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民大明星 第2675节
韩忠、白易、柳元三人若有所思,这首诗或许真的包含了这样的情怀,又或者完全是他们想多了.
当然,对于孩子们而言,就无须考虑这些了。
……
无数的家长们在看到第二诗的时候,更是愣了好一会儿之后才反应过来,有些家长甚至等到网络上,其他人说出答案之后,才终于恍然大悟。
这倒不是说很多人都不够聪明,而是因为大家从来就没有想过,一首诗原来还可以是谜题。
李凡的这首《远看山有色》,让所有人大开眼界,原来还可以这样作诗,不愧是传说中的谪仙人。
家长们在恍然大悟之后,自然是惊喜不已,这里惊喜的是诗作本身。
惊喜过后,家长们又慢慢品出了,孩子们学习这一首诗能够得到的好处。
这下子,一众家长们在惊喜过后,又感到了更大的惊喜。
“太棒了!简直是太棒了!李凡先生太了不起了,我的孩子能够学习到这样的古诗,实在是太幸运了。感谢李凡先生!”
“孩子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感觉能够收获太多太多的东西。越想越是让人激动,孩子们生在了一个最好的时代!”
“李凡先生的这种构思真是绝了,也看得出李凡先生的用心良苦,希望以后孩子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不要辜负了李凡先生的良苦用心。”
“这就需要老师和我们这些家长,好好的引导孩子们了。我对此非常的兴奋好期待。”
“我也是,希望快点在课本上见到这首诗。当然,还有前面的那首《山村咏怀》。嗯,还是接下来的第三首诗。我看看第三首诗是什么?”
“好,让我们再看李凡先生的第三首诗,真是让人期待!”
“……”
第三首诗紧跟其后,诗名叫做《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是李凡前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原名叫做《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原诗一共有八句,后面还有四句: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对于孩子们来说,后面四句显然过于复杂了,所以李凡只截取了前面四句,取名为《草》。
这诗颇有些奇妙,仅取前四句也能够自成一首完整的诗。
而且,还饱含着韵味和哲理。
……
正文卷 第二千一百八十五章 课文让家长们看得津津有味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成名诗作,写这首诗时,白居易才十六岁。
而说到这首诗,就不得不说顾况与白居易之间的一个故事。
贞元三年,年轻的白居易初到京城,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当时已是大诗人的顾况,诗作的第一篇便是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顾况在看白居易的诗之前,先是看到了白居易的名字,便打趣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意思是说,京城的米价太贵,想要在这里住下,可不容易。
而后开始看白居易的诗,第一篇便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看到这首诗,顾况又连连感叹,说,“道得个语,居即易亦。”
意思是说,能写出如此的诗句,在这里住下,又有什么难的呢?
白居易因此名声大振,开启了一代伟大诗人的绚丽篇章。
而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也成为了传之千古的绝唱。
现在,李凡把这首诗的前四句带到了这个世界,相信这首小诗也能够成为这个世界的千古绝唱。
无数的家长们看到李凡的这第三首小诗,自然又一番赞叹连连。
这首诗在用词用字上,同样十分的浅显易懂,任谁都看得懂,简单但又绝不平凡。
野草是一种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生生不息,一句“一岁一枯荣”,简简单单几个字韵味生动的,便展现出了野草春荣秋枯的生命循坏。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便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这里却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
而之所以要如此强调毁灭的力量,以及毁灭的痛苦,是为后面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进行铺垫。
烈火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然而就算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笑面火的凌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可谓绝唱。
所有的家长们无不摇头晃脑,吟诵出声,越读越是觉得韵味无穷,还有一种哲理蕴含其中。
这种简单而又韵味无穷,还蕴含着某种哲理的诗,让孩子们学习和掌握,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无数的家长们感慨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