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娱时代 第380节
“中国同行那种每一部短片都尝试新手段的创作方式”让他们十分钦佩!
相应的,上美厂也令他们向往。
他们满怀尊敬之情将《风之谷》的拷贝赠送给了美影厂。
但这次访问经历并不是那么愉快。
高畑勋和宫崎骏发现,上美厂的高层在艺术理念的交流上并不是那么积极,反倒是不停地询问与酬金制度相关的问题。
高畑勋后来回忆:“他们认为统一工资是不合理的,应该引进日本的计件薪酬制度。我们感到很失望……一旦计件付酬,就再也拍不出‘中国学派’的影片了。”
只能说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那时候的上美厂,已经面临转折了……
……
这次动画节,最终由我们的水墨动画《山水情》夺魁!
作者是特伟,曾制作《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作品。
这个时候,夏天在人群中,能感受到所有人都极其振奋。
国内动画人从未感觉到自己离世界舞台如此近。
不少人都觉得,国内动画事业已经处在了巅峰状态,而上美厂将一直是领头羊。
然而,美梦易碎。
夏天大概是知道上美厂最后的结果的……
就在明年,上美厂的经济状况陷入窘境,37位业务骨干先后辞职南下入职加工片企业,离开的人数接近动画片组原动画人才总量的四分之三。
之后的几年里,离职的人数仍不断增加。
在中国电影业整体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上美厂没能顺利推进产业化进程。然后没有然后了。
其实早在84年,宫崎骏来上美厂朝圣时,商业震波已四野轰鸣,上美厂艰难转型,但利润微薄,画师们稿酬很低。
后来的某位画师说:“我为《鹿和牛》工作了一整年,仅比平时多收入800元人民币。而我为太平洋动画工作,做一些不动脑筋的简单活,一个月能拿5000元。”
于是有了明年上美厂37名业务骨干辞职南下,动画组四分之三人离开——辞职的年轻人戏称为“胜利大逃亡”!
其实84年后,上美厂也尝试过“市场化”。
开始承接大量的GG业务及对外加工业务,与国外的合拍片计划也逐渐推上了日程。
效果也是有的——84年上美厂的利润是55万元人民币,而到了87年则高达170万元。
夏天跟一些底层的员工画师聊过之后,也是很感慨:这么大的上影厂,一年利润还不到两百万,是可怜了点……
自己在燕京找的那些帮忙给《西游记》上色的大学生,干一个月也有好几百呢!
整体来看,人心思变啊!
后来就如同预料的那样,大家不再追求什么艺术表达,什么艺术性。而是开始拥抱商业化,拥抱市场经济。
而且以往的动画电影的统购统销也开始取消了,原创动画几乎垮掉。
大量专业人才加入到了动画加工公司,做国外的外包活儿。
汹涌的加工片大潮冲垮了我们独立的原创动画表现体系,持续了十几年后,盲目趋利的积弊也逐渐显现了出来。
如果说九十年代在题材和审美上还保持了自己的一些特色,等到了新世纪加工片大潮渐渐退去,国内动画业的火热逐渐归于萧索。
而上头开始大力扶持动画产业时,却有大量企业借此投机、洗米、套现,粗制滥造的动画片堂而皇之地登上萤屏,而大银幕也早已没有国产动画电影的容身之地。
那时候,就连审美也开始趋同于国外——自美国迪士尼推出动画电影《花木兰》,大量自诩为“中国风”的国产动画在视觉审美上自觉不自觉地以该片为模板,十余年来诞生了大批“低配版”的《花木兰》。
也有了后来的《唐狮少年》……
……
动画节即将闭幕,夏天站在上美厂的门口,往前一步就出去,往后一步就进来。
可自己又能在这大潮之中,做些什么呢?
322估计是放不出来了。就这样吧。
第330章 海马点子王
魔都动画电影节圆满落幕,夏天也在魔都和很多上美厂年轻的员工和画师们交了朋友。
这些人一方面是仰慕能赚大钱的文化人夏天,一方面也是听说夏天在燕京找了七八个在校的大学生,给《西游记》漫画上色、画背景……
按张算钱,一个月不到就给了七八百!不知道心里有多羡慕!
这活儿我们也能干啊!我们只要五百~
卷起来了~
夏天还奇怪呢:“就这么点小事,你们在魔都都知道了?”
