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138节

  得!嘴角翘太高了。

  陆台的镜头从一片辽阔的盐碱滩开始,远远的望去,地里白花花的一片,像下雪了一样。

  但随着镜头的拉近,才看清,那是盐。

  随后某一天,地里突然多出了几百台工程机械和众多工人劳作的身影。

  田块成方,沟壑纵横的灌排水渠,像是血管一样匍匐在大地上。

  镜头的进度很快。

  不知何时,

  初夏的盐碱滩上就被铺上了一层绿色,翠绿的苜禾1号从厚实的土壤破土而出。

  数台大型收割机正繁忙而有序的穿梭于牧草基地进行收割作业。

  仓储区,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将各类饲草产品打捆装车,发往世界各地。

  规划整齐的牧草基地绵延数十里,如巨龙般俯卧的指针式喷灌机游走于田间地头,返青的苜蓿草翠绿旺盛。

  主持人的声音不断传来,

  “深耕荒漠,励精图治,砥砺奋进,短短几年间,嘉禾集团硬是将茫茫戈壁变成了二十万亩人工草原。”

  (本章完)

第151章 愿不毛之地都变得波浪起伏

  “……短短几年间,嘉禾集团硬是将茫茫戈壁变成了二十万亩人工草原。”

  “耕地,是我们端牢华夏饭碗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但当前,我国耕地质量‘先天不足’‘后天欠账’的问题仍很突出。

  盐碱地作为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后备资源,如何从荒芜到沃土?

  面对盐碱地改造成本高、维护难的问题,嘉禾集团从‘以种适地’角度出手,培育出了苜禾1号,如今,‘吃盐植物’的名头响彻神州大地。

  风正帆悬,征鼓催人。

  日前,农业部牵头组织在鲁省东营,蒙省五原,浙省慈溪,苏省盐城等多地开展了盐碱地改良项目。

  耕地退化、盐碱地的形成,是时间与空间的累积,是自然与认为因素的交杂。

  因此,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也必定是一个攻坚战、持久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助力,方能在未来开拓出更大的产能。

  耕地如金,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每一寸耕地,使每一寸耕地都成为聚宝盆,使每一垄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主持人字慷慨激昂的声音传遍电视机前的千家万户,铿锵有力的语调不断的调动着众人的情绪。

  配合上电视里不断传来的航拍画面,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和生机勃勃的草原,不毛之地和生态绿洲,强烈的反差形成了极大的视觉冲击。

  田成方,树成林,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盐能降。

  牛羊,农机,工厂,汽车,还有土生土长的西北农民最朴实的笑容。

  沉睡的大地被植物的力量唤醒,干旱贫瘠的土壤被一片片整齐的牧草所占据。

  现代化的人工草原在荒漠戈壁落地,并逐渐的改变着这里固有的颜色。

  没有人不为之动容。

  央视新闻从1978年开播至今,风雨无阻,雷打不动的陪伴了国人许多年。

  受众极为的广泛。

  此时此刻,电视机前各个年龄层、地域层、教育层的广大群体全都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上的画面。

  生怕落下了每一个细节。

  有些有过垦荒经历的老人,农垦农场的老职工,无不心跳加速,甚至动容落泪。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老一辈人回忆着西北地区被沙漠化侵蚀的场景。

  电视上的西北却平原着绿,荒山披锦,不禁潸然泪下。

  “我们战斗在祖国边疆,用胸膛融化了千年的冰霜。在我们走过的地方,荒原掀起了黑色的波浪……”

  冰城,已经71岁的罗树清轻轻吟唱起了这首歌,她回想起了青春的力量。

  50年前,罗树清作为青年志愿垦荒队的一员来到黑省北部的共青农场垦荒,与她一样的青年有2600余名。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

  时间不会回到历史的原点,但重溯历史、接续历史,却能让人感受到当年那种青春的激情。

  她想起领导来荒原视察时说过的一句话,“下次再来时,我要听到鸡叫狗咬、孩子哭。”

  如今她看到了新世纪的开荒,现代化的设备,同样的火热朝天。

  西北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也备受鼓舞,戈壁大漠独有的茫茫黄褐色,是亘古以来荒漠化、半荒漠气候所留下的不折不扣的印痕。

  但从嘉禾集团的身上,他们看到了成功的可能。

  西北大地上存在着几百种盐碱植物,这些盐碱地上的原住民是大自然的馈赠。

  它们早已习惯了戈壁滩上干旱贫瘠的环境,不挑土,不费水,如今嘉禾集团从中选育出了苜禾1号。

  他们未必不能!

