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后,我身许华夏,国士无双 第207节
看着外面令下三十多度的天气,再加上研究生考试结束还要去接曼曼,所以也就没出门。
下午的时候,京都的气温有一个明显的下降,中午的零下二十五摄氏度,到下午四点的时候,就已经零下三十三摄氏度。
到了晚上肯定更冷。
阳光从窗户洒进来,就像是在地上铺了一层霜,带不来丝毫温度。
顾知秋站在窗前,抬头看着苍白的太阳,还真是苍凉。
空气中的水分子在极寒的天气下凝固,让空气变成了诡异的浅白色。
比雾要淡,但阳光却更加无法透过这厚厚的冰屏障。
被大气层拦截后的光能,在距离地面三千多米的地方就被挥散的一干二净。
这也是为什么温度变化的速度远超中科院预期的主要原因。
玉渊潭内供暖正常,室内四季如春,但看着窗外挂着的冰层,也能想象到出门之后会是怎么透心凉的感觉。
拉上窗帘,打开台灯,顾知秋在书案前继续推算起了引力武器的设计。
实现人造奇点的装置,从加速到能量凝聚有着一套完整的实验设备。
尽管他想过很多办法,但毫无疑问的是,不管再怎么简化,它也始终是个庞然大物。
索性,引力武器的打击方式,顾知秋和克里的想法是在真空仓实现坍缩现象之后,通过高能粒子流将凝聚之后的坍缩奇点直接推出,从而造成破坏。
说白了奇点项目的军工改造,无非是建造一个“奇点炮台”。
所以只要不是像机载武器那样,对质量和体积要求过高。
改造并不难。
海基发射井或许还要考虑一下尺寸,如果是路基的话,那就完全可以撒开手的去改造。
这样一来,时间要比顾知秋预计的短的多。
不过引力武器唯一的缺点就是坍缩极为不稳定,所以这就导致了打击半径不够远。
因此,恐怕还真得在丑国身上动手术才行。
当然,对于引力武器的威力,顾知秋也有一定的估计。
真空舱中,因为粒子量和其他能都要稀少一些,因此坍缩所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很少。
但饶是如此,一次0.5s的奇点现象,便足以将方圆五百米的物质完全吞噬。
和核武器武器、聚变打击相比,引力武器打扫战场很显然会更加“干净”。
第263章 一场雪,暴露出了多少
引力武器平台搭建,按照现在顾知秋和克里考虑的,应该还是类似于实验室环境的发射井。
做这种精密军工,体积越小越复杂,也就越难。
而把目光转移向陆军和海军军工科技,似乎就都迎刃而解了。
那儿有广阔的空间,有极大的承载量。
哪怕是把中科大高能物理实验室全迁过去也不难。
难度虽然简单了,但问题也同样不少。
不过一个新型军功武器的诞生,总是伴随着诸多问题。
更何况这种战略武器大多都是作为一张底牌,几乎很难让它真的投入战场,所以用来震慑,足够了。
顾知秋在书房把基于奇点实验而改造的引力武器的大致作用方式和原理给阐述了一下,随后拿出了一个简单的迁移方案。
是的,迁移。
一方面是集全国之力,把高能物理实验室原有的器械进行改造,才勉勉强强凑齐了奇点实验的全套设备。
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再拿一套相同的设备出来,很难。
另一方面是每一个人造奇点的出现都有太大的不确定因素。
现在他和克里只是从实践的层面上复原了奇点实验,但对于其更深层次的研究,举步维艰。
在原理上,两人更是大眼瞪小眼。
比如量子缠绕之后坍缩湮灭,整个实验舱中的物质全部消失,这是根本不符合物理常识的。
所有的物质和能量在那个0.5s内消失的无影无踪,他们到现在也没弄清楚在那个0.5s内到底发生了什么。
他们做了很多次试验,但是大多实验都是针对某个步骤进行验证。
完整的实验很少敢去做。
因为他们不知道原理,无法计算出奇点实验的上限值,所以也就也无法判定其稳定性如何,所以搞不好那一次实验,实验舱乃至整个高能物理实验室都会被着庞大的奇点给弄没了。
因此记录好一切数值,然后把实验室军改之后放到境外,无疑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顾知秋忙了一个下午,到五点左右便出门了。
