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1983渔耕山海间

1983渔耕山海间 第172节

第223章 发现致富秘诀丰年虾

  想了想,发现自己根本没有那个条件和技术,把燕窝提纯到纤尘不染的程度。

  就眼前这样刚采摘下来的燕窝,多少是有杂质的,吃了还不知道会不会给孕妇带来什么未知的坏处。

  原本想让她尝几只的,想到这,梁自强也不敢劝自己媳妇吃这个了。

  第二天早上,他打算拎着蛇皮袋中那几十只燕窝去城里。也不用到处找门路,直接卖给杜子腾就行了。这种高端食材,他们酒楼肯定要的,也一定有办法找人提纯。

  结果人还才刚下了床,就听到父亲在门外叫他的声音。

  他连忙跑到门外:“爸这么早来找我?”

  他也不知道父亲今天过到新房这边来找他什么事。按说现在连龙居岭都还没出现春汛,海面其他地方更不可能有鱼可捕,因此不太可能是聊出海的事。

  父亲拎着大碌竹筒就进来了,陈香贝搬了搬椅子,梁父连忙抢着接过来,坐下后先看向儿媳问道:

  “现在胃口都还吧?”又把脸转身儿子,“你媳妇肚子大了,你就多动点,别懒,都不知道自己抢着搬椅子!”

  陈香贝忙替丈夫解释道:“椅子轻着呢!平时在家里阿强都抢着做家务的!”

  梁父又问了几句陈香贝胎儿的情况,就重新又转向了梁自强:

  “阿强你还记得去年八月吧,那时村里就在提,要安排盐田承包的事。眼看着拖了好几个月,这个月正式要承包下来了。我来问下伱,你要不要承包几亩盐田,平时也好晒些食盐去卖?”

  原来父亲过来,是特地跟他说这个。

  鲳旺村的盐田有些来由。当初村里的陆地面积可没有现在这么大,后来全村集体出工,一次次把陆地向着大海方向延伸。

  他们建海堤、海塘,把大海的风浪尽量拒得离村子远一点,让村子减少了一些台风、巨浪之类的危害。

  在这过程中,自然也会围海造田,造出来一批紧邻海边的田,不是那种能够耕种稻子的田,而是盐田。

  搞集体的年代,生产队既集体出海捕鱼,也集体晒盐。

  相对于那些专门的大型国营盐场,他们村里应该算是民间晒盐。但其实无论六七十年代还是八十年代,社会上都是鼓励沿海村落晒盐的。

  一方面可以增加沿海村民收入,维系生计,另外食盐的需求量大,这年头总体的生产量还没有那么庞大,是需要民间晒盐作为补充的。

  而且事实上,海盐没那么复杂,村民自行利用阳光晒制、提炼出来的海盐,除了没有加碘,以及纯度上略次一点,也是可以做菜用的。历代海盐也是这么晒过来的。

  集体年代,村东头滩涂那一大片盐田、盐池,曾经给村里带来不少收入,是鱼获之外的收入补充之一。

  后来告别了集体年代,不再以生产队、生产组为单位进行捕鱼,村民们出海的积极性反而大增。一个个都忙着在海上撒网搞鱼,盐田没有谁再组织去弄,除了有一两户人家专门晒盐为生,其他盐田基本就荒在那了。

  从去年开始,村里开始想新办法,打算把盐田资源重新盘活起来,办法就是将盐田承包到户,由村民各自经营,村里每年只收点承包费,也可以说相当于盐田的租金。

  梁自强记得去年八月刚重生过来时,父亲就跟他提到,村里正在开会商量盐田承包的事。中间隔了这么久,现在是真要落实了。

  “不管怎么说,承包盐田肯定是稳赚不赔的事,只是挣多挣少的问题。晒盐比打鱼都稳定,只要海还在,盐就有得晒,也算笔补贴家用的收入。要不一会你还是跟我一起去瞅瞅,看看有没有哪个位置的田想要?”

