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第243节
李定安讶然不已:怪不得张汉光和冯攸然紧盯着这批东西不放:整整五个亿,多少年才能碰到这么大一个主顾?
造假集团怕是把压箱底的好东西全拿了出来,其中定然有一部分是品质最好、仿真度最高,技术最先进的精品。
换而言之,想要追查线索或是具体产地,更或是反推技术,就只能从这批东西上下功夫。
基于此,缉私局秘密逮捕了于正则,又收缴了他手中的那批赃物,并全力研究。冯攸然则是大撒币,尽可能的从市场上搜购,同样全力研究……也可能是通过这次,双方才知道了对方,才开始有了初步的合作。
但可惜,他们下手还是晚了,品质最高,最有价值的被故宫抢了先……当然,过程肯定不那么光彩,价格也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不然那天不会被带走那么多人……
何安邦听的都愣住了:冯攸然他见过,且不止一次,两人还一个桌子上吃过饭,感觉挺漂亮、挺知性,还挺温和的一个女人,没想这么狠,心机这么深?
于正则更是打过不少交道,除了有些傲气,感觉挺正派一个人,却不想,手段这么黑?
“这两位,胆子这么大?”
“呵,他们胆子大?”张汉光“嘁”的一声,“何馆,你怎么不和李老师比比?
于正则敢黑吃黑,分到手的东西也就几千万。冯攸然敢设套钓鱼,走私团伙损失的也不过是五亿,至多再加一条走私线……他们两位加起来,都还没有李老师英雄救美……哦不,见义勇为时砸掉的龙纹大缸的价值高……
而李老师呢,只是一件大缸就是十多亿,更是亲手抓了何细仔,导致有七个车间、十多名技术骨干、上百工人的大型造假基地被连锅端……你们算算,这是多大的仇?
而且还不算完,你们再看看李老师现在:上报项目、公开研究、还要上仿古瓷生产线……这是硬生生的要逼着这伙人改行啊?
更过份的是:明明人家再往下研究一下,可能还能再吃个十几、几十年,更或是儿子孙子都能继续吃下去的老本,突然就被你给抖擞了出来……这等于什么,等于你把人家的根都给刨了……
换成我,不和你拼命我都不姓张……咦,你还能笑的出来……你刚才就没听清楚:人家不但有枪,还有炮?”
李定安确实在笑,还挺开心:“你不说,我都没发现我竟然这么有正义感,而且干成了这么多大事?但你放心,这是国内!”
“呵?”
张汉光轻蔑一笑,刚想说点什么,又觉得不合适,索性闭上了嘴。
年轻人,真的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国内又能怎么样?
你怎么就不算算,从八十年代盗幕开始,然后走私,然后制假售假,再之后公然在国内建设造假基地,甚至半公开的销售,这伙人活跃了多少年,这又是多大的能量?
好,这些都不提:就凭一份掺了不少水份的技术资料,起跑线明显落后好大一截的前提下,竟然能在技术上渐渐追平,甚至赶超,这又是什么概念?
是冯攸然的钱不够多,研究投入不够大,还是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汉光瓷、建窑盏的扶持力度不够?
扪心自问,张汉光想不佩服这伙人都难。
但他更佩服的,还是李定安。
佩服他胆子大:一个故宫算什么,既便是有枪有炮有能量,更说不定头上有伞的犯罪集团,咱也是照刚不误。
不服,那你来呀?
也佩服他的心胸:抛开军工和高科产业,凡民生和文化领域,百分之九十九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一旦有了技术成果,首先想到的绝对是自个。
比如和谁合作自己才能占主导地位,才能占更多的股份,才能拿最大的红包,才能换来更高的职级。
可能最后考虑的,才是获得多大的荣誉……而且这已经是行业内的普遍现像。
像李定安这样都有点眉目就上报的真就不多见,虽然说他也顺便给陈静姝谋了点福利,但这是肥水不流外家田,肉烂了还在公家这口锅里,所以怎么比,比起其它人都要高出了一大截。
张汉光最佩服的,还是李定安的研究能力:林子良出事到现在有几年,冯攸然和犯罪团伙、还要包括汉光瓷、建窑盏就研究了几年。
后两者差不多和犯罪团伙并列,进展很快,成果也很显著。冯攸然压根就不能算数,快十年了几乎原地不动,一直都在吃老本。
而李定安接触这些又是多久?
既便从龙纹大缸算起,到现在也不过两个多月,而结果,却是他研究的最快,技术最成熟,成果最显著,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
所以,张汉光根本不担心犯罪团伙会报仇,或是对他人身毁灭,而是担心:这伙人直接把他绑走。
想一想:有这么一个研究科在手,有多少损失赚不回来?
因此,早上他给领导汇报完之后,局长的第一句竟然是:让你派人你派了没有?
当时的那一瞬间,他感觉局长对李定安的重视程度,甚至比案情本身还要高。
当然,也可能是站的高度不同,反正他就一个念头:把这伙人抓出来,挫骨扬灰。
所以,只要李定安开心,张汉光把他当大爷伺候都没问题……
暗暗感慨,他又叹了一口气:“你看,我够配合吧……既便看在老王和小孙服务那么周到的份上,你是不是也配合一下?”
李定安顿时就笑:“我这不是按你的计划,都拿自己做饵了,还不够配合?”
张汉光愣了一下:都多久了,这一茬过不去了是吧?
但转念再想,这伙人不可能不打李定安的主意,他可不就成了饵?
