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在四合院:有钱有票的小日子 第117节
王大雷往自己的额头上拍了一下,刚才他脑子里面也光想肉的事了,把鸡蛋的事都给忘了,这么长时间没有这批鸡蛋,处长那边都找了他两次了。
“要要要,怎么会不要?”
王大雷小鸡啄米似的点头,上次张旭跟他说要隔一段再送鸡蛋的时候,他也提过这次因为过年需要,希望数量再增加一些。
“兄弟,不知道这次鸡蛋的数量多不多?”
“还可以,这个时候不知道你吃不吃得下。”
张旭说着话,伸出了一根手指。
“一万个?”
王大雷看到张旭的手指,想都没想便说道。
“这没问题,我这全要了。”
平时厂里吃下四五千鸡蛋都是小意思,这一万个鸡蛋也没什么波澜。
“王大哥,不是一万个。”
张旭那一根手指还比划着晃了晃。
“不是一万,难道是……十万?”
看到张旭点了点头,王大雷只感到自己后脊梁一阵发麻,也再次为张旭后面势力的能耐而震惊,现在城郊那些上千只鸡的养鸡场,平时一个月的产蛋量也就是两万,到了这大冬天是更少。
“差不多要十万个,不知道你这边能不能吃下?”
现在张旭空间里面可是有500多只鸡,每天的产蛋量都达到了6000多个,空间扩大的这段时间,加上之前积存的,差不多有十万多个。
“能。”
开始王大雷只是惊诧于巨大的数量,确定下来之后,斩钉截铁的说道。
十万个鸡蛋,按照现在的价也就是一两万块钱,二棉厂是可以轻易的掏出来的,如果错过了,被厂里的人知道,还不知道怎么戳他的脊梁骨呢。
就算是这些鸡蛋厂里面用不了,拿出去跑关系也是不错的,这可是硬通货,轻易的能跟兄弟单位换来不少好东西。
“行,如果你能吃得下,我这边就不许给别家了。”
张旭点了点头。
“东西还放在老地方,价格还按照上次的来,不过这一次不都要钱,里面三分之一的要换成布料和呢料,你这边没问题吧。”
现在,张旭和王大雷之间的交易已经不像是第一次那样卸在偏僻的草丛中,而是在不远的公社那边以二棉厂的名义租了一个小院落,每次张旭都会把鸡蛋卸在那个小院中,王大雷这边也会从小院儿那儿把鸡蛋取走。
“没问题,如果你要别的东西也许难搞,不过棉料和呢料我们这多的是,甚至不用厂里,我们后勤就有不少。”
……
打着酒嗝,从烤肉宛出来,张旭跟王大雷两个人也是分道扬镳。
早就听说过南宛北季的名号,这可是四九城著名的烤肉店,不过张旭却一次也没去过,所以这一次中午王大雷要在烤肉宛请客,虽然路途比较远,张旭也没有推辞。
这家处于宣武内大街的店面可是早晨最早的烤肉店,上面还挂着白石老人的题字,店里的烤牛肉真的是没话说,就算是张旭这样吃过见过的主,也不得不伸起大拇哥。
想着哪天一定要带周莹童过来尝尝,还有跟烤肉碗并称的烤肉季,那里在什刹海前海,距离张旭住的四合院可是并不远,得空也得过去看看,常尝跟这里的味道有什么不同。
第212章 又见大飒蜜
在烤肉碗,张旭跟王大雷喝了一瓶的莲花白,每个人就是半斤。
这么冷的天,这半斤酒下去,别说整个人都是暖洋洋的,再加上一肚子的烤肉,骑车在大街上,根本感觉不到寒意。
在这个时代,不知不觉已经快要一年了,张旭还真的没怎么来过西城这边,平时在城里跑短途也都是在大马路上一晃而过。
因为刚下了雪,张旭骑车的速度很慢,正好可以在西城这边逛逛看看。
整个老四九城流传着东富西贵的说法,前朝的时候,东城因为靠着运河码头,成为南来北往货物的集散地,码头多商人多。
而西城这边,各种的皇家别院,王府大院都建在这里,导致很多的官员也都住在这边。
