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重生后,我身许华夏,国士无双

重生后,我身许华夏,国士无双 第136节

“这样一个天才如果就这么夭折了,实在是让人惋惜。”

侯国强一杯酒下肚:“你是想把他招揽到华夏?”

“对。”顾知秋点了点头:“这样一个天才如果在丑国施展不了自己的天赋,为什么不让他为华夏发光发热呢?”

“但他会来华夏吗?”

顾知秋道:“我有办法说服他。”

侯老和关老看向顾知秋:“这么有把握?”

顾知秋深知克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他眼里出现了一个竞争对手之后,他的世界里便只有这个竞争对手了。

顾知秋深受其害。

但他还是敷衍道:“尽力嘛,天才之间惺惺相惜,我想应该能说动的。”

李老道:“你尽力去说服,不来也无所谓,但是如果答应的很痛快,要提防他的目的性。”

顾知秋本想说这家伙和自己一样都是直脑袋,不会有什么歪心思。

但李老的担心也不多余:“好,我先争取说服他留在华夏。”

第164章 中科院中最“傻”的院士

当务之急是把克里留在华夏。

凭借顾知秋对克里的了解,只要于科研有力。

对于李老的背调,他是丝毫不会介意的。

……

有了白酒的加持,三位老爷子的胃口明显好了很多。

其实在平常,他们三位风马牛不相及,很少能聚在一起。

再加上公务缠身,以及身边人对他们饮食的管控,是很少能够有这样享受的机会的。

多亏顾知秋组个局,才能让这些老爷子们好好喝上一场酒。

临近酒酣,两瓶啤酒下肚的顾知秋也开始微醉了一些,脸变红了,话也变多了。

偌大的客厅中,所有人不再提政事。

就纯属闲聊。

从谈老伴,到谈历史,然后又谈那些曾经热血建设的岁月。

最后扯到有空到玉渊潭一起下象棋。

这些老人,在外无不是独当一面的人物,在酒桌上,在顾知秋的家里,终究不过是一位老人。

顾知秋这个晚辈就在一旁静静的听着他们交谈,心中颇为感慨。

“对了李老,”顾知秋问道:“前些天你把我送来玉渊潭之后,来接我的那位伯伯是谁啊?”

“怎么了?”

“没什么就是感觉很熟悉,但怎么也想不起来。”

李老道:“那你猜猜他应该是做什么的?”

“院士?”顾知秋自顾自的摇头道:“但又觉得不太对,如果是院士的话不会只熟悉而不认识的。”

侯国强笑道:“中科院那么多院士,你能都认识?”

“不是都记得,只要是我见过的我就会记得。”顾知秋解释:“有印象但不记得,应该不是院士。”

“哈哈,你小子。”李老打趣道:“你是看到院士的时候,记忆力会变强吗?”

“不是,主要是我会更留意一些。”

李老叹了口气:“他还的确是个院士。”

侯国强问道:“知秋说的是谁啊?”

“老卢。”

一听是老卢,倒也不意外了。

“老卢?”顾知秋疑惑道。

“老卢在中科院被调侃为最‘笨’的院士。”侯国强说着最笨,但眼里却满是敬意:“他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你不认识正常。”

顾知秋从侯国强的神色中,感觉到这位卢院士的人生履历,绝不是这么简单。

能让侯院长肃然起敬,能入住玉渊潭,能成为李老的朋友,怎么可能是一个普通人呢?

李老接过侯院长的话头,道:“他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学历,华海师范学院毕业,这是他的最高学历了。”

没有过人的学历,没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如何成为院士?

顾知秋喝了杯啤酒:“那卢院士一定有一般人没有的特长。”

“你怎么知道?”李老反问道。

“中科院院士的选评十分严格,没有科研成果的情况下当选院士的情况极少会出现,所以我觉得卢老一定有过人之处。”

“是的,”侯院长敬佩道:“科研是一个不断走金字塔的过程,对于一般的科研人员,越往上面探索,所研究的内容就越来越聚焦,很少会,也几乎不可能出现全才,在现阶段的大脑开发程度之下,人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哪怕是你,我也不相信你什么都擅长。”

顾知秋点头道:“嗯,广度和精度总是不可兼得的。”

“老卢是个特例。”

顾知秋诧异道:“卢院士是全能院士?”

