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

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 第29节

  虽然那些气息十分淡薄,和墨斗完全不能比,但是,几十样工具放在一起,与墨斗相呼相应,俨然有了群魔乱舞的架势!

  “你们不会都活过来了吧?都活过来,我这宅子,怕是养不起啊……”

  啊,木工工具不用吃饭,也不用买衣服,房子是我自己的,也不用为他们付房租。

  那没事了……

  沈乐胡思乱想,一时间有点走神,忘了防备墨斗。啪的一声,鬼工球飞了起来,对准他脑门又是一击。

  沈乐一声轻呼,再次捂住脑门:

  糟了,他忘掉了!这墨斗的丝线有18米之长,也就是说,除非他躲到18米之外,否则,绝不可能逃过墨斗的精准打击!

  “你到底要我干什么?你倒是说啊!”

  墨斗没有说话,也没有尝试牵引墨线摆出各种字样,只是飞起铅坠,又一次砸向沈乐脑门。

  沈乐后退,仰身,左躲右闪,双手乱挥。奈何敏捷还是加得不够,闪了两闪,到底被鬼工球砸在脑门上:

  “哎哟!”

  过一过二不过三啊!

  再这个样子,我把你的鬼工球砸了啊!

  沈乐气急。念头还没转完,眼前又是一黑,跟着就炸起一声大喊:

  “你想去当木工?不行!绝对不行!”

  啊,这是最后一段记忆了吧?

  墨斗已经完全修复,想要他干什么,该告诉他了吧?

  沈乐左顾右盼,这次看到的场景,比之先前几次,论年代要近得多了,至少房间里的电视机已经是液晶电视,不是那种老旧的大屁股电视机。

  然而除此之外,房间里的陈设,还是一片陈旧:

  床头的木头挡板上,两侧梅枝舒展,喜鹊展翅,簇拥着中间大朵的牡丹团花。那个浅浮雕的花型,根本就是银发老太太家里那张床;

  左右两个床头柜,正面的木板裂开了三四道大大小小的缝隙,明显已经经过了几十年岁月洗礼,上面盖着钩针勾出来的防尘遮罩;

  床边靠墙的大衣柜,侧面一道一道,用圆珠笔划了几十道平行线。下面的平行线相距较长,上面的相距较短,分明是记录了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每一次成长的过程……

  但是,那个被家长寄予厚望的孩子,那个被从小到大,一次一次记录身高的孩子,此时此刻,正蜷缩在角落里的小凳子上,双手抱着那只眼熟的旧墨斗,一声不吭。

  孩子面前,做父亲的脸色沉重,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走来走去,终于下了决心:

  “赞助费还是要交!交四万块钱,进育才中学,咱们不上中专!”

  “不行!”厨房里,切菜的声音立刻大了起来。菜刀和砧板相碰声,也压不下女人高亢的声音:

  “郑晓华!那钱是你看病用的!上高中,上中专,都是念书,怎么就不能念了!”

  “中专绝对不行!”当父亲的冲进厨房,去找老婆理论:

  “现在中专有什么好出路了?

  去学厨师,天天烟熏火燎,一天站到晚?

  还是去学汽修,天天爬在车子底下,搞一身油污?

  还是学机械进厂,哪一天给机器切掉手指头?!”

  “进高中又有什么意思?”母亲也毫不示弱:

  “他这成绩离分数线还差四分,就算交赞助费进去了,也是最差的高中。然后呢?能考上重点大学?

  ——还不是要去读大专、技校!兜一个圈子,花掉这么多钱,何必呢?”

  呃……这倒是真的……初中都过不了中考分数线,高中逆天改命,确实太难了……

  到了这时,沈乐已经认出来了。这对父母,赫然是他在现实中见过好几次的,卖给他墨斗和整套木工工具的那对夫妻。

  现实当中围观过他们吵架吵得要离婚,没想到墨斗的记忆当中,还要围观他们吵架。幸好还没吵起来,男人的口气就稍微软了点:

  “孩子现在小,什么都不懂,高中读完再去读大专,好歹懂事一点。”他低声劝说:

  “现在的中专,乱得一塌糊涂,天天不是打架就是泡妞,总要等他有自制力了再去。我们当父母的,总要为孩子负责……”

  “那也不能乱花钱!”当母亲的语气也微微一软,然而很快,又生硬起来:

  “你腰不好,医生说了好几次要做手术,都是没钱……那个椎间盘手术,做微创的,自费得三万多,你把钱花掉了,万一再腰疼了怎么办?”

  说到腰疼,男人下意识地反手锤了锤腰杆,脸上掠过一抹痛苦神色。

  常年蹲着、弯着腰、弓着身子干活,让他的腰椎早早就出了毛病,常年要睡硬板床,三天两头要贴膏药、要热敷。

  如果只是疼痛还能忍受,然而腰疼发作起来,躺在床上动都不能动一下,更不用说出去干活。

  不能干活,就没收入,不但没收入,还要拖累一个人在家伺候……

  “我可以开大刀。”男人声音沉重:

  “开大刀只要几千块钱,医保还能报。做那个微创,没必要!”

  “有必要!”妻子的嗓门又高了一调:

  “做微创人不吃苦,当天就能下床,一个礼拜就能走着出院。

  开大刀,一个礼拜都下不了床,至少住院半个月,出血还多,恢复还慢。

  这钱不能省,绝对要做微创……”

  上第三轮推荐了,拜托大家努力给书评,有多多的书评才有多多的阅读时间,有多多的阅读时长,才有高高的新书榜排名

  拜托大家把保底月票稍微攒一攒,攒到明天,一起发力冲新书榜!