夏天:好家伙,我漫画“代笔”的消息怕是要走漏了~
结果人家一说——现在国内漫画动画的圈子太小,更何况是燕京魔都两个最大都市业内的热门事件。
当初夏天给那批帮忙的学生开“工资”后第二天,他们的老师就知道了。
然后不到一周,魔都这边就知道了。
那叫个震撼啊!
这么给钱的吗?!
目前夏天对他们的处境也没什么办法,只能继续等,等到市场化的彻底到来。
那个时候,也许能做点什么。
……
夏天这次回燕京,也不是自己一个人。
那手塚治虫和夫人,也趁著这次机会,游览燕京。
夏天算是半个东道主,加上聊的投缘,多少要照顾一二。
结果回来不到当天,刚安排完手冢夫妻的住处,那方言就找到家里了。
“你可算是回来了!”他往沙发上一坐,翘个二郎腿。
夏天一看他嬉皮笑脸的,就觉得没好事:“你小子,该不会是有什么事吧?”
他还不乐意了:“没事就不能找你吗?”
“要是没事,那可就太好了。”
说话间,米兰把刚泡的茶端上来:“方言找你,可能是因为那个什么创作的事。”
夏天没太听明白,“什么创作?”
“嘿嘿!”方言嬉笑了一下,“还是米兰你消息灵通!”
米兰在这群大院子弟之中,莫名其妙的有威望。
方言跟夏天解释道:“是这么回事……我吧,之前在燕影厂的招待所修改剧本,闲来无事和几个编剧凑一起侃大山,忽然有了一个想法!”
“我打算召集文坛的一些朋友,组织一个创作中心,集思广益、抱团取暖,写点剧本什么的。主要还是大家能有空聚聚,能在一起乐呵乐呵~”
你别说,这个想法还是不错的。
大概就是作者QQ群之类的~
这应该就是后来京圈形成的雏形了。
说起来,今年方言那也算是风头出尽了。
《顽主》、《轮回》、《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大喘气》,四部作品被同时搬上了银幕!
甚至现在的文学界、电影界和评论界,不约而同的称88年为“方言年”!
这四部改编自方言小说的电影上映,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他现在一脸骄傲的在夏天面前吹牛B:“中国电影,哥们现在平趟~”
方言心里那个美:多少年了?终于扬眉吐气一把!
其实也有不少人想要改编夏天的作品的,但他写的那些东西,现在都不好拍啊!
方言这些都是时代题材,小成本就能拍的电影。
而夏天那些,要么古装,要么历史,要么战争,那得是什么成本啊!
这时候的各大电影厂,拍电影是没什么收益的。都是有计划任务,拍多少多少部,然后统购统销。
钱是上头拨的,电影是上头“买”去的,自己顶多多卖几个电影拷贝。就算是电影全国大卖,也只是赚了名声,多不了几个钱。
这也是这个时期很多导演追求艺术的原因——他也追求不了商业啊!跟他就没关系!
所以,大成本的电影基本上各个电影厂都很慎重,一般不会拍的。
像是北影搞的影版《红楼梦》,到现在还没面世,估计厂里领导大肠头都悔青了!
再说了,他们找人探听口风,夏天也不同意啊!
那些东西就不是现在应该拍的东西。以后再说吧!
说回方言这边,他现在是春风得意,就想著发小朋友们能聚在一起,干点正事,也顺便乐呵乐呵。
所以,此来就是来说服夏天的。
毕竟燕京文学圈子里,年轻一代要是少了夏天,那实在说不过去。
就朋友的圈子里,别人要是一听夏天都没参加,我凑什么热闹啊?
所以到现在,方言除了跟马嘟嘟、冯裤子等几个关系近的人说了,一直等夏天回来商量呢。
“行!难得你有这个想法,我肯定是支持的。”
夏天给方言倒了杯茶,自己也端著茶杯看向窗外——十一月中旬,天气已经转冷,院子里这几颗果树都不剩几片叶子了。
方言看著夏天,“你这嘴上是答应,怎么愁眉苦脸的?至于吗?!”
夏天摆了摆手,把茶喝了,“跟你这事儿没啥关系,我就是觉得时间过得好快……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我曹!你他么搞个屁啊,跟个老头子似的。我可走了,别让你传染的伤春悲秋!”
方言一口喝掉茶水,放下茶杯是起身就走——走慢了,怕夏天一把揪住他,梆梆就是两拳!
上一篇:港岛豪门,降服双娇四绝十美人
下一篇:歌土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才几句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