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第一富 第166节
“不删!”
所以说,从小一起长大的两人,想要真的把一些习惯给扭转过来,很难。
现在两人斗嘴的模样,像极了小学生之间的吵架。
幼稚,但也让两人无比心安。
2月1日,在周杰轮登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这比原时空早了近一个月时间。
封面的描述语是:“他不酗酒,不吸烟,震惊世人,他只是在写着属于自己的金曲,遇见新的亚洲流行乐之王,周杰伦。”
《时代》的记者用了长达7页的篇幅,来详细介绍了这位“怪咖”,动用“长篇大论”无不是在试图探寻周杰伦红得发紫的真正原因。
而张晨也在这一天,同样登上了《时代周刊》,但他的是国际版。
封面照片是张晨在2002年世界杯上的那场表演实拍,另一面则是张晨新专辑《时间煮雨》的封面照片。
封面的描述语是:“登神之阶,从15岁少年到如今的世界流行天王,他只用了5年时间,便成为了与迈克尔与麦当娜齐名的世界巨星,里昂·张,张晨。”
介绍张晨的篇幅,用的更长,足足有12页之多。
《时代》细数了张晨出道至今所获得的荣誉。
据不完全统计,张晨在97年出道至今的6年中,虽然他出道至今参加的音乐颁奖礼并不算多,但收获了包括格莱美在内多达21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地区奖项的奖杯,约120多座。
在国际唱片组织推出“钻石唱片”概念,即销量超1000万张,这个概念后,张晨已经获得了2张四钻唱片认证,2张三钻唱片认证,1张2钻唱片认证,专辑总销量已经排到了世界第四位。
另外,就是张晨在商业上的成就,据记者爆料,张晨乃晨光音乐的实控人,由于公司没有上市,无法获知财报信息,但是记者猜测去年仅几个月的时间,这家公司就给张晨创造了近20亿美元的价值。
对于此,《时代》的记者也将张晨视为“具有独到眼光与超前思维”的互联网先驱者。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了张晨在华国所作的反盗版努力,杂志盛赞了张晨这一保护传作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总的来说,在张晨新专发布当天,《时代周刊》用极其夸张的篇幅和极其高的评价来介绍了张晨所走过的路。
而张晨也在威廉的溜须拍马中,看到了这份报道。
“威廉,最近是不是有人在接触你?”
“有,BOSS你怎么知道?”
“小心提防着点,别被坑了。”
张晨面色严肃的提醒了一句。
虽然数字版权已经转移到了国内的晨光音乐,但是毕竟北美才是晨光音乐赚钱的大头。
那些华尔街的吸血虫们想必早已经盯上了这家在短短时间内,便展现出了恐怖吸金能力的互联网公司。
互联网企业,必须要走的一条路就是上市。
没有庞大的资金支持,根本玩不转今后的版权大战。
虽然现在张晨已经手握全球各大唱片公司的独家数字版权,但那是老歌。
如果现在冒出一家资金雄厚的互联网公司,疯狂撒钱签约歌手来抢占晨光音乐的市场,那在晨光音乐没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衰败是唯一的结局。
资本家们吃不到肉,就会掀了桌子,等人走的差不多了,才会在留下来的人当中,找到合适的人进行合作。
张晨也清楚,吃独食,活不久。
所以就要考虑关键的一步了,融资。
市值的估算几何,吸纳多少玩家入局,又抛出多少股份让其认购,这都是需要他好好斟酌的一件事情。
首先便是各子公司的上市,张晨不像是其他初创企业需要外部资金来做高估值,以达到上市的目的。
而且他自己的资金也完全有能力进行跟投,只要表面上把自己浮在水面上的股份稀释到一个安全的水平就可以,这一点可以通过其他由境外控股的公司完成。
比如维京群岛,外人很难查到在这里注册的公司背后的股东情况。
晨光音乐境外子公司,肯定会引入当地的资金在当地上市,这是必然的,起码有了地头蛇的护佑,公司发展会顺畅很多。
而在国内的母公司,起码得经过三年的盈利,才能达到港股上市的要求。至于融资,晨光音乐目前手握海量资金,并不需要通过融资来达到上市目的。
对于这一点,张晨也已经和杜志宁有过沟通,先暂时把一些风头公司的橄榄枝暂时压下,等时机成熟了再考虑。
在国内,没人敢逼着他让出股份。
想到某些可能,张晨觉得有必要往浙省跑一趟了。
但是春晚的时候因为刘艺菲的缘故,忘记把新专辑给长辈了,这怎么行,必须得过去拜个晚年。
浙省临安府
现在的临安,还没有今后那个互联网之都的气象。
整个城市还是一个以旅游为定位的城市。
但是身为首府,城市化程度和经济发展也在这几年有了飞速发展的征兆。
“你小子还特地从首都追到了临安,就为了给我们送这专辑?”
