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1983渔耕山海间

1983渔耕山海间 第156节

  要不就是靠熟人转来转去,一个消息得在好几个人之间辗转,有时到达正主的耳朵里,都是好几天的事情了。

  梁自强接过纸片问:“你爸妈和你弟知道这号码吧?”

  “知道,我另外都抄给他们了。”林百贤点头道。

  “放心吧,有事我会给你电话的。”

  梁自强说完捣了他一下:

  “靠,搞得好像你要出去多久似的。记住,岛上那些石斑说不定很快就又回来了,等着咱俩一起去钓呢!”

  想到一起在无名岛垂钓石斑那些开心的日子,林百贤的苦瓜脸总算有了笑容:

  “好啊,还有好几种真正值钱的石斑没露过头,说不定以后能钓到!”

  送完林百贤,从村口转回来后,梁自强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林泉生的家里。

  “泉叔,在家呀?”

  “阿强你来了?来来,我给你选了两个好日子,适合开工打地基的!”林泉生扯着他往桌子边坐。

  梁自强今天就是过来问动工吉日的,上次在桔子坡看地的时候,就已经说好让林泉生帮忙选黄道吉日。

  “哪两个日子?”梁自强坐下问道。

  “一个是11月23号,农历十月十九也就是小雪……”

  “小雪这天能动土吗?”梁自强还以为小雪节气不适合开工动土呢。

  “跟节气没关系的。每年不一样。今年的小雪这天是个好日子,适合动土、祈福、盖屋、安门、修造、起基、安香、出火、教牛马、破土、上梁、竖柱,我算了下,跟你俩的八字也适合。你如果选在这天开始动土打地基是最好了!”

  “23号啊,那不只有几天就到了?怕是有点紧张,人手还没开始请,找砖瓦厂也要时间。”梁自强略一盘算道。

  “那另外一天你再看看,11月27,农历十月廿三,小雪后的第四天。这天也适合动土、动基,另外跟你俩的八字也不相冲!”林泉生接着建议。

  梁自强考虑了一下,11月27离现在倒是还有好些时间,中间做准备差不多够了。

  林泉生又接着分析道:“上次你是说想盖四间房对吧?看你请的人手多少了。人手少的话,能盖上两个月才完工。但你要是人手请得足,三十多天就完全足够了。这样算下来,11月27动工,元旦过后差不多就能完工。自己再拾掇拾掇,选个黄道吉日过伙,来得及住进新房里过年!”

  “行,暂时就先选在11月27那天了。动工那天有哪些讲究,泉叔你懂得多点,也跟我说说?”

  倒不是梁自强迷信,涉及到盖房这种大事总会有些习俗,该遵照的还是得遵照一下。

  林泉生把相应的仪式要求也跟他讲了一番。

  梁自强都记住了,临走时,又给了林泉生看日子的钱。

  林泉生在这方面一向明码标价,认为自己每看一次日子,相当于别人做一天的工。村里小工是两块,大工是三块,林泉生按大工收,要三块。

  回到家,梁自强揣上钱,就开始去隔壁镇的砖厂、瓦窑找砖瓦。

  这年的除夕将是1984年2月1号,现在到过年也就只差两个月多点的时间了。

  要如期搬进新房过大年,很多事情都必须快马加鞭才行……

  连发

  (本章完)

第200章 两层楼一起盖到位

  由于起风浪,加上浅海的鱼汛最近也几乎绝迹了,梁父也呆在家里没出海。

  回到家里,梁自强从抽屉里拿出了一张图纸,摆到桌上找父亲一起过来瞧。

  盖房的事并不是今天才真正开始。前些日子,出海搞冬汛之余,梁自强就开始用纸、笔勾画,自行设计房屋的样式。

  其实这个年代农村盖房都是最简单方正的结构,也没多复杂。太复杂的话,目前农村大工们暂时也不懂,实施不了。

  简单的样式,梁自强自己完全懂设计的,毕竟上一世在建筑工地呆了那么多年。

  “这啥,你自己都画好图了?”梁父有些惊讶。

  两人坐下看了起来。

  梁自强设计的四间正房。一间堂屋,平时吃饭什么的用。一间里屋是自己跟陈香贝睡觉用的,另外两间里屋可以先让父母、荔枝住着。

  以后生了娃,娃他肯定不想只生一个,到时那两间里屋也好给娃住。

  既然盖新房,这些肯定是要提前考虑上的。

  四间正房加起来差不多120来平方。

  除了这四间正房,还会在屋侧另外加两间相对矮小一点的耳房,分别是灶房、洗澡房。

  如果都算上,那其实就是六间。

  当然,距离房屋稍远点的地方,还会盖一间矮小的茅房。那个他自己动手就能简单盖好。

  梁父左看右看,发现画得像模像样,他都挑不啥毛病来,不禁问了一嘴:

  “你什么时候懂这些了,家里以前也没盖过房!”

  梁自强不假思索道:“这几间房又不复杂!以前村里别人家盖房,我不是也被请去帮过工吗?想着以后自己肯定也得盖房子,就多留意了一下!”

  多年的建筑工地经历,被他全搪塞进这么一个说辞中去了。

  “那你还怪上心的!”梁父夸了一句,自然也不作多想。

  见他画了图纸,梁母也凑过来瞧。

  陈香贝倒是没太往上凑,不是她不感兴趣,而是因为晚上梁自强坐在小屋里画这图纸的过程中,她就坐在旁边瞅过了,两人还商量过的。

  “我听说现在有的村盖新房,都不用木板楼了,开始用预制板,比木楼板结实,伱要不要去县城找找看?”