  而像徐父这样的机关单位领导、工作人员或者是敏锐的企业家,则更具有政治敏感性。

  近几年粮食产量连年下降,新闻又花了如此长的篇幅来介绍,这是国家准备力推了。

  许多人开始琢磨着该怎么参与进这一场盛宴!

  徐小雪再次重温航拍的草原,看得别有滋味,尤其是配合着老父亲那精彩绝伦的微表情。

  她心里也激情澎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她第一次如此强烈的感受到种子的力量。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

  她看着电视上的青年,朴素的面容,单薄的身体,但面对记者采访时,其精气神却如同他那生机勃发的草场。

  锐利夺目!

  这样的人物仿佛随时在散发魅力,吸引着她。

  徐母宁彩娟观察着女儿的一举一动,内心微微一叹,敏君说得没错,果然有问题。

  她看着屏幕下方出现的青年信息资料,嘉禾的董事长,农大的研究生,遗传育种专业,苜禾1号的育种家……

  一系列的头衔多得让她眼花缭乱,记不住,但给人的感觉就很厉害。

  小雪降得住他吗?

  京城某个房子里,苏国洲看着郭阳侃侃而谈的身影,眼神里羡慕嫉妒埋怨等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一闪而过。

  “我就不信这是翁立新能教出来的学生,真是蛹打呼噜——捡着了。”

  甘南草原的翁立新则是满怀欣慰,想着,嘉禾要搞生物育种实验室,他也得跟着沾沾学生的光了。

  新闻里,郭阳面对记者的提问,声音沉稳。

  “西北盐渍化重、日照强、干旱缺水,加之地质地理条件和环境因素,想要在‘夹缝中求生’,并非易事。”

  “水是盐碱地改良的核心问题,过去通常采用‘洗土法’,改良一亩地大概需要2000m的水。”

  “但现在苜禾1号投入使用后,不用洗土,每年只需要200m的灌溉水,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

  “目前嘉禾的团队仍在紧锣密鼓的研究中,未来将持续在荒漠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盐渍化土壤改良利用、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等领域推出新的植物品种。”

  “另外,之前常听到人抱怨西北啥都好,就是吃不上海鲜。”

  “这下你们不用抱怨了,嘉禾将在离海洋最远的西北人工造海,海鲜不敢说,水产管够。”

  伴随着郭阳最后带着笑意的承诺,这段占时超过3分钟的国内新闻宣告结束。

  后续的新闻续上。

  但很多人却不由自主的想到那幅对比强烈的画面,反反复复,由此开始联想,国内的盐碱地全部变为良田。

  甚至沙漠、戈壁、滩涂……

  在黑省,疆省,鲁省,浙省,苏省……无数致力于盐碱地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戈壁荒滩上种出万亩蔬菜,盐碱洼地里长出连片瓜果,海岸边盐碱滩上催生稻香麦浪……

  唤醒沉睡的土地,把盐碱地变成米粮川!

  国人对土地的热爱是深藏在血液里的,愿不毛之地都变得波浪起伏!

  盐碱地改良的风暴远未停止。

  农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媒体先后跟进报道。

  紧跟着又蔓延到了网络上。

  嘉禾集团第一次出现在了普罗大众的视线里

  各地的吃瓜群众纷纷跟进,不断的深挖,发表言论,但言辞中多是赞赏。

  但西北本地的网友却明显更关注郭阳最后所说的那句话。

  纷纷在网络上留言,

  “郭总,啥时候能吃到海鲜啊,我想吃鲍鱼。”

  “三文鱼也还行。”

  “郭总啊,我没啥要求,就一条,海边有的,西北也要有!西北有的,海边没有!”

  “西北没有海,哪来的海鲜。”

  “我反复看了几次,寻思着郭总说的是水产,没说海鲜啊。”

  “坚定不移的支持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朋友……”

  “一觉醒来,江浙沪成偏远地区了?”

  远在民勤的沙窝里,沙海农牧连着两月都在沙漠里追光逐日,让沙漠披绿戴蓝。

  陆汉斌和张竞看着员工带来的报纸。

首节 上一节 138/42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获得魅魔体质的我,太受欢迎了

下一篇:美食:摆摊的我怎么成厨神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