……
呼……
刚一打开门,一股刺骨的寒风夹杂着雪花,争抢一般的向客厅内挤了进来。
下雪了。
天空白茫茫一片,能见度不足十米。
很久没有见到这么大,这么规整的雪花。
尽管屋里面有地暖,但这雪花落在身上后,仍然呆了几秒才慢慢融化。
顾知秋关上门,回到楼上,在羽绒服外面又披了一件风衣,这才推门走了出去。
衣领竖起来,将脖子团团围住。
沉甸甸的雪花如果落进脖子里,那就不好玩了。
虽然从客厅到车库只有十来米的距离,但没有这个风衣,这段路程恐怕会很煎熬。
坐到车上,简单设置了一下防滑,将车底盘抬高,便出发了。
路上积雪有将近十到二十厘米。
应该是下一点左右开始下的,现在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如果不把底盘抬上去,这车恐怕就成了铲雪车了。
路上的车不是很多,但依旧很堵。
能见度过低加上路面结冰,所有人都开的小心翼翼。
这些车大多是从各种购物广场出来或者是往那里去的。
北方干旱的寒冷,其实还好。
穿的厚一些,做好保暖,零下十度还是零下三十度,区别并不大。
但一场雪,就把京都的秩序彻底搅乱了。
因为雪好像不会再融化了。
城市主干道上的铲雪车一刻不停的在主干道上转圈,但如果今天晚上雪还不停的话,可以预见明天整个京都便会面临停工停课。
顾知秋打开交通广播,听着气象台的节目。
但根据天气预报来看,不想看到的情况,似乎也正在发生。
按照气象台的说法,重氢影响之下,地球受太阳辐射的不均,导致斥道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温差比以往更大。
一天两天的沉冰堆积,对海洋影响不大。
但北半球入冬至今一个多月,庞大的沉冰足以影响原有的海洋动力学体系。
大量的海水随着洋流向南半球涌入。
新的水循环系统下,从热带涌入北半球的热气流,在与北半球的寒流交汇之后,很快就变成雪花落下。
气象台只是简单的阐述了一个现象,虽然这个现象已经给所有人敲响了一个警钟。
但顾知秋听着这些现象的底层逻辑,更是不禁打起了一个寒碜。
重氢污染过后,地球水系统已经在这一个多月形成了新的循环。
北半球沉冰→海水向南半球涌入→携带大量水气的热流反馈给北半球→南半球涌入的水气以冰雪的形势落在北半球→形成更严重的沉冰→海水再一次向南半球涌入……
顾知秋恍惚了一瞬,差点撞上前面那辆铲雪兰博基尼,惊出了一身冷汗。
车停在红灯下面,他手指焦躁的敲打着方向盘。
在这个新的水循环下,似乎南北半球在发生置换反应。
北半球的液态水,正在快速的变成冰雪。
虽然他作为一个外行,很难根据现在的洋流数据,算出来北半球全部冰雪化要多久。
但直觉告诉他,大概是今年,最迟明年。
而更严重的还在后面。
北半球冻成一个大冰块之后,等到了三四月份之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回归线转移,那时候北方的坚冰便不再那么容易融化了,或者说只有表面的几米会融化,但这些融化的表层水根本无法改变什么。
关键的是,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那么南半球,则将要开始重复去年冬天北半球的经历……
最后,南北半球都变成了一个大冰块之后,地球上便不会再有什么地方能逃过一劫了,斥道也亦然。
如果按照这个推论继续走下去。
随着地区变成一个大冰块,太阳将水转换成氢氧的能力就会大肆减弱。
而随着地球环境的急剧恶化,植物将逐渐灭绝。
那时候水的灾难,慢慢就开始转变成大气层的灾难。
大气层越来越稀薄,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气层将代替大海,成为新的潮汐锁定介质。
于是,大气层开始向月球逃逸,然后消散在太空中。
上一篇:灵气复苏:走夜路遇见呆萌巫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