张旭骑着车子穿堂过巷,时不时的就可以看到那些已经改成医院、学校或者单位的深宅大院。
特别是到了西单北大街的时候,张旭还专门停下车子进去转了一圈。
周莹童最近正在跟院里的大姨大妈们学着织毛衣,他们两个人最近戴的围巾就是周莹童织的。
现在张旭手里面正好有些毛线票,买点毛线回去也能让周莹童平时没那么无聊,手里面有些事做。
西单北大街这边的积雪大部分都已经清理,基本上都被堆在了路边。
既然这个周末大家都在上班,但是整个北大街依然是人来人往,到处都可以看到迎接新一年的欢庆氛围。
这一块地方可以说是整个西城区最繁华的路段,路西的有菜市场,国泰照相馆,桂香村的食品店,第二皮鞋厂门市部,西城钟表门市部,路东则是硕大的人民商场,第一理发馆,刻字合作社,欧亚照相馆。
在这里最明显的当然就是人民商店了,原本这个地方是脏乱差的拉屎大院和王府的马厩,后来这里盖起了多家商场,后来公私合营后,这些商场统合在一起这组成了西单百货商店。
那巨大的白色建筑物占据了近半条街,虽然跟王府一百比起来稍微有些差距,但是也并不逊色多少。
进了西单商场之后,张旭就听见了独具特色的唱收唱付的吆喝声,一条条的钢丝在空中变成了传输通道,不断有钢夹带着票据在上面飞舞。
他稍微打听了一下,便直接去了毛线的柜台,现在的毛线颜色并不多,大部分都是红色、绿色、棕色和浅灰色,些浅色的白和黄色也,有但是并不多,主要是这两种颜色太不耐脏了。
何爽微微的挺着自己的胸膛走到了卖发饰的柜台旁,她外面穿着的是一件黑棕色的呢子大衣,腿上是那种笔直的小管铅笔裤,脖子上面挂了一条白色的围巾。
这么冷的天,这样的一身如果说是在几十年后,也算是很普遍的,最多被说一句美丽冻人。
但在这个时代,她这样的一个穿着,再加上她身材比较高挑,披散着的头发还电烫了一些花出来,脸上也有着淡淡的妆容,跟这个时代大多数的人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她这一路走来,不免有很多人对着她指指点点,一些女的有羡慕,有妒忌,还有厌恶。而那些男的则是不由多看几眼,就算是身边有女伴的也会偷偷摸摸的瞥几眼。
因为她之前就在隔壁的第一理发馆上班,所以商场里面有不少的营业员都认识她,最起码也听说过她。
看着她这么冷的天,就这样的一个打扮,不由得有些指指点点窃窃私语,但是要说惊讶,却并没有很多,可能是已经习惯的缘故。
何爽对于众人的目光已经习以为常,之前不管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和附近的胡同,这样异样的目光太多了,甚至家里的姐姐姐夫都时常的批评她小资产阶级作风。
“刘姐,麻烦把那个,那个,还有这个拿过来我看一下。”
何爽在柜台的面前,指着几个发箍还有头花对着营业员说道,倒是显得落落大方。
“小何可是有段时间没来了,理发店里也没见过你。”
柜台后那个叫刘姐的营业员明显跟何爽认识,边给她拿着东西边说道。
“前段时间我调到东城去了。”
何爽拿着头花和发箍,看着旁边的镜子,不断的在自己的头上比划着。
“哎呦,那离你家可就远了。”
那刘姐多少也能猜到何爽为什么会调到东城去,就她现在的这身打扮,跟这个时代可以说是格格不入,但凡认识她的人,谁不在背后嘀咕一句资产阶级小姐作风。
在这个时代,这样的一句话可不好听,但是这姑娘偏偏的又我行我素,不然的话凭借她家世还有工作,也不至于现在25了还是个单身。
“最近我们这从魔都新进了一批发卡,你要不要看一下?可都是高档塑料的。”
“拿过来我看一下行吗?”