“全能院士倒不至于,他是中科院的百科全书,或者说是中科院的产品经理,国内外浩如烟海的论文,他都熟记于心。”

侯国强指了指脑袋:“我们都说他的脑袋里有一个论文图书馆,无论是任何领域,一旦遇到瓶颈,若是去问他,他总能给出一些真知灼见。”

“那卢院士还没有科研成果吗?”

“你说的有一点很对广度和精度很难并存,他虽然对各个领域都有涉足,所有类目都达到了教授级别,但这也恰恰也限制了他的成就,没有短板,也就没有特别顶尖的方向。大大小小的科研项目,他也都尝试过,但很难有令他满意的创新。”侯国强继续说:“后来我和他聊了聊,或许就放弃独立研究的想法,成为一个顾问,参与进各个中科院的项目中去,这样或许是最适合他的路。”

顾知秋很感兴趣,询问了很多关于卢院士的故事。

老卢全名卢传忠。

其实在科研这个道路上,有些人生下来就是主角。

有些人生下来就是绿叶。

凭借天赋而决定的上限,是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的。

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儿梦想是什么,但在顾知秋小时候,当幼儿园老师问他们的梦想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不约而同的说出三个字“科学家”。

有人喜欢把“科学家”的梦想被磨灭,归咎于后来的应试教育上。

对,但也不对。

能被应试教育所磨灭,用一句现实的话来说,或许是因为天赋限制了他们对“成为科学家”这个梦想的执着程度。

在这个世界上,想做成一件事,坚持的人做不成,偏执的人才可以。

倘若只是坚持,总会被路上的荆棘和桎梏折磨的痛不欲生,总会在某一个地方因为疼痛累积到无法忍受而不得不放弃。

但偏执的人,是无惧疼痛的,从他们的眼睛里看不到煎熬,看不到痛苦,只能看到对目标的炽热的渴望。

很多人喜欢把这种人称之为疯子。

但往往,能做成事的都是疯子。

过去,顾知秋喜欢把偏执和天赋挂钩。

当你有令你自己都感到无比自信的天赋的时候,耳边的流言蜚语、贬低嘲讽,根本无法进入你的耳朵,更遑论对你心态造成任何影响。

久而久之,你在别人的眼里,就会变成一个偏执的人。

哪怕现在处在沟底,哪怕三番五次的尝试爬出去,结果依旧跌倒下去,你也会毫无怨言的尝试站起来,再试一次。

因为你相信你能。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比你相信你自己还要强大的了。

所以,成功的人永远不看鸡汤,因为相信自己,就是最大的鸡汤。

第165章 这个世界属于疯子和傻子

卢传忠的生平。

让顾知秋明白了,偏执或许和天赋并不挂钩。

卢院士不是一个聪明人。

绝对称不上。

哪怕是考进一个普普通通的专科学校,也是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考上的。

按照侯老的说法,当时卢院士提起自己高考的时候,特别惭愧。

中科院的所有院士,无一不是在上学的时候,就是一个十足的学霸。

只有他,无论怎么学,就是学的比别人慢,别人一节课挺懂的知识,他要课下再学半个小时还未必能懂。

可越是这样的卢院士,越让人敬佩。

虽然,几十年前的专科毕业,依旧包分配,依旧算是高学历。

可和中科院,是绝对不会沾边的。

那卢传明是怎么成为院士的?

据他自己说,他想成为一个科学家,也认为自己一定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

于是就开始努力,开始学习论文。

应该能想到。

在那个一家兄弟姊妹众多,一碗五毛钱的饭都吃不起的年代。

一个公认学习平平甚至脑袋比较愚钝的人,开始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的时候,周围人会是什么样的态度。

首节 上一节 136/2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灵气复苏:走夜路遇见呆萌巫女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