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第142节

当然,也就是在心里嘀咕一下,人都来了,难道还能赶出去?

两人热情却不失矜持,礼貌中又带着不卑不亢:意思很明确,想怎么评,你们就怎么评,想怎么审,你们就怎么审。

你说不喝茶,那就不喝茶,伱说去实验室,那就去实验室。

倒是把一帮评审委员给看乐了:第一次见立项单位这么横的?

也由此可知,国博这次的研究项目极有价值,不怕过不了审,更不怕找不到合作单位。

王永谦也不在意,更不急,进了研究室后先转了一圈。

没错,各组研究实验的确实是昨天才和委员们讨论过的“蒙古瓷”,就是这东西……

他吐了一口气:“申请立项的提案呢?”

马献明懵了懵:哪有这玩意?

就没准备这么早立项,所以压根就没准备过。

委员们又乐了……

一看他这表情就知道是怎么回事,王永谦叹了一口气:“那你们内部的研究计划总有吧?”

这个肯定有,不然各组早乱成一锅粥了。

但不在这,谁没事也不会整天拿着计划书跑实验室来,至多也就是现阶段的。

不过李定安肯定有……

马献明想了想,手一伸:“小舒!”

舒静好看了看李定安,见他点头,才拿起公文包,抽出了一份文件。

不多,也就三四页纸,大致就是大概步骤、时间节点、研究目标、资源及资金分配等等。

马献明看都没看,就递给了王永谦,王永谦翻了两下,眉头止不住一皱,又递给了项永清:“项教授、陈教授,麻烦你们看一下!”

项志清点了一下头,瞄了一眼就乐了,然后又叫着旁边的一位:“老陈,来活了……”

这位是原“古代文物研究所”的所长,之前还任过故宫博物馆文保院院长、故宫博物馆副馆长,不但是老领导,还是研究室里面好多馆员的老师,包括马献明。

所以说,这次的评审就挺有意思。

陈教授虽然是此次评审组的副组长,但专精瓷器,自然当仁不让。他接过了计划书,只扫了一眼,就止不住的撇嘴。

糊弄人的玩意……

顿了顿,陈教授指了指时间表:“按计划,这一周,你们大致能将瓷片断代?”

断代?

这什么时候的事情了,上上周了吧?

记得是确定研究组人员名单的第二天,也就是京大正式入组的那天,只用了一上午,李定安就完成了初实,下午三个组同步复试,当天就完成了所有数据的分析和总结。

但计划书上,却整整推迟了两个星期?

好多研究员都有些懵,马献明却是脸不红,心不跳:“是的,陈教授!”

“哦?下一步,就是分析瓷片的胎质、釉质,看计划表,这需要一到两个月……之后又是民族文化与传统瓷器的融合,这又要一到两个月……再下一步,才是胎刻、珐琅彩融合技术的初步探索……

这又是一到两个月,之后才是具体的土壤分析……也就是说,按计划,最快到十月分以后,你们才有可能实地作业,勘查窑口的确切地点,研究大致流布范围……所以到那时候,你们才会申报立项,申请经费,对吧?”

这语气不对啊?

直觉不妙,马献明留了个心眼:“按计划,确实是这样的……”

按计划?

陈教授都被气笑了,自己的这个学生有多少心眼子,他不比谁清楚?

他扶了扶眼镜:“行,我问你,既然才开始断代,按计划这都还差着近半年才会实地勘察,那你们是怎么判断出来,窑口大致在TL市NMQ青龙山镇一带的?”

“没有啊?”马献明属实有点懵,“这肯定要田野作业,但我们连京城都没出去过?”

“那论文是怎么出来的?”

我……

马献明直接傻眼。

他的职责只是帮李定安统筹,只管研究室各实验组,哪管过李定安研究到哪一步了?

说实话,他还动不动就得向李定安汇报,至于李定安发表了什么论文,他就更不清楚了……

所以,这让他怎么解释?

陈教授瞪着他:“边上去!”

马献明悻悻的揉了揉鼻子,退后了两步。

何馆,可不是老马不中用,委实是敌军太狡猾……

转着念头,他又看了看李定安,意思是:靠你了!

李定安也叹了一口气:根本不是什么走漏风声,而是论文出了问题……嗯,也不算是出问题,而是负责审核论文的专家和学者发现了问题。

什么,NMG还烧过瓷器,还是浮雕瓷和珐琅彩的融合工艺?

新发现,大课题啊?