何爽听到是从魔都新进来的,眼睛明显的一亮,在几十年后,塑料的东西一听就是劣质的代表,但是现在工业产品可都是高档货,比那些木制品手工制品要贵多了。
当那各种颜色的塑料发卡拿上来的时候,何爽简直有些爱不释手。
平常的黄色,红色,绿色之外,还有那种天蓝色、褐色、淡紫色和粉红色,特别是那种半透明的珍珠色,看着就显得有些高贵。
“这几个多少钱?”
何爽的目光都在这些塑料发卡上,甚至已经忘了当初来这里的目的,那些布的和木头的发箍已经被她抛到了九霄云外。
虽然这些塑料发卡她都喜欢,但是她也知道这些东西价格都不便宜,所以只能忍痛挑了两样最喜欢的。
“这两个一共两块三,外加两张半的工业券。”
刘姐在柜台后面说道。
“这么贵?”
听到这个价钱,何爽纵然有些心理准备,但也不由得咋舌。
现在有肉票的情况下一斤猪肉也就两块多钱,如果是平常年份两块三起码可以买三斤猪肉了。
何况还有两张半的工业券,要知道,四九城每个人20块工资才会发一张工业券,现在黑市上一张工业券也要两块钱了,这两张半工业券拿到黑市能换五块钱。
第213章 去找大脖子
说着话何爽从口袋里面掏出了一个皮质的钱包,钱她倒是不缺,她爸妈是老师,姐姐在医院工作,姐夫又是酱菜厂的厂长,一家七口人,除了两个小侄子都是职工,在四九城绝对是中上水平。
而她自己又是单身,工作七八年了,一个月30多块的工资,完全就是自己零花,家里面也不缺她这口饭钱。
不过相对于钱,工业券何爽就相形见拙了。
她每个月工业券不到两张,如果是节省点,也是完全够用,但是到了追求时髦的何爽这里,她买的很多东西都是需要工业券的。
而且她而且又不是那种传统的剃头师傅,平时还要给一些顾客电烫各种花型,私下也要买很多工具进行练习,这可都是需要大量工业券的,有些时候甚至还要跟老爷子老太太来借。
她在钱包里面翻来覆去,只翻出了两张工业券,而且这两张工业券一个是工业品券一张,另外一张上面则是标注着工业品券半张。
“这个……”
何爽皱着眉头,看着手中的工业品券,又看着柜台上放着的两个发卡,眉头紧皱着犹豫不决。
这两个东西她都想要,但明显手中的工业品券只够买一个的,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取舍,而且从魔都采购这样的发卡一般都不会很多,她也生怕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工业品券不够吗?我可以借给你。”
也就在何爽犹豫不决的时候,在她身边突然的有一个声音响起。
说话的人正是张旭,买了毛线之后,准备离开的他一眼就看到了何爽走进来。
这姑娘在这个时代真的是太扎眼了,不光是那穿着打扮,更重要的是那高挑的个子,在这个时代女孩子中绝对算是一枝独秀。
虽然她的长相并不能算是特别漂亮,但是却也有着一种独特的气质,特别是那一双笔直修长的腿,要是穿上黑s,抱着绝对能玩一年。
“你谁呀?我认识你吗?”
何爽扭头看了张旭一下,直接的一个白眼。
她长得漂亮,身材又好,从上初中开始,借口跟她搭讪的人就不少。
这些年学会了化妆打扮之后,平时跟她搭讪的小青年更多了,甚至还有一些就是那些大院的。
“我是东城的,咱们在红星理发馆见过,前段我领结婚证要拍照,就去找敬师傅收拾收拾,那天你也在,还有一个化工公司的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