  梁父也不知从哪听说了预制板,居然主动提出来道。

  其实在七十年代,城里就有大量的预制板楼房了。但农村开始有人试着用预制板做楼板,却是这两年才开始的,而且还不多。

  空心预制板在农村建房中大面积流行起来,还得再过几年。

  父亲说的“有的村”,很可能是指龙跃村那种靠走私发了横财的村落,那种村赶时髦,这两年新建的房子都是用了水泥预制板,显得还挺有面子。

  然而,这个时髦梁自强并不打算赶。

  首先目前的预制板还属于比较紧俏的物资,他要是真去县城找人买,估计花费还不少,成本就得升上去。搞不好,他手头的四千块钱积蓄全用来盖房都还不够。

  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更重要的是,后世的轨迹证明了,预制板并没有现在人们所以为的那么完美。

  水泥空心预制板都是提前做好的,往房子上搭的时候,每一块之间衔接得没那么紧密,时间一久就漏水,会出现水渍。

  而且因为只是简单搭在上面,并不牢靠。平时还好,一旦遇到特殊情况房屋晃动,这种楼板直接一块一块地往下掉,人住在里面逃都没得逃。

  后世那场沉痛的大地震,有一些老房子就是这种情况,预制板楼板说掉就掉。

  真正扎实、耐用的,是那种直接用水泥在现场浇筑出来的混凝土楼板,实现了与楼房的一体化连接。后世,预制板是被明令取消了的,一律改用了这种现场浇筑方式。

  梁自强倒是清楚楼板该怎么浇筑,但混凝土搅拌机、专用振捣棒,都不是这个年代的农村所拥有的设备,所以也就不用想了。

  他的设想,还是宁愿先按传统来,木楼板。成本低点,安全性方面只要不在家里点火,总好过空心预制板。

  一直住到浇筑技术普及了,到时再把房子推掉,另行设计,更新换代也不迟。

  “爸,预制板的话我不太了解,手里钱也怕不够,我觉得木板楼就挺好的。我打算先把砖瓦框架盖起来,中间那层等住进去之后,我自己有了时间再慢慢把木板补上去都可以的!”

  梁自强随便一个理由,把预制板的选项给叉掉了。

  房子是梁自强盖,当然他自己定。梁父也没再多说什么。

  包括动工的日子,11月27,梁父也没啥异议。

  两人又继续商量了一下。既然梁自强想赶工,抢在一个月左右就把砖墙砌好、瓦顶盖好,那么大工、小工就得多请,人手必须足。

  “大工、小工加起来,二十多个人吧!”最后两人决定道。

  四间房,横向竖向的墙加起来也有十来面了,每面墙都有几个工人同时砌墙,这样速度才能上来。

  好在现在正是渔船归岸、出海停滞的季节,村里找出二十多个劳力还是相对容易的。要是换成忙于出海打鱼的月份,就比较难了。

  大工三块每天,递砖头干杂活的小工两块每天。二十多个人,每天工钱是六十出头。

  三十天左右工期,工钱的开支在一千八百左右。

  红砖、瓦片、屋顶撑瓦片用的木梁、二楼撑楼板用的木梁、木门、木窗、水泥石灰、钢筋、竹木脚手架、竹子踩板、泥灰桶,所有的建筑材料跟劳动用具加起来,初步估算跟人工费对半开,也得去到一千八百左右。

  这就三千六百了。

  房子高度是两层,至于中间二楼那层木板楼,钱够的话马上铺,钱不够的话,可以等住进去之后,后续搞鱼有了钱,再买木板自己慢慢铺。

  大工小工盖房那三十来天里,二十多张嘴都得吃中餐。

  好在,他们村的习惯,工人的早餐、晚餐是自己解决,但中午这餐必须是建房的主人提供。

  伙食还不能太差,否则要被说上半辈子。二十多张嘴,买米买菜每天十来块钱是肯定要的,三十天,这个也得三百多块。

  四千块钱,差不多堪堪够花。

  一切说得差不多后,就开始分头行动。

  陈香贝先搜罗一番家里前段时间备下来的干虾、干鱼之类食材,余下的才是与梁母一起列单子,哪些食材需要上街去采买。

  梁父今天就开始去村里挨家挨户找人,跟村民们说定,谁到时过来做大工,谁过来做小工。

  梁自强自己则四处跑建筑材料。有些村民盖房会自己提前几个月搭个砖窑,请一帮人一起用泥巴做砖、烧砖,但鲳旺村的泥巴本身并不太适合烧制红砖。

  梁自强打算跑往隔壁镇找专门的砖窑、瓦窑,直接购买砖瓦。另外,这几天还得跑县城,尽量多搞些水泥、石灰、河沙过来……

  两章凌晨已连发。书友们看书愉快!

  (本章完)

第201章 这房建得够特别

  时间还早,才上午。

  听到梁自强说要去别的镇办事,陈香贝马上同他进到里屋,给他拿钱。

  木箱里原本是积攒了三千六百,加上昨天在龙居岭最新那一波冬汛的四百出头收入,刚好四千了。

  陈香贝昨晚才点过这笔巨款,算是短暂过了一把小富婆的瘾,今天就得大把往外开支出去了。

  “拿多少?这次应该不是小数字吧?”陈香贝瞅着他问。

首节 上一节 156/2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工业大摸底:开局制造阻拦索!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