  父亲见梁自强还在考虑,便开口劝了句。

  对于晒制海盐的事,梁自强其实是没有那么大兴趣的。倒不是有什么难度。

  工艺上,只要在盐田里铺一整张大塑料膜,有的田里连塑料膜都不铺,每天从海边引入海水流进来,然后等太阳把海水自然蒸发,变成浓缩的卤水。

  再将卤水灌入结晶池中,进行结晶,就能出盐。

  多的时候一担接一担,在平地上能够堆起一堆又一堆的小盐山来。民间海盐再便宜,靠那个量,也是能赚到一些家用钱的。

  梁自强考虑的是,自己似乎还是更擅长去海上讨生活、搞钱钱。通过搞鱼而来的钱,显然会比晒盐要快得多。不管怎么说,鱼比盐值钱。

  再说晒盐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可不少,承包一两亩还好说,真要是承包多的话,都没工夫出海了。

  “也行,那我跟你一起去村东那边瞅瞅,我不一定承包!”

  既然父亲来都来了,梁自强最终决定还是去凑个热闹,说不定到时能帮父亲和大哥出出主意也好。

  反正龙居岭没鱼汛,最近都得闲着,燕窝迟一天去城里卖又不影响。

  上午,梁自强同父亲、大哥一起去往村东头,临近海边的那一片盐田地带。

  今天是个晴天,适合晒盐。到了盐田,有些人影在几处田地里晃动,正在劳作。正是村里那两户专门晒盐为生的人家,请了几名帮工在忙着晒盐。

  去年没船出海的那段日子里,梁父与大哥几个就曾被请来这里帮过工。

  除了那几处,附近更多的盐田则是处于闲置状态。由于隔三差五会有降雨,此时大片的盐田都积着一汪汪的水,远看去如同浅浅的池子。

  梁自强三人沿着盐田滩涂一直往前走着,梁父时不时发表几句意见,不外乎这块盐田够大,旁边那块则引入海水更加方便之类。

  看了一会,梁自强突然停下脚步,弯下腰来盯着旁边那块盐田的浅水仔细瞅。

  “你这是在瞅啥?盐田里草都不长一根,有什么好瞅?”

  大哥梁天成见他忽然停下,便回过头来问道。

  盐田里确实寸草不生,即便搁置多年依然没有什么草类能够顽强地生长出来。很简单,太咸了,比大海的盐度都能高出十来倍!

  至于正常海鱼海虾、螃蟹、贝螺什么的,也是不可能在种高盐之地生存的。

  然而就在这种曾经被海盐卤过无数遍的苦咸之地,浅水中,梁自强却是看见密密麻麻、无以计数的小生物正纷纷游动。

  它们或棕色,或粉红、艳红,体长才一厘米左右,形状如同带着毛边的一片片微小叶子。

  不细看的话,则如同是谁在盐田里撒下了大片的红色粉末,粉末在浅水中无风自动、洋洋洒洒。

  “爸,哥,这是丰年虫啊!我们这边的盐田里现在到处都有这么多的丰年虫了吗?!”梁自强认了出来,一个激灵,冲父亲与大哥大声道。

  上一世他还不知晓丰年虫的妙用,也很少关注村东的闲置盐田,所以记忆里并不清楚鲳旺村是什么时候有了这么多的丰年虫。

  父亲也倒了回来,看了两眼回他道:

  “你说丰年虾啊?就这两三年的事。以前这里一直晒盐,丰年虾有,不多。这几年盐田闲下来,丰年虾越冒越多了!”

  丰年虫又称丰年虾、卤虫、盐虾、盐虫子。同一个地方的人都会对它有好几种叫法。

  原本只是敷衍式的,打算过来蹓跶两下。

  现在,梁自强一阵激动,是真打算承包一些盐田了。当然,不是为了晒盐……

  连发。感蟹书友们的月票、推荐、打赏!

  (本章完)

第224章 坐拥,一望无际的水黄金

  “爸,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可是宝啊!”梁自强用手捞了一两条上来,站起身一边细看一边说道。

  “这也是宝?你不会想拿这东西去炒着吃吧?除了一些口味奇怪的人拿它做卤虫酱,平时没谁愿意吃这个的,捞一点回去给家里的鸡和鸭吃,倒还可以!”

