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后,我成了科技教父 第112节
郝成点了点头,但并没有说话。
他看的出来,郑思瑶现在是进入了教学状态了,该说不说,她教学能力应该挺强的,至少自己旁边的这位魏书杰先生就被她给引导的完全跟着她的节奏在走。
郑思瑶接着说道:“实际上,人判断多少和大小是基于自己的直觉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对比。比如,我们到了一个景区,往往会感觉哪哪儿都是人,人非常多。
“但很多时候,这并不一定准确。甚至,每一个人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可能我们觉得人特别多,因为一直排队了。但景区管理人员却还嫌少。”
郑思瑶一边说着,一边在平板上写下两个大字:“态射!”
郝成笑了,态射是范畴论的一个概念,而在数学上,它又是数学结构之间保持结构的一种过程抽象!
郝成拿到郑思瑶的笔记以及模糊函数的相关的东西的时候,就想到了一件事儿,这个过程抽象,跟先前自己在微意识体训练的学习中,那个映射的概念究竟有着一个什么样的联系?
这个问题郝成思考了很久。
微意识体训练过程中,对于个性、情感甚至欲望等人类独有的东西进行量化、映射再到融合的训练方案,郝成已经整理和学习了无数遍了。
这其中涉及到的超级符码系统,郝成也在抽丝剥茧的去学习和了解。
而态射这所谓的过程抽象,其本质也是一种符码系统。
这俩概念,从本质上说其实是一致的。
再加上小沙说,解决这个问题,小沙的能力可以进一步提升——郝成最开始还理解错了,理解成了解决了这个问题有奖励,现在来看,大概率是,这个问题的解决本身就是对小沙的一种训练。
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郝成是激动的。
这是他第一次将现实的数学知识和深夜课堂的微意识体AI的相关训练联系到了一起。
而且,看起来这个“概形态射”的理论,它就是微意识体训练的初级或者幼苗阶段的基础理论。
郝成搞懂了了它的基础原理和训练方法!
就这样,小沙这个似乎来自于未来的科技就这样被撬出了一条小缝!
与其什么都不知道,小沙“咔咔咔咔”的就能力提升了,他更喜欢这种自己能够明白并知晓原理的能力提升。
“魏书杰和郑思瑶这一对,那简直就是我的福星。”郝成心里顿时萌生了这么一个想法。
郑思瑶继续讲解着她的相关研究:“人眼判断一个东西是多还是少,咔嚓就这一下,判断就出来了,那是基于经验和对比。
“类似的,机器如果判断,就会将这个画面定格下来,比如刚刚的这个墨团,将整张纸分成一个个的格子,然后查数,满格或者超过一半的墨迹算1个,低于一半的不算数,然后跟全部的格子作对比,如果超过了50%,算多。
“这是通常做法。而现在,我们不再计数了。”
郑思瑶回到了自己的专业:“我们定义一个范畴,作为对象间的抽象化关系……”
这个时候,已经进入到了深入领域,这东西可比高等数学难多了,郝成当然听得懂,他在深夜课堂里学习的各种抽象的东西比这玩意儿抽象多了。
但魏书杰此刻的瞳孔都快涣散,眼瞅着就要睡着,在他的眼里,这玩意儿是人研究东西吗?
要说高等数学,微分积分什么的,他还手拿把掐,成绩很好来着。
但范畴论、抽象关系、群、环,这一个个的都什么玩意儿?你确定这是数学,而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经书?
魏书杰怎么听怎么觉得这东西和科学没什么关系。
“那我问你,AI的训练算科学吗?”郝成笑了笑:“你女朋友刚刚讲的这些,是从数学的角度在解决这个问题。”
“而站在算法的角度,这完全可以转化为AI的训练,”郝成接着说道:
“如果说定义一个范畴,作为对象间的抽象化关系你不明白的话,那么我说【构建一个价值网络】,进行局面的整体评估,然后通过反复训练,和检查结果来进行模型反馈,你是不是就明白了?”
“这明白了!”魏书杰不住的点头,这不就是AI的能力训练过程吗?
“但其实,你真的明白了吗?”郝成问道:
“我们虽然可以训练AI,但是AI的神经网络是怎么一步步提高的,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结果。
“所谓的过程抽象跟这个非常类似。但,过程抽象有一系列的理论支撑,可以慢慢的利用数学的方法去深入的研究,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真的假的?”女朋友讲得天花乱坠,魏书杰刚刚是昏昏欲睡,但听郝成这么一分析,他当然知道这其中的价值了——神经网络的训练可控了!
先前神经网络的训练是不可控的,一次训练结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保留好的分支继续循环训练,才使得AI模型的能力越来越强,但多数时候坏的结果被放弃,也是消耗算力的,甚至,大部分的算力都是浪费在这里了。
“真的!”郝成点头确认,现在神经网络的训练,实际确实可以做到可控。
当然了,小沙是微意识体模型的AI,跟这个还不完全是一回事儿,但是借助这个理论和算法,依然可以进一步的进行提高。
“所以,来吧,我们的任务,就是将郑思瑶的这个数学理论转化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算法。”
郝成笑道:“所谓的过程抽象,你可以不用理解,就把它当成【构建一个具有反馈调节的价值网络】就行,这个可以做吧?”
