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第129节

他稍一顿,神色郑重了几分:“但先说好:不零卖……哪位要是看上眼,只能把屋子里的东西全部打包搂走……当然,价钱好商量……”

这个倒是提前说过,所以都只是点了点头,然后就地分开。

像是约好的一样,之前那四位都去了摆画的书架前,估计今天就是冲着这个来的。

李定安看了看,低声问:“有名家之作?”

“听说有一幅周臣的画……”

周臣,真的假的?

这位是明代有名的画家,他有两个弟子极为有名:一为唐寅,二为仇英。这两位的画,“亿”以下是想都别想,所以相应的,周臣的作品也极受收藏家追捧。

没两位弟子那么夸张,但千万轻轻松松。

李定安顿时来了兴趣,也走了过去。

是一幅《秋山劲松》,山石坚凝,古松茂然,一轮圆日斜挂于天际。笔力刚劲俏利,却不失生动,造型严谨真实,却各显意态。

乍一看,足有六七分真。但跟前围着人,李定安也不好硬挤上去。

况且画就在这里,待会再看也不迟。

瞅了几眼,李定安又看旁边。

嗯,又是名家?

是一幅《富春大岭图》,四尺三开的竖轴,用木框和玻璃裱在墙上。

当然不是黄公望的画的,真迹在南京博物馆,如果拿出来拍,少些也得上亿。

明代有“四家”,唐寅、仇英、文徵明、沈周。清代有“四王”,画这幅画的王时敏为其一,也是其首。

剩下的三王,一位是他弟子,一位是他孙子。

这位很有意思,他是董其昌的弟子,但终其一生只仿元四家,尤爱仿黄公望,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五年前,他仿“元四家”的十开《山水册》拍了一亿两千万,三年前,他仿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局部》拍了八千五百万。

这幅要是真的,下了三千万想都别想。

但为什么没人看,反而都跑去看价值相对较低的《秋山劲松》了?

看李定安目露狐疑,高胜东凑了过来,压低了声音:“郑总请人鉴定过,是赝品,圈里基本都知道……他也是在这幅画上栽的跟头……”

栽过跟头?

“多少?”

高胜东没说话,比了四根手指头。

好家伙,四千万?

李定安一下就来了兴趣:看郑总这些藏品,不敢说花了上亿,但至少五六千万是有的,所以他肯定有一定的经验和眼力。

但最终,在这幅画上栽了大跟头,为弥补亏空,不得不清仓大甩卖?

说什么也要看看……

李定安顺手掏出放大镜,走了过去。

起先,高胜东和舒静好也陪着他一起来,但看了几眼,委实看不出什么,就只好退到旁边等。

而李定安却是一眼不眨,看了快十分钟才直起腰。

唏……怎么说呢?

乍一看,还真就看不出区别,无论是画风、形象、意境,都明显带有王时敏的风格。而且不论是王时敏本人的印章,还是同为“四王”的王鉴、王原祁、王翚等人监赏过的印章,看着都好像没问题。

给一般的收藏家,更或是内行来看,肯定会当成王时敏的真迹,所以不能怪郑总栽跟头。

李定安也是琢磨了一阵,灵机一动,想起了从系统中学过的“折画”,才看出了一点不同。

先看画工,笔法圆润,线条简约。

再看画风,清丽工秀,生机勃然。

再看整体形象与意境:这幅更接近于写实,少于变化,而且有的地方过于刻露,构图略感壅塞。

说直白点,就是有意炫技,但炫的过多了。

而这些,都与王时敏的作品特点相悖逆。他虽擅仿元四家,但画风更接近董其昌,重文气写意,富于变化。

特别是树,画中的树清奇秀挺,而王时敏的树却雄浑绵密,所以说,有点背道而驰的感觉。

而且题诗也不对,虽然很像王时敏的笔迹,但稍显生硬,高手只要多看几眼,就能看出模仿的痕迹。

但反过来再说,这幅画用笔还是有几分王时敏的真昧的,而且气势雄厚,生机勃发,既便是仿的,也肯定不是籍籍无名之辈。

反正让李定安来看,这幅画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比王时敏,乃至黄公望的作品也差不了多少。

当然,他说了肯定不算。

就比如民国,技法意境与齐白石、张大千可比肩的画家不在少数,但大多都泯然众人。又比如同为“明四家”的沈周,他的作品成交价比起三位同行,减了一个零不说,还得再拦腰砍一刀。

所以,得市场说了算……

基本上也就只能看到这里,要说代笔的是谁,李定安还真就看不出来。

他想了想:“高师兄,如果单独买这幅画,大概多少钱?”

