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第263节

然后瞄了一眼,眉头不由自主的一皱:这一张,怎么和之前收到的不一样?

很普通的纸,古铜底色,黑色楷体。问题是,纸片上除了“齐英”两个字,就只有一组手机号。

没单位,没地址,更没职务……除了名字和电话,再多余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

这没头没尾的?

我连你是干嘛的都不知道,能有什么地方麻烦到你?

正摸不着头脑,女人浅浅一笑,又站了起来:“李老师,再会!”

笑的很好看,还带着点神秘,像是“我们肯定会见面”的那种感觉。

啥意思?

就算是你想让我遐想,这岁数也不搭干啊?

不夸张,这女人既便没和老娘一个年纪,也绝对小不了几岁……

思忖间,女人离开了座位,人群让开了一条道,她刚出去,又“哗”一下围了上来。

不是……人都走了,还有什么好看的?

李定安挥挥手:“各位,散了吧!”

“别……这不上不下的!”

“李老师,这本书是谁仿的?”

“听您意思,清朝印都是对的,意思就是:至少清朝内廷收藏过,乾隆鉴赏过,对吧?”

“那现在还值多少钱?”

“和故宫有什么关系?”

一堆藏友站着不动,七嘴八舌,嗓们还一个比一个大,

李定安很无奈,其他几位专家更无奈:也别说散了,围的人反而越来越多,就没人再往他们的席位上坐,还怎么鉴定?

张副教授瞅了瞅,凑了过来:“解释一下吧,要不然不消停!”

老葛更是急不可耐:“不搞明白,我觉都睡不着!”

也不怪他堂堂一京大教授,也算是京城数得上的金石、古籍专家,却这么不淡定?

恰恰相反,正因为懂的多,才觉不可思议:印鉴太多,而且各朝各代的都有,但痕迹表现却又太统一?这个问题他也看出来了,所以一时有点拿不准,才请李定安帮忙。

不过也只是拿不准,想着是不是保存不当的原因,也不是没怀疑过这书是不是伪造的,但说实话,不多。

李定安倒好,不但言之凿凿,更是指出了明确的伪造时间:明朝万历?

而他也说的很明确:好几种科学检测结论都显示,这书就是宋版,那李定安是如何判断的?

没道理他的眼睛比仪器还要高精尖吧?

狐疑间,听到李定安说“那也行”,老葛顿时来了精神。

“先说点公开的秘密:故宫也有赝品!”

确实是公开的秘密,溥义的回忆录里就有写:退位之后,故宫大部分的护卫都被遣散,监管力量薄弱,所以许多老宫女和太监都从琉璃厂之类的地方带赝品回来,把真东西换出去。

也不管字迹是不是一样,画风是不是相似,只要不是太离谱,大概对得上就行。

比如真迹是一幅唐寅的仕女图,那我就找幅仕女图,只要画工不是太差就行,再请人题个唐寅的款,刻个唐寅的章……齐活。

包括溥义自己也这么干:自己出不去,也太显眼,就让他弟弟溥杰干:天天上学的时候背一书包出去,袍子底下再藏一点,放学的时候再把赝品带回来。

换出来的这些真东西,大部分都被他送给了日本人……

“我再说点好多人不知道的:溥义退位之后换出去的,其实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的赝品之前就存在,具体时间要追溯到顺治时期……

这其中赝品占比最多的就是书,也就是各种清以前的珍本、善本、孤本。其次是书法字帖与画,再次则是鼎彝与玉石……”

这个好多人还真没听过,比如直播间的粉丝,围观的藏友。但几位专家多少了解一点,至少京大的两位教授就知道。

顿时间,老葛的眼睛“唰”一下就亮了:“那本书……是项墨林仿的?”

李定安点点头:“十有八九!”

粉丝和藏友却是一头雾水:“项墨林是谁?”

“刚查了,明朝中晚期中国最大的古董商人,还是最大的收藏家……”

“明朝就有做古玩生意的?”

“真稀奇?汉朝就有了……你以为曹操的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从墓里盗出来的就只有金银?”

“还真就是全国中最大……连万历皇帝都说:项墨林储藏之丰,甲于海内……授玺书请他出来做官,他竟然“坚辞不授”……”

“还有乾隆:项式鉴藏之广,之精,极一时之盛……”

“他是万历时期的人,差着近两百年,乾隆怎么知道的?”

“都不仔细看:人乾隆说的是项氏……”

“等会,查到了……这上面说:世界上许多博物馆的古籍和字画类的镇馆之宝,大多来自项氏,故宫博物院占一半以上……”

“你从那个地摊文学上查来的?”

“《中国收藏年鉴》和《人民日报》!”

说地摊文学的立马不吱声了:人民日报就不说了,就说收藏年鉴:这是国家文物局出版的,扪心自问,还是相当权威的……

“好家伙……这上面还说: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嘉兴,尽掠项式收藏,运至京城……乾隆年间编著的书画藏品著录文献《石渠宝笈》中,来自项氏收藏的历代名家的书、字、画,碑帖、拓片足有四万余……故宫的书画类藏品有多少?”

“肯定不止十万件,但要除去明以后的,还真就说不准……”

“一家收藏,半座故宫……长见识了!”

“明白了,李定安的意思是:这本书原先是项式收藏,顺治时流入皇宫,所以清代的那些印都是真的。”

“什么项式收藏?是项氏伪造。”

“那又是怎么流出来的?”

