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第147节

赵总歪着头,表示怀疑:换个人,他说不定就信了,但换成郑万九……不可能!

闻总和林教授,以及那位潘总则是对视了一眼,又看了看李定安。

赵总没注意到,他们三位却看的很清楚:就是这位年轻的李老板授意,郑万九才开口的。

再联想到之前的内画壶,这几位不由自主的就想歪了:这位是……老郑的金主?

反正肯定是位不差钱的……

闻总使了个眼色,赵总也反应了过来,几乎没犹豫:“郑总想要?可以,五十万!”

扯什么淡?

眨眼前,连什么用处、来历都不知道,摆明要砸手里的东西,一转眼,就要五十万?

这何止是坐地起价,简直是穷疯了……

郑万九张嘴就要骂,却被李定安拦了拦:“郑总,别废口舌了,想要就付款,不想要,咱就走人。”

说完,他又叹了口气:怪只怪郑万九太心急……

稍一转念,郑万九也明白了:自己殷勤的过了头,让这几位把李定安当成了什么二代,合起伙来下菜碟?

行,都给我等着……

冷笑了一声,他取出了手机:“赵总,五十万对吧?来,付账……”

真买,而且连价都不还?

我靠,十有八九是要低了?

但要说反悔,绝不可能:这么多圈内人,而且还有知名的学者和专家,要是出尔反而,以后就只能在地摊、市场里淘物件。再想参加这种比较封闭的交流会,那是门都没有……

“好!”赵总叹着气,也拿出了手机,“但我有一个要求,交易完后,请郑总说说这东西的来历!”

说实话,他是真好奇……

郑万九没说话,看了看李定安。

“倒也不是不行……”李定安笑吟吟的,“但你得和郑总签一份买卖协议!”

赵总瞪大了眼睛:什么意思?

意思是老郑啥都不知道,但这位知道?

你不是金主吗?

越是这样,赵总也越是不安,其他人也越是好奇……好奇这到底是什物件,也好奇李定安的身份。

但都到这份上了,还能怎么办?

店里就有制式合同,潘总拿了一份,两人签协议,付款……前后也就五分钟,一式三样,木牌,玉板,墨玉玄武,已经姓郑了。

郑万九收拢着东西,赵总则一脸求知欲的看着李定安,其余几位也是分外好奇。

“林教授没说错,这只墨玉底座是机刻品,做旧后又天天拿香薰……还好,没把其余两件给烧坏了……”

李定安指了指木牌和玉板:“这两样都是对的,不过不是太老,还不到两百年!”

不到两百年,那就是晚清的东西。

赵总有些着急:“到底是什么?”

“发饰,也就是女人扎头发用的,所以你要说它是发簪,也没错!”

什么玩意?

赵总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耳朵出问题了?

那块玉牌也就罢了,这块木板长足有半米,宽近有一乍,你说……这是发簪?

赵总怔怔出神,近似自言自语:“别说女人的头发了,你就是拉头驴……哦不,拉匹马过来,尾巴上的毛能缠几圈?”

他这神情和语气太过搞笑,李定安没忍住,笑出了声:“别说,这东西大部分的时候,还真就缠的是马尾巴上的毛……不过来历稍复杂些……”

稍一顿,李定安正了正神色:“不出意外,这两件东西,是道光的皇后,咸丰的养母、奕诉的母亲,孝静太后用过的……”

开什么玩笑?

也不止是赵总,在座的有一位算一位,全都不可思议的盯着李定安,跟看外星人似的……

145.第145章 还不如不知道

“马鬃……假发?”

林教授眉头一蹙:你的意思是……这是妃嫔们编旗头时用的发架和扁方?”

赵总一脸懵:发架他能听懂,但其他的……都什么东西?

另一位专家想了想,恍然大悟:“清宫剧都看过吧,就格格和妃子脑袋上顶的那块牌子,上面缀有珠饰或绢花,因为只有满族女人才能梳这种发型,所以叫旗头……

那一大块牌子似的东西就是发架,扁方就是束发的长簪……因为发饰太大,自身的头发不够,只能用假发弥补,普通旗人和宫女多用绢丝,妃嫔则用黑马尾鬃……”

一听清宫剧,赵总就明白了是什么东西:那玩意,可不就是一块半米多长的牌子?

一时间,他后悔的肠子都青了:“真是太后用过的?”

林教授很想说一句扯淡,想了想,只是摇了摇头:“电视剧是电视剧,难免有夸张的成份……我只记得,尺寸最大的旗头是慈禧时的‘大拉翅’,但大拉翅的发架和扁方也就一尺二寸……而清代的营造尺一尺是三十二公分,所以,没这么长……”

三十二乘一点二……嗯,还不到四十公分。

但这两件,五十公分都不止了……意思是,姓李的在瞎扯蛋?

一瞬间,赵总的心又放下了大半。真的,他现在无比希望这东西是假的,即便不是假的,也千万别是什么皇后、太后用过的。

不然,他能后悔一辈子……

李定安先夸了一句:“林教授厉害!”

这是实话。

所谓术业有专攻,林教授既然是美术学院教授,鉴赏书画只是基本功。但对清朝礼制了解的还这么多,就属于专业范畴之外了,由此可知,肯定下功夫研究过。

就比如高胜东,你让他说瓷器,他肯定头头是道,但你让他鉴定其他的东西,他就一知半解了……

李定安指了指上面的饰纹,“林教授,咱们先不说长短,这些应该都是对的吧?”

