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后,我身许华夏,国士无双 第215节
除了大量的利润之外,在华夏的“合理请求”之下,关于cpDNA和重氢实验的数据也都以十分和平的方式的发送到了中科院。
和中科院猜测的一样,丑国之所以能引发重氢危机,并非知晓了什么超出科技的原理。
他们只是按照来历不明的实验数据进行实验罢了。
十天的时间,对于重氢危机的解决项目,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拿到数据之后,一场科技大会就紧急在中科院举行。
虽然说现在京都的积雪已经接近三米厚,但出行却是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在全员基建的环境下,雪下交通早就已经贯通了。
而地图导航上,更是贴心的更新了地下交通的实时路况。
从玉渊潭到中科院,顾知秋甚至能得到四条推荐路线。
再加上现在停课停业,所以路上的车流量不多,也就是出来玩雪的不少,所以行驶起来只要注意防滑,其他的和跑高速差不多。
雪层、柏油路、路灯、玩雪的人,画面怎么看怎么都觉得魔幻。
中科院会议室中,侯老端坐在桌前,手下摁着三份实验数据。
中科院所有院士全员参会,包括已经退休的院士,会议的规格为历年来之最。
所有人到场之后,侯老进行清点名单。
除却两位院士因为没有扛过这个极端的冬天,其他人都已经到齐。
而整个会议室还多出了两个非院士人员,顾知秋就不说了,算是中科院的常客,而沈千澈和克里,则是新面孔。
会议开始,侯老道:“各位应该也知道了,我们已经得到了丑国昔拉计划的相关试验资料。”
“怎么样?重氢危及有头绪吗?”
“嗯,我们的猜想是非常正确的,”侯老道:“虽然前面走了一些弯路,但奇点实验和重氢危机我们还是走回到了正确的解决路径上去,这着重表扬一下顾知秋、沈千澈和克里三位在本次科技危机中做出杰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
会厅中掌声急促且迅速停歇。
所有人的注意力很显然是在后面的更重要的解决办法上面。
“但很显然,”侯老道:“我们现在虽然有了解决方法,但还是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钫元素的获取以及重氢水和普通水的钫元素的放射状态差异。”
“这两个问题,在之前我们就已经作出过努力。”有人说道。
“是的,可都还差一些。”侯国强道:“现在将各位喊来,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当然主要是第一个问题,地球水中钫元素的缺失,让本就稀缺的钫元素更加难以获得,而我们惟一的途径就是火星。”
“但这是一个人类脚印还从未踏足过的地方。”
第275章 火星计划
侯老看向众人道:“所以,这次会议是一次研讨会,也是一次动员大会。”
“中科院所有院士,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全部精力,将完全放在火星实验室上面。”
“现在由航天局的张克冲同志,为大家公布一下目前火星探测项目的进度。”
侯老话音落下,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子站了起来,向全场的院士微微鞠躬,道:“从9月的战略科技部署会议之后,航天局就已经开始大力推进火星探测器以及运载卫星、火星实验室的相关研发项目 ,根据顾知秋同学的理论以及数据支持,在京都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工业大学、南航、空军工程大学等相关科研机构和实验室的通力配合之下,目前的进度如下:”
“六枚星链卫星已经到达各自运行轨道,地火运载卫星应龙号、赤鸟号预计在12月1日之前交付。”
“目前进度唯一比较缓慢的是火星实验室项目。”
“因为涉及到恒温材料和仿地生态系统构建,需要无数领域的互相配合,因此,这个项目的推进十分缓慢,这需要大家着重给予支持。”
张克冲说完之后,全场便纷纷议论了起来。
火星实验室这个项目,之前知道的人不多。
而在这次全员大会上,听到这个项目之后,着实把不少院士都给震惊到了。
还记得之前在战略科技部署大会上,顾知秋提过相关的提议,但侯老似乎并没有在会上明确给予支持,现在看来,的确是很有前瞻意识。
不过当时战略部署大会上,许多原始对火星实验室的项目并没有太多支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顾知秋人微言轻。
而是以人类现在的科技,想要在火星上定居、探索、科研,难度太大。
哪怕是到了现在,也亦然。
“侯院长,我们只剩下了去火星这一条路了吗?”有院士问答。
另外又有几名院士说道:“我认为去火星采集钫元素,难度要超过我们人工制造钫元素……虽然的确是很难。”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水波碎片,就是钫元素碎片,我们有没有可能把精力用在水波上,然后从中得到我们所需的钫元素?”