  梁父对梁自强的说法不以为然。

  梁自强知道父亲肯定是误会了他的意思。丰年虫虽然又称丰年虾,名字带个虾字,但显然不是人们爱吃的那种虾。

  理论上丰年虫营养丰富很很,人实在要吃肯定也没问题,但正常来讲它并不在人类的食谱范围之内。

  有村民拿它去喂鸡喂鸭,算是勉强用对了,但还并非丰年虫最大价值的利用方式。

  丰年虫真正无敌的价值,是用来养虾。

  其营养成份极为优质,堪称虾类最难得的天然饵料,胜过虾类平时进食的任何天然食物,也胜过人工生产的所有虾饲料。

  不仅能令对虾迅速生长,更奇妙的是,丰年虫可被视作一种“活体药物”。由于其含有超多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防治虾白斑病和红斑病等传染病。

  一句话,吃丰年虫长大的对虾,肉鲜、个大,几乎从不患虾病。养虾者可说是要多省心有多省心,妥妥的“甩手掌柜”。

  也正因此,后世把丰年虫称之为“水黄金”。

  当然,“水黄金”不是那么容易就有的。这东西是名符其实的“卤虫”,往往出现在一种极其特殊的环境中——盐池、盐湖。

  比海水咸度还要高出十来倍的地方,是它的最爱。盐度高达50%的水体,它都能够活得逍遥快活。

  大概从八十年代后期、玖十年代开始,一些养殖专家开始越来越意识到丰年虫在虾类养殖中的奇特作用,于是国内开始用丰年虫生产出成吨的优质饲料,提供给一些对虾养殖户。

  至于丰年虫的来源,一是内陆、高原那些盐湖之中有着不少的丰年虫资源,第二个,便是沿海一些废旧的盐池中存在同样不少的丰年虫。

  但是盐田、盐湖终究有限,所以即便后世,丰年虫饲料也是不可多得的紧缺资源。

  现在,不经意间猛然遇见这么多的丰年虫,一个曾经多次在脑壳中闪过的念头再次冒了出来——

  养殖明虾!

  重生大半年以来,除了每天忙着出海、捕鱼搞钱,安静下来之际梁自强不止一次地考虑过下一步的养家、致富问题。

  买越来越大的船,去越来越远的海,搞越来越多的鱼,这肯定是他会长期走下去的路。

  但除此之外,还能不能依靠大海,变出别的什么花样来?

  靠海吃海,可不仅仅只是指出海而已!

  早在去年玖月的时候,他就想到过海产养殖。

  最近经历了几个月的捕鱼淡季,这个念头就变得愈发强烈。

  在靠天吃饭之外,如果自己能尝试养殖一部分的海产,一旦成功的话,收入上将是一笔重要的补充。

  但从现实条件出发,比如结合到资金成本、时间精力、技术、养殖难度、市场表现、村里资源情况等方方面面,并不是随随便便瞄定个什么鱼虾,就可以放手去养殖的。

  单就市场来说。就在他现在所处的这个年头,国内开始放开、搞活市场交易,取消议购议销的最高限价,以求盘活大家的生产积极性。

  1985年,也就是明年,海产品价格闯关成功,购销随行就市,价格将全面迎来大幅上升。

  银鲳鱼现在五两以上个头的,是六毛每斤;明年,将是一块五左右每斤。说的是码头的批量收购价,还并非零售价。

  马鲛二斤以上的个头,现在是每斤五毛,明年收购价将是一块左右。

  南方带鱼现在才两毛多,明年的收购价将是六毛左右。

  鳓鱼一斤以上个头,现在收购价每斤五毛,明年将是一块三毛。

  但所有这些海货收购价的升幅,都被另一种海货打败了——明虾。也就是东方对虾。

  明虾去年卖的时候是每斤一块二,1984年大概一块五左右,到了1985年,收购价直接每斤十二元!

  当然,明虾的身价上涨,也要归功于那几年我国出口创汇能力的迅猛提升。

  实际上,八九十年代价格昂贵的明虾都是以出口创汇为主,面向世界市场。直到2004年,对虾遭遇断崖式的价格回落,重回十几元每斤,才开始大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国内大众化食材。

  但,不管怎么说,1985年以及随后几年,明虾就是那么的一枝独秀,以最为耀眼的涨幅,把其他产品都远远甩在身后。

  可以说,跑赢整个时代。

  以上关于1985年海产品收购价的具体变化数字,梁自强当然不可能知道得那么详细。

  但他有一个非常鲜明而强烈的印象。1985年,也就是他在里面整整两年后,放出来的那一年。走在码头以及镇里的大街上,蓦然发现自己的一进一出之间,海鲜价格到了令他陌生的程度。

首节 上一节 172/2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工业大摸底:开局制造阻拦索!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