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后,我身许华夏,国士无双 第218节
搞科学的虽然是越老越吃香,但在火星上搞科学,就没这么简单了。
克里和沈千澈也在不断的帮他物色人选。
克里的方法很简单,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直接大刀阔斧,把国际上这个年龄段的科学家全部找出来,按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目进行排序。
直接给顾知秋扔去了五十个人的名单。
顾知秋定眼一看,论发表论文的数量,国人完全是不遑多让。
其他国家的所有青年科学家数量加起来,也没有华夏青年科学家的数量多。
而前五名一个个都是妖孽,基本上是把发论文当喝水一般。
但很遗憾的是,这些人没有一个入选。
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寻常了,所有的课题都十分中规中矩。
从一个支线上进行延续,往前探索一厘米,就发一个论文。
以至于虽然数量比较多,但吸引力很差。
或许是年轻学者的积淀比较少,再加上科研的自主权比较低,所以有创新的课题自己做不了主,自己能做的只有一些细枝末节的研究,所以导致了这样的情况出现。
顾知秋把名单上的人全部看了一遍,最后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
而沈千澈则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推荐方式,作为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人,参加过无数大型竞赛。
因此,他给顾知秋推荐了很多在竞赛中遇到的可敬的对手。
不过他推荐的人里,大多和他自己的专业有极强的重合程度。
而像沈千澈这样的人才,只有一个就足够了。
按照顾知秋的打算,第一批去火星的五个人,要囊括核物理、天体物理、材料学、生物学几个领域。
当下急需的人才,应该在生物学领域寻找。
而这个学科,无论是克里还是沈千澈,都不甚了解,更别说推荐了。
没辙,顾知秋只能自己想办法。
根据自己之前的人生,走马观花的回忆那些曾经在生态科学领域有过接触贡献的科研人员。
这是一个十分为难人的过程。
生态与生命科学领域,很少有什么惊天大新闻。
而且这个领域还大多靠熬,大多出现什么成绩的人,都已经在一个项目深耕数十年,到了头发花白才终于做出了成就。
当然其中也不乏到离开也没有任何突破的情况出现。
至于做出杰出突破的年轻人,在顾知秋的印象里似乎还没有出现过。
火星钫元素计划很快就会落实,而随着运载火箭将钫元素采集车和实验舱一同丢下去,火星实验室的项目也就很快上马。
估计也就是这一两个月的时间。
然而,为了能适应火星环境的科研项目展开,他们至少要预留出来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模拟环境的适应性训练,所以人选必须在这一两周的时间全部敲定下来。
时间紧迫,而在人选上顾知秋又要求很高,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看着火星计划有条不紊的快速进展着,火星项目的五次专项会议结束之后,太空探索的所有支线全部敲定下来,侯老又关心起了顾知秋这边的人选问题。
“还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有两个待定的,但还没有最后确定。”
在顾知秋苦苦思索了几天之后,算是想到了两个人。
但这件事就像是在田里找一株最大的麦穗,一路走马观花,除了像沈千澈和克里这样很确定的人之外,其他的在走完整片麦田之前,都是很难作出决定的。
“一个是哈工大生态环境专业的在读博士生刘胜辉,一个是中科院有机生命科学院的研究生郑林青。”
“刘胜辉我不是很了解,但这个郑林青我有印象,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我觉得挺合适啊?”
顾知秋摇头道:“只能说能力是够了,但火星实验室需要的不仅仅是科研能力,一些开拓性思维更加重要,在这一点上,郑和刘相比还差一些。”
“那就刘胜辉。”
“刘学长是独立进行过几次比较开拓性的科研探索,但问题他局限在地球生态环境这个框架太久了,到火星之后很难转变思维,他是本科就在哈工大,然后一直就对地球的地址和生态进行研究,对于其他天体的探索几乎没有,我担心他的业务能力会不足以完成火星的探索。”
侯老哭笑不得:“人无完人,更何况现在还不是还没去火星呢?不能就这么武断啊。”
顾知秋耸了耸肩,他也没办法告诉侯老他这不是武断,而且在前世,这些人也只是科学界在各自领域昙花一现的新星,最终也并没有挤进自己领域的核心圈子。
而他想要的,是如沈千澈和克里这种,有无限可能的搭档。
这样在火星上的联合科研中,才能给他一些帮助和建议。
而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完成自己的任务就万事大吉的人。
顾知秋琢磨了片刻,道:“要不这样吧,各大高校的研究生考试不是都已经结束有一段时间了,就把这个当选拔考试,我再筛选出来几个。”
“研究生考试一般一个半月之后才能出成绩,到出成绩的时候,在选人训练,恐怕时间来不及了啊。”
“能不能这次成绩出的快一些?而且我再提出一些要求,再让各个高校按照我的标准再进行一次阅卷,如果有合适的试卷,就上报中科院,然后我再做甄别。”