长辈好笑的看着风尘仆仆的张晨,2月的天气有些冷,张晨骤然从温暖的北方地暖房中来到了湿冷的南方,那刺骨的“魔法攻击”让张晨冻得直哆嗦。
“最近事情比较多,差点忘了我们公司还要在浙省建一家工厂的事情,这回来了,正好也把这件事情跟您二位商量商量。”
“哦?你们公司不是混的娱乐圈吗?怎么还要建个工厂了?”
长辈当初也是提了一嘴,没想到张晨还真有这个想法。
但是也正如他所说,晨光娱乐的定位实在娱乐圈,哪怕是创办了一家互联网企业,那也是和娱乐圈有扯不清的干系。
而建工厂,这听起来就和张晨目前所做的事情不一样。
“这也是要一步步来,而且我要建的工厂,说起来也和文化娱乐产业有一些关系。”
“说来听听。”
长辈点了点头,他也不希望张晨是因为他而特地跑到浙省建厂,这有违他的初衷。
今儿个先更一章4000的,把全勤给稳住,另外的6000字看情况,因为晚上要出门有个约,希望我出门前能码出来!
第210章 两个厂房,上钩的安邵康
“这几年晨光在拍摄电视剧的时候发现很多的古装设计、生产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就想着邀请一批对古代服饰有研究的学者来晨光进行指导,晨光也希望将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些华服重现在荧幕上,乃至现实中。”
服装产业,在临安也算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产业。
在平湖的服装园区,在后世也成了世界衣服工厂。
而晨光生产的衣服与平常穿的并不一样,是古装,或者说是汉服。
虽然现在汉服还没有兴起,国民们还普遍比较倾向于西方的文化,西方的生活方式。
但是张晨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就这样溜走。
隔壁还有一个一直觊觎着华国各种文化的小偷呢。
西方也有一些想要抄袭华国汉服设计的大牌。
总之,华国这么多的文化符号,想要完全的继承下来,需要的可不仅仅是在历史书上供特定的人群来进行研究。
还需要让他们重现于现实,并向全世界介绍。
这,是我们的。
不然哪天隔壁那小偷拍个古装剧,然后说这些汉服是他们的,世界上很多国家又先入为主的认为汉服是他们的,那事后再解释起来就麻烦了。
所以,汉服的设计与制造,越早启动越好。
“哦,是服装产业啊,那临安确实合适。”
长辈点了点头,这确实和晨光目前的产业息息相关。
对晨光来说,拍电视剧的时候能有自己的服化道生产厂家,还能省下不少的制作费用。
另外就是把汉服放在现实生活中,他也觉得是个很新奇的想法。
“另外.”
“还有其他想法?”
长辈有些好奇,有一个服装厂,虽然没什么高科技含量,但是如果工厂够大,那还是能提供几百上千个就业岗位,这这临安来说已经是意外收获了。
现在张晨这扭扭捏捏的反应,明显是有些为难,应该是有想法,但不知道合不合适。
“只是一个想法,但不知道好不好办。”
“没事,你说来听听,我帮你分析分析。”
“消费级无人机,现在的高空拍摄太麻烦了,需要用到直升机或者热气球,如果能用小型的无人机把相机带上天,人可以在地面上操控进行拍摄的话.”
其实无人机的发展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是碍于现在某些方面的技术问题,商用的消费级无人机一直没能问世。
张晨也知道等家独角兽公司成立还需要再等几年,今年他已经到了港岛大学进修,毕业时的论文就是与无人机的操作系统有关,这也为他被他的研究生导师看中埋下了伏笔。
所以无人机公司的两位核心人物就是创始人本人,以及那位导师和其带来的学生团队。
而那位创始人的老家就在临安。
最关键的是,张晨一个非技术专业出身的人,不知道能否带好一个科技型的初创公司,这才是他为难的地方。
“这可不是一两年就能投产的啊。”
“确实。”
“要不,先把研发团队拉起来?”
“好。”
张晨不缺钱,临安也想有更多的高科技公司入驻。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至于张晨扔出去的这笔钱能不能听个响,就看天意了。
毕竟这件事,在很多配套设施没有实现前,很难有可靠的产品问世。
或者说,哪怕是设计研发方面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
张晨匆匆的来,又匆匆的走。
临安的事情告一段落后,他也放心了不少。
在留下一批人与当地进行商谈后,他又急匆匆的赶回了首都。
上一篇:教师节谢师,手拿炮弹送校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