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1981 第285节
两名工人赶紧的钻进车底,花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完成了接下来的工作。一名工人把半轴交给孙江涛,孙江涛递给李路,说,“杂音是这个东西发出来的。”
李路仔细一看,齿轮的位置已经出现了剧烈的磨损,有粉末状的碎末和油粘在一起,还闻到了类似于烧焦了的味道,他道,“这根半轴废了。什么问题?”
刘国兵走过来,仔细看了看,看向孙江涛。
孙江涛说,“钢材的强度不够。半轴是变速箱减速器与驱动轮之前传递扭矩的,强度不够就会磨损严重。离合器的抗扭标准达到了要求,但是你们忽略了后轴的这几个关键部位。”
刘国兵拍了拍额头,道,“这么说,整个后轴都要选择更高强度的钢材进行制造了。”
李路问道,“咱们的轻量化特种钢能不能用上?”
刘国兵汇报道,“离合器就是使用轻量化特种钢进行制造的,大幅提升了抗扭性。后轴采用该型号的钢材,显然是没问题的。这样可以控制车重。”
李路干脆的说道,“轻量化特种钢能用上的就都用上。”
孙江涛呵呵地笑道,“小李,你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你不要忘了,这样一来,成本会大幅增加。”
摇了摇头,李路很严肃地说,“成本不是问题,咱们有利润。作为红星厂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自主研制的车型,质量方面一定要绝对过硬。况且,这是要出口的军用轻型越野平台,质量不好,会影响我国的形象。”
“嗯,这是大事,绝对不能让友邦用质量差的东西。”孙江涛深以为然。
刘国兵犹豫着请示,“三哥,这样的话,轻量化特种钢的产量要进行提升才行。红星防务公司的炼钢厂的大部分产能都供应了亚洲虎坦克以及59改,到我们手里的没多少。”
李路说,“我来解决产能的问题,你们抓紧时间改进,距离交货时间并不多了。”
“明白!”...
第271章 想得太简单
离开车辆试验场,李路来到了材料研究所这里。
红星厂的所有研发项目都放在这栋三层小洋楼里,围绕着这栋楼,新建了好几间混凝土结构的平顶二层楼房,用于容纳更多的人员和研究设备。
19标准座中巴车研发项目组在主楼三层右侧,马金涛亲自领衔这个项目组,日以继夜地进行研究。
基于丰田海狮研发中巴车是个很具挑战性的工作,并不只是做一下拉皮手术那么简单。
对于马金涛这些工程师来说,最有利的地方在于——他们有第二代柯斯达作为研发参考对象。
红星厂通过三井公司进口第二代柯斯达,经过“红星式改进”后,命名为红星柯斯达进行销售。
之所以要基于海狮进行研发而不是基于柯斯达,是李路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研发团队可以积累轻型客车的经验,第二,总得有一些自主的东西,一味的“红星式改进”不是长久之计。
听了马金涛的汇报之后,李路一下子就无语了。
马金涛无奈的说道,“我们做了大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海狮进行拉伸扩大,很难满足你提出的要求。最多只能做到十九座,可是你要的是十九座至三十座。你要求的时间很紧,因此我只能调整了基础,主要参考柯斯达的底盘来进行开发。”
李路只能无奈的点头,“嗯,咱们的底子太薄,你的决定更符合实际情况。”
“十九座到三十座这样的标准,已经是中型客车的范畴,海狮的底盘再怎样拉伸,也很难符合要求。参考柯斯达的底盘,是更恰当的。咱们有mtu动力公司提供的动力单元,解决了底盘的问题,主要的技术障碍也就解决了。”马金涛说。
底盘多么重要,李路是清楚的。
就算按照他的要求,基于海狮来开发,车是能造出来,但是好不好用,主要是一个耐用度的问题。
因此,经过思考,李路得承认,马金涛的方案才是最好的选择。用柯斯达的底盘作为参考又有什么关系呢,小日本的越野车都是从仿制威利斯开始的。
马金涛取出总体设计图纸铺开,指着图纸介绍道,“这是设计草图,三十二座客车,动力单元使用mtu动力公司提供的200马力柴油发动机,变速箱也是他们提供的匹配型号。”
李路微微点头,“这么说,当前最大的技术障碍是底盘系统。”
“嗯,比柯斯达增加了十三个座椅,车身要拉长,宽度要增加一些,相应的底盘要进行重新设计。”马金涛说道,“我打算请一位这方面的专家过来,很有经验的汽车底盘工程师。这个需要你点头。”
李路惊喜地跳了跳眉头,“长春厂的?”
点了点头,马金涛说,“在哈军工的时候,和我是同学。毕业后他到了长春厂,我去了东海钢铁厂研究所。”
“太好了,他们叫什么名字?”李路问道。
马金涛呵呵笑了笑,“毕晓龙,他父亲毕胜是我国第一辆卡车的总设计师。”
“太好了!”李路更激动了,“马工,他有什么条件?要求每年多少研究经费?”
这是李路一早和马金涛商量好的,超过一百万元的,李路拍板决定,一百万元以下的,马金涛自己就有决定权。因此,如果要求每年的研究经费超过了一百万元华夏币的,马金涛就必须要向李路汇报,由李路来定夺。
马金涛手握的这个权力是很大的,体现了李路对他的信任。挖人才,待遇是一方面,充分的研究经费是杀手锏。现在国内许多研究机构都处于无米下锅的状态,一个数百人的研究所一年的经费能有个两三百万就是非常不错的。
与马金涛同等级别地位的,一年也没多少万研究经费。
因此,这对很多研究人员来说,具有非常要命的吸引力。
李路要快速壮大技术力量,没有比砸钱更好的办法。过去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李路最大的支出就是材料研究所的经费。数以百万计的经费不断的投入,简直是不计成本。
他在省城买地,往死里花也花不掉一千万,但他在材料研究所里投入的资金,包括进口的研究设备在内,已经花掉了近两千万。奋远公司那边每个月的分红,基本上都用在了这上面。
李路想办法大肆举债扩大经营规模,也不会动材料研究所的一分钱。首先保障材料研究所的研究经费是他的根本原则。
“一个月十万,一年一百二十万。”马金涛说,“他要求有独立的研究团队,因爱一百二十万是团队每年的研究费用。”
李路连声问道,“团队他负责组建吗?他能带多少研究人员过来?”
马金涛笑着说道,“长春厂是不会放人的,他过来,也得放弃那边的工作。他以前的学生,还有一些在其他厂的老同事们,他表示可以联系联系,当然需要红星厂派人出面谈。能谈成几个算几个。”
没有怎么犹豫,李路道,“没问题,这个事情我交代刘贵松来负责。他提出的条件我都答应,成立个底盘技术研究部,暂时放在研究所里,他的研究经费可以独立核算。”
“他没什么不满意的了。”马金涛松了口气,笑道。
李路说道,“毕晓龙先生的待遇标准,参照你的标准,降半格,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