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从赶山开始建农场

从赶山开始建农场 第176节

  他后面这句话是说给老公太太听的,他可以敬老,但是倚老卖老必须给她两句。

  大伙都听的出来再说谁。

  老公太太脸色不好还没法接这话,哄着重孙回家。

  于占峰点头:“老吴家办事仁义,我也不能看着,队里出袋大米和苞米面,我个人拿一袋白面。”

  “每年都是过年的时候才给,今年你家出这么多东西,那就提前送去。”

  他叫人回家帮忙拿大米,不是不多拿,是屯子里去掉上交的就剩这些了。

  “我给拿俩小鸡。”张婶说完回家。

  富裕点的人家有回去拿鸡蛋的,有拿糕点的,有拿豆包的,今年日子比去年好多了,以前只能给点苞米面。

  有人说道:“我家孩子衣服刚穿一年,你帮着送去,看谁合适就给谁穿。”

  吴昊点头,衣服可是好东西,只要能穿,谁家也舍不得扔。

  大公背过来一袋白面放车上说道:“你帮忙送去,今天的事你也别介意,我不在家,没人能管了孩子。”

  “小孩子闹着玩不算事。”吴昊摆摆手,除了大公,那老太太在家说一不二,她惯孩子别人不敢管,今天打完也老实多了。

  等大伙把东西放好,他先去最近的张寡妇家,赶车进院拿肉进屋。

  往屋里一看,三个孩子在嗑瓜子,冻梨罐头啥的都没吃,那小小子在偷偷咽口水。

  他也没劝三个孩子,把东西搬进来在外屋地等着,回来时看见张寡妇在北面林子里掰树杈,应该马上回来了。

  几分钟后张寡妇空手进院,柴火应该送给欠钱的人家了,这娘们模样长的不错就是要强。

  小院和屋里收拾的干净,基本用具啥也不缺,活物只有四口人,一只鸡都养不起,外屋地有半袋土豆和半袋苞米面就是吃到过年的。

  吴昊等她到门口,指着袋子上的肉说道:“这是牛四给你的肉,野鸡和兔子,其他的是屯子里人送的。”

  熊肉五十斤,野鸡兔子各两只,还有二十斤大米白面,十多个鸡蛋。

  张寡妇听见牛四低下头,脸色微红道:“他给我东西干啥?”

  吴昊不想跟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解释,走到门口提醒道:“嫂子,这么多年,你还人情也够还钱的了,这些东西你再敢往出送,那可就要挨骂了。”

  不给她开口的机会指着屋里说道:“你把孩子养这样,外屯子的人来看见,会不会说咱们屯子里的人没人性?”

  “你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屯子考虑吧?”

  要强的人,你劝她没用,就是怼的让她说不出来话,还有那种不懂人语的人,根本不用说。

  让老吴削她就完了!

  张寡妇能听懂啥意思,在拿去还饥荒真会被大伙骂,尴尬的点点头:“我留着吃。”

  “今天就吃吧,孩子都馋啥样了。”吴昊说完赶车就走,他要继续送东西,不光是没有爹的人家,还有那些买不起年货的也要给点。

  张寡妇进屋看着三个眼巴巴望着自己的孩子很心疼,问明白东西来历打开罐头说道:“老吴家都是好人啊!以后记得还人情,吃吧。”

  三个孩子点头,大姑娘给妈妈一个冻柿子,她和妹妹吃一个。

  “妈你吃。”小小子拿起冻梨递过去期盼的问:“送来的东西是不是留着过年吃?”

  怕妈妈把肉送出去,他都两个月没吃肉了。

  “今天就吃肉。”张寡妇说完差点掉眼泪,孩子跟着她没少遭罪。

  三个孩子听见有肉吃,都不知道咋高兴好了,这是他们一年之中最开心的时候。

  小小子高兴完拿起冻梨啃一口说道:“真甜!老吴家那个小丫头人可好了,多给我两个冻梨,还给我麦乳精了。”

  “今天就她敢瞪老公太太,还出头帮我说话,别的孩子都不敢。”

  “哎,你要记得人家的好。”张寡妇眼圈通红,家里没老爷们就是挨欺负,孩子都跟着受气。

  看人家小豆包多有底气,人家有个能赚钱的大哥,四岁小孩的腰板比大人都硬气。

第196章 小年

  吴昊赶车送东西,每家分的都不一样,缺油的多给点肉,大伙一看熊肉就知道是他打的,非要留他吃饭。

  不和张寡妇唠嗑,到别人家得聊两句,回到家天都黑了,吃完饭睡觉准备明天过小年。

  他今天起的比较晚,穿好衣服到正屋看见爹妈正要和面,提醒一句:“少包啊!”

  东北过年吃饺子其实挺“吓人”的,从小年到初五这些天都挺忙,有的人家在小年这天包的饺子能吃到过年。

  省事啊,热一下就能吃,过年那天继续包饺子,懒的老娘们过年会多包一些吃到初六。

  就算如今的人缺油水,全肉馅的饺子也吃不动,连吃几天肯定顶的吃不进去。

  高丽娟点头:“就包今天吃的,马狗貂都喂完了,山驴子没喂呢。”