第281章 学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
研究生考试的笔试成绩出炉,差不多要一个半月,而因为重氢危机的影响,大多学校都属于半停学状态,很多上了年龄的老教授都已经被遣送回家休养。
所以网上的推测,今年的研究生笔试成绩出炉和面试成绩大概率是要推迟的。
甚至受重氢危机影响,这一批研究生考试能否出结果也是两说。
在外人看来,地球的环境已经恶化到了这个地步,而华夏仍然举办研究生考试这件事,就让他们难以理解。
这是因为他们并不理解华夏在这场灾难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为解决灾难的人,其他所有国家都可以躺平摆烂,唯有华夏不能。
而作为筛选人才的大型选拔考试,在重氢危机的背景下,考题其实也有了较大的改变。
之前的专业课大多还是逃离不了考试的框架,而在危急之下的研究生考试试题相对比较开放,出卷人的影响因子从0.7降到了0.3左右。
在这样的要求之下,对于考生的思维和硬实力的要求,无疑增大了很多。
当然,难度增加的不单单是研究生考试,同样还有批卷审阅的难度。
试卷思维的跳跃,无疑给批卷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卷面分专业知识占据了三成,而剩下七成则是课题论述。
就算大部分考生的预设课题是本专业比较常规的实验课题,那在全国的研究生基数来看,也至少有一二十万个课题是天马行空的。
侯国强和卢传忠推进今年的研究生考试改革,主要是因为希望各个领域的年轻人都能从各自的角度对重氢危机展开研讨。
再加上战略科技部署规划之后,科技升级需要大量的青年才俊,所以一个比较能够凸显个人科研能力的考试,要比规规矩矩按照模板来的考试要更能筛选人才。
可没想到这个改革推进之后,反倒是给自己挖了坑。
现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快速完成批阅,无疑是更加困难了。
侯国强问道:“你先说一下你的筛选标准。”
“本专业能力优秀,研究生考试中有创新科研思路并且科研路径设置完善,筛选出来之后对本科论文进行核查,本科学位论文中创新程度同样优秀的,就可以进入候选池。”
“创新程度我想知道你是怎么划分等级的。”
“就分别按照省、部、国三级的科学技术创新大赛的核查标准来,达到部级以上的就满足。”
侯国强差点一口热水喷出来:“研究生考试你指望出来满足部级科技大赛评选的试卷?你别总用自己的能力来揣测别人。”
“所以我知道到最后候选人不会多,应该在十个以内,但任何一个都是十分优秀的。”
侯国强叹了口气:“研究生考试的时间就那么长,而且这次考试突然改革,很多考生都乱了阵脚,没有充沛的准备和足够的思考时间,按照你的要求来,别说十个,能有一个都是奇迹了。”
在考试之前,全国各地的备考考生,都是从目标院校官网下载招生简章,进行针对性的突击。
结果考试之后,发现招生简章中参考书籍的考试内容不到30%,剩下的全靠自己的学术积累。
当时就有一大批考生心态炸裂。
而整个专业科考试拢共就三个小时,开放题是自行进行科研课题并且进行研究路径设计。
在那么紧迫的时间下,创新?连答题的时间都不够,还谈什么创新。
一大部分的人基本是按照本科论文进行照搬或者修改,另外一部分人脑袋里一团乱麻,干脆开始乱写一通。
而顾知秋的要求,别说是那些考生,就连大部分院士甚至侯国强自己来都未必能做到。
更狠的是,顾知秋还特意加了一个附属条例,那就是不允许研究生考试的科研课题和本科学位论文的课题雷同。
这么苛刻的要求,无疑让侯国强感到有些悲观。
顾知秋仍旧很客气道:“麻烦侯老了。”
侯国强张了张嘴,又把挂到嘴边的话咽了下去。
“分批来吧,中科院先集中力量,对双一流高校的试卷进行批阅,然后985/211,然后双非一本,二本这样的顺序逐步核查。”
“我建议集中力量对双一流高校进行批阅的同时,开放通道接受其他高校的自荐权利,每个学校自荐名额为一个,”顾知秋道:“而自荐的论文质量,也可以作为中科院高校排名的重要因子。”
顾知秋不善于将人分为三六九等。
双非学生未必差劲,双一流就未必是人中龙凤。
人类基因学之父,弗雷德里克·桑格尔,走后门进入了剑桥大学,主修物理和化学,结果第二年就学不下去了。
交流电之父法拉第,数学差到令人发指,却带来了一场浩浩荡荡的物理学革命。
近代应用数学与力学奠基人,“三钱”之一的钱伟长,考入清华时文史满分,物理五分。
……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顾知秋不善于用学历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高低,虽然学历和能力在样本足够多的情况下呈现线性回归。
但不可否认的是,总有那么几个例外出现。
因此,一个自荐的通道,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侯老采纳了顾知秋的意见,但另外的难题又出现了:“这样的确能筛选出来具有创造力的人,但无法判断他在火星研究上是否有能力。”
“有创造力还不够吗?”顾知秋道:“现在基本证实了人类从那几张火星照片来分析的数据大概率是不准确的,所以到火星之后很多工作都要面临重新开始,在这个时候,囿于过往的知识储备,反而是坏事,到火星实验室,我们不是以科学家的身份去的,而是探险者的身份。”
上一篇:灵气复苏:走夜路遇见呆萌巫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