侯老摇头道:“各位的提议,在开会之前我也都考虑过,但都是不可行的。”
“地球上仅存的一些钫元素,在重氢危机之后就荡然无存了;至于水波碎片中的钫元素,高分子材料研究室也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但也一无所获,这个可以让沈千澈同学为我们解释一下。”
侯老看向会议室后方坐着的沈千澈、顾知秋和克里三人。
沈千澈在无数院士的注视下站了起来:“通过高分子材料实验室的研究发现,钫元素碎片和我们普通理解的碎片不太一样。”
“在研究之前,我们都以为他是馅饼结构,外面一层皮,里面是钫元素。”
“但通过我们不断的实验,发现其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碎片,与其说钫元素碎片是飘荡在空中的一大块镜子,不如说是一片云彩。”
“它有和水一样的性质,但比水要稳定的多。”
“按照我们的思路,想要取出钫碎片之中的钫元素,需要把碎片切开,然后收集内部的元素,但我们做不到。”
“这个碎片无法实现物理学意义上的切开。”
“当这个碎片被切开之后,它不会是一个碎片分成了两半,而是形成了两个钫碎片。”
“我知道这很难理解,但事实就是这样,无论是青龙战机的外壁制作,以及实验室中的实验,都证明了这一点,他不会有丝毫的钫元素泄露,就好像一盆水,你将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他会成为三份水,而如果你把所有水汇聚在一起,他会形成一盆水,但很遗憾的是,无论是分离还是融合,他们都是同样的物质。”
“简单来讲,这是地球上所不存在的材料,这个材料指的不是包裹着钫元素的材料,而是水波这个整体。”
沈千澈话音落下,不少非材料专业的院士还有些不解,侯老道:“千澈的意思就是水波中的钫元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那一大片水波是一个整体,或者说是一个物质。”
“依照人类现在的技术,还远不足以研究清楚除纯净物、混合物之外的新型物质形态。”
“当然,这些我们还是会继续研究下去,不过现在重氢实验的数据有了,我们当务之急是要加紧从火星上获得大量的钫元素,来逆向解除重氢危机。”
到这儿,所有院士才算是达成了意见上的同意。
接下来就是对火星计划的进一步探讨。
星链卫星就位之后,火星往返的时间大致在七个小时左右,赤鸟号中小型运载卫星,极限载荷在二十吨。
应龙号大型运载火箭的载荷在一百五十吨左右。
如果火星实验舱研制成功,在已经预定好的地火轨道内,能够迅速的往返完成运输任务。
在火星实验室的提议上,各个领域的院士级专家群策群力,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所有人的议题基本上是同一个前提,将火星实验室看作一个独立封闭的系统。
在侯国强的划分下,将这个项目主要分为三期。
第一期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负责火星钫元素的勘测和采集。
第二期项目是科研项目的入驻。
第三期项目则是生活区以及长期实验的生存环境搭建。
因此对于第一期项目而言,难度相对来说会小一些,因为这时候主要还是以火星勘测和火星采集为主。
不过三期项目属于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第一期以建筑和机械为主的同时,对于自循环生态系统的建立,也要打下一个基础,这样才更方便后续两期项目的推进。
研讨会上不少院士分批次讨论,将自己的所知所学进行分享,随后形成三个预计方案。
由侯老的秘书将三个方案进行汇总,然后进行最后的讨论。
第276章 科技引擎
集中力量办大事算是华夏的优良传统。
群策群力之下,三个方案在经过助手的简单设计之后,就形成了三个汇报文档,然后由提出方案的小组进行阐述。
主要围绕可行性和研发难度综合考量。
第一个方案是寻常的深空探索模式,运载卫星到达火星上空之后,将火星登陆与勘测、采集人员其进行投放,而在运载火箭中,留下来一名宇航员守在GSM(指挥与服务模块太空舱)中。
等到火星登录器完成勘测和采集任务之后,登陆舱返回,由GSM中待命的宇航员进行对接,然后返回地球。
这个模式属于十分中规中矩的办法,优点是灵活、迅速,不必为火星迅速变化的环境而担心,甚至可以忽略火星的生存环境,一切的压力和活动,都由宇航服进行支持。
但缺点也很明显,作业时间较短,而且每次运载的体量较少。
登陆舱的载荷和运载火箭不能相提并论,加上几名科研人员之后,真正能采集到的火星土壤少之又少,这替而代之的,就是能够从中提取出来的钫元素也会很少。
这个方案进入待定区之后。
第二个团队也对第二个方案进行了阐述。
这个相对来说有一些创新,但不多。
核心依旧是通过登陆舱将火星土壤运送到运载火箭中,但区别是对于过程的优化。
赤鸟号和应龙号运载火箭陆续将火星登录器、火星实验舱和采集车投放到火星表面,然后科研人员分为两批,第一批工作人员乘坐采集车在火星进行勘测和采集,另外一批工作人员负责将采集车上的收集物进行汇总并且向运载卫星转移。
而在合适的活动时间之外,所有科研人员的生活则全部在实验舱中进行。
这个计划有几个很不错的优化。
其一,地火轨道之间,运载火箭就像是公交车一样,保证着运输的正常进行。
其二,分批次的采集任务提高了勘测和采集的效率,而采集后的火星土壤在登陆车上进行集中,然后统一运送到到达火星上空的公交班次。
其三,实验舱的存在,给科研人员提供了可以长时间在火星上工作的可能。
惟一的不足,就是这个长期也是相对性的。
因为本质上来说,飞船和科研人员,只是完成一个探索任务,只不过这个任务的时间比传统的探索要长很多罢了。
第三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相差不大。
但唯一的区别则是,将实验舱,替换成为了火星基地。
有了基地的存在,把长时间的驻留变成常态。
上一篇:灵气复苏:走夜路遇见呆萌巫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