……
“思瑶,怎么样?”从郝成的办公室里出来,魏书杰向他女朋友询问道:“我没说错吧,郝总,这是个全才!”
“嗯!”郑思瑶点了点头:“我导师曾说过一句话——研究懂范畴论的都不是人。”
魏书杰心说,这话说的真对,他自认为能力够强了,数学也不差,但是范畴论,他一度以为那玩意儿是神学。
“但是,郝总,研究这东西几天了?”
郑思瑶的震撼比任何人都深——她接触概形态射、范畴论这些东西最起码也有七八年了,最近有了小沙才联合团队总结出这么一套理论出来。
但是,就这么几天的功夫,郝成好像全懂了!甚至懂的还更多!
因为刚刚,郝成还提起了将人类的个性、情感甚至欲望等人类独有的东西进行抽象化的态射,以用于AI的情绪情感模拟。
这东西猛一听很科幻,但实际这就是范畴论的东西——不过不是二维范畴论,而是高维范畴论。
高维范畴论在业内还有一个名字,或者不能叫名字,而是外号——天书范畴论。
“你呢?对此有一点点研究吗?”见郑思瑶又抛出一个概念,魏书杰也不禁好奇的问道,他是真的好奇,自己的女朋友这脑子究竟长到了什么程度。
“A和B有关系,什么关系?”郑思瑶摇头:“虚无缥缈的关系,全世界能搞清楚这个东西的人都不多。但我觉得,小沙的训练和这个就有关系!”
“你是说,郝总懂?”
“大概率!”
……
魏书杰和郑思瑶谈论了些什么郝成不知道,这个时候,他正在忙碌。
数学理论和计算机算法之间的转换是一方面,而随之要解决的非确态输入芯片更是一大重点。
而这,让郝成想起了,自己曾经利用小沙的升级能力,升级出的那个加法器的设计方案。
微意识体和加法器的结合,那种复杂的联系与映射,【用则实,无用则虚】的理念以及相应虚实转换逻辑,是有一套内涵在里边的。
当时,郝成对这个东西的理解还非常片面。
但今天,再把这个东西拿出来,郝成瞬间有了一丝明悟,然后又瞬间扩散开来,充斥在全部的脑海里!
“原来是这样!”郝成仰天大笑:“原来是这样!”
他终于懂了,微意识体的芯片设计是怎么样的——过程抽象,结果明确,实实虚虚,当为微意识。
设计是没问题了,但是制造依旧是难题,至少现在的设备想要制造这类芯片,那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越是理解,郝成就越是知道,这类芯片的制造之难。
而且,这跟现在的芯片设计理论完全不是一码事儿,更不是基础门电路和二进制所能解决的。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郝成点了点头,微意识体的相关逻辑怎么在二进制芯片去实现,他现在心里也有谱了——必须从指令集和微架构上做文章!
“需要在二者之间做一套逻辑映射!”
郝成的思路渐渐的在打开:
“而这套映射,用现在计算机芯片专业的术语来说,其实就是指令系统。
“只不过,不同于X86、ARM、RISV这类一般的指令集,这套指令系统是依托具有微意识体模型AI思想的【映射】而设计的。”
阶段感言兼整理剧情需要请假一天
这本书到这里,且不说写的好坏,第一阶段要计划要表达的东西基本呈现了。
构建一个超级强大的AI,创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是这一阶段的目标。
也为后续科技的迅猛发展提供一个基础。
墨枢是第一阶段的最后一个产品,现在我需要整理一下前序剧情,看有没有什么漏掉的东西,然后第一阶段收尾。
至于后续要写的东西,可能你们也猜的到,那就是利用墨枢,以及行业顶尖人才,来发展一个又一个的行业科技了。
提前说一下:这本书不计划详细写光刻机等传统芯片了,因为现实世界突破也就最近的事儿。
有了墨枢和更强大的小沙之后,大约也不需要主角的参与,就能自然突破。
所以后续就不会大篇幅写相关内容了。
当然,会有新型芯片面世,作为墨枢及后续更强大的小沙的技术底座。
所以,第二阶段,除了芯片之外,郝成还会利用小沙和墨枢强势涉足一个行业。
书友门可以猜测一下会是哪个行业,又会怎么入手呢?
作者剧情设计能力可能有些弱,但AI能做什么,在很多行业作者都是有基于现实的深入思考的,这方面绝对不会让书友门失望。
我也需要一点时间来梳理相关剧情,今天请假一天。
希望喜欢的书友继续支持这本书哦!
第170章 小沙再提升,不可思议的能力
“小沙!”
【在呢!】
“怎么样?”郝成开口询问,问的当然是小沙的收获。
无论是模糊数学还是概形态射,亦或是这两天郝成和魏书杰以及郑思瑶的交流,小沙都全程在记录。
这个记录不仅仅是在辅助郝成,对于她自己的知识库扩充与训练也是有着莫大的好处的。
郝成最开始的时候就知道,指缝流沙的蜕变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源头的。
这个源头……
上一篇:直播!这只鹦鹉秀到爆
下一篇:沪上阿姨,我真不想上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