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389节
莫从伟也适时的指著半空中的无人机说道:“各位朋友们,这是丰凯今天的另一款消费级无人机:小精灵,主要用于航拍。”
航拍?
众人愣了愣,这东西也并不能说是新玩意,从直升无人机火起来后,国内外都开始有这方面的研发。
只是航拍质量差强人意。
莫从伟停留了片刻,介绍重点依然放在植保机上,屏幕上也适时出现了新的画面。
“首先,我要感谢所有的硬件厂商,没有你们,就没有丰凯植保无人机的成功。”
“MG-1专为农作物植保领域设计,集成先进的飞控,可靠的内循环冷却系统,便携的折叠机身,操控简易的定制遥控器,配备八轴动力系统。”
“标准作业载荷为15kg,作业效率为60~80亩/h,是人工喷洒的50倍以上。”
“配备调频连续波雷达和飞控系统,作业过程中能够适应起伏地形的喷洒。”
“可同时为6块电池充电,电池铝板加固,并加装橡胶套,防止磕碰。”
随著话语落下,屏幕上开始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
这瞬间就吸引住了全场的注意力。
说得再好,也没有实际使用过后的效果有说服力。
在郊外的一片苜蓿地,机手操控MG-1对草地进行病虫害防治,屏幕的一侧显示出试飞时间:2006年3月。
懂行的人都沉默了,这都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
随后又是水稻田、旱地、山地、戈壁、沙漠等各种各样的试验场景。
试飞的时间和架次记录也由1小时,变成10小时,100小时……1架,10架,100架……
而在这个过程中,众人还能感觉到一个变化,那就是无人机的体型明显在变小。
莫从伟说道:“接下来要播放的是最终的使用版本,目前在嘉禾集团内部已经有几百架投入了使用。”
听到这个数字,众人都定了定神。
好家伙!都已经正式使用了,你这还是产品发布会吗?
视频开始播放,是一片耙平了的水稻田,田里还有浅浅的泥水。
无人机就在田边的道路上。
“这是水稻直播种子。”
“这打封闭除草剂的现场。”
悬停、快速起降、轻巧转动,将农药均匀地喷洒到农田里。
易教授、熊少丰、段谦相视一眼,这就是他们理想中的应用场景,水稻田的植保,也是国内目前的痛点。
从无人机的稳定性上来说,出乎意料的强,可能这就是小型化带来的好处。
在发布会前两排,坐著一大一小两位植保专家,两人都来自粤省农科院植保所,老的叫黎文堂,小的叫曹泉。
见著无人机打药这一幕,两人也嘀咕了起来。
“黎老,这无人机直播和打封闭除草剂要真能成,那可得省了多少事啊,以后种田就简单了。”
黎文堂也目不转睛的看著屏幕,“还要看看效果,水稻直播的技术要求不低。”
话音刚落,视频就切换到了一个月以后的场景。
同样一块田,这次是施肥的场景,稻秧也长了起来,整齐划一,青葱一片。
“黎老,成了。”
“这天禾的技术水平真有两把刷子啊!”
“植保无人机是丰凯的。”
“我知道,但光有机器可不行,配套的技术也得有,不能用到地里,农户得承担多大的损失。”
其他人没两人这么专业,只知道无人机飞得很稳,稻田的长势也不错。
“接下来是柑橘果园的测试场景,现场是在眉山丹棱。”莫从伟也适时说道。
酒泉的办公室里,直播的效果不怎么好,但也足够郭阳了解到现场的情况了。
莫从伟的介绍平平淡淡,但该出彩的点基本上都说到了。
MG-1在柑橘果园的表现也不耐,标准化的果园也让人赏心悦目。
随后又是更多的工作画面,当无人机在沙漠里运输麦秸秆的画面出现时,现场响起一阵轻笑声。
在座的大部分人都玩过开心农场,也知道无人机在沙漠里的运用。
很多人也是由此了解到丰凯的无人机。
莫从伟也笑了笑,让开大屏幕,让上面开始播放丰凯公司拍摄的简短GG片。
一处层峦叠嶂的山地丘陵上,布满了一块块稻田,一户老农背著喷雾器,手提装著农药的塑胶袋,来到了稻田。
他先把喷雾器放在了田埂上,然后开始兑药,一会儿才背上装满了的喷雾器。
老农被压弯了腰,顶著似火的日头,在浓密的稻田里艰难的往前走著,边走边摇动喷杆,时不时还会陷进泥里。
不一会儿,老农的裤子就被打湿,手上脖子上也被稻叶割出了一道道伤痕。