“多简单……城头变换大王旗,说的就是民国时期的京城……那些进过京的军阀,哪个不从皇宫里偷东西?”

“真就说不准……”

就这样,你查一点,他查一点,再半猜半蒙,网友和藏友们竟然理出了那本书的大致脉络:项氏伪造,清内府收藏,乾隆鉴赏,并盖了印……

大致就是如此,当然,细节远比这个要精彩:项墨林不仅仅是明朝中晚期中国最大的古董商、最大的收藏家,更是当时最为权威的鉴定家。全国知名,而且是无人可比肩的那一种。

是不是很熟悉?

熟悉就对了,不然项氏那些连万历和乾隆都惊叹不已的藏品是怎么来的?

既然鉴、藏、收、售为一体,当然就免不了仿和伪,就连相关史志都有记载:项墨林遴选能工巧匠,制榻、架、柜、奁、盒,及彝器、金石、古玉……等等等等,镌以铭识,惟肖惟巧,毫发无差,假能乱真。

当时的“嘉兴项氏”,已经成了仿古、伪古的代名词。

书画类的仿品更是不用说:他与文徵明父子皆是至交,来往甚密,时常请父子三人写字作画,专仿宋元名家之作。包括苏轼在内的宋四家,黄公望在内的元四家,以及赵孟畹鹊鹊鹊取�

还有文徵明的弟子,明四家之一的仇英,几乎就是他培养出来的:仇英成名之前,动不动就住在项府,临摹前代名家之作。

还有同时期与仇英同属吴门画派的几位名家、明晚时期的董其昌、以及许多名气不如这二人,但临摹能力极高的书法家以及画家,都受过项氏的资助,以及类似的经历。

包括项墨林父子,也是同时期一流的字画名家,他们自己仿的,就更多了。

而所用的纸、墨、颜料等等,大都是项墨林搜罗来的前朝之物,做旧手法也极为高明。所以别说现在都已过了四百多年,就是当时,能辩出项氏仿品真伪的鉴定家也是少之又少。

仿出来的作品,当然被项墨林以真品卖了出去,然后再以重金搜购名家真迹,如此往复,生生不息。

不夸张,光是故宫之中收藏的出自项默林之手的赝品,就要以“千”计。李定安甚至见过宋高宗赵构写给岳飞的《赐岳飞批剳卷》及手札,也就是历史小说中的十二道金牌。

同样,也是项墨林伪造的,上面甚至有康熙和乾隆的亲笔题跋。

所以,一本周彦邦的手抄本算什么?

239.第233章 上电视

李定安解释的很清楚,网友们也很给力,查出来的信息越来越多。

动静也越来越大了,现场不是一般的热闹,直播间里更热闹:一家之藏,半座故宫,真就长见识了?

遑论项氏仿古之精、之博,项墨林的造假手段之登峰造极……等等,让人叹为观止。

就比如骗过无数行家和专家的“新瓶接老底,新胎贴老釉”的拼接瓷,还比如用“一分为几”“移花接木”等手法弄出来的半真半假的名家字画。

更比如将老红檀木刨成薄板甚至木纹纸,贴到红酸枝乃至松、柏、杨、柳等家具上,以及“一瓢清、两瓢明、五瓢六瓢到大秦”的铜器,等等等等,凡市面上能见到的传统的仿古手法,项氏是无一不通,无一不精。

说句大白话:就没人家不能伪造的古董。

而且手法更老练,做工更精致,区别只在于原料和工艺:古代当然没那么化学品,更没有什么机器,当然只能用天然材料和纯手工。

这样一来,品相当然更自然,仿真度更高。

包括项式的商业运作手段,不夸张,连李定安都佩服不已的冯攸然,与人家比都只能算小儿科。

所以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别觉得你好像很了不起,其实全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藏友和网友们议论纷纷,震憾之余,对项墨林也是佩服至极,说他不愧是“被两朝皇帝点过赞的男人”。

专家们的感受则又不同:项墨林是很厉害,仿古造假的手段不可谓不高,不然不会青史留名,震古烁今。但即便如此,他造出的东西在李定安的双眼之下依旧无所遁形,这又意味着什么?

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就是这个意思?

这还是与古人比,要是换做同行呢?

李定安问了,但那对男女没说,所以没人知道他们之前找过那些专家,哪些学者,但至少清楚:来这里之前,那本手抄本做过好几项科学检测。

像C—14、热释光,还有碳分子元素分析、质谱色谱和同位素,以及反辐照X光检测……这些都是如今最为先进,最为权威的古董检测技术,这在古玩界、鉴定界都是公认的。

在这些仪器给出“正确”的结论的前提下,李定安依旧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找出唯一的疑点,并顺藤摸瓜,刨树挖根,最终水落石出,这又代表着什么?

本能的,几位专家都换位思考了一下,但最终,除了叹气,就只剩摇头。

扪心自问,他们可能会看出印鉴好像不太对,但看到这么多的科学检测结果之后,百分之百会打退堂鼓,甚至会产生怀疑:会不会是自己看错了,会不会是自己的经验不足,或是知识储备不够,东西发生过自己不了解的变故,所以才会产生这种现像?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哪还需要考虑?

当然是说几句模棱两可的结论,再恭维一下,然后小心翼翼的把人送走。

但换成李定安呢?

首节 上一节 263/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当代邪剑仙!睡一觉成神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