“有人出过五十万,但郑总没卖,说是最少一百万?”

一百万……如果凭直觉,应该不止……

要不要让系统鉴定一下,说不定就是哪位名家仿的?

就比如张大千,仿王时敏的画也不是一幅两幅……

纯粹抱着碰运气的心态,李定安打开了系统。

手刚搭上去,他猝然一顿。

物品:《富春山大岭图》。

年代:康熙十二年。

作者:王翚。

备注:王翚仿王时敏仿黄公望之作……

看到那一串的“仿”,李定安的眉头轻轻一皱,再看最下面的价格:2600万?

扯什么淡?

再翻一番怎么样?

第133章 学生还配助理?

清代四王皆擅仿古,但要论谁水平最高,当属王翚。

后世评价他“仿谁像谁”,就连张大千也说过“仿古无人出王石谷之右者”。

再论艺术价值,他的作品和王时敏、王鉴不相上下,成集的画册曾拍出过上亿的天价,单幅作品也均拍出过几千万的价格,而且全是仿的前代名家之作。

反倒是他自己创作的作品,价格要稍低一些。

而眼前这一幅也是仿的,也正因为他仿的是王时敏仿黄公望的作品,所以价格才高。

再看创做时间,康熙十二年也就是1673,王翚四十岁,正值盛年,也正是创作水平最高的时候。

而恰好,这一幅是他最具代表的“秋林赋诗山水”,不敢说是巅峰之作,但称一句鼎盛时期的佳作完全没问题,相对而言价格又要高一些。

所以系统估价两千六百万,还是比较中肯的。

李定安之所以说还能翻一番,是上面的印和题跋。

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的印和题诗就不说了,每多一位名家鉴赏后留字留印,画的价格就会涨一到两成,这是艺术品市场公认的常识。

关键的是,除了这三位之外,还有两枚印,四句诗。

一枚是《恭勤不倦》,印章之下有两句诗:金秋富佳日,劲柏葆长年。

上午才见过,这字迹印象不要太深刻:盖章狂魔乾隆。

另一枚是《睿鉴》,同样有两句诗:暮从秋山下,山岳随人归。

印他没印像,仔细再看字,稍微有那么一丝眼熟。问题是,不论是印,还是题跋,位置都比乾隆的高那么一点点?

换种说法:除非是乾隆之前的皇帝亲笔所留,不然绝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那会是谁?

稍一思索,李定安就有了答案:顺治没这爱好,所以不大可能。雍正也不好这个,而且康熙的谥号中有“文武睿哲”这个词,所以他也绝不可能用“睿鉴”的印章,所以,就剩被乾隆奉为一生之偶像的康熙了。

画既然是真的,那题跋和印呢?

要是有问题,系统早就指出来了……

所以,这可是两代皇帝鉴赏过,且留下墨宝的珍品,这幅画绝对出自清朝内廷之皇室宫藏。

要是值不了五千万,李定安敢把画给吃了……

哈哈,又赚了?

徐徐的吐了一口气,他指了指两枚印鉴:“高师兄,当时请专家鉴定,看到这里,又是怎么说的?”

“这两枚印都找不到出处,专家就称是仿画之人臆造的……所以又说乾隆的字也是仿的,不过仿的极真……”

明白了:内行看东西,哪怕九十九处没问题,只要有一处找不到来历,就绝不会下定论。何况这画不止一处不对:画风不对,画工也不对,意境更是与王时敏背道而驰,当然就成“看不准”了。

再加上这枚找不到出处的印鉴,以及又莫明其妙的冒出来一个《睿鉴》,而且比乾隆的位置更高,就更显的不伦不类,自然而然的,这幅画就成了赝品。

也因此,就压根没人往“是不是名家仿的王时敏”这一点上想过,甚至是这会儿李定安拿着这画说是王翚画的,十有八九会惹来几句“神经病”……

其实要是下点功夫,还是能找到出处的。《睿鉴》不敢说,但《恭勤不倦》绝对有相关记载,资料就在故宫里,他前两天还见过。

不过不怎么好查:满文的!

稍顿了顿,他又问:“郑总请的是哪里的专家?”

“是华夏书画院的程院长……”

“这可是好几千万的东西?”李定安眉头一皱:“没请国博和故宫的研究员,或是请吴教授他们看一看?”

高胜东一脸惊恐:你当这些人是大白菜,想请就能请的动?

首节 上一节 129/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当代邪剑仙!睡一觉成神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