直到太阳西落,才算是完成了这块稻田的药剂喷洒。
看到这里,不少人都感触颇深。
因为这就是如今水稻田喷洒农药最普遍的方法,如植保所的老黎小曹等人都切身经历过。
那是真难受。
一般人真顶不住。
画面一转,依旧是稻田,丰凯MG-1静静地放在田埂上。
老农则是呆在旁边阴凉的松树下,轻松的看著飞防机手操控无人机,嗖嗖嗖前后左右一阵喷雾。
相比上一次的日落西山和辛苦,这一次飞防全程只有几分钟。
视频的最后放出老农、飞手和无人机的合影。
他们置身于稻田美景之中,笑容灿烂,十分动人。
“扎根大地,放飞梦想,重塑农业竞争优势--这就是丰凯全新MG-1系列植保无人机,将作业效率提升至新高度。”
莫从伟跟著把视频结尾的GG念了出来。这一下,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等到笑声停歇,他才再次站到了舞台中央。
“我们希望用更低的成本完成更多的工作,用智能的决策应对复杂的环境,用强大的性能推动生产力飞跃。”
莫从伟一挥手,背后屏幕开始随机播放过去一段时间MG-1执行飞防任务的画面。
有早晨,中午,晚上。
有东南、西南、华南、华中、西北、东北、华北。
有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峡谷、梯田。
有一望无垠的草原复绿,连绵起伏的果树,阡陌交通的茶园,沃野千里的小麦,层峦迭起的水稻。
春种秋收,一幅幅画面上出现了无人机的身影。
屏幕闪放,所有的画面最后缩小成一格格,布满了舞台的背景。
现场的记者纷纷拍照,这一幕很酷炫,再一次赢得了众多的掌声。
画面停留了三十秒,又化为了一行文字。
——做世界上最好的植保无人机,制造世界上最好的飞防大队,造福农民兄弟!
——拥十万天兵,布百万网络,惠千万家庭,护亿亩土地,促农业现代化!
这是丰凯的愿景。
伴随著闪光灯,农机化所的易教授率先站起来鼓掌,飞防大队,十万天兵,提得好啊!
会议厅掌声越发热烈。
尤其是农业领域的从业者,植保无人机解决了水稻田机械化的关键痛点。
这场发布会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东西,足够让人热议和期待。
不少嘉宾都在边鼓掌边思索,丰凯的植保无人机有具体的应用场景,似乎就缺少用户的认可了。
一篇篇相关稿件在记者们的心里编辑。
这时,有一位男记者忽然大声的质疑道:“莫总,莫总,为什么一直没有对电池续航的详细介绍?这架无人机是不是在续航上还存在问题?要知道世界上的主流可还都是燃油直升无人机。”
会场迅速安静了一瞬。
对啊!
丰凯的植保无人机虽然已经够小了,但起飞重量可不轻,单药水就是15kg。
莫从伟在舞台中间轻描淡写的回答道:“燃油机丰凯也能生产制造,丰凯的猎豹拖拉机正全球畅销。”
现场轻笑了一下。
郭阳也为莫从伟的从容默默点赞。
先不提丰凯的单缸和多缸柴油机,但嘉禾的无人机技术底子可是脱胎于山叶的,燃油机确实有能力制造。
“我是《鹏城商报》的邱航。”男记者自报家门,飞快的说道:“那为什么不造汽油机呢?汽油机在农业上的应用更大吧!”
莫从伟笑了笑,说道:“因为效能比,拿山叶的RMAX举例,同样面积大小的稻田,RMAX可能要花费30万元的成本,而丰凯可能只需要5万元。”
“再说通俗点,丰凯飞防一亩田的平均成本能做到10元,甚至5元,RMAX能做到吗?”
“并且,燃油直升无人机造价不菲,RMAX的售价更是高达百万,有多少农户能承受得起这个成本呢?”
现场不少人也露出了思考的神情,农业科技人员看丰凯MG-1的眼神越发的满意了。
邱航的反应很快,“续航呢?莫总不要一直避重就轻!”
莫从伟既不惊慌,也不生气,说道:“满载情况下,一块电池的续航时间只有7~8分钟,但一次作业面积也有接近10亩,足以应付南方水稻田大多数情况了。”
“而且还能配套多块电池,对一些小型农场、鱼虾养殖塘、山地果园也足够用。”
“当然,未来随著硬件和电池技术的进步,续航会增加,成本还会大幅下降。”
上一篇:获得魅魔体质的我,太受欢迎了
下一篇:美食:摆摊的我怎么成厨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