克农不得不小心应付。
毛泽东微微摇头,显然不赞成李克农的意见,他出神的望着远方,李克农没有开口,只是静静的等待,过了会,毛泽东猛然震了下,将手中的烟头扔出去。
“这个庄上将不简单呀,机谋深远,这个坑我们得跳。”毛泽东显然思考成熟了,他转身对李克农说:“请朱老总和闻天同志到我这里来一下,我们讨论下恩来同志的电报。”
毛泽东深谙政治斗争艺术,虽然他也知道,自己已经在党内有了绝对权威,但他很少独断独行,中央的几乎所有政治决定都要通过政治局,军事问题都通过中央军委,当然通过的决定便是他的意志。
“是。”李克农有些好奇:“主席,这个庄文革难道还有其他图谋?”
“当然,”毛泽东转身往回走,他又点上了一支烟:“中东路问题可能还好解决,蒙古问题却要拖很长时间,这会让我党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这同样是以外制内,不过制的我党。不过,恩来的分析很有道理,整体来说,对我党有利,对实现战后和平有利。”
俩人边走边说,毛泽东又询问了情报工作,李克农首次向毛泽东报告了已经在庄文革身边布下了棋子,并特别说明这是周恩来十多年前亲自安排的,前两年才启动,毛泽东听后只是高兴的称赞了两句。
毛泽东很重视情报工作,但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补充手段,他认为决定事业成败的根本因素还是党的建设,只要党有了战斗力,便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朱德张闻天很快赶到毛泽东的窑洞,朱德立刻赞成周恩来的建议,张闻天则比较犹豫,认为如此会混淆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党内造成混乱。这时毛泽东的考虑更加全面,他从国内的政治影响到党目前的任务,对战后国内和平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开始的理想,指出了目前应该采取的行动。
“我们都是寻找救国道路,才最终走上共产主义道路,从最初的出发点,我们是为了救中国,所以从这点上,我们这样做并没有错。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国内形势是敌强我弱,形势要求我们暂时采取退让,以换取国内民众的支持,在政治上获得主动……”
张闻天最终勉强同意毛泽东的主张,在随后召开的政治局正式会议上,康生见毛泽东实际已经作出决定,立刻便转变立场,支持采取妥协。
最后会议决定,电告重庆周恩来,不是采取私下通告,而是公开宣布,“我党对反对一切侵略者,不管是来自东方还是来自西方,是日本人还是其他什么人,大连旅顺南满铁路中东路香港,都是中国领土,我们支持战后在外蒙古实行民族自决。”
另外还要电告莫斯科,希望他们能谅解中共目前的处境。在最后,康生提出,是不是将国民党要对蒙古采取行动的消息通报莫斯科。康生此言一出,朱德用奇怪的目光盯着他,张闻天,王稼祥、任弼时则沉默不语。康生立刻察觉自己的建议不妥,立刻转变态度。
“我看最好还是不要。”
毛泽东迅速横了康生一眼,康生心头颤抖了下,然后神情上却依旧若无其事。这个话题很快被窑洞中的领袖们遗忘了,议题转到东北,曾克林的成功让参加会议的领袖非常兴奋,立刻同意继续向东北增兵。
延安的电报很快送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保持沉默,周恩来在重庆召开记者招待会,公开宣布,中共支持国民政府在东北和蒙古问题上立场,希望苏俄政府理解中国人民的感情,不要采取激烈行动。
热河东部,一个山谷中,炮声震天,枪声激烈,杨成武手举望远镜伏在山脊上仔细观察着山谷内的战斗。自从进入热河后,日军便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八百多日军和两千多伪军便尾追不舍,杨成武数次设计希望甩掉他们,可鬼子指挥官非常狡猾,没有上当,最后他干脆将心一横,将日军引到这个山谷。
“吹号!冲锋!”
经过四个小时的拼杀,杨成武看出日军渐渐不支,正逐步向一座小山包收缩,便断然下令出击,打乱日军部署,全歼这股日军。
随着号声,一股骑兵从山脚下杀出,这是先遣队骑兵营。先遣队虽然只有三千人,但80%的士兵都是打过三年仗的老兵,装备也是整个边区最好的,配有八二迫击炮,六零迫击炮,骑兵连,每个排配有一挺捷克轻机枪,每个营都有两挺重机枪,还有一个骑兵营。
正因为有这个力量,杨成武才敢在这里与日军扳扳手腕。
马蹄轰鸣,军刀闪闪,铁蹄过处,血浪滚滚,劈波斩浪般撕开日军防线,冲进日军核心区域,从两侧山头冲下的八路军将日军压向山谷中央,迅速将日军切为数段。战斗意志不强的伪军士兵很快投降,剩下的日军被包围在一个小山头上,在绝望中拼杀。
杨成武率部挺进到热辽边境马崮儿山,沿途召集了大批蒙古牧民,这些牧民自带战马腰刀,加入了八路军,两个连的伪蒙军反正起义,收编了附近的两股土匪,人数不减反增,达到五千多人。
“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杨成武一战定乾坤!乃大将军也!”杨成武的胜利让毛泽东差点跳起来,这场胜利甚至比曾克林的胜利还让他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