“这倒没什么问题,据《大清会典》所载:太后、皇后纹九凤,皇贵妃、贵妃纹七凤,妃、嫔纹五凤……颜色也对:皇后太后用明黄、正红,极品(太妃)用艳红、淡黄……嫔则用偏紫(正紫以外)……”

李定安又指了指“静雅娴淑”:“这个呢?”

“这个……嗯,也对……清朝的封号一般不会重复,用过‘静’字的就两位,一位是顺治的第一任皇后,孝庄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第二位也是博尔济吉特氏,就是你刚才所说的道光的最后一任皇后,恭亲王奕诉的生母……”

林教授稍一顿,又叹了一口气:“但是你不能偷换概念……不能有五凤纹,有‘静’字,就说这是孝静太后用过的……”

“明白,您的意思是即便哪里都对,但它不符合礼制,所以只能是假的……但问题是,所谓的旗头是满清贵妇为了攀比,为了把更多的珍珠宝玉镶到发饰上,一代一代演变而来的,压根就和礼制扯不上边。”

李定安笑了笑,“说白了,这两样只是妃嫔日常用的发型配饰,只有饰纹会按照礼制铭刻,至于长短、大小,都没有明确规定……

包括《清会典》、《清舆服志》中都没有‘架子头’、‘大拉翅’之类的发型规定,更没有提及,这两种发型和相配套的发饰,具体什么等级,什么身份的贵人才能用,才能梳。同样的,这两样东西,也和礼制不礼制没关系……”

林教授一下就懵了。

好像……真没有?

《清会典》也罢,《舆服志》也罢,都只是规定什么等级配什么样式的朝冠、礼服,用什么样的颜色、纹饰、图案,和相应形式的饰物、器具,以及数量等等,至于规定日常梳什么样式的头,用多长多大的发簪……反正林教授是想不起来。

他皱起了眉头:“那总得有出处吧?”

对啊,要是找不到出处,不还是来历不明的东西?

几人又齐齐的转过头。

“有,《清宫档》和《起居注》中都有记载……不过这些资料都不好查。好查的也有,《旧京琐记》与《京都竹枝词》都有提到……”

李定安指了指木牌,“《旧京琐记》的《宫闱卷》中描写的很详细……称其由旗人的‘一字头’演变而来,有的叫‘望月髻’,有的称‘四面观音’,统称为‘一字长福’,《京都竹枝词》中‘头名长福太荒唐,金架银簪二尺长’,说的就是这两样……

慈禧发明的大拉翅,就是根据这种发型演变而来的……其实道光时期的大拉翅比这更夸张:长两尺四寸,宽一尺,面积等同于三十二寸的显示屏……因为实在是戴不动,慈禧才改进了一下,缩减到了四分之一……”

林教授的眉头皱的更紧,其他的人都愣了:记载的这么详细?

闻总眯着眼睛:“既然这么多史料都有提到,为什么没听过有出土的?”

“一是贵,所以造的少:你想想,这么大的发饰,上面得镶多少珍珠,多少宝石,多少金银饰物?而道光时期,清政府日渐势微,财政一年不如一年,特别是自鸦片战争之后,完全可以用度日维艰来形容。所以这样的东西,宫廷中也没几件……”

二是重,光这么一块木牌,再加上玉板,至少就有三四斤,再加上饰物,估计七八斤都不止……身体稍瘦弱些的,压根就戴不动,再加民间恶潮如评,所以只是流行了短短的几年就废止了……”

李定安又想了想,“只是这东西太夸张,所以才极为有名,其实慈禧时期的大拉翅也没有造出几件,流传下来的更少:已知的,现在国博有几件,故宫也有几件,除此外,就只有徐州博物馆、辽宁博物馆、金上京博物馆中各有一件……”

真的假的?

郑万九自然坚信不疑,笑的嘴都合不拢了:李定安说有记载,那就肯定有记载,他说这是孝静太后用过的,就绝不会出错。

其他人却是半信半疑,特别是林教授:《旧京琐记》之类的民间史料也就罢了,但像《起居注》、《清宫档》全部由故宫保管,也就是所谓的“秘档”,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

那这位李老板,又是怎么知道的?

总不能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吧?

正狐疑不已,郑万九开始收拾东西。

龙尾石的玄武自然不用拿,这东西没什么价值,还死沉死沉,所以他只是把发架和扁方放进了盒子里。

等收拾好,李定安也起了身,朝着几位点了一下头:“各位,再会!”

“等会……李老板,麻烦稍等一下!”

林教授站了起来,看了看郑万九怀里的盒子,又看了看李定安。

再纠结东西的真假和来历,好像没必要,因为人家是买主,而非卖家,没必要给你解释那么清楚。

所以林教授没有追根究底,而与之相比,他更好奇李定安的身份:“李老板家里是不是有长辈在故宫上班?”

李定安笑了笑,又摇了摇头:“长辈倒是没有……不过我这段时间正在故宫帮忙!”

“帮忙……帮什么忙?”林教授更好奇了,“你是……考古专业的实习生?”

“不是实习生,因为我还没毕业……不过正在帮故宫搞研究……”

什么玩意?

越说越听不懂了……不对,是越说越离谱了。

“帮”故宫搞研究……这意思,感情像是故宫专程“请”他去的?

首节 上一节 147/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当代邪剑仙!睡一觉成神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