  猫咪已经掉到都市新书榜20名了,上不了都市新书榜前十,新增好难看,呜呜呜呜呜……

第44章 救命,木工技能还带强灌啊?

  开大刀,就是做开放性手术。

  和微创手术比起来,开放性手术出血多、对人体的损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感染可能性高、并发症多。

  唯一的好处就是省钱,特别是好些年前,许多做微创手术用的手术器材都要进口,只能自费,不能报销,而且一件器材就是两三万起。

  沈乐默然。他爷爷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做手术,也要在开大刀和微创当中选择;爷爷舍不得钱,一定要开大刀,是他一力坚持,做了微创。

  代价是,手术的费用,是他叔父支付的,爷爷过世之后,留下的那套房子归了叔父,他远走学校,从此在家乡断了根。

  但是他不后悔。爷爷做了微创手术,当天就能下床,一周就能出院。和他同期做手术的病友,都还躺在床上。

  ……即便如此,为了让孩子读高中,争取那微不可及的一点儿机会,就要让做父亲的,吃那么大苦头吗?

  “可是孩子……”

  “孩子让他跟你学手艺好了!”当妻子的斩钉截铁下了结论:

  “咱们这种人家,他自己成绩好也就算了,成绩不好,咱们供不起!”

  “那不行!我就是从小没读书,只好天天到处去给人打柜子,没文化都当不了老板。”当父亲的大摇其头:

  “我吃过的苦,还要让儿子再吃一遍?读书,一定要读书!”

  “孩子读不进去怎么办?你读不进去,他就读得进去啦?!”

  “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一天天在外面干活,孩子不肯读书,还不是你没看好他?”

  “怎么又怪到我头上了?你一天天干活,我一天天就不干活了?!你天天回来沙发上一躺,我天天回来买菜洗衣服做饭,谁辛苦?!”

  跟着就是相互指责,翻旧账,翻天覆地的一顿大吵。做妻子的从月子里吃饭不合口味,到男的今天买肉,让他买腿肉他买了肋条,瓢泼大雨一样往下数落。

  沈乐两手捂住耳朵,只恨不得立刻从这段记忆中退出去。就听得母亲换气的间隙当中,孩子抱着一只陈旧的墨斗,怯怯地说了一句:

  “爸,妈,我还是想当木匠……”

  “不行!”

  砰!

  墨斗被从孩子手里夺过,狠狠往下一摔。那个精致的鬼工球飞出墨仓,砸在地上,喀啦一声,摔碎了一块。

  沈乐面前的视野,彻底暗了下来。他情不自禁,轻轻叹息:

  在上一辈眼里,“当木工”是值得他们骄傲自豪的工作,是可以评为先进生产者、三八红旗手,昂首挺胸接受表彰的工作。

  老夫妻两个,在这份工作上投注了一辈子心血,哪怕退休很久,这些工具还是会被时时拂拭,经常保养。

  但是,到了儿子这一代,这一代……

  不管收入如何,至少,已经不是那种做父亲的,同意,甚至期盼儿子去做的工作了……

  人生啊,世事啊……

  一声叹息未完,脑袋瞬间一沉。沈乐抬手捂住脑门,只觉得额角的青筋突突乱跳,整个大脑都要炸开来一样:

  上次修好木偶时的经历再次重复。走马灯一样的回忆,哗哗哗哗,直接灌入脑海:

  老夫妻两个年轻的时候,面对着面,在同一张大桌子前工作。丈夫面前摊开一本《机械制图》,凝神阅读,妻子微低着头,刷刷削着一支鸭嘴笔;

  妻子左手摇着摇篮,右手捧着书看,嘴里轻轻哼着歌谣。丈夫在旁边刨着几根木头,学步车已经搭了一个轮廓;

  搬进新家,丈夫在奋力锯着木头,准备做一张大床,妻子在一边给小床的床板打磨抛光;

  下岗了,妻子出去给人搞装修,回来摊开草图,比比划划地告诉丈夫,又出了哪些新的式样,和丈夫一起研究怎么做得又快又好;

  躺在病床上的年迈丈夫,紧紧拉着妻子的手,另一只手里,还握着一只做了一半的鬼工球……

  制作出满意成品的意气风发,发明出趁手工具的喜悦,完成艰难任务的骄傲和满足……

  与此同时,选材,划线,破片,锯,刨,削,磨……各种各样的木工技艺,一股脑儿钻进他脑袋里,在里面翻江倒海。

  只这么一个瞬间,沈乐就像是已经度过了几十年的人生,亲手打造过无数家具、工具、模具了一样。

  感觉现在,给他一块木料,他能拿起工具匣里的木工工具,想做桌子就做桌子,想打柜子就打柜子……

  不管沈乐是否需要这份能力,记忆的洪流,都已经冲得他头脑发晕,太阳穴嗡嗡直响。他捂着脑门,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哀鸣:

  “呜……下一次,可不可以慢一点……或者哪怕把时间拉长,让我在灵魂空间里慢慢练也行啊?”

  铜片静默无声,完全不搭理他。沈乐狠狠出了一身透汗,终于缓过劲来。拽出铜片来看,果然又有变化:

  四分之三个掌心大的铜片,变成了整个掌心那么大,硬是把外面的络子撑出了老大一截,险些撑断。

  铜片上的凸起也多了一条,虽然看不出是什么文字,但是很明显,多了一个笔画,距离出来文字越来越近了。

首节 上一节 29/64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混在1980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