嗯,国博只是配合单位,并非论文发表主体?

开什么玩笑?

所以先不管论文中的实验数据是否正确,总结归纳是否合理,索引资料是否规范,得先把这个“第一作者”李定安给研究明白了。

所以,今天的评审组绝对是有备而来。

也因此,项教授见到他才会是那样的神情,王处长听说是他,才会是一副“原来你就是李定安”的模样?

转过来再想,教育科学司连申报资料都没见着,却先一步派出了评审组,也就不奇怪了。

因为再不评审,项目都研究完逑了……

陈教授又换了一副笑脸,语气也和蔼了许多:“昨天提到你,项教授对你赞不绝口,说是他教了大半辈子的学生,没一个能比得上你……之后我们又看了你发布的那些视频,所以大家对你都不陌生……而今天来,我们也就是走个过场,所以你不用紧张……”

李定安气定神闲的点着头:“谢谢陈教授,我不紧张!”

委员们暗暗点头:不错,看这心理素质就知道,不是一般人……

马献明却直撇嘴:这区别对待也太明显了……

“好,那我们就长话短说……”陈教授顿了一下,“具体研究到那一步了,我是指各实验组。”

李定安想了想:“民族文化与传统瓷器的融合!”

既便是早有预料,但委员们还是止不住的震憾了一下子:这比书面的研究计划,整整快出了三到四个月?

如果说计划造假……这是内部的计划书,根本就用不着,不然难道是用来自己骗自己的?

也就是说,课题组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四个月的计划任务……

“为什么这么快?”

李定安没说话,看了看马献明。

马献明一个后仰,满脸惊恐。

看我干嘛,让我胡编?

问题是我编出来,也得有人信才行?

他使劲的摇了摇头……

李定安略显无奈,只好实话实说:“我的进度比较快,所以各组的速度也就会快一些……”

果然是这样!

意思就是,各组只是复试,只是以果推因,当然就快……打个比方:这就好像在迷雾中走路,但有人在前面开道,而且方向没一点偏差,他们只需要跟着脚印走就行了……

陈教授暗自点头:“那你呢,研究到哪一步了……我是说已经完成的,有初步结论的!”

这怎么答?

论文在那里摆着呢,撒谎都没办法撒……

李定安叹了口气:“瓷器颜料成份组成及土壤研究!”

就是嘛,这样才对……不然他那几篇论文是怎么发表出来的?

包括之前提到的“胎质、釉质”、“民族文化与国画及传统瓷器”、“浮雕瓷与珐琅彩工艺融合”,以及根据颜料成份及瓷土成份,推导窑口的大致范围等等,全部都已经形成了结论,发表到了《考古学报》上。

也就等于说,李定安的研究进度比各组快了一半还多,比研究计划快了整整半年,研究室里的这些研究员,不过是在重复他的步骤。

换种说法,要不是因为《考古学报》是核心期刊,论文从投稿到发表需要半年,李定安早带着实验组去TL市NMQ实地堪察了,哪还需要在这里磨洋工?

而且这不单单是快的问题,关键的是,评审组成立后,就着重对他发表的几篇论文深度研究过。不论是实验数据,还是论证总结,都无懈可击。

说简单点,从司长到王处长,再到现场的这些委员,没有一个不好奇的:他是怎么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这么多组试验,研究方向却没有出现过一丝偏斜,实验数据没有出现过一次误差的?

在学术界,在研究领域,这是极度不可思议的事情……

搞研究大半辈子,真就是第一次见这样的情况,陈教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直接问:“怎么这么快……我指的是你的个人进度?”

李定安同样叹了一口气:他就知道这个问题不可避免。

但这事没办法解释,也不能解释。不然怎么办,告诉他们自己有作弊器?

他憋了半天:“可能是运气好!”

马献明腮帮子一鼓,差点笑出来:你这也太敷衍了,傻子他也不信啊?

果不其然,不论是评审组,还是各组的研究员,全都直勾勾的看着李定安。好像在说:你糊弄鬼呢?

李定安又叹了一口气:“陈教授,有详细的实验记录的,而且也有录像……”

嗯,对,有记录的?

所以说,完全没必要撒谎……

但这没办法解释啊?

一次有可能,两次三次也有可能,但几十上百次实验都因为运气好而不出错……扯什么淡?

有这运气,搞什么古董研究?

搞科研军工,搞科学发明他不香嘛?

首节 上一节 142/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当代邪剑仙!睡一觉成神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