正惊疑不定,李定安又敲了敲桌子,表情也正色了起来:“开个玩笑,请你来,当然不可能让你白跑一趟,我确实有了点发现:这次带来的东西当中,有几件可能出自广东潮州窑,暂时可以确定在陆丰至惠阳一带……”
一听广东,张汉光心里先“咯噔”了一下:除了江西,这伙人在国内果然还有基地。而且迄今为止有关走私线路的大多线索,也都指向广东。
再听到潮州和陆丰,他一个头就有两个大:那边的情况不是一般的复杂,其它都不说,博社村的事情过去才几年?
然后,他又猝然醒悟:“暂时?”
“对!”李定安点了点头,“再有没有更多的线索,我还得研究!”
“唏……厉害了,我的意思是:你是怎么把范围确定到这么小的?”
“当然是根据工艺特点、胎瓷特质推断出来的……我这么说吧:品相这么好,仿真度这么高的仿古瓷,绝不可能是随便挖个小窑口,再随便找几个人就能烧出来的。
不说烧成半成品之后的仿古和做旧,从制瓷的第一道选土开始,包括沤泥、制胚、刻花、着色、入炉等等,全部都有特定且极为精细的工序,所以必然全部要用到老师傅,不然稍一失手,就会留下被行家一眼识破的瑕疵。
不过老师傅也有一个缺点:越是认真仔细,越是会用到最熟练的手法和工艺,又因为传承不同,各地的工艺和手法多少会有点区别,而越是大窑出来的,特点就越明显。
只要东西足够多,眼力够仔细,大致还是能推导出来东西出产的大致区域……真正的行家一看:你这不对啊,明明是邢窑的东西,怎么有潮州窑的风格……如果这些还不够,那就分析胎质。比如几大名窑,土质都有明显的特点……”
张汉光听的半懂不懂……不,半信半疑。
“李老师,于正则也这样研究过,就他那批东西,而且是知道产地在江西景德的前提下,用的还是社科院的大家伙,但结果:没分析出来?”
张汉光,你故意抬杠是吧?
于正则又没系统……
“你爱信不信!”
221.第217章 人在家中坐,好事天上来
张汉光当然信,至少信了大多半。
不然怎么办?
其他专家又请不来,他也不敢乱请,唯一逮了一个于正则,要样品给样品,要机器协调机器,要资料给资料……但几个月下来,进度还比不上李定安只研究了几天的零头。
张汉光想了想,又转起了眼珠:“要不……你到局里,给于正则指导指导?”
李定安笑出了声:“不说于正则愿不愿意,就说你们局里的那几台仪器……张处长,你就没算算,都有多少年头了?于正则的那批古董都比它年轻……”
“不去就不去,瞎说什么大实话,你以为个个都是保力,财大气粗?有本事,你也给咱拉个百亿的大项目?”
“干嘛,给公安部造枪么?”
“你敢研究,我就敢造!”
张汉光“嗤”的一声,“不扯了,我得回去汇报,还得开会布署……何馆,陈总,你们先忙……”
何安邦和陈静姝站了起来,准备送他,张汉光走到门口,又停下脚步:“我怎么感觉就老王和小孙有点单薄,不行再给你安排两位?”
“别!”李定安忙摆手,“已经够扎眼了!”
也就刚刚才听张汉光说,这伙人不是一般的凶悍。不然他连王成功和孙怀玉都准备推回去。
“行,只要你别作,基本上不会出问题……”
“我作个鸟……”
两人嘻嘻哈哈,李定安把张汉光送了出去。
恰好,马献明到了门口,他先是朝李定安眨了眨眼,算是打过招呼,又往里探了探头:“何馆,人到齐了!”
“两位,请!”
“干嘛?”
“领导亲自发话,让我配合好你,我敢怠慢?当然是动员……正好陈总也在,许许愿景,画画大饼……哦不,激励激励,还不是应者从云?”
陈静姝不置可否,点了点头:“可以,那何馆先安排!”
先安排?
何安邦稍一顿,心中了然:“行,那我先过去!”
说着,他又给马献明使了个眼色:别站这碍眼。
马献明秒懂,跟着何安邦离开,办公室里,就只剩下他们两个人。
一刹那,什么镇定、从容、理智、自信,统统不翼而飞,“担心”两个字写满了整张脸,陈静姝的声音都颤了起来:“竟然牺牲了七个警员……怎么会这么危险?”
“那是在公海、境外,国内哪有这么危险?所以放心,绝对没有张汉光说的那么夸张……你也别多想,和你关系不大!”
其实关系还是挺大的,当初要不是为了救陈静姝,李定安也不会砸了龙纹大缸。
当然,即便没有陈静姝,既便李定安没有把大缸砸翻,何细仔他依旧逃不掉,照样会落在警察手中,江西的造假基地还是会被警察一锅端。
因此从那时候开始,双方就已是不死不休。
所以,没有等着仇人找上门,伸着脖子等着挨砍的道理,与其惶恐不安,藏头露尾,还不如先下手为强。
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怕个卵!
李定安不以为意的笑了笑:“走了,别让人家等太久!”
陈静姝欲言又止:不管是之前,还是现在,他都是为了自己,不能有危机、有风险的时候,却让他独自承担。
她默默的跟在后面,心中思绪万千:该去找谁,又该怎么说?
男朋友?
好像没什么不敢承认的……
……
领导着重交待,何安邦确实不敢怠慢,但凡在职并在京的、涉及瓷器类的研究员全部通知参会。甚至还有几位已经退休,返聘后又担任顾问的瓷器方面的老专家。
包括副研究员、资料员、档案员……林林总总,会议室里至少坐了三十多位。
上一篇:我,当代邪剑仙!睡一觉成神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