  “我去喂。”吴昊出门给山驴子拌草料,这帮小家伙和人熟悉了,有吃有喝还不用担心捕食者。

  每天吃饱玩一会就睡,活的比人都舒服,被摸两下也不躲,低头就是吃。

  吴昊进屋给两只小肥啾喂几个虫子,又看看四只吃饱就睡的小狗,各个都挺胖。

  现在能吃些剩菜,还不挑食,苞米面拌土豆也吃,但是得往里放麦乳精,它们吃不了太干的。

  等他伺候好这帮动物进屋,面也和好了,洗洗手上炕准备帮忙包饺子。

  小年早上在家吃,晚上去前院二爷爷家吃,前院人多,吃饺子也是众口难调,每年都包一荤一素两种馅儿。

  一种就是酸菜饺子,里面放熬猪油剩下的油滋啦,酸菜和油渣是绝配,酸菜喜油,油渣则比较油腻,中和到一起,吃起来贼拉香。

  第二种饺子就是全肉的,有的人家没那么多肉会往里放些萝卜,还有的人家会包土豆馅饺子。

  特别是老毛子那边的穷人经常吃土豆馅的。

  三十年以后他们也吃。

  后世没有年味可不光是放鞭炮的事,而是缺少人气,如今过年走家串户必须吃饭,还要住一宿唠唠嗑。

  后世串门就是送快递,恨不得放下东西就走。

  本来家里就两三口人,有时候孩子过年都不回来,那能热闹吗?

  如今农村人多,家家户户的面板和桌子都不小,吴卫国放炕上一个一米长,宽七八十公分的面板。

  高丽娟把两小盆面放面板上,吴昊拿过一盆准备擀面片,别看他家就四口人,也众口难调。

  人家娘俩吃煮的酸菜馅饺子,他们爷俩吃蒸的驴肉馅饺子,也不是那娘俩不爱吃。

  蒸饺皮厚,咬着也硬,里面的油还烫嘴,人家娘俩爱吃软乎的面。

  吴昊看一眼拿着小擀面杖的妹妹,这孩子跃跃欲试等半天了,去年岁数小。

  家里包饺子她捣乱,今年长大不少,冬天包饺子次数多,别看她只有四岁。

  人家也学会擀面皮了,也别小看擀面皮,一般大人都擀不圆,她擀的面皮虽然不咋地,但起码能用来包饺子。

  小豆包等面板上东西都准备好了,像个小大人似的往那一坐,拍着面板看大哥:“面!”

  吴昊给她揪一块面,让她玩吧,干不了多少活总比捣乱强。

  小豆包表情还挺认真,拿起那一嘎达面用两只小手搓成球,这时候她就皱眉,感觉这面不对劲。

  放面板上用小手摁,“哎呀!”还没摁动,跪坐起来往下摁,嘴里还给自己鼓劲:“呀~”

  抬起小手一看,那面四周扁了,中间还是鼓的,咋摁不动呢?她歪头看大哥:“你忽悠我!”

  “谁忽悠你?”吴昊白她一眼,伸手就把那面摁扁了。

  小豆包看着摁扁的面一愣,这会她还不明白有劲没劲的区别,以为自己没摁对。

  拿起他爹给做的小擀面杖擀面皮,右手摁住前后推,左手两根手指捏着面转圈。

  她就感觉这面擀不动,咬牙使半天劲,那面四周扁了,中间还是鼓的,分神往后拉的时候压到左手大拇指了。

  十指连心,刚碰到手指尖她也疼了,“哎呀”一声眼睛就起水雾了,举起大拇指给三人看。

  三人都不瞅她,这时候哄,虽然不会作人,但肯定会掉眼泪,小豆包见没人理自己。

  右手擦下眼泪,张开嘴:“啊呼~啊呼~”

  她对大拇指吹气,又甩两下再放嘴里,感觉还疼,站起来跑两圈,等不疼了。

  背着手走到面板旁边,板着脸低头,她脑袋不动,眼睛左右扫视看三口人。

  见他们偷笑,懂了!

  坐下嘀咕道:“都不靠谱!”

  她刚才擦脸弄的满脸全是面,高丽娟挥挥手:“脸跟花狗腚似的,去洗洗然后一边玩去。”

  现在手不疼了,想让她走,那能干吗?探头就看那两盆面。

  咋瞅咋不对劲。

  吴昊偷笑,蒸饺面硬,老吴今天和的面比以前的硬多了,他擀面都有点费劲,更别提才四岁的小丫头了。

  小豆包指着妈妈跟前那盆明显白不少的面说道:“给我那个。”

  高丽娟给她揪一块,小丫头擀完看着那椭圆形的面片有点愣神,这个咋软乎呢?

  歪头看大哥:“你骗小孩!”

  “你自已要的面啊!别赖我!”

  “哼!”小豆包拿大哥一点招都没有,往妈妈跟前凑凑接着擀面皮。

  包饺子她就不会了,在那瞎捏,一个饺子快包成六角形了,等她包完一个,人家三口人都包好了。

  吴卫国煮完饺子,先用笊篱捞出来几个,放到锅台后边,然后把一直放在碗架子后面的灶王爷像请出来。

  他是一家之主,祭祀必须让他来。

  灶王爷的画像最近两年才有的卖,就是画在纸上的,比较简陋。

  吴卫国在灶台上又摆了一盘子灶糖,也就是前几天赶集买回来的关东糖。

  祭灶还有一套磕儿:“灶王爷,本姓张,骑白马,拿银枪……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吴昊知道是啥词,但是他爹念叨的快,兄妹俩对视一眼,根本没听清。

  吴卫国把灶王爷的画像放到用秫秸扎的一只大公鸡上,放在灶台边的火堆里一烧,灶王爷就去玉帝那边报到去了。

  等到年三十,再把灶王爷接回来,继续担任一家之主